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说过了35没有市场了,我却看到身边超过35的技术人员,跳槽都很容易?
技术需要积累,积累需要时间,时间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年龄的增长。
比如许多传统行业的技术工种,往往需要至少十年的不断努力,才能培养出一个让单位初步放心的熟手。
注意,是“不断努力”,而不是坐在那里混时间。
“不断努力”多年,才能有过得去的技术,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很年轻了。
同理,需要这样技术的单位,不会因为前来应聘的人过了“35大关”就拒绝他们、嫌弃他们。
相反,如果来应聘的人年龄很小、但资历丰厚,用人单位反倒要怀疑、担心,“不敢”聘用。
.
跳槽很容易,是因为这种技术人员市场需求大如果是一种陈旧的、已经快被市场抛弃的技术,或者使用范围较窄的技术,那跳槽可能不是很容易。
因为用处少嘛,岗位自然也就少了,跳槽自然不容易了。
.
但如果这种技术正是当下时代所需要的、对许多单位来说很重要的,那跳槽这件事并没多难。
对于一个市场需求大的技术能手来说,如果现单位让他觉得不满意,或者想有更好的发展,那他随时可以跳槽。
.
有一些技术人员,年龄越大越吃香工作难度越大,成长为一个“熟练工”的时间就越长。
如某些岗位不但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应的政策变化、历史沿革、市场需求,以及更为高深的专业技巧......
以上种种,非一定时期、非一定努力,难以达成。
所以,虽然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虽然技术革新很快,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高度依赖专业度、依赖经验、依赖积累的岗位。
这种技术人员,就是年到六十岁,也是众多单位争抢的目标。
.
总之,35岁以后的技术人员跳槽是不是容易,与他从事的专业的市场需求度息息相关。如果市场需求大,自然跳槽容易,甚至是越老越吃香;如果市场需求不行,或者可替代性太强,那可能真是有点费力。毕竟,现在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多了。
为什么总有人说过了35没有市场了,我却看到身边超过35的技术人员,跳槽都很容易?
别被个别现象给吓到了,那只是很小一部分公司,很小一部分人员,并不具代表性,绝大部分公司都没有这样的歧视。35岁的技术人员,无论是技术还是为人处世,都是越发成熟的,35岁,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这个年龄阶段的技术人员,无一不是公司的中坚力量,不可能被认为没有价值的。
技术人员不同于其它职业人员,其规律是越老越吃香的,虽然刚毕业的起薪不高,虽然成长比较慢,但却意味着到年纪大了就越来越值钱,该担心没有价值的并不是35岁的技术人员,而是刚毕业的或刚毕业没几年的技术人员,因为这个阶段的技术人员正处于学习期,这个学习期也是很烧钱的一个时期,小到哪怕报废一套模具,都可能损失超过10万元,而到了35岁的技术人员,已经过了这个烧钱的时期,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认为这个人已经用钱烧出来了,烧成像工艺品一样了,那当然会认为有价值的。
另外,技术人员的成长历程本身就比较慢,往往要3年入门,5年入行,10以上才熟练,15年以上才勉强敢说精通,那这个时候就去到38岁左右了,而35岁正处于熟练与精通之间,作为企业方,巴不得抢着要呢,请问何来没有市场一说?
我前几天也提及过,身边正好有一个40岁的工程师,只请了半天假面试,就拿到了涨薪幅度超30%的offer,而他所谓的面试也就是走个形式而已,也就跟别人谈笑风生地喝了几口茶就拿下来了,这哪里会是没有市场呢?
我本人已37岁,但同样未遇到危机,相反地,我的简历已隐藏多时,但仍然时常会收到来自猎头、来自招聘单位的“骚扰”电话。工作上之外,也时常跟一些旧同事、旧朋友聊天,他们也常常找我帮忙介绍工程师,说现在找个合适的工程师很难,其实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学历大专以上即可,不限年龄,只要有经验、只要有能力,薪资直接跟老板谈,不设上限,面谈OK可立即到岗,可见,大家都是求贤若渴啊!
但现实当中为什么还是有一部分人那么害怕35岁呢?我认为,其深层原因,很可能就是由于自身实力的不足,由于自己没有在35岁之前打下过硬的基础,才会如此的心虚,才会认为35岁是一道坎,认为35岁之后将无工可打。
综上,技术人员该怕的不是35岁这个年龄,而是怕到了35岁,却不具备35岁该有的能力,这才是最要命的。
为什么总有人说过了35没有市场了,我却看到身边超过35的技术人员,跳槽都很容易?
