锏和鞭这类兵器是否正式装备过军队?它的威力有多大?
有啊,当然装备了,否则也不会出现在宋代的《武经总要》上,更不会有秦叔宝和尉迟恭三鞭换两锏的故事流传下来。
“锏”与“鞭”其实是比较同类的武器,都属于长条状的钝器武器,在民间小说、传说中,它们被形容得威力无穷,前有姜子牙的打神鞭,后有秦叔宝的撒手锏,现代还有徐老怪编的狄仁杰“亢龙锏”,可谓是一等一的神兵凶器。
当然,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传说肯定不一样,不少东西都被添油加醋的修改了,史书从未记载太公望有什么打神鞭,秦琼和胡敬德也没有什么文史记载他们用鞭和锏,这无疑让锏、鞭的军事应用蒙上了一层历史迷雾。
上图是福建省博物馆的宋朝李纲锏,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代锏实物,重约3.6公斤,长96.5厘米,身条长度74.1厘米,四面内凹,符合《武经总要》的描述,上窄下宽,篆有铭文“靖康元年李纲制”金字。
按《武经总要》的记载:铁鞭、铁简,两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人有作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铁鞭、铁锏这两种武器其实都是鞭类,但各有特色。鞭的型制因人而异,人们按照自己的需求使用不同大小长短的鞭;锏则拥有四棱,人们觉得这个方方的形状像用来记载东西的竹简,所以称之为铁锏。
但就威力来说,这两种东西其实都谈不上什么威力,因为他们本质上其实是略轻型的打击兵器,或者换个话说,叫“轻型钝器”。甭管演义、小说吹嘘的多厉害,实际流传下来的铁锏、铁鞭重量并不夸张,这比较符合它们的历史定位,这就是种长兵以外的副武器。
在破甲和对付硬物方面,鞭、锏的作用相当可圈可点,但它们从来都不是战场的主流,人们始终更青睐刀剑长矛的组合,我们可以将鞭、锏视为某些时期精锐武士和战将配备的近战武器。
其实小说也说的没错,尉迟恭、秦琼这类都是上马长兵,下马挥鞭和槊,这被他们当成了步战的武器。毕竟古人比今人见识的冷兵器交战要多,鞭、锏的用途并没有太多谬误,它们的这种副武器的确就是让骑士用来下马近战的,而且必须是战场上使用。
钝器类武器的兴起大抵只有一个因素——战场防御力的增加。当铠甲技术日趋完备后,想杀死一个被保护到牙齿的精锐武士相当难,武器的锋利失去了意义。
上图.清代破甲锥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国古代兵器迅速发生了改变,戈、戟这类靠钩、割的兵器被淘汰,长矛、长枪的顶端也变得尖细,剑也被淘汰,换为更适合大力斩杀的刀,为了更有效应对甲胄的防护,钝器也愈发的得到重视,鞭、锏这类早有原型的武器,便在战场的影响下应运而生了。
鞭类的原型并不难寻,按照一些说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成型的鞭了,古代记载的“鞭”大多都是硬鞭,与拿来抽人的软鞭功能一样,但显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某些考古资料认为硬鞭的诞生是相当古老的事情,因为它本质上就是根棒槌,人们用长杆状的长鞭放牧,而短棍状的短鞭则拿来防身、狩猎或打仗、行刑。毕竟棍子是相当好加工的武器,而一根手感够好的棍棒在早期可能相当趁手。我们不用去思考祖先怎样不相亲不送礼一棒带回山洞的光荣往事,只消回忆下过去菜场摊贩怎样拿秤杆抢地盘的情形,即可明白“鞭”大抵是怎么回事儿。
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以后,为了解决掉身着重甲的敌人,骑士们携带的一些既不过分占用马力,亦能充分发挥火力,还能补足马槊的东西便出现了,这就是做打击钝器使用的鞭与槊。
在不便使用长兵的时候,具备相当分量与强度的鞭、锏无疑相当有效,它们可以无视铠甲快速让人丧失战斗力,能在甲胄群中起到比刀剑更有效的攻击作用。
这与欧洲中世纪的发展相当雷同,他们也在日益强化的铠甲面前,选择了钝器类武器和重型武器,要么细剑破甲,要么大锤子闷人,连剑法也发展出拿剑柄当锤子击打盔甲的打法,对付着厚甲的敌人相当有效,在真人试验中,几下子就让人晕头转向。
当然,鞭、锏这类武器消耗金属量相当大,所以不用指望它们能装备到所有的士兵,显然成本上它们并不符合战阵的要求,只能是部分战将和精锐的订制型武器,更不能全面的取代刀的作用,说到底,它们是破甲时代剑这类副武器的功能替代品,甚至就是异化的大剑,取消了无用的锋刃,纯靠钝击来攻击敌人。
从李纲锏这件文物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谓的“锏”更接近破甲大剑,带楞的重脊可以钝击敌人,上窄的顶部同样能够捅杀敌人。不用质疑顶部的穿透性,三棱刺刀的平头一样俩窟窿没商量,大锏这种东西捅脸上还能活?
