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无法和张骞通西域相比,而且意义价值没有张骞通西域那么大。
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以对外贸易和传播汉文明为主,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汉朝经济发展,在频繁的经济交往中,自然会产生文化与文明的传播。
而且对外贸易规模越大,文化交流就会越深,伴随而来的技术传播也会加快,这个好处是巨大的。
郑和下西洋最大的目的是宣扬国威,是想用和平的方式去打造一个以明朝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这种交往需要做什么呢?
需要明朝花钱赏赐承认明朝宗主国地位的小国,打造一个以明朝为中心的秩序跟张骞通西域不同的是,明朝要花费巨额财力去打造这样一个秩序,收益是政治上的地位。
张骞通西域是贸易往来,收益是巨大的经济利益,伴随而来的是文化上的输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下西洋的目的决定了这条路走不长久,因为每年要花很多钱,张骞通西域注定流传千百年,因为它是贸易为主,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持续发展。
假如郑和下西洋是以贸易为主的话,也许能开辟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出来,随着时间推移和贸易加深,明朝经济收益和文化输出会更强,西方技术向中国传播也会加快很多,也不至于后面出现闭关锁国。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毫无疑问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的,不仅打开明朝对外交流的窗口,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宣扬了大明的国威,也大大促进了明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当时的明朝水师绝对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军队,永乐盛世,万国来朝,足以让郑和名垂青史!
但可惜的是或许因为缺乏战略眼光,郑和下西洋局限于海上探险和宣扬大明威德,却没有深挖海上贸易的巨大潜力,让大明错失了成为大航海时代先驱成为世界强国之首的大好机遇,实在令人勒腕叹息!
郑和为了讨好明成祖,把大力气都花在了收集长颈鹿、狮子等中国没有的动物上面,这就是所谓的“献祥瑞”,却忽略了收集能够改善民生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外来农作物、新原料、新技术,而所谓的万国来朝,对外贸易,也是由这些小国朝贡一些他们国家的特产,然后明成祖龙颜大悦,赏赐价值高得多的金银财物,以显示泱泱大国气度,导致这些小国都把明朝当成了人傻钱多的大凯子,年年都来朝贡,有的干脆住下不走了,典型的赢了面子输了里子,做的都是亏本买卖!
同时郑和七次下西洋耗费了大明国库大量的财力,建造一艘宝船就需要耗费五六千两白银,明成祖为此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支费浩繁,库藏为虚”。得到的经济回报却是入不敷出,所以在明成祖死后,明朝很快就恢复了朱元璋定下的海禁政策,终止了看似亏本不划算的下西洋航海活动,也让郑和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航海成果毁于一旦!把本已取得的航海优势就这么轻易断送了!以至于在大航海时代真正来临的时候,最先开展大海域探索的中国却缺位了!
郑和下西洋没能维系下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是纯官方的航海活动,这就注定了这样的航海活动缺乏后继的推动力和活力,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已经年老多病,最后死在海上,而随行的水手士兵也都厌倦了艰苦的海上探险,毫无动力,如果能够像后来的西班牙人和英国人一样引入民间资本和民间探险家,或许在后来的大航海时代纵横海上的就是明朝的无敌舰队了!而中华民族的命运也或许将彻底改变,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根本没有我大清什么事了!真的是想想就让人无比遗憾啊!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如何评价郑和七下西洋?一千个角度,一千个回答。
比如如果从郑和舰队角度来考虑,那几百年前中国就有了一支超级舰队,郑和的旗舰“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长151米,宽60米,200艘浩浩荡荡下西洋。世界上木质船最大不过如此。可以看出明帝国实力庞大,海上力量巨无霸。
如果从明朝海禁角度考虑,朱元璋开国之时就定下了海禁的国策,明成祖承袭了这个政策。别人都不可以海运贸易,为什么官方的郑和可以出海呢?难道是为了贸易往来吗?
