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儿中美军各军种协同能力和现实中一样吗?其他国家的现实状况又如何?
不一样,电影毕竟与现实是不同的,有些东西存在很多镜头语言和脚本设计,影视剧作往往会夸张或压缩军队的能力。
比如著名大片《拯救大兵瑞恩》里攻击奥马哈的场景就与现实不一样,真实历史中的奥马哈更加陡峭、狭窄,美国大兵们楞是给压缩在分开两半的滩涂上进退两难,相当长的时间里,所有的指令全部失灵,军舰们让德军在崖壁上建造的假火炮吓得不敢靠近。
奥马哈最后破关的也不是电影里狙击手、冲锋枪、步枪协同推进的步兵,而是一艘拼死抵近的驱逐舰,它冒着被炮击和触雷的危险冲到了300多米处对步兵进行支援,见到它没事,又有16艘驱逐舰得令抵近炮击,这才压制了德军的岸防,让步兵得以重新组织。
但这时步兵仍然没能打开局面,他们忙着重新梳理指挥,运送伤兵和增援集结,倒是海军的战列舰也加入到支援范围中,将德军炸成一片火海。与此同时“游骑兵”的敢死队从崖壁爬上了“霍克角”,侦察发现德军的“重炮”是假的,由此美国海军蜂拥而上,用覆盖射击、拦阻射击完全压制了德军,继而抢滩部队才冲上了奥马哈的岸防。
当时还有一只带着白磷发烟弹和迫击炮的“化学迫击炮部队”也跟着上了岸,他们发射了几颗烟雾弹,随后因为几个指挥官中弹而停止了行动,对战场起到的作用不大。
《拯救大兵瑞恩》所没有描写的是,美军部队在冲上诺曼底并进一步扩大战场后,美国的陆航闹出了不少的乌龙,因为当时配给的染色发烟手榴弹性在大风、尘雾中表现不佳,陆航又急于投弹轰炸,结果轰炸机给自己人带来了惨痛的杀伤,这种事在“市场花园”前后都不断发生。
二战之后的战场也是如此,越南战争中因为协同不利造成的悲剧比比皆是,什么燃烧弹炸自己啦、炮兵闷了自己人啦、喊支援炸弹丢自己头上的事儿比比皆是。当年有起著名事故,美军轰炸机因为开辟“空降场”,将巨型温压弹丢到了自己人头上。官司还没法打,因为按照一般流程,地面部队是无法直接联系空军飞行员的,他们的命令需要传达给自己的上级部门,上级再转给军种高层,然后跨军种的转给对方军种,继而通过空指下达给飞行员。
在美军80年代攻打格林纳达时,这种指挥协同的错误已经闹得几近天下大乱,他们的海军和空军互相争夺战果,发现一个目标后,不管对方是不是正在攻击,是不是已经攻击完毕,自己必定上去来那么一下,然后将功劳记在自己本子上。每次一见到目标,两边战机就如同苍蝇见到臭肉蜂拥而上,结果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地面指挥部都给炸了,死伤人数占了整场战争的大头。
不仅如此,美国各军种都将格林纳达作为一个争权夺利的战场,不断的发挥自己的“能耐”,比如作为指挥官的海军梅特卡夫上将就接到来自海军审计长的这样一条电报:“不要给陆军的直升机加油,你是海军!”因为美国海军认为海军的资产需要花掉自己的预算,那么陆战队要用就得办资产转移的许可。
这还不算什么,美国海、陆军、陆战队经常性的因为各种火力支援问题扯皮,许多地面部队很难等到来自别军种的支援,要么干脆等来一群抢肉的“过剩支援”。游骑兵们曾经破口大骂:“海军甚至不愿支援在他们视野范围内的陆军,他们的军舰就在那,都看得见,可他们根本不支援。”
官司打上去也没什么用,因为按照美军的规定,火力支援的申请需要递交上级指挥部,然后再递交到布拉格堡的陆军大本营,继而再转给海军。这个步骤明明用步话机就可执行,却非要用到卫星。
“四等人”海军陆战队的马润们在格里纳达也干过这种破事儿,他们拒绝用自己的直升机带陆军上战场,因为“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不能用来运陆军”,气得副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上将摔了张椅子,用官威和军事法庭压人才解决问题。
格林纳达之战是在闹哄哄的争端中结束的,美军各部门为此都做了检讨,当时情态危及到被称为是“美军二战后最膨胀的、最接近脱缰的时刻”,他们将白热化的争端全撒在了小小的格林纳达上,打了场看似威武雄壮,实际却丑态百出的牛刀杀鸡之战。
所以此战后美军做出了检讨,在1986年设立了《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重构法案》,将军队制度进行了改革,打破了军种间的指挥隔阂,还命令军队共享同一种科技体系,不准自立山头,打仗时也必须通过统一的司令部作战。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了,美军连制造个战斗机都要求统一制式,一架F35战机硬是掰出空军版、陆战队版、海军版三个型号。
在战场上也有了专门的地面指令员“TACP”和“CCT”、“JTAC”,他们混杂在士兵中,负责对接空军、海军的战机,并引导地面轰炸。
现代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美军的C4I系统通过整合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等模块,让部队的协同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前线精锐部队信息化单位已经下放到了单兵,他们可以通过GPS和数据链网络,快速的实时通报各自的信息,然后由指挥部直接进行调配,让战争变得犹如“红警”的游戏般直观。
这种变化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极为显著,伊军士兵惊恐的发现美军的报复炮火极为迅速,往往他们在某个建筑物里开了几枪,还没喘几口气美军的炮火就来了。而正常情况,下一个班排级单位是无法如此迅速的与炮火协同的,是否需要炮火得上报要求,上级连、营觉得需要才给,很有可能上级指挥当即就给你否了,下个强攻或增援的命令,实在拿不下,连、营搞不掂了,才会继续上报,以此类推,想用炮还得看各级单位有多少炮,有没有空,能不能用。
不过呢,也不必神话美军,伊拉克战争被美军当做“样板戏”,实际许多东西比电影都夸张,比如那些40秒能到的火炮支援,完全是美军又一次“牛刀杀鸡”的结果,打伊拉克可以,打阿富汗也可以,让他对俄罗斯看看?
实际上,伊拉克之战这么打了没几回,美军就因为弹药问题中场歇息了老长时间,后期战况一激烈,动辄就发生“地面人员喊支援,指挥部没炮没飞机没导弹”的事件。这并非支援们不努力,如“野鼬鼠”中队的飞行员都在回忆录中表示:“俺飞了8小时,弹尽粮绝,水都没喝一口哇!”
这种情况在阿富汗战争中也相当普遍,电影中美军士兵们拿个小电话一喊就来的空中支援,现实中却往往要等上30-40分钟,甚至更久,战争只要一拉长,这种支援就从5分钟蹭蹭蹭往上涨,最后干脆是叫到就如同中彩票一样,别说A-10攻击机能不能来,叫个M777帮喷两下都谢天谢地!
所以我们在有些美军留下的“战场影像”里也看到了,他们连敌人都不观察,只会拼命往外乱喷火力,为的不就是个拖时间么?火力支援的“冷却时间”没到,谁愿意出去送死?
大片儿中美军各军种协同能力和现实中一样吗?其他国家的现实状况又如何?
又不军事家研究那么多干啥!
大片儿中美军各军种协同能力和现实中一样吗?其他国家的现实状况又如何?
整体来说,美国大片还是比较真实逼真的,由于长期作战,美军协同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别的国家我就不清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