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九子夺嫡”雍正胜出,为何独独对废太子胤礽礼遇有加?

允礽能立为太子,除了因为他是康熙皇后所生,是嫡子,还有其他原因。

一是,允礽立太子时,康熙是受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所命,虽然那时候是康熙十四年,康熙已经亲政,但是孝庄太后的影响力仍然非常大。

二是,康熙的确对允礽非常喜爱,甚至康熙亲自教小时候的允礽读书学习,六岁就傅以后,允礽就被安排了几个名气非常大的理学名臣做老师,比如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平三藩时立了大功的李光地,还有大学士熊赐履。到了太子十三岁时,又给他找来曾经在博学鸿儒科拔得头筹的汤斌做老师。通过这四个汉族大儒的安排,就可见康熙帝对允礽有多么厚爱,寄托了多大的希望。

除此以外,康熙给允礽安排的名师还源源不断地增加,耿介,魏象枢,达哈塔,陆陇,要么是大儒,要么是重臣。

这么多人教太子,太子怎么变坏了?因为索额图啊。

索额图是康熙帝皇后的叔父,是皇亲国戚,又官至内阁大学士,位极人臣,但是此人因为跟明珠党争,积极拉拢太子,甚至教坏了太子。康熙帝曾经有上谕斥责索额图的罪状,说索额图心怀不轨,教给太子让太子宫所有御用之物全都换成黄色,太子日常行为和出行也都按照康熙的皇帝规格。说索额图骄纵太子放肆。此上谕传遍朝廷,直指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那么,太子本人又是什么样的呢?他通满汉文,骑射娴熟,文采斐然,至少个人才能方面,在康熙眼里,没有什么问题。他的问题在态度。

康熙亲征葛尔丹时,太子随侍行宫,面对战局,却没有忧色,让康熙很不爽。把太子遣返监国。康熙帝两次亲征葛尔丹,都是太子监国,可见对太子的信任。

可是,就是在处理完葛尔丹以后,康熙对太子的态度突然有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先是因为御膳房和御茶坊的小臣随意在太子宫行走,被人攻击有不轨之心,后来又发现索额图那些罪状。

太子在康熙眼里,从骑射娴熟,文采斐然,突然就变成了一无是处。后来史学家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康熙帝失教。太子一开始那些汉族的大儒老师们,在十年前左右,竟然先后死去的死去,治罪的治罪。身边竟然不再又士大夫教导太子。

以至于康熙曾经说过下面一番话:“允礽不法祖宗,不遵朕训,肆意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谬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羽,窥伺朕躬起居注动作。”

这番话不可谓不重。后来皇十八子病重,康熙又嫌太子不友爱兄弟,也不来看视,狠狠地批评了允礽,结果允礽因此还发怒了。这让康熙又想起了索额图唆使他谋反的事。因此,康熙说,允礽不孝不义,祖宗打下的天下“断不可付此人”。

但是,康熙废了太子,又复立太子,在这一阶段之前,雍正大体上是没有夺嫡之心的,此一阶段,所谓九子夺嫡的主要参与者是皇长子和皇八子。

所以,雍正跟太子在前期并无太大矛盾,也许激烈冲突,太子两次废立,一次因为皇长子的魇镇,一次因为跟索额图二子谋逆,背后捣鬼的自然少不了八爷党,然而归根结底,还是子不教父之过,康熙帝自太子成年之后,对之教导不足,太子不能自制,先后陷于明珠索额图的党争,诸子夺嫡的斗争以及他本人的不思悔改。

雍正有夺嫡之心,一般认为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

此时朝中无太子,实力比较强的皇长子又被圈禁,人缘最好的皇八子又因为结党和攻击太子被废为闲散旗人,太子之位的争夺突然出现真空。

而且雍正的主要敌人不是废太子,而是党羽众多的皇八子允禩。当时支持皇八子的,除了皇长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还有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拔叙等满清重臣。其势力之大可见一斑。不过,皇八子这班人,因为在重立太子的过程中,结党太过明显,大部分被康熙给撸了。

很多史学家认为,雍正能夺得皇位,甚至有点坐收渔翁之利的意思。

有人说,雍正杀兄弟,心狠手辣。可是,雍正刚继位的时候,几个八爷党的人,都受到了重用,特别是皇八子允禩,甚至封了亲王、总理大臣,而夺嫡时支持八爷党的大臣,雍正也不计前嫌,委以重用,对于废太子这种毫无威胁的人,康熙又怎么会对他下手呢?

