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美国为何选择了M3冲锋枪,而不是继续沿用汤姆逊?
汤普森有个大问题——贵!这是美军弃用汤普森,改用M3的主要原因。此外汤普森还有射速过快、精度较差、操控性差和重量过大等问题,它并不是支多好的武器,也不符合战争理念,崇尚工业化的美国当然一有机会就将之替换掉。
汤普森时常以“芝加哥打字机”闻名,然而这是把十足的老枪,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汤普森才开始设计,1921年才上线生产,因为军队刀枪入库,早期的汤普森M1921型被投入民用市场,成为保安、黑帮们的趁手货,这才在街头杀出了赫赫威名。
而且汤普森冲锋枪这会儿问题就已经存在了,它使用了11.43mm的弹药(即.45ACP),而非德国那样的9mm帕拉贝鲁姆弹,射速又过于迅猛,因此枪械的握持能力极差,枪口上跳严重,导致汤普森冲锋枪即便在街头殴斗中也落下了“精度差”的名声。后来这一问题通过加装向上开口的枪口制退器得以解决,但也只能说“解决”,总体来说毛病仍然还存在。
30年代的汤普森进行了改进研发,终于有了让美军大规模订货的M1928和M1928A1,许多电影里四等马润们便都是携带着M1928A1和大弹鼓,在丛林里与日军搏杀。
进入二战的40年代以后,美军终于推出了经典版的汤普森M1和M1A1型,它们大量的进入美军服役,成为当时美军最重要的冲锋枪武器,并且以《租借法案》的名义被大量援助给盟军阵营,英军、苏军、自由法军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汤普森军援,因为大规模投入战场,也让汤普森M1A1成为了美军二战的形象代表。
但是M1921上面出现的那些问题并没有在M1A1上得到完全妥善的解决,汤普森几种改型都属于换汤不换药,增添制退器、射速限制器都无法真正解决武器固有的射速过高、持控性差等问题。严格的说M1和M1A1反而是个缩水退化版,为了压缩成本,它被简化了许多工序,包括重要的延迟闭锁系统和润滑系统、散热系统、制退器都给省略了。与苏军的PPSh-41、英军的斯登、德军的MP38/40等冲锋枪比起来,汤普森系列真没什么优势,只能说够用。
汤普森系列还特别重,M1928单枪约5公斤,M1系列也有4.78公斤,这个重量并不符合冲锋枪轻便的定位。当时德军的MP38/40采用了铝合金材料,含弹匣仅重4.086公斤,苏军的“波波沙”更轻,不算那个大弹鼓的话才3.6公斤;就算与步枪比,美军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也才4.31公斤,勃朗宁BAR轻机枪也仅7.25公斤,它们打的还是威力巨大的30-06弹,比汤普森的.45ACP手枪弹强多了。
最早抱怨汤普森的是英军,敦刻尔克撤退后,英军丢弃了大量的军械,为了应急,他们从美国订购了大量的汤普森冲锋枪,但没多久英国人就停止了追加订单,他们直接从德军冲锋枪的结构上下手,开发出了极为简单,被称为“水管工的设计”的“斯登”冲锋枪。
斯登冲锋枪亦是一支二战名枪,它的射击性能优良,人机功效出奇的好,除了保险够呛外,几乎所有的性能都比较合用,哪怕粗制滥造到了极限英国人也无所谓,这东西简单、好用,最重要的是价格才11美元(后降到9美元),扔了都不心疼!
