为什么二战大部分坦克的驾驶仓门开在首装甲上?
我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拿出真东西一看就知道了。
比如虎式坦克,它并没有将驾驶舱门开在首上前甲处,而是放在了坦克的炮塔前部,呈水平状安置。但即便如此,虎式的观察窗也绝不小。
四号坦克也是如此,首上垂直装甲,安置航向机枪与观察窗,舱盖开在肩处。其它如3号、虎王等等都是如此设计,德国人在坦克设计上确实比五大三粗的苏联人更细致,但也形成了设计惯性。
豹式坦克一定程度上学习了T-34坦克的设计,但德国人依然贯彻了自己的装甲理念,将炮塔放在全车最中部安置,炮塔前方肩部作为舱盖开口。这种做法保证了车体前部装甲的结构完整,尽量不留出破绽。
英国人的玛蒂尔达坦克虽然也在前方开了个硕大的舱口,但他们的理念与德国人其实相当接近,都借助水平面安置的方式化解了舱盖正面迎弹的问题。
如出一辙的还有丘吉尔坦克,不过你可要瞧仔细了,这东西其实不止这几个能钻进钻出的盖子。
克伦威尔坦克一直被认为是很“德风”的一辆车,这布局基本上谁也没话说吧?4号,你过来比一下。
这辆索玛S-35坦克定能让精法狂喜,果然不愧是大陆第一,知道把门开在侧边。
还有AMX-40,小鸭子浑身光溜溜的,要不是脑袋上歪长了两个把手,还真不知道门开在哪里。这货硬啊,精法继续狂喜。
日系坦克倒是真喜欢将舱盖开在前面,或者说他们的纸皮装甲无所谓那点防御能力。其实这类设计要么是车型太小,没法进行设计发挥,要么就是理念太陈旧,将坦克的对手当成步兵,压根没考虑坦克对坦克的战争。
美国人的“谢尔曼”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个问题,哪怕美国人对装甲设计再不在行,他们也明白不应该在正面设置薄弱环节,况且M4坦克牛高马大,根本不缺位置。
美国总结战争经验后设计出来的M41“斗牛犬”就表现的更好了,装甲布局玩得溜熟。毕竟二战是个比较仓促的年代,有时候容不得你沉淀和厚积薄发,但战后就不一样了。
苏联堪称首上开门的主力军,但很显然这属于设计余裕问题,苏系坦克很早就具备了倾斜装甲概念,但相比炮塔中置的德系,苏系更喜欢重心前置,避开配重环节,让车辆获得布局上的平衡。这种做法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没地方给驾驶舱开门了,只能选择首上,而且他们还都是首上迎弹,这是中为贯彻突击理念设计的构型。
KV这类坦克体积庞大,重心中置,结构空间相当多,所以它也很自觉的选择了肩部开舱,可见并非苏联人要硬犟,他们很明白问题,却只能在设计上让步。
到了IS-2坦克上场的时候,我们已经看不到前方开门的设计了,苏联人只给IS-2留了个小观察窗,人员上车可通过车长舱口和底部舱口进行。
可以近距离看下这个观察窗的细节,它其实也是焊上去的,比舱盖坚固,但也可靠不到哪儿去。与其说苏联人醒悟了,不如说他们是在想尽办法压缩成本和出厂时间,毕竟IS-2之前是有活动窗版本的。
IS-3上面迎甲开口的事情就已经完全不存在了,通过两个倾角切面,IS-3的胸口多了块能提供开舱的位置,毕竟像IS-2那样搞并不方便,影响人员逃生和战术反应时间。
说白了,坦克的前方就那么点地方,受限于早期的坦克设计理念和科技水平,人们不可能做到如后世这样尽善尽美。况且正面开口的坦克实际并不多,相信大部分这种观点都是铺天盖地的T34坦克所带来的。
为什么二战大部分坦克的驾驶仓门开在首装甲上?
毛子的 t34前置炮塔 除了首上也没别的地方啊 斯大林也是前置炮塔 但他根本没有驾驶员舱门 驾驶员要从炮塔上的门进去 🇺🇸 🇩🇪的驾驶员舱门都不在车首上 🇬🇧 🇫🇷也基本都是中置炮塔 所以说驾驶员舱门不是大多数在首上而是在车体前部顶装甲上 老毛子坦克那是车顶没地方😂
为什么二战大部分坦克的驾驶仓门开在首装甲上?
大部分这个结论怎么来的,除了t34系列,其它舱盖
都在顶部
为什么二战大部分坦克的驾驶仓门开在首装甲上?
便于敌人打穿装甲,增加消耗,要是坦克那么结实,军火商咋赚钱呀?
编不下去了[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为什么二战大部分坦克的驾驶仓门开在首装甲上?
谢邀,很明显为了方便驾驶员进出,因为开在顶上必须把炮塔转到一侧才能打开舱门,驾驶员还可以打开舱盖增加视野。这种设计多见于苏系,二战后也改正了这种做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