至于八爷党后来尽遭屠戮,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自己作死。既然雍正已经继承大统,皇位已定,这帮人还要兴风作浪,这不是找死吗?

雍正刚一即位,就封允礽的儿子为郡王,雍正八年又加封亲王。可是八爷党的几个人,雍正一开始也没亏待他们啊。

允礽死于雍正二年,允礽一脉,在雍正朝老老实实,没有给雍正惹麻烦,雍正为什么不对他们好?毕竟是亲生兄弟,骨血子侄。

清朝“九子夺嫡”雍正胜出,为何独独对废太子胤礽礼遇有加?

“九子夺嫡”后,雍正胜出,功臣要奖励,落水狗要痛打。

九王夺嫡主要分为二派,太子一系和老八一系。

太子一系有:太子老二、拥护者老三、老四和老十三。后来,太子倒了,老四和老十三另立门户。

老八一系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后来,老十四见夺嫡有望,对老八党若即若离。

至于老大,他起先的目标主要针对太子和皇位,太子倒后,他见老八势大,举荐老八当太子,希图一份拥立之功,也勉强算作老八一系。

雍正即位,对自己人老十三最好,除此之外,在敌对方这一块,对废太子还算可以。

下面,我罗列一下其他“八子”在雍正朝的遭遇,并按照从差到好的待遇、按次序排个名。

第一名:老八胤襈

他是八爷党的党魁。

雍正即位之初,为了稳定朝局,把他升格为廉亲王。后来,随着年羮尧打赢了青海战役,雍正坐稳根基后,在雍正四年对他下了手。

待遇:开除宗室、议罪四十条、改脏名阿其那(猪或者不要脸的意思),其子弘旺改名菩萨保。幽禁期间受到折磨,不到半年死去,死前喝水就吐,有传说是被喂了毒,死后是带着脏名进坟墓。

第二名:老九胤禟

他是八爷党的智囊。

雍正元年被指派到年羹尧的军中效命,这是雍正折散八爷党的谋略。

待遇:雍正四年,开除宗室、议罪二十八条、改脏名塞思黑(狗或者不要脸的意思),事发后交直隶总督李绂监禁,还是带着枷锁的那种监禁。胤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死前上吐下泻流黑水,传说是被毒死的,死后带着脏名。

第三名:老十四胤禵

在夺嫡白热化的阶段,他一直在外带兵,权力极大。

雍正即位,被解掉兵权,回京途中,随身携带的家书和文件被强行收缴。为此,他因为怨气顶撞了雍正。

老十四和雍正是一母同胞,碍于皇太后的面子,雍正曾给予他郡王的虚衔。后来,遭到清算。

待遇:议罪十四条、夺爵、避讳改名允禵,父子被禁锢于景山寿皇殿。

第四名:老大胤禔

他主要是图谋皇位、魇害太子,在康熙朝犯的事,被夺爵,后来一直被宗室圈禁、幽于府第(自己家)。

雍正十二年死去,以贝子礼殡葬。

他在幽禁的时候,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有病不给看,看病也不给用好药,最终被逼疯。

第五名:老十胤䄉

雍正元年,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在长途赴京拜谒康熙灵柩后病死,雍正让胤䄉送其灵龛到喀尔喀,胤䄉推委生病不干,还在疏折中有“雍正新君”的字眼。

待遇:被斥责“不敬”之罪、夺爵、逮到京师拘禁。

第六名:老三胤祉

胤祉是最忠诚的太子党,太子第一次被废,就是他向康熙告密,说是老大在魇害太子。

雍正即位后,改名为允祉,还因为和废太子过往太密,发配到遵化守康熙陵。

雍正六年,胤祉因索贿被告,雍正念及兄弟情份,处理稍轻,从亲王降为郡王,被宗人府囚禁。

雍正八年,在老十三的丧礼上,因为迟到和面无忧伤,被弹劾为“居丧不谨”。

待遇:夺爵,他和家人一起被囚禁在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逝世,以郡王例将其安葬。

