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像坦克装甲车等战车动不动就会抛锚?

坦克装甲车辆抛锚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总的来说,无外乎工业能力、设计因素。

一个很浅显的例子——英军早期投放在战场上与隆美尔对阵的“玛蒂尔达”坦克。玛蒂尔达的火力比对面的3号坦克要弱一点点,防护也差不多,但速度连吃三号的屁都不够格,维护性能更是低得发指。

与隆美尔那些满北非跑跑打打修修的3号坦克比起来,玛蒂尔达的维护性就是个世纪惨剧,英国人将玛蒂尔达坦克列为“步兵支援武器”,所以他们只需要够得上步兵的速度就行了,急速仅能开个24公里/小时。

关键是,到了非洲的黄沙中,这玩意儿连极速都无法维持,只能将推进速度维持在10-13公里/小时上,原因很无语——跑快了会趴窝。玛蒂尔达的发动机承受不住炎热又恶劣的工况,长时间极速行驶就会过热烧缸。

面对这种情况,英国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沙漠中不停的修筑补给站,准备好大量的零件和水、油甚至坦克整机,坦克一路开一路修的赴往前线。战场上许多坦克兵在遭遇败仗时,第一时间的选择就是跳车与步兵们一起逃跑,怎么看都是自己的大腿更有效率。

造成玛蒂尔达这噩梦般使用体验的原因绝不是英国人工业水准差,主要在于它们没将“步兵坦克”当回事儿,一辆玛蒂尔达才6000英镑,适用于陆军大量装备。采用的动平衡悬挂和双发动机结构的车体也显得异常累赘与低效。英国人指望坦克被打坏一台发动机后还能用另一台发动机继续工作,而动平衡悬挂也适合在低速中不停车稳定推进,“步兵坦克”嘛,持续不断的掩护推进才是职责。结果这既增加了坦克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机构出毛病的概率。

实际上,玛蒂尔达只是个毛病极为突出的个例,但它是个放大镜,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坦克从设计到作战的种种可靠性问题。坦克本质上是个重达几十吨的金属自动车辆,它的主要任务是作战,因此人们不可能像对待家用产品那样,做的尽善尽美还舒适体贴。大多数军事工业设计,强调的都是性能第一,使用第二;威力第一,人机第二。毕竟机器的性能是硬指标,而人的问题向来是认为可以被克服的。

像德军后来的车辆也陷入了这种指数怪圈,而且走得如英国人当年如出一辙。像虎式、虎王、豹式等坦克统统都有行走机构BUG,过重的车体加上过沉的大炮,又要强调非同一般的防护能力,最后一切都被压在不堪重负的行走机构上,因为它在行走里程较少的防御战中,被认为是“可克服的”。那个段子怎么说的?一个虎式坦克团出发,一路坏,到达战场成了个步兵排。

这体现出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想制造出性能极为平衡的坦克并不是件容易事,平衡意味着平庸,而战场上总能找到那些“特长”兵器们的用武之地。就算如烂透了的玛蒂尔达,也能在奥金莱克的指挥下徐徐推进,同样能令隆美尔头破血流损兵折将。

正因为坦克是个沉重而不平衡的战斗车辆,它抛锚可谓是家常便饭,试想一辆几十吨的坦克从数米高的坡上高速度冲下来,它的悬挂装置将会接收到多么大的冲击力?别嫌坦克太脆弱,寻常的私家车恐怕2米都摔断轴了。试问这样一个金属巨兽,又是泥里滚,又是山上爬,时而走软地,时而轧硬路,怎样才能保障不出毛病?

何况坦克有多少附加设备?光那一门火炮开火就是巨大的整车震动,换私家车得炸得玻璃全碎翻过来。短时间不抛锚算是顶可以的。

当然,现代战场不一样了,每一辆坦克都比二战那些捏着对手指标,用政治命令硬推上去的极端坦克们更讲究平衡,它们将国家的军事科研能力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许多不具备相应科技能力的国家,还会通过采购和订货的方式,将别人的先进技术安装在自己的坦克上。

但这里面依然还是工业设计能力与设计因素问题在起作用,比如韩国设计的K9自行火炮,在延坪岛炮战中的表现实在是令人感动的想哭。而土耳其借韩国技术掰出来的“阿勒泰”坦克,吹吹打打许多年,又是买德国炮,又是整韩国发动机、法国的火控,到现在都没整出能上战场的车型,叙利亚战场上依然得靠M60和豹2开路。

现代坦克更遵循设计标准,一般每辆坦克都范定了必要维修小时数和距离,谨慎得如同4S店的保养时间一样。指挥官和参谋们只需要关注这种可靠性指标,便能预估出自己的坦克能跑多远,打怎样的仗,行军的损失情况。抛锚?只要不是意外,就都是计划内数据而已。

为什么像坦克装甲车等战车动不动就会抛锚?

