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轰炸机的外形是不是参考外星人的飞行器设计?

这种思维本身就有问题,如果凡事都向外星人上面解释,那么人类所开发的飞行器里恐怕有不少都得把知识产权让给外星球。B-2轰炸机不过是遵循了飞翼式的气动外形设计罢了,这是一种看似很奇异,实际却很普通的气动构型,与外星人是绝对没有关系的。

上图.X47B无人机是诺斯罗普·格鲁曼最新的飞翼布局产品

飞翼式布局(Flying wing)就像个大风筝,这种气动结构取消了飞机的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机翼与机身的界限被融合消失,整个机身成为浑然一体的升力体。这种结构有结构死重少,升力翼面大,能有效利用机体的空间增加载荷。

上图.B-2隐身轰炸机

B-2轰炸机之所以采取这种构型,纯粹是为了迎合隐身需求,美国人为了将飞机的雷达特征降到最低,采取了几何式的切面设计,然后这种设计又搭配在飞翼式的气动构型上,便诞生出被称为“外星人科技”的隐身轰炸机,这些技术运用理论上并不神秘。

上图.Horten 229飞翼战斗轰炸机

实际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就早已设计出了能上天的飞翼式战斗轰炸机Ho 229(Horten 229),它不仅是一架飞翼机,还是一架通过喷气式发动机推进的战机,据称可以一定程度的规避雷达侦测,并携带1000公斤的炸弹对盟军进行远程攻击。

1945年初Ho 229已经开始量产,但还没等到产品下线,盟军就已经攻占了弗雷德里奇斯洛达的军工厂,所有的东西都落到了美军手中。

上图.Horten 229剩余的残骸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军飞翼机的技术源头有相当的部分来自于德国Ho 229,而绝不是什么外星人。

当然,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认为德国人就是B-2的祖宗,这其实也是错误的。B-2的祖宗是根正苗红的美国血脉,诺斯罗普公司自3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研究飞翼机,甚至该项设计还是约翰·克努特森·诺斯罗普(John Knudsen Northrop)亲自过手的重点设计项目。

上图.一架XB-35与B-17轰炸机伴飞

只不过美国人不像穷途末路的德国,被活生生搞成了科学家们骗经费的实验厂,什么项目都敢立。诺斯罗普作为航空大企业,主要面对的是美军的订单,如果美军没有要求,他们没有随意挥霍资金的理由,而主要以技术储备为主。

所以1941年美国陆军提出了需要开发10000磅载荷,还能飞1万海里的轰炸机指标征询书时,诺斯罗普很快将自己的心血送了上去(另一份征询书给了波音,被开发成了B-36),在1941年5月通过飞翼型设计获得了征询合同,其后开发出了XB-35式轰炸机。

上图.MX-334滑翔机

在开发出XB-35之前,诺斯罗夫已经通过“12号工程”展开了试验,并造出了两架飞翼滑翔验证机MX-334,这种飞机需要通过P-38进行拖曳上天,且飞行员是趴着操纵的。

很怀疑《守望先锋》中DVA的机甲驾驶舱借鉴了诺斯罗普的设计,它与MX-334高度近似,只不过为了支撑飞行员长时间趴着的酸痛脖颈,飞机驾驶舱专门给配了个叉子一样的头托。

后来MX-334给加装了火箭动力,变成了MX-324,这是美军希望开发出的一种飞翼型战斗机,但因为美军缺乏成熟的航空火箭,这项计划最终流产。

上图.停在地面的XP-79

12号工程终止后,诺斯罗普舍不得浪费心血,于是游说陆军投资新型飞翼截击机XP-79,陆军很快被说动,下发了三架原型机的制造合同,新飞机采用XCALR-2000A-1型火箭发动机,还拥有JATO外挂助推器,但机体虽然造出了,发动机却依然是出不来成品,这导致陆军取消了订单。