第七名:太子胤礽

他是在康熙朝二次被废,被禁锢在咸安宫。

雍正即位,封其子弘皙为理郡王。但同时,又命令弘皙全家迁出京城,搬到了京郊郑家庄。

胤礽幽禁在咸安宫时,有医有药,丰衣足食,还可以散步、练字。

雍正册立弘晳之母为理亲王侧妃,由弘晳赡养。

废太子一般很惨,所以胤礽感念雍正的恩情,他要求弘皙对雍正效忠。

待遇:雍正二年,胤礽死去,以亲王丧仪下葬。雍正哭奠。谥号为“密”,这取自于“君不密则丧其国”,有讽喻的意思。

第八名:老十三胤祥

他和雍正关系最亲密,雍正对他也是非比寻常,称其为“柱石贤弟。”

雍正即位第一天,封胤祥为怡亲王。

后来,总理户部、参赞军机处。

待遇:雍正八年过世,恢复其本名胤祥,是唯一一位不用为皇帝避讳的臣下。

胤祥死后配享太庙。

胤祥谥号贤,这是对他能力的充分肯定。

胤祥被允许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福荫后代。

胤祥死后,雍正辍朝三日,素服一月,后亲临怡亲王府奠酒举哀。

我是历史闲话人,祝朋友们阅读愉快!

清朝“九子夺嫡”雍正胜出,为何独独对废太子胤礽礼遇有加?

1.雍正是孝子,懂得兄友弟恭的意义。

康熙欣赏雍正的政治才能,特意安排他当了接班人,康熙也真心喜欢与疼爱废太子胤礽,生前一直对其念念不忘,还为他安排了后路,避免他在自己百年之后被雍正杀掉。

清朝主政中原后,非常注重孝道,雍正受过浓郁的汉民族文化的熏陶,又受康熙圣恩接了班,从内心不敢违逆康熙的旨意。且太子被废前,雍正与太子的关系也很铁,在太子当政时,他曾经真心帮助过太子。他极力拥戴过胤礽的第二次被确立太子储位,就是说,他受到的教育与自己同太子的关系都决定了,他会善待太子的。

2.审时度势,只能对废太子礼遇有加。

胤礽是康熙与赫舍里皇后生下的嫡长子,在他周岁时名正言顺地被封为了太子,当时有索额图撑腰、扶持,其自身也聪明颖慧,一度十分优秀,后来在九子夺嫡中经历了两立两废,最终失去了皇位。

但太子的势力并没根除,影响力依然存在。他参与政事早,在朝廷与地方拥有一批实力政治铁粉。这是一股政治势力,如果雍正为难太子,会扩大对立面。况且他接手皇位的时,朝廷已在风雨飘摇之际了,如再节外生枝,必然会引起政局动荡!而先皇已经严令太子被废后终身圈禁,真正虎落平阳了,对自己的皇位已没任何威胁了,没有必要再费心思去动他。

3.四两拨千斤,收买人心。

雍正上位后,对废太子没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这相安无事的格局这是最好的结果。 既可体现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以笼络人心,又可对自己皇位来之不正的舆论进行无声地抨击。作为政治家,他通过礼遇、示好胤礽,无形中彰显了自己的胸怀与气魄,又博得了一股政治力量的好感,甚至支持,自己并没劳神费力,大动干戈,何乐而不为呢?

清朝“九子夺嫡”雍正胜出,为何独独对废太子胤礽礼遇有加?