如果从军事角度考虑,当时贴木儿在中亚建立大帝国打算明帝国靖难之役东征,贴木儿半道病死不了了之,郑和远洋收拢周边国家侧翼包围蒙兀尔帝国。
不同角度不同回答。
首先先来看看官方记载《明史》里的记载:成祖凝惠帝亡海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其中成祖就是明成祖朱棣,惠帝就是建文帝。这几话说明了郑和下西洋的两个目的:
- 寻找朱允文的下落。
- 震慑海外,显示中国的强大。
值得注意的是郑和是宦官身份,自从蓝玉平定云南把郑和带入朱棣门下,深得朱棣信任。郑和下西洋更多是朱棣私事。仅靠个人力量是无法支撑这么大开支的,因此有理由相信郑和下西洋一定获得了很多贸易益处,做到了收支平衡。但即使赚到钱也流入了朱棣口袋,群臣没有获益。因为郑和下西洋更像是君臣二人的游戏于别人无关。在文臣权利很大的明朝,这种两人游戏显而易见无法长期玩耍。因此朱高炽结束了整个运动。
郑和下西洋100年后,世界大航海时代拉开帷幕,可惜中国错过了另一条可能更加辉煌的道路。中国领先了世界2000年到最后家底全被掏光。
别忘了,郑和还带回来一只神兽—长颈鹿。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关于你的这个问题,我就做一下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首先,郑和下西洋,但是发生在我国明朝的意见及其有重要意义的事件,那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这个我们就有几个观点,认为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寻找建文帝做的一件事情,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是明发展经济贸事件,同时也是中国展现大国风采,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是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在于它的一个经济意义,政治意义,以及我们说的全球意义,在那个时代已经进行了一个地理大发现,同时要比欧洲的地理发现更加早了半个世纪。
其次,郑和下西洋,他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完全是两回事,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基本上可以说为是对其他大洲其他国家进行了一个财富掠夺史。其中有代表性的,比如说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了拉丁美洲的一个侵略,去掠夺当地的大量的黄金和白银,这完全就是我们说的一种海盗行为,而郑和下西洋,它主要是以展现大国风采,增加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沟通相互的文化交流以及经济加强,宣传明朝的,同时也给各国带劝打料的中国先进的工艺品,这就好比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一带一路建设,最后是可以相互交流,互相提高,共同发展。而且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过掠夺事件,还有很多的地区和国家对他的行迹和作为都进行了记载和表扬。
再次,郑和下西洋也是一个文化的交流,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里边有很多来自外国的使团,来到中国,同时也让中国认识到了国外的文化异域风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中国强大的造船技术,以及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包括当时正和对印度洋的洋流的不同季节变化,发现了规律,然后之后的下期要过程中就利用了印度药的洋流很轻松的航行。对中国之后的航海和地理地图的绘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这件事情良好的发展下去,其实中国在明朝的时候就极有可能做到全球最大的航海贸易,这也可以对当时的经济有大大的提升。
总之,郑和下西洋,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往来,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往来,更是一个大国的体现,增加全球贸易的一个契机,同时给全球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它是一个综合化的航海行动,全是正能量。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青云计划#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几件大事之一。众所周知,朱棣是篡位登基的,对于他的帝位,人们更是议论纷纷,所以他需要用自己的功业和政绩来证明自己。
朱棣也是一个伟大的帝王,明朝,在他的治理下也逐渐繁荣昌盛史上称为“永乐盛世”。朱棣是一个目光长远的帝王,对于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他心中也有不满。
此时他手下的大臣也提出了国家想要更加富强,就不能放弃来自海洋的财富,朱棣最大的动机也是控制海洋。南征安南震慑了海外不安分的藩国,同时将安南变成了一个与邻近国家相通的根据地,为郑和船队下西洋做了重要的铺垫。
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最强的海军,当时它们并没有抢夺殖民地,他们树立明朝权威,寻找各种奇珍异宝,打开了对海洋的些许未知层面。所以在永乐年间,海外朝贡国家有洪武帝年间的几国增至30余国。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本人行文风格比较轻松,勿见怪)
其实,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试问在座的各位,有几个不知道?