确实,现在很多企业招工都会有年龄限定,一般都限定在35岁以内或者是45岁以内,超过这个年龄的就不要了,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人说过了35岁就没有市场了。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对,我认为主要还是跟企业的用工年龄限制太严格和劳动者的能力大小有关,也与当前的劳动政策执行不利有关。
处于35岁、45岁的人都是青、壮年劳力,正是拼搏奋进的时候,也正是承担责任的时候。按理说企业应该大量使用这样的劳动力,但是由于我们人口基数大、人口红利多,有的是人供企业选择,所以企业就有这个资本对劳动者的年龄加大限制,从而只使用企业认为的更年轻的劳动力。因为企业会觉得,越是年轻的劳动力越能高效产出,所以对于那些35岁以上的人员就不重视了,自然也不会使用,也自然没啥市场了。所以,开启更多大龄用工的市场大门钥匙掌握在企业的手里面,只要企业愿意放宽用工年龄限制,那么就必然有更多的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如果企业一直对用工年龄限定太严格、不松动,那么必然会阻碍大龄劳动力求职,这些人进不了厂找不到活干,自然没有市场。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35岁以后就没有市场了,那就是劳动者的能力问题。确切的说,劳动者是否掌握过硬的技术能力和有前景的技术是他们能否有市场的根本保证。如果一个劳动者只能做普通的一线操作工作,没有掌握任何过硬的技术,那么年龄一大,很容易被人替代,没有任何的市场竞争力,自然就会被企业抛弃,失去市场。如果一个劳动者懂一门技术,而这门技术又是企业所必须的,也没有这么容易的被替代,那么即便劳动者的年龄比较大,都是很吃香的,都是人力资源市场上的抢手货。所以说白了,技术实力过硬的人从来不用担心用工年龄的限制,哪怕退休了都有企业聘用当顾问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对劳动力市场影响很大,那就是劳动用工政策,如果劳动用工政策越有利于大龄劳动者,或者劳动部门在执行企业用人限制方面更加的积极作为,那么也会改变很多大龄劳动者的就业难问题。直白说,如果劳动部门能够有效管管企业限定的用工年龄太严格的问题,比如劳动部门对哪个企业敢规定求职者超过35岁的一律不要就直接重罚,自然就会很大程度上扩宽人力资源市场供给,那些35岁甚至45岁以上的大龄求职者就有了市场。所以,劳动部门的政策执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综上,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过了35岁就会没了就业市场,有的人年龄再大也不愁没工作,除了技术能力因素外,还跟企业的用工年龄限制和劳动政策执行有关。
为什么总有人说过了35没有市场了,我却看到身边超过35的技术人员,跳槽都很容易?
有没有市场,跳槽是否容易,其实和年龄没有必然的关系,关键是,你本身是否具备相应的经验,足够的能力,给企业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举个例子,退休人员还有返聘呢!!
这年龄都到退休的年纪了,但是企业还是想聘用他呀,为啥呢,人家有这个本领,企业需要啊。
不说这么极端的,以大学老师为例,你要是有啥国家级课题,发表了什么顶级刊物,那么多高校抢着要,年龄及没那么重要了,但你要是啥都没有,你博士毕业,年纪轻轻也没啥用啊。
我身边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朋友,今年四十多岁了,现在是某上市集团副总裁,之前还被不少猎头挖,比如北京万达就曾经出价200万让他去,但他还是没去,最终选择了另一家。
像这种情况,年龄其实都不是问题,因为他甲方、乙方的经验都很丰富,从基层到中层到高层,而且还在顶级咨询公司做过高管,自然是问题不大。
反之,有些人年纪轻轻的,把简历给我让我帮忙介绍工作,可是我一看,这啥经验、资质都没有,还真不好介绍。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年龄(年龄只是考虑因素之一,当然,会有一定的限制),关键在于你是否具备足够的经验和资质,以及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能不能解决企业的难题,给企业创造价值和收益。
为什么总有人说过了35没有市场了,我却看到身边超过35的技术人员,跳槽都很容易?
国企一般有这个规定,过去国企是铁饭碗,进来后,不能轻易开除你。所以,岁数大的人,服务时间短,不合算。现在好像这种情况在改变。只要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岁数无所谓。你要是院士,八十还抢着要。
为什么总有人说过了35没有市场了,我却看到身边超过35的技术人员,跳槽都很容易?
一般过了35是工作找人,不是人找工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