礼遇有加谈不上,因为雍正皇帝胤禛登基后第二年,废太子胤礽就病死在紫禁城咸安宫,享年51岁。唯一能体现出雍正帝有所礼遇的,就是死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家小被雍正安顿。

太子胤礽是赫舍里氏所生,深得康熙皇帝玄烨看重,从小细心教导,一度寄予厚望,投入很大精力,平心而论康熙待这个儿子很不错,倾注了大量个人的情感。然而,胤礽可能由于夺嫡紧张,屡次犯忌,在康熙晚年两度被废,失去了翻身的可能。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之后,胤礽彻底被废黜,从此幽禁于咸安宫,直到死去,可谓是以悲惨的局面收场。

实际上,胤禛一度还是太子集团的骨干,胤礽被废,他才有了机会。康熙六十一年,玄烨病逝于畅春园之前,曾有让雍正善待兄弟的遗言。康熙去世后,雍正先后封胤礽的大儿子弘晳为郡王和多罗理郡王,表示对哥哥后代的礼遇。

除此之外,为了施布恩德,又册弘晳的母亲为理亲王侧妃,由其子细心赡养,胤礽的其余妾室随个人意愿择定居所丰其衣食,以终余年,不至于生活凄惨,众人感恩戴德。胤礽去世之后,雍正帝还亲自前往五龙亭吊唁,哭奠哥哥胤礽。我们不管他是真伤心也好,作秀也罢,从这个角度看,雍正也算是对待胤礽家小人等不薄,至少衣食和待遇不错,让他们能够安享生活。

胤礽其实算是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牺牲品,也没犯什么大错。其实,从雍正皇帝个人情感上来说,更忌恨老八胤祀集团,因此他们最终的结局都很惨淡,成为雍正朝堂上的又一牺牲品。

宫廷斗争刀光剑影,稍有不慎,万劫不复。在残酷的情形下,如屡薄冰,雍正帝更加讨厌与自己争夺的老八。对于没有威胁的胤礽集团,反而优容一些了。

清朝“九子夺嫡”雍正胜出,为何独独对废太子胤礽礼遇有加?

这个有好几个原因引起的,首先是胤禛对胤礽的感情是真的。胤礽就曾说过,自己还记得小时候帮胤禛擦屁股,胤禛是胤礽手把手带大的,就如同老十三是胤禛亲手带大的一样,这种兄弟之情远不是普通的血亲可以比拟的。胤禛跟着胤礽长达30几年时间,这种感情不会是假的。

其次,胤禛的权力来自于胤礽的禅让。早在胤礽当太子的时候,胤禛就是胤礽集团的二把手,当时的康熙甚至担心胤禛的权力比胤礽还大特别对胤禛限制了权力,让他当孤臣,吓得胤禛当时是吃青菜配豆腐,尽量的装逼装可怜。胤礽犯事退位以后,胤礽的势力则全部由胤禛继承,这也是胤禛能够在短时间内从“孤臣”转身一变成为可以跟八爷抗衡的主因,所以胤礽对胤禛有点太上皇的味道,胤禛身边的人都是胤礽的故臣,对胤礽好有利于收买周围的人心。

第三点,统治需要。胤禛需要一个背锅的人,而胤礽很合适。胤礽是关在宗人府的,清朝的宗人府权力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到皇帝的权力。这胤禛对胤礽好,那么胤礽就可以给他帮手,在宗人府牵制那些老头老妖怪。

清朝“九子夺嫡”雍正胜出,为何独独对废太子胤礽礼遇有加?

雍正皇帝在登基之后对废太子胤礽礼遇有加,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此时胤礽已经不具备了任何威胁,并且胤礽去世的时间太是时候了。

雍正二年(1724年),康熙朝时期的废太子胤礽在去世,享年五十一岁。

胤礽去世后被雍正追封为和硕理亲王,为其上谥号为密,并按照和硕亲王的礼制葬于黄花山(今天津蓟县)理亲王园寝,雍正皇帝亲临哭祭。可以说,在雍正朝去世的康熙皇子中,除了雍正的铁杆支持这,十三阿哥胤祥,受到的礼仪规格最高待遇的,便是废太子胤礽了。并且,雍正还将胤礽的儿子弘晳册封为理郡王,之后加封准其袭承了和硕理亲王的爵位,就连胤礽的妻妾也予以了相应的优待。

胤礽去世的时候,距离他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次被废黜,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在此期间,胤礽始终被圈禁在咸安宫之中。在此之前的康熙“一废皇太子”和“二废皇太子”事件中,太子的党羽以及支持者被康熙皇帝悉数铲除,此时的太子已经是彻底的“孤家寡人”,不管是个人能力,还是外部的支持力量上,都已经无法再用雍正的皇位构成任何的威胁。