好像95%以上的人都知道。
好了,转入正题。
关于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我先说我的观点:
这是一次把主要和次要任务搞反了,但是很伟大的远航。
怎么说呢?我们还需一步步探究。
No.1 郑和?你到底是谁?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先弄清楚是“何人”。
郑和(1371?~1433?),回族人,本姓马,后被朱棣赐姓为“郑”,人称“三保(宝)太监”,是明朝的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好了,套用台词结束,我们来自我发表言论。
在我看看,马太监(郑和)是一位相当成功的太监,至少,他是太监中少有的名垂青史(反例:明末权宦魏忠贤)。他早年还没有干什么坏事,就被抓进宫,“那个”还被割了……
不过,“不经历风雨,怎得见彩虹”,在这种已经“不孝”(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情况下,马儿并没有气馁。自此,咸鱼开始翻身了。
马儿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在1405年开始,命运眷顾了他,以正使太监的身份六下西洋。1425年又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五年后,第七次下西洋,在途中挂掉了。
其实,与我们想象不同,郑和下西洋外交只是一个幌子,还有更深层的政治目的。接下来,我给大家做一下解释。
No.2 郑和,你为何下西洋?
其实,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仅仅因为外交,那只是一个幌子,那是次要任务。那真实的任务是什么呢?这就要追溯到“靖难之役”了。
靖难者,就是皇帝身边有奸臣藩王可以带兵攻打奸臣。这是朱元璋规定的。
朱允炆上台之后,想像爷爷朱元璋一样,巩固皇权。可他小子年轻,还不知道两人实力的差距,上来就削藩。因为当时北元(元朝残部,与南明类似)动荡不安,所以朱元璋任命儿子们(有点能力的)去戍边,并且实力雄厚。其中,就有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
朱棣不必多讲,朱权就是大宁戍边藩王。在姚广孝的“怂恿”下,朱棣“绑架”朱权(给朱权士兵钱,并答应朱权平分天下,可惜并没有做到),发起造反。理由就是“靖难”。
事成之时,应天府(南京)燃起大火,自此,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对于朱棣来说,这是一件不怎么好的事情。怎么说呢?因为朱允炆找不到了,并不代表他死了,而万一哪一天蹦出来个“朱三太子”,真假不论,号召力也是有的,毕竟,支持朱允炆的人很多。所以,朱棣找到朱允炆势在必行。
怎么办呢?朱棣想出一个办法,在火中拖出一具尸体(面目全非),说这就是朱允炆,告诉大家,朱允炆已经死了,你们就死心吧。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找不到朱允炆不能公开。
为什么?因为这样,天下人就知道朱允炆还没死,就一定有造反势力,反正百姓也不懂什么,说自己是朱允炆,他们大多都能信。
所以,朱棣在封锁消息后,秘密派胡濙在西南一带寻找朱允炆(这位仁兄长期做秘密工作,加上名字太难写,所以不太著名),另一方面,打着外交的旗号,明郑和下西洋。
No.3 下西洋,研究报告
进入重点了,这就是铺垫之后的精华。
郑和下西洋,主要任务还次要任务都明白了,反观现实,下西洋起了什么作用呢?
郑和外交事迹名扬天下,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目的,这就是他的最高境界,毕竟,他好像没找到(据推论在朱棣驾崩前两年好像被胡濙找到了)。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远洋外交。比哥伦布什么的早了许多。引进了很多新奇物种,提高了大明的国际地位,很多国王来大明都不想回去了。从此,大明收到的进贡不断,被公认为自汉唐以后第三个盛世。
在这次远洋中,郑和名扬海外(个人能力也很强),大明也名扬天下!
可以说,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奇迹!
好了,我的回答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就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