第三架原型机被改为使用威斯汀豪斯的喷气发动机,称为XP-79B型。有意思的是,这种镁合金材料飞机被设计为靠“撞击”敌机作战,用诺斯罗普的说法:“它们可以通过切掉其它飞机机翼来摧毁对方,而不是靠开炮”。

不幸的是,XP-79B在1945年9月的试飞中坠毁,连御用试飞员也死了,这直接导致了它的下马,但XP-79B是美军历史上第四架喷气机,此时二战才刚刚结束。

上图.诺斯罗普第一个飞翼型飞行器,1941年制造的N-1M“吉普”,站在旁边的是总裁约翰·K·诺斯罗普

上图.诺斯罗普的N9MA型验证机

诺斯罗普在二战期间先是设计了三分之一大小的缩比例验证机N-9M(N-9M1M2MAMB),进行了技术验证和飞行员操作培训,之后XB-35被制造了出来,在1941年11月美国陆军就迅速的签下了XB-35飞翼型轰炸机的发展合同。

上图.诺斯罗普的N9MB验证机

此项建设工程从1942年正式开始,但计划一直搞到1946年还在没完没了的进行兼容性测试;美军还在1943年订购了13架发展型YB-35,1948年时YB-35首飞成功,但此时航空已经进入了喷气时代,所有的B-35项目最终都在1949年8月停止了。

上图.YP-49采用了喷气式引擎

不甘心的诺斯罗普尝试改进了一些机体,有两架YB-35被换装了喷气式发动机,名称也换成了YB-49,此外还发展出了一型侦察机YRB-49A,还有些机体尝试使用了涡桨发动机来替换螺旋桨发动机,被称为EB-35,这个项目后来因为得不到空军青睐而消失了。

诺斯罗普找到了海军,企图得到海军的合同,海军倒是投入了点资金,还将一架B-35改为B-2T(与B-2没关系),只是随着项目延期太长,海军对轰炸机也不太感冒,最终这些飞翼机都偃旗息鼓了。

正是得益于B-35技术的经验,美军才有了后来B-2隐身轰炸机的成就。80年代美军发布新型先进轰炸机的征询书,诺斯罗普和波音一起组队,通过自己的“高级钻石”方案打败了洛克希德的“高级钉子”,成为了美军新一代的隐身轰炸机。

上图.研制X47B期间被放弃的X45B方案,飞翼型飞行器其实并不罕见

这个过程有里根政府对国防的加大投入,有诺斯罗普长期在飞翼构型方面的技术积累,有二战德军Ho 229的技术启发,有诺斯罗普几代人的心血研究,有副总裁威尔科·E·加西奇的工程管理,唯独没有什么外星科技,B2凝聚的是人类的汗水和知识。

上图.与X47B同时发展的X47A

诺斯罗普如今已经是飞翼型飞机的行业老大,甚至将其做成了行业特色,它们设计的飞翼构型飞机层出不穷,并不只有B-2而已,如果说B-2是外星人的技术,那么它们一定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有窝点。

B-2轰炸机的外形是不是参考外星人的飞行器设计?

谢邀,别瞎说,真没有!

B-2的飞翼布局的设计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独创的设计方式。而是很有历史了。

甚至可以说,B-2的生产商诺斯罗普根本就没有借鉴当年德国的飞翼式布局战机的事情。

哈哈 好像是给诺斯罗普洗地的感觉是吧?但军事上的问题不吹不黑是W君一贯坚持的原则。

按照B-2的外形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飞翼布局航空器。和很多人的认识相反的是,这个布局其实是人类很早期就开始开展研究的一种气动布局。为啥?因为这个布局太像鸟了。早期的飞机设计往往是基于仿生学的设计。