一只汤普森是多少钱呢?当年马润采用的M1928的成本价高达225美元,订购了30多万把才降到209美元,两支这种枪在当年可以买汽车了,而德国人1944年的Stg44突击步枪折算才26美元;即便是简化到极限,当年订单数量上百万的M1和M1A1型也达到了49美元,这还是二战末期价格,在1942年时它们的单价高达70美元。
这绝对是个坑爹的价钱,但汤普森生来就这样,M1A1型连击铁都给简化到极限了,它根本没法再降低成本。要知道当年的汤普森采用了大量的切削件,说起来比今天一些AK-47工艺水准都高,这怎么可能便宜。好在美军1942年时还有个单价高达83美元的M1加兰德步枪顶天,70美元的汤普森也许在他们眼里还算便宜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军在战争期间开发出了一种怪异的武器——M1卡宾枪,它比手枪威力强,比步枪威力弱,可控性高,能半自动射击,非常灵活轻便。M1卡宾枪早期被定义为二三线部队的轻便自卫武器,它才45美元一支,可以一定程度的取代冲锋枪。美军用惯了后对其是赞不绝口,连一线部队都装备了。
所以在英军推出斯登冲锋枪后,美军也终于想通了,开始着手开发廉价、够用、适合大规模生产的冲锋枪。
1942年阿伯丁试验场搞了场竞赛,美国人搜罗了所有当时他们看得上的冲锋枪,比如芬兰的“索米”、德国的MP40、还有汤普森M1、M1928以及一堆市面上杂七杂八的冲锋枪,这些武器被拿来进行了各种对比测试,结果索米、MP40、斯登毫无疑问的取胜。美国人又琢磨了一下,索米太贵,MP40太德棍,反倒是斯登又便宜又简单,非常符合美国人的流水线哲学,于是,水管枪一样的斯登就成了美军的参考对象。
但一开始美国并没有造烂枪的打算,他们的研究部门还在老老实实的搞开发,给出了“海德M2”这挺冲锋枪。这种枪与汤普森M1通用弹匣,美军订购了164450支M2冲锋枪,采购价为每支36.76美元,比49美元的汤普森M1便宜了不少钱。
不过美国人当时采购的“M2冲锋枪”却出现了生产问题,M2冲锋枪的制造商马林武器公司搞不定零件生产中的粉末压铸工艺,大规模生产开始后,产品次品发生率极高,某些枪在试验中打着打着就断了,美国军械局当即决定,在完全解决工艺问题之前,拒绝接受一切M2冲锋枪,最终M2只被美军拿去了400支。
所以美军最终放弃了多余的考虑,转而求取一种可靠、便宜、能够疯狂铺货的冲锋枪,于是美国陆军技术部的雷涅·R斯达特拉少校又找到了通用汽车内陆分部的设计班子,通用汽车对这项来自陆军的冲锋枪研究意向合同极为重视,照着斯登的理念摆弄,仅2个月时间就搞出了新枪。
由于汽车工程师们对此前M1、M2上大块的木料表示反感,他们认为一支经济、高效的武器就不应该加入木匠活,就该像汽车生产线一样,加工出金属件然后组装起来就行了,而且没人比通用汽车的员工更理解什么叫“冲压式的节省成本”,生产的够快、够简单就能更廉价。
1942年12月陆军评价测试新枪后,很快给了它“M3冲锋枪”的制式名称,由通用汽车负责上线生产。
不过早期的M3冲锋枪仍然遇到了一些问题,1943年前期生产的M3冲锋枪出现了频繁的卡壳问题,通用汽车因此改进了工艺问题,最终在秋季成功的开始对美军出货,这一生产就完全停不下来,他们2年时间制造了605664支M3冲锋枪。
因为原参照物“斯登”就已经够糙了,所以M3冲锋枪也没能美观到哪里去,相比遍身切削件还有胡桃木的汤普森,灰不溜秋的M3更像个工具,士兵们对这件丑的丝毫不符合审美的武器极尽诋毁,说它是“注油枪”(Grease gun),是汽车厂傻瓜们的“打气筒”,认为通用汽车直接拿厂里的零件拼成了枪发战争财。不过在使用过M3以后,很多士兵逐渐就改变了想法,反倒将“注油枪”当做是一种昵称,颇似今天“丑萌丑萌”的审美情趣。
比起M1汤普森,通用M3在士兵手里最大的优点是“控制性好”,它的射击没汤普森那么迅猛,有时候这是种弱点,但在大多数时候这种特性对士兵非常友好,他们不必像使用汤普森那样费力,还能维持更长时间的火力,就连新兵都能很好的掌握它。
对于美国军队来说,M3冲锋枪也实在是M1汤普森的优良替代品,它的单价才22美元,与昂贵的汤普森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军可以毫不吝惜的将故障的M3扔掉,因为这玩意儿根本不值得费时间修。
对于工厂来说,M3冲锋枪是闭着眼睛都能造一堆的小玩意儿,许多当年参与过M3生产线的工人觉得制造这东西与造饭盒如出一辙,要知道M3冲锋枪的圆筒机匣甚至都是左右两半焊接的,厂里懒得搞折弯卷筒工艺;就连组装工序都让工艺师们进行了优化,工人把焊好的机匣竖起来,依次将复进簧、枪机等一干零件依次装进去即可。
如果不是美军突然觉得战争要打完,限定了冲锋枪类武器的采购,通用汽车甚至准备开发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让机器完成传送带式组装,开玩笑,这破玩意儿有汽车一个轮子精密吗?
