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步枪与冲锋枪,在现在的城市巷战中,哪种更有优势?

枪械的应用需要根据场合,枪支类型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优劣关系,在不同的情景下选择适用的装备才是王道。

突击步枪属于当前综合能力最强的枪支,各方面都能搭把手,但这并不代表突击步枪在任何时刻都能占据优势,譬如我们面对的是CQB情景或者低烈度的城市反恐战,那么突击步枪并不一定能包办一切,手枪、冲锋枪、霰弹枪甚至各种软杀伤武器在这方面也许会显得更专业。

冲锋枪短小灵活,可包办200米范围内的战斗,尤其适合城市复杂地形的极近距离作战,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密集的火力,无论是运动性还是可控性都非常不错,武装人员不会因为冲锋枪而感到累赘,他们可以轻易的背着它穿墙入户上房下沟。

但如果面对的是一场战争,冲锋枪就不适合了,因为这种战场绝不会仅仅就是轻武器互相PK,还有火箭筒、喷火器、迫击炮、机关枪、步兵战车、加农炮和各种层出不穷的火力打击,步兵的战术从CQB那类有计划的层次性突进,转变为相互的压制、拉锯和高速突破战,这时候冲锋枪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它们应付不了各种战况,也没法在火力上压制住突击步枪,杀伤力也不够。

当然,如果你是一支特种部队,需要执行专门的特战任务,那么根据任务需要选择冲锋枪也无可厚非。特种部队的任务往往都具有针对性,突击步枪未见有冲锋枪趁手。

实际上现代冲锋枪已经接近于淘汰,过去普遍意义上的冲锋枪早已销声匿迹,转而以PDW(Personal Defence Weapon)单兵自卫武器、特战装备、警用装备的身份缓慢发展,除非战争再次打成世界大战,否则冲锋枪很难继续大规模的在步兵中列装。

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继续为冲锋枪保留一席之地,冲锋枪也不见得就真的不适合大战,在一战、二战中冲锋枪都表现的极为亮眼,无论是斯大林格勒、柏林还是布达佩斯,冲锋枪都进行过完美的演出。

突击步枪与冲锋枪,在现在的城市巷战中,哪种更有优势?

你就看现代巷战是用冲锋枪的多还是突击步枪多

答案是,突击步枪。 所以,实战是不会骗人的。

你这么想,为啥二战的时候冲锋枪那么适合巷战?

因为冲锋枪是一种自动武器,而当时适合单人持用的突击步枪得等1942年的Mkb42(stg44原型)才逐渐铺开,正式规模装备得等到1944年。而德国人开始正式装备stg44时,遂减少了MP40冲锋枪的产量

因为突击步枪具有和冲锋枪一样的自动火力,减装药之后的中间威力弹或者小口径步枪弹让他的后坐力也能有单兵持用。而且射程、穿透、杀伤力、弹道表现上又远超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所以有啥理由还用冲锋枪打巷战呢?

虽然在冷战时期的突击步枪,尤其是小口径突击步枪由于强调高初速,因此枪管很长,整枪长度变得不那么适合巷战。但到80-90年代之后,无托步枪和卡宾枪的普及又让突击步枪的尺寸变短。甚至还有诸如Mk18 Mod0这种专门用来近距离作战的超短突,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冲锋枪甚至开始逐步退出了二线部队(原本还能用来当自卫武器)。

这些年,虽然还是有些冲锋枪凭借低初速和重弹头适合用作消音武器,但突击步枪也在玩.300BLK、9x39mm这种亚音速重弹路线,进一步压缩了冲锋枪的生存空间...

我知道可能会说警用啥的,因为突击步枪的高穿透容易伤及吃瓜群众之类。但我想说的是,其实小口径高初速弹头如果采用铅芯弹,一般在击中物体之后就会碎裂,穿透力其实很弱鸡...

我自个寻思现在冲锋枪还在警用领域保留一席之地的原因是突击步枪的高初速带来了更远的射程,如果出现射失弹的潜在危害比较难把控。

突击步枪与冲锋枪,在现在的城市巷战中,哪种更有优势?

其实,冲锋枪的黄金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这把枪械真的已没落了,在军方有了步冲合一的突击步枪以后,冲锋枪在军中的地位就成了明日黄花,不可能再有二战时期的辉煌了。二战时期,尽管有了半自动步枪、卡宾枪,甚至个别国家军队研发并装备了少量的突击步枪,但毕竟多数参与交战的士兵,手中的兵器仍然是以5发手动步枪为主;因此,火力较猛的冲锋枪,对于步兵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步兵班组,即便只有一把冲锋枪,在防御时也较易守住阵地。冲锋枪,可谓有力地弥补了步兵班组火力的严重不足,在5发手动步枪为主的军队中,冲锋枪无疑有着出类拔萃的存在感,绝对是步兵手中的宝贝疙瘩,而且非常的金贵。至于战后,冲锋枪地位一落千丈,源自突击步枪的大量装备,特别是30发弹匣供弹的突击步枪,成了军队步兵班组的标配武器,冲锋枪在军中的黄金时代就此彻底结束。毕竟冲锋枪火力再猛,发射的也是7.62mm、9mm、11.43mm等口径的手枪弹,弹丸的初速、枪口动能、有效射程、对目标的侵彻力等,都要远逊于步冲合一发射7.62mm等口径中间威力步枪弹或5.56mm等小口径步弹的突击步枪。此外,当代军人在参战中,基本上都会配发防弹衣,即便恐怖分子都穿上了防弹衣,特别是插钢板的防弹衣,几乎都能抵挡7.62mm步枪弹、5.56mm小口径弹的直接打击,能保住士兵的性命,弹丸威力小且射程近的冲锋枪,对于穿防弹衣特别是插了钢板的士兵来说,基本上就无能为力了。因此,即便近距离的巷战,由于对方身着了防弹衣,冲锋枪的对战场目标的毁伤力,也是大大逊色于7.62mm步枪弹以及5.56mm等小口径弹,战时30发弹匣供弹的突击步枪,对攻防双方的士兵来说,肯定要比30发弹匣供弹的冲锋枪受欢迎了。现在,除了军中的特勤人员,执行特殊任务时,需要携带短小精悍的冲锋枪以外,步兵早就舍弃了传统的冲锋枪,突击步枪或称自动步枪,成了士兵对枪械的不二选择。

突击步枪与冲锋枪,在现在的城市巷战中,哪种更有优势?