而更为重要的是,太子在雍正二年(1724年),实际上恰恰是帮了雍正的一个大忙。

首先,避免了雍正陷入两难的境地。

雍正登基之后,随即开始了对于他的兄弟们的大肆迫害,这个时候的三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或被圈禁,或被控制,还有一个八阿哥也是受尽了雍正的打击,这个时候的雍正也落下了对待兄弟过于冷酷的骂名。

雍正以高规格礼遇的方式对待胤礽,一方面昭显的是自己作为帝王的容人之仁,另一方面是从侧面回应自己迫害兄弟的言论。

而此时距离康熙皇帝去世仅仅过去了不到三年,如果就此放出胤礽,且不说还有一个被圈禁的大阿哥的问题要考虑,自己也要背上否定康熙决策的不孝骂名,而就在这时候,胤礽去世了,雍正在利用胤礽大做文章,实行怀柔知道的同时,也不会陷入忠孝两难全的不利境地。可以说,胤礽在这个时候去世,在一定程度上是帮助了雍正。

其次,雍正可以籍此获得更高的声望,获得更多的支持。

在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后,雍正的皇位等到了极大的稳固与加强,此时的雍正需要得到朝堂上的更多支持,而礼遇废太子胤礽,善待胤礽家人,无疑就是提升了自己宽容与大度的形象,获得朝臣和其他皇室宗亲的支持,提升自己的声望。

实际上,雍正这样做也与其在“九子夺嫡”期间采取的一些列策略和行为有关。

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是站在“反太子联盟”一边,希望当时太子胤礽能够倒台。但是雍正并没有具体行动,相反,他在这一阶段采取了“不争是争”的策略,让自己置身于斗争之外,两头都不得罪,特别是在康熙“一废皇太子”期间,雍正一边支持太子胤礽,另一边又极力掩饰自己,甚至还在康熙面前为八阿哥等人进行辩护,由此赢得了康熙的好感,并在这之后获封为“雍亲王”。

而真正代表雍正实施反对太子胤礽的具体行动的,便是十三阿哥胤祥,并且,正是胤祥的侠肝义胆,没有向康熙招供自己的同党雍正,才使得雍正的以在几次危机中顺利度过,而胤祥却因此被康熙圈禁了一年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雍正这种耐人寻味的行为,让他的兄弟们颇有怨词,以至于雍正登基后,所有的康熙皇子都采取了“冷漠”和“拒绝”的态度。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需要积极、正面的处理废太子胤礽的问题,一方面,证明了自己登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打消外界对于他皇位来路不正的怀疑与说法,另一方面,也是让自己与先前的言行能够一致,不至于落得言行不一,背信弃义的骂名。

雍正对于废太子胤礽一家的礼遇,也仅仅体现在了待遇上,但是雍正对其并不是绝对的放心。

康熙去世后,雍正在册封胤礽的长子弘晳为理郡王的同时,安排其全家搬迁至距离京城二十多里外的郑家庄王府,并且在胤礽去世后,将胤礽的家室也迁移至此,由弘晳负责照料,对于弘晳以及王府的赏赐也是非常的丰厚。

据史料记载,雍正也十分关心弘晳,经常进行询问,弘晳也在奏折中常称呼本是叔父的雍正皇帝为“皇父”,由此可见,雍正与弘晳的关系是非常的融洽。

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说雍正对于胤礽和弘晳一家是绝对的放心。

一来,雍正安排弘晳一家居住于京城之外的郑家庄王府,本就是为了将其与朝政进行隔绝;二来,雍正数千名兵丁家臣奴仆保护理郡王弘皙的郑家庄王府,实际上就是为了时刻的监控并且控制弘晳及其家人。

就这样,弘晳及其家人平安而又富足的度过了雍正朝时期。而在乾隆四年(1739年)的时候,发生了“弘晳逆案”,至此乾隆皇帝一改雍正的优待政策,以“心怀异志”等罪名 ,革除弘晳理亲王爵位,罢黜宗室,并将其囚禁于景山东果园,改名“四十六”,直至乾隆七年(1742年)弘晳去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