美军见M3冲锋枪如此好用,不久下达过一道命令,要求部队逐步收回那些汤普森冲锋枪,完成全体系M3冲锋枪的更换,但这项命令受到了不少抵制,毕竟汤普森冲锋枪也有许多不可取代的优点,用称了手的部队也不愿随意更换M3这种廉价货。因此直到二战结束,美军也没能完成汤普森的回收换代工作。
但M3的大量出货仍然给美军带来了不小的变化,美军一个12人制的步兵班本来配备9支“M1加兰德”,1支“M1A1汤普森”,1支“春田M1903A4”,1支“勃朗宁BAR”,中间可能还有“M1卡宾枪”的调整,但自从M3出现后,1943年以后的美军开始取代一些M1卡宾枪或M1加兰德的位置,在不减少汤普森的情况下增加1、2支M3冲锋枪。当然,有些部队实在没有汤普森用了,也只能把冲锋枪位全换成M3。
上图.注意M3冲锋枪的杠杆式手柄,这个位置容易习惯性断裂、滑丝
不过在1943-1944年夏的使用过程中,M3冲锋枪依然暴露出了问题,最严重的是拉机柄的故障,在长时间的使用之后,M3的拉机柄会磨损和变软变形,造成上弹困难。还有士兵们怨声载道的弹匣卡榫问题,在战斗中不小心碰到就会很容易导致弹匣脱落。除此之外还有潮湿环境焊缝锈蚀开裂、枪械摔落后变形、抛壳卡壳等问题,说白了,都是便宜惹的祸。M3连保险都没有,它的防尘盖就是保险,里面有个卡块,可以顶住枪机,仅此而已。
厂家的做法倒也直接,拉机柄总出毛病?简单,不要了算了,还能省点成本,原有的地方给抠个洞,要拉栓把手指头伸进去抠;弹匣卡榫容易碰到?简单,给你焊个圈圈挡着;抛壳容易卡?简单,把抛壳窗开大点,再给弄个大防尘盖;质量太次容易坏?呃……这个不好解决,干脆每支枪都附送一管油,我厂的心意尽到了。啥?没工具?枪托拆下来就是通条你不知道吗?
上图.M3A1的杠杆给取消了,换成了钻眼手拉机,成本抠到了极点
M3的改进型被命名为“M3A1”冲锋枪,它在1945年初投入了规模化生产,但还没生产多久,美军就不再采购冲锋枪了,等到德国投降,M3A1只生产了15469支即告结束。此后大量的M3、M3A1冲锋枪被作为剩余物资满世界的甩货,相比起工艺精良的汤普森系列,铁饭盒一样的M3实在让人爱不起来,甩货时期的M3仅5美元一支。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战争中曾经出现过相当多的M3冲锋枪,其中不少就是作为剩余物资倒给国民政府的,此外国民政府对这种制造简易、工艺廉价的武器也相当感兴趣,因此很快就仿制出了“民三六式”手提机关枪,因为.45ACP实在难找,民国又开发了一种9mm帕拉贝鲁姆弹的“民三七式”手提机关枪,它们也被称为“三元式”。
根据一些当年解放战争中使用过M3冲锋枪的老战士描述,这种武器好用是好用,但是不耐用,不如“加拿大”顶事儿。(注:所谓 加拿大 其实是加国以英联邦成员国身份生产的‘斯登’,有不少流入中国)可见美国人真的是把M3造的比祖宗还便宜了。等到后来老战士们装备了“41式自动枪”后,美国货可就明显被苏联冲锋枪比下去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M3又迎来了订单的春天,美军一口气订购了33000支M3A1(实际上许多是在M3上改造的),除了这些整枪订单,美军还分批订购了大批可替换零件;其实他们在二战时也是这样做的,因为M3冲锋枪实在是造得有点过于廉价,零部件不怎么经用,实际的战场上又很难有多少丢了旧枪换新枪的机会,只能多携带一些枪机、复进簧等小部件,以供临时替换。
50年代中期,美军将M1汤普森、M3等冲锋枪一股脑的淘汰了,连带着M1加兰德等二战轻武器全淘汰了,并于1957年大规模换装了M14自动步枪和M60通用机枪,从此再也没有大规模制式化列装任何一款冲锋枪武器。
二战后期,美国为何选择了M3冲锋枪,而不是继续沿用汤姆逊?