不过,在对付无甲的敌人时,鞭、锏就不那么好用了,毕竟重量过大,挥舞起来需要相当小心的控制重心,挥速也不会很快,这就给了敌人很多进攻的破绽和躲闪的机会。专用性太强,泛用性不如刀剑广,这也许就是它们始终没有流行开来的原因。
某些对锏的描述相当有趣,比如“撒手锏”,或者叫“杀手锏”,这些锏被它们的主人扔出去制敌,而且它们比飞行道具还狠,往往一棒就把追兵给砸死了,端的是凶残莫名。不过,这种小说化的情节也恰恰说明战阵之中是不大可能玩这一出的。
就后世的用法来看,鞭、锏一般被当做武术锻炼用的器具,用来进行刀法、剑法的力量训练,这点与日本剑道中的素振棒差不多,几乎是殊途同归,就是个体育用品。而古典时代过去以后,中国的战场也再没见过这类钝器的普遍装备。
锏和鞭这类兵器是否正式装备过军队?它的威力有多大?
大规模装配军队应该不会有。但是一些小规模军队上也许会有。
这主要是由他们的用法所决定的。这两件兵器都属于钝兵器。首先对使用者要求极高。顿兵器靠的是势大力沉的招数。在破甲方面有奇效。而且一般的兵刃是难以格挡这类攻击的。这也就要求使用者的体格必须健硕。而且常年习武。必须有一定的力量基础。否则这类兵器对使用者来说就是累赘。难于发挥它真正的威力。所以大规模军队上一般不会见到这类兵器。这种兵器一般是要有专人来练才能发挥出威力。
其次。这种兵器的制造成本非常高。因为它是有大量的铁堆砌而成。所以从国家成本来说军队上是不会大量装备这种武器。就比如说历史上曾经出现一种专门克制戈的兵器。但制作成本太过高昂。一件相当于30个盾牌。所以并没有大规模出现在战场上。
钝兵器的杀伤力一般是非常大的。因为他所追求的效果就是将敌人打得筋断骨折。而由于它的攻击方式一般兵刃是无法直接格挡。就算能挡住。它所传递下来的巨大能量会直接作用于人体多多少少会有些损害。而且一旦被这种兵器击中。轻则局部失去原有功能。重则当场暴毙。而且甲祝在他们面前基本没有什么用。而且在这种兵器的攻击下。人体会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而且会失去所有战斗力。
锏和鞭这类兵器是否正式装备过军队?它的威力有多大?
鞭和锏区别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外形上鞭比锏稍长稍重,顶端有个小头用以加重,锏不仅稍短稍轻且一般为四棱。二是鞭是单鞭(因为较长,双持施展不开),而锏是必须成对使用的。在古籍记载中,锏本是鞭的一种,但后来因用途上逐渐分化(鞭更适合作为长兵在马上作战,威力较强;锏更适合步战,攻守兼备,也可在马战时当做暗器使用。很多善用鞭的武人也同样擅长使用锏,会手执单鞭,腰佩双锏),约在唐时期锏自立门户成为单独的一类兵器
锏和鞭这类兵器是否正式装备过军队?它的威力有多大?
应该没有。
虽然鞭锏锤这类兵器杀伤力强,但是也有明显的弱点,贵,使用要求高。
制式兵器类似的应该是棍,条件好的包个金属头,于是成了殳,后来发现都硬化了不如再加个尖,于是成了枪槊戟之类的兵器,由于这些兵器意味的追求长,钝器的特点就不用了。
现在的冶金制造技术下,类似的兵器可以考虑变成制式兵器,比如铸铁的自来水管,每个士兵发根斜切头的水管,只要80公分就够了,便宜又有效。可惜现在是热兵器时代了,用不到。
锏和鞭这类兵器是否正式装备过军队?它的威力有多大?
早期一般使用的武器以剑矛戈为主,后期可能随着护甲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常规利器对士兵的伤害,慢慢演变出锏鞭锤等重型钝器武器,因为其重量大,打击力度穿透力强,即使穿戴护甲也能使士兵遭受内伤失去战斗力,但是也正是因为其重量大制约士兵的机动性灵活性,此类武器还有一个弊端就是造价高昂,在古代冶金技术并不是很发达,金属属于稀缺物质,随随便便一个武器也需要几十斤的金属,生产力根本就没有办法满足需求,所以正规军队是不可能大批量的装配,也是因为其军队中的稀有性,导致民间传说中加工渲染大量出现,以彰显主人公的差异性和独特色彩!但是实际运用中是不可能有这样大规模的武器配备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