那就要看怎么用了,如果说警用的话,可以选择冲锋枪。短小精悍,手枪弹穿透力不是那么强,消音效果也很棒,可以保证不伤及无辜,但是自由式枪机精度就要差一点。

军用的话,直接上突击步枪淦他丫的就完了,不用想什么,手枪弹除了亚音速的消音优势外,各方面都弱于步枪弹,步枪弹造成的瞬时空腔和永久空腔更大,穿透力也更强,基本上敌人挨一发就起不来了。

什么,突击步枪太长?卡宾枪&短突请求出战,冲锋枪您还是去二线当PDW去吧。

突击步枪与冲锋枪,在现在的城市巷战中,哪种更有优势?

突击步枪和冲锋枪哪一个在巷战当中占有优势还是要看年代的,二战期间没有突击步枪,只有老式步枪、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冲锋枪占有很大的优势,一般来说巷战的交战距离都在几十米之间,精确瞄准的射击方式变得不重要了,敌我双方比拼的是射速和火力密度、火力持续性,冲锋枪在这三个方面都很平衡,32~71发的弹匣(弹鼓)容量、150分钟的战斗射速,完全可以压制半自动步枪,另外冲锋枪重量轻短小精干,在狭窄区块内使用更加灵活方便。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更加激烈,部队对于火力密度要求和射击精确也更高,各国都对枪械加以重新研究和设计,突击步枪就在这个时期诞生了,它本身就是老式步枪和冲锋枪结合的产物,单发射击时要达到大威力步枪至少一半的射程(600米),还要有一定的精度,连发射击时要具备冲锋枪的火力持续和火力密度,由于两种枪的优点结合的比较好,所以目前大多数军队以突击步枪为主要单兵装备。

“格罗兹尼巷战”当中的俄军空降兵,都使用AK74突击步枪外加PKM通用机枪。

具体到了巷战还是以突击步枪为主要单兵武器,主要原因还是突击步枪的子弹威力大一些、枪口初速也高,使用钢芯弹100米距离内可以击穿10毫米厚的钢板,打击穿防弹衣或者躲在门后的人来说非常管用,而冲锋枪发射手枪子弹初速和动能只有突击步枪的一半,有很高致伤可能,几十米这样近的距离不把敌人打死,很可能会遭受反击…所以,现代巷战还是突击步枪比冲锋枪更有效。

美军“费卢杰巷战”当中使用M16A2突击步枪和M4卡宾枪,甚至是M249轻机枪当突击步枪使用,目的就是增大杀伤力,一枪毙敌最好。

俄军新型PP2000型冲锋枪,也是俄军特种部队装备。

当然进入到了楼层争夺战、走廊争夺战时交战距离只有十几米,这个时候冲锋枪也是管用的,防弹衣防护能力下降。

总之,城市巷战大多在残垣断壁中进行,任何地方都会是战斗场所,在四处危机当中还是要使用突击步枪比较适合,要在火力持续和威力之间找到平衡。

突击步枪与冲锋枪,在现在的城市巷战中,哪种更有优势?

突击步枪和冲锋枪,在城市巷战中,到底哪个厉害呢?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作战需求,也就是任务到底是什么。

在选择使用哪种武器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有多种武器选择,应该如何选择呢?

首先,要看任务目标是什么。营救人质,扫荡清场,支援协助,埋伏突击,歼灭,不同目标,会有不同需求。比如说,营救人质,应该选择穿透力不太强的武器,以免因为目标被打穿造成连带杀伤,从而伤到人质。如果是歼灭任务,干死为止,用啥武器无所谓,能干死就行。

明确任务目标,还要知道对手的情况,人员构成,人数,火力配置,装备情况,地形。如果是轻装,无护甲人员,那使用武器区别不大,冲锋枪足以。如果敌方是有重火力,有护甲,那么,突击步枪的穿透力就是不二选择了。

所以,只有最合适的武器,没有绝对强大的武器。

冲锋枪和突击步枪,现在看起来越来越像,突击步枪不断衍生出枪族的概念,短突击步枪和冲锋枪长度也差不了多少。曾经,有不少军迷小伙伴看长短来区分突击步枪和冲锋枪。但是,冲锋枪和突击步枪主要区别,冲锋枪一般使用手枪弹,而突击步枪,就算再短,它用的也是步枪弹!

因为使用的子弹不同,冲锋枪后坐力小,射速快,子弹分布更密集,适合狭窄空间内作战。又因为手枪弹装药量少,所以一般射程不超过200米,穿透力不行。突击步枪,短款枪管很短,射程一般不如标准款,但是那毕竟是步枪弹,装药量大,穿透力强。

实际作战当中,也往往不是单一武器,而是多种武器配合使用,各自发挥长处,而短处就由队友的武器来弥补。有时候,鱼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因此,作战从来都不是纸面数据的单纯比较,还有太多的因素要考虑进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