二战后期的汤姆逊M1A1单位成本45美元,M3黄油枪单位成本15美元。换你你选谁?
M3的尺寸非常短,收拢枪托后只有550mm;而M1A1长810mm,两者的重量也差了将近一公斤。
虽然汤姆逊7-800的射速吊打M3的450发/分,但对于一把发射.45ACP的冲锋枪而言,450的射速更可控,而且更适合疏于训练的士兵。
轻便、紧凑、便宜、可控,这赋予了M3新的用途——自卫
他可以大量的发给重武器操作手、驾驶员、辎重部队等非作战兵种,而汤姆逊这种又重又长又贵的玩意是不可能下发到全体二线部队的。
即便是到了自动武器普及的越战,汤姆逊这种传统全尺寸冲锋枪自然被突击步枪取代,但M3还能凭借紧凑的尺寸在特战、伞兵、二线部队中有一席之地
二战后期,美国为何选择了M3冲锋枪,而不是继续沿用汤姆逊?
二战后期M3冲锋枪使用有限,并没有取代汤普森冲锋枪。
二战期间,主要是因为M3冲锋枪成本低、重量轻、生产快,但并没有取代汤普森冲锋枪。其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步兵使用的多数武器相比,M3冲锋枪并不是特别出名。由于生产问题和批准的规格变化造成延误,1944年12月,经过改进后的M3A1才投入使用。实际上M3是因为在美国军事历史上服役时间最长(1942年12月12日—1992年)才引起人们关注。
M3冲锋枪(英语:M3 submachine gun)是第二次大战期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大量生产的.45口径冲锋枪,也称美制冲锋枪。美军主要是想用它来取代造价昂贵的汤普森冲锋枪。由于其外型像为汽车打润滑油(黄油)的工具润滑脂枪,因此也叫黄油枪(Grease Gun)。
M3的开发始于1941年,当时美国陆军军械局对英国的Sten Gun(斯登枪)以及德国的9×19mm MP40冲锋枪产生兴趣。汤普森冲锋枪虽然性能较好,但它的制造工艺复杂,并且太重,造价又昂贵。因此,1942年10月,美国决定研发自己的斯登冲锋枪。战争期间,美国并不是唯一一个追求大规模生产廉价武器的国家,谁都想制造一种既经济又便宜,生产周期快的武器。
M3冲锋枪由金属片冲压、点焊与焊接而成,装配工时很短。只有枪管枪机与发射组件需要精加工。机匣是由两片冲压后的半圆筒状金属片焊接而成。原本美军打算将廉价的M3冲锋枪作为用坏就丢掉而不需要维修的武器,但由于1944年临时生产变更造成M3冲锋枪的产量短缺,迫使美国陆军军械厂开始制造替换零件。
1944年2月,美军收到报告,M3存在很多问题。1944年12月,应前线要求对M3的设计进一步改进,推出了M3的简化型M3A1。M3A1最主要的改进是将常故障右侧拉机柄组件改为直接在枪机的前端设计一个凹槽,使用者翻开加长的退壳盖,直接用手指勾住即可拉枪机。1944年12月21日,美军正式批准M3A1的生产。
1943–1945年期间,美国总共才生产了606694支M3,48669支M3A1。而从1921年开始,加上各种改版,大约制造了175万汤普森冲锋枪。
二战后期,美国为何选择了M3冲锋枪,而不是继续沿用汤姆逊?