幻想着人类有一双翅膀就可以飞的故事可以追寻到上古神话的年代里面。

而最早的机械飞翼布局设计是在1897年。

当时克莱门特·阿德(Clement Ader)设计的Avion III一款飞行器,完全是模仿蝙蝠的翅膀,附带了两个发动机驱动螺旋桨提供动力。

这里要说的时间点则是Avion III的设计时间是在1897年,比1903年莱特兄弟第一次成功的飞行还要早六年。

所以一开始W君就告诉大家飞翼布局并不是什么新设计,而是地地道道的本土货。

在早期的飞行器设计中飞翼布局比现在的常规布局还受欢迎。在早期是有大量飞翼布局的设计出现的。但大家可以想到,这是20世纪城初期,各种控制技术并不成熟,因此大量的飞翼布局的飞机其实并不能提供良好的操控特性。各种坠毁和实验失败的时间迭发,直到——1928年文森特·博利纳开发出了一款叫做CB-16的飞翼布局飞机

也就是上面这架飞机,看起来是不是和常规布局飞机是一样的?但仔细看机身部分依旧是扁平的一个机翼形状,在飞行过程中CB-16的机身和主翼一起飞飞机提供升力,很像现在的中央升力体布局吧?但这架飞机机身提供的升力很有限,并不比常规布局飞机有优势,就昙花一现了一下没有继续的发展。

为啥要做成常规布局的飞翼?

主要原因在于操控,当控制面远离飞机轴向中心的时候,控制面的效率更高而且控制起来也更精准。

说回B-2的生产厂商诺斯罗普,这家公司其实是一个很老牌航空器制造公司,而且也是一个在飞翼布局上一条道走到黑的公司。它的创始人杰克·诺斯罗普在1929年就推出了一架叫做飞行之翼的飞机

这是最早期的诺斯罗普飞机布局飞机。类似常规布局只是为了增加操控性能。和CB-16差不多是异曲同工。

而到了1939年,这个时候二战还刚刚开始,诺斯罗普就已经开发出N-1M

用了一个很讨巧的方式,将垂直控制面移到了翼梢。所以“诺斯罗普根本就没有借鉴当年德国的飞翼式布局战机”的段子其实也就是很多人的意淫了。毕竟诺斯罗普本人在研究飞翼的时候,德国的霍顿兄弟(德国飞翼式战机的设计师)……

就这两个小年轻还在学习焊洋铁壶呢。

至于谁抄袭谁这件事没法说,毕竟在德国的飞翼机正式试飞的两年前也就是1942年诺斯罗普就已经开始试飞N-9M了,第一架N-9M-1于1942年12月27日首飞。从N-1M到N-9M中间的设计迭代其实挺多的。

不过这架飞机一共就飞了22.5个小时就可耻的坠毁了,还导致一名试飞员丧生。

但是诺斯罗普执着啊,在一个月后又升空了N-9M-2,孜孜不倦的试飞。到了1944年,N-9MA就设计出来了。这架飞机又做了一些改进也就是XB-35了。

XB-35在1946年6月25日首飞,继续诺斯罗普飞翼布局的神话,逐渐的发展成了现在的B-2。

事情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本来几句话就能说完的,一不小心又给大家上了堂“历史课”。

掐指算算吧,从1928年诺斯罗普开始研制出第一架飞翼布局战机到1997年第一架B-2服役,这期间经历了70年的时间。军事技术永远没有什么外星科技这么浪漫的事情出现,其实都是孜孜不倦的研究-失败-再研究的过程。你现在看到的B-2是人家持续研究了70年的产物。在惊叹B-2是不是外星人的设计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惊叹一下一家公司可以为一个目标持续干了70年而没有放弃呢?

所以所谓的什么弯道超车都是扯淡。踏实的搞技术才是正经事。

但为啥飞翼布局没有被诺斯罗普所放弃呢?难道1920年代的诺斯罗普就有设计隐身飞机的思路了吗?当然这也是扯淡了。飞翼布局的优势并不是隐身,而是巨大的机翼可以提供巨大的机内载油容积。飞机的最主要的油箱其实都是在机翼内部。例如下图黄色部分。

所谓的隐身仅仅是一个飞翼布局的副产品而已。

B-2轰炸机的外形是不是参考外星人的飞行器设计?