这就好比300斤的大胖子膝盖和足弓容易出毛病是一个道理。沉重的自重对坦克装甲车辆的动力系统和行走机构都是巨大的负担。所以,若非不得已,不会让坦克装甲车辆自己行军,长途机动都是依靠火车或平板载重货车代劳,以节约行走机构有限的寿命。作战行动或训练演习不得不自己行动,遇到恶劣地形或操作不当,就容易出故障。

为什么像坦克装甲车等战车动不动就会抛锚?

未闻此说,动不动就抛锚怎么打仗?

为什么像坦克装甲车等战车动不动就会抛锚?

坦克和装甲战车抛锚的原因多了,主要是因为动力部份或者行走部份出了问题。比如说发动机故障,液压系统漏油,散热系统故障等。行走部份的履带,负重轮的故障同样可以导致坦克抛锚。

简单的小问题坦克兵可以利用随车携带的工具修理,大的问题就只能等坦克修理车或者用坦克运输车拉回去修。

如果不在敌人火力之下,那么,首先是小毛病车组人员自行修理,比如发动机、变速箱轻微简单的故障,履带脱节等等,车组使用随车工具备件自己就修了。其次,车组修不了的,就要呼叫支援,由保障部门修理。一线部队有坦克修理车,可以对坦克的行走部分和发动机进行就地维修,一般为了节省时间,如发动机总成发生复杂故障或彻底损坏,修理车可以整体吊装更换发动机总成。如果机械故障导致的抛锚,这个层级一般都能搞定,但是战损就不一定了。假如是严重损坏或缺乏备件,无法现场维修的问题,就要靠抢修车或友车拖到后方,甚至最终返厂维修。

如果在一线交战中抛锚,那就悲剧了,你就成了固定的靶子,会被敌人优先“照顾”,下场堪忧。如果敌火较弱,还可以坚持就地作战,打赢了自然获救。如果敌人有强大的反坦克武器,那最好是弃车逃生。

另外,不管是行军还是交战,如果抛锚坦克阻碍了行动路线,常常被直接推(拖)出道路,留待维修部门处理。甚至直接抛弃。

为什么像坦克装甲车等战车动不动就会抛锚?

其实像坦克或是装甲车这类军用载具并不是动不动就抛锚,相比民用轿车军用载具的抛锚率则是少之由少,可为什么却显得军用载具动不动就抛锚呢?原因无非只有几点。

1.道路环境不同,一般情况下坦克或装甲车这类军用载具,它们行驶的路面环境基本上都是非常恶劣,泥泞坑洼碎石戈壁,而民用载具基本上都是柏油马路,顶多走一些土路而已。在这种恶劣的路面环境上长时间行驶,出现故障也是无法避免的。

2.自身吨位过重,这个原因我想大家都明白。无论是主战坦克还是轻型步战车,基本上少则十几吨多则几十吨的重量,在这种重量下即便拥有大马力的发动机,但内部的各种零件都处于极限工作状态,所以一旦故障就会是损坏零件的大故障。相反民用汽车很多时候都是在轻松的状态下行驶的。毕竟谁也不会驾驶一辆小轿车,成天开到180公里,然后载着几顿的货物行驶。

3.军用载具设计复杂,一般情况下军用载具内拥有着大量的精密器件,只要有一个很小的零件损坏了,没得更换基本上就得趴窝。可是民用轿车上的零件都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不出问题,基本上都不会趴窝。

4.修理能力的不同,像是主战坦克或是步战车这类大型载具,自身的每个零件都是非常重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出了一些小毛病,车内成员会自己完成修理。可要是零件损坏而车上又没有,那么只能扔在路边抛锚。相反家用轿车很难抛锚,只要一抛锚打个电话就可以有24小时的为服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