其实,绰号“黄油枪”(实在是他娘的太像打黄油的润滑油枪)的M-3式冲锋枪,说是1943年开始装备美军,真正服役的时间是在1944年初,装备了投入欧洲战场的西线美军。由于M-3式冲锋枪装备数量非常有限,直到战争结束总产量才60万把,因此投入二战的100余万把汤姆逊各型冲锋枪,才是美军参与二战的最主要冲锋枪。至于量产并装备M-3式冲锋枪的原因,仍然是由汤姆逊冲锋枪原枪改进而来的M-1式冲锋枪,不但很笨重,而且价格死贵,即便发展到M-1A1式,成本仍然要45美元,大量装备美军依然嫌贵,参考英军装备的司登式冲锋枪,成本价尚不足10美元。在此背景下,美军工就开发了口径同为11.43mm的M-3式,尺寸缩短了,重量降低了1公斤有余,广泛采用了冲压件技术,且减少了全枪的零部件,因此,M-3式冲锋枪的生产成本大幅锐减,10余美元一把的样子。M-3式冲锋枪,空枪重量为3.5公斤,金属枪托收缩时,全枪仅长0.579米;即便枪托打开,也不过长0.757米,采用3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200米。而采用木托结构的M-1式、M-1A1冲锋枪,空枪重量就有4.9公斤,显得非常笨重,大都采用20发弹匣,另配有少量30发弹匣,由于射速较快,每分钟700发,因此,20发弹匣容弹量,对射手来说还是感到明显不足。参战的M-1式、M-1A1冲锋枪,伴随美军征战北非、太平洋和西线战场,直到半岛战争,仍然是美军冲锋枪的主力装备,包括M-3式冲锋枪;越战时期,南越军队的装备就是M-1卡宾枪和M-1式、M-1A1、M-3式这三把冲锋枪。二战后期,美国为何选择了M3冲锋枪,而不是继续沿用汤姆逊?
因为便宜啊,虽说汤姆森是为了一战出生的,但是没赶上......
汤姆森刚出来的时候那造价就让人目瞪口呆,将近200块钱(美元)的一把武器除了暴发户以及黑帮以外,没几个用的起,所以说它成了黑帮的最爱。
后来二战老美参战,怎么说也得有个全自动单兵火力不是?于是改了一改,直接换自由式枪机,把那个没什么卵用的散热给去掉了,降着降着降到了40美刀左右。军方又想:“Emmmm还是有点小贵,隔壁司登才9块钱”。于是在竞标之后就抛弃了M2海德冲锋枪,跳到了M3冲锋枪。
这东西好啊,造价只不到二十块钱
而且后来M3把拉机柄都去掉了,变成了M3A1,你想开枪?打开上面的防尘盖就行了,你不想用了?把防尘盖关上就行了.....
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汤姆森
二战后期,美国为何选择了M3冲锋枪,而不是继续沿用汤姆逊?
主要是汤姆逊冲锋枪太贵了,生产速度也比较慢。1944年2月美国就停止采购汤姆逊M1A1了,开始采购M3冲锋枪了。美军倒是也一直沿用汤姆逊冲锋枪,二战中并没有完全用M3取代汤姆逊,毕竟之前扩充军备生产了那么多,M3属于来的比较晚,仗还有一年多就要结束了。
汤姆逊M1921的价格是200美金,折合今天差不多3000美金,精雕细琢的胡桃木、带着散热片的枪管,还要烤蓝、铣削部件,怎么贵怎么来的。美国参战之前那几年都没怎么买过,因为太贵了。1939年,美军采购的时候,算上弹鼓,一把209美金,根本吃不消。
美国参战以后,开始大规模装备汤姆逊冲锋枪,也要求改进、简化,要求便宜,还要加快生产速度。开始换掉枪管、换掉胡桃木、铣削机匣换成冲压机匣.......开始怎么便宜怎么来,历经了M1和M1A1,价格到了1942年是75美金一把,到了1944年是45美金一把,还是贵,毕竟那会儿英军的司登才9美金。
美国人要求研制一个新的冲锋枪,要求是价格便宜、生产速度快、结构简单、短小、轻便...........反正是怎么适合战争就怎么来。
美国人观察了英军的司登和德军的MP40后,发现这两把枪大量使用冲压件,没了木质枪托,生产速度快,价格便宜,美国人大笔一挥:我要这样的,你们给我造。
后来1942年年底,通用公司推出了M3冲锋枪。这把枪大量使用冲压件,大量使用点焊、铆接技术,使用折叠枪托,整把枪就枪机比较精密,其他都是很简单的。就连机匣也都是两个金属片冲压的圆筒。
这把枪重量降低,只有3.7公斤,降低了士兵负担;射速也低,450发每分钟,加强了可控性,不会像汤姆逊那样一下子泼出去一堆子弹;可折叠枪托,折叠之后只有556mm,便于携带;大量使用冲压件,没有木质枪托,加快了生产速度;最主要的是便宜,只要15美金一把,汤姆逊M1A1要45美金,可以换三把M3。
看上去M3比较简陋,但是枪确实不错,价格便宜、生产速度快,非常适合当时美军大面积扩军,需要大量武器,对于生产速度和价格都是非常看重的。这类设计,不只是当时的M3,苏军的PPS43也是如此思路下研制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