外星人估计没戏还是找找德国人显得比较靠谱,比如二战末期德国的Ho-229战斗轰炸机,1945年初就已经飞上天。明显德国人的思维超前进度较快,该机型还有单双座型、夜间全天候型(加装雷达)等等,其实原始设计并没有考虑隐身特性,只不过机体采用大量胶合板以及造型特殊反正歪打正着产生一定隐身效果。

飞上天进行测试的Ho-229战斗轰炸机。

二战末期局势已经很明了德国人战败,1945年4月美军攻占戈达公司工厂将20架还未完工的Ho-229A以及全部技术资料笑纳手中,落入美国人手里的Ho-229最终成了其飞翼战机最好的参考对象。

当然不能完全说美国人直接照搬德式设计,美国诺斯罗普也搞出了多种飞翼布局飞机只不过在进度上不如德国人,在获得德国第一手飞翼布局设计资料外对于本国类似机型研制帮助巨大。

下图是一张美国飞翼布局飞机演变图,从螺旋桨到喷气式外型基本保持没变,同样也说明了德式或早期美式设计的前瞻性。指望外星人是靠不住的,多相信地球人的科技。

B-2轰炸机的外形是不是参考外星人的飞行器设计?

德国的

B-2轰炸机的外形是不是参考外星人的飞行器设计?

不用被这款轰炸机的外形唬住了,这款轰炸机的设计,跟外星人的技术一点关系没有

  • 这款幽灵轰炸机,在上个世纪生产出来的,三角飞翼的形状,高超的气动布局,在当时确实是领先世界,美国研发的这款轰炸机,当时只是为应对苏联,这款轰炸机,最大的特点是隐身突防,载弹量在当时那个年代也是比较大,最主要的用这款飞机搭载核弹

这款幽灵轰炸机造型独特,隐身性能好,但远远达不到外星人技术的标准

有很多外星人目击的报告,外星人的飞行器,就是美国的幽灵轰炸机出动了,也不可能会追得上外星人的飞碟
  • 所以这款幽灵轰炸机的技术,根本不能是来自外星人,要真是外星人帮助美国,吸收了外星人的技术,幽灵轰炸机的性能,应该比现在先进的多

这款幽灵轰炸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最大的缺陷是根本达不到超音速飞行,跟俄罗斯的图 ―160轰炸机差不多,俄罗斯的轰炸机没采取隐身技术,却保存超音速飞行的能力 ,当时的这二款轰炸机能看出来,隐身和超音速不可能兼容

美国的这款幽灵轰炸机,没有那么神乎其神的,在上世纪是先近的,要是在现代的反隐身技术面前,美国的幽灵轰炸机能全身而退的概率也不大

B-2轰炸机的外形是不是参考外星人的飞行器设计?

所谓B-2参考外星人飞行器而设计的说法有些邪乎,不可信。毕竟迄今为止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这世界存在外星人或者说人类曾经跟外形生命接触过。B-2:听说有人认为我是外形科技的产物?究竟是谁走漏了风声

人类的发展都是代代相承有迹可循的。技术上也是如此。即使不将B-2的划时代设计源头找爹找到外形科技身上,也能在历史上找到答案。从外形上看,跟B-2最相似的就是纳粹德国的HO-229型轻型轰炸机,该机同样采用飞翼式布局,具有明显降低雷达反射面积的设计,只是相比B-2要小得多。据资料记载,德国战败后,一批HO-229V3轰炸机落到了美国人手中,而后美国科学家以此为参考,最终研制出今日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德军的HO-229轰炸机,同样采用了典型的飞翼式布局

不过美国究竟是否根据的HO-229研制出了B-2,现在并没有定论。因为虽然二者有些像,但从技术角度来说,二者的研制难度并非一个等级。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德国战败后,美苏对其进行了瓜分,不仅获取了很多纳粹德国的黑科技,还收拢了不少原来希特勒旗下的科学家。这些技术和科学家为二战后科技的爆发式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相比找爹找到外星人身上,我觉得是鹰给美国设计师带来灵感的说法更靠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