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的坦克大都采用滑膛炮而不是以前的线膛炮?

滑膛炮到线膛炮是一种时代改革,在此前的时代,线膛炮是坦克加农炮妥妥的主流,造成这种一夕之变的原因多重的。

坦克是一种直射火力兵器,所以非常强调观测范围内的精准射击,再加上早期坦克的口径较小,坦克没有理由不使用线膛炮。在以反坦克为首要任务的作战中,远射精度就是一寸长一寸强的保障。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坦克技术发生了革命,随着脱壳穿甲弹的诞生,坦克装甲由单纯防御破甲弹,转变为防御穿甲弹的复合式结构,它成为截止目前为之的坦克炮发展方向。也正是因为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的诞生,导致了坦克由线膛变成滑膛。

线膛炮是一种优良的结构,不过因为膛线的存在,它在发射弹丸时需要有“弹带”帮助,这种炮弹上的机构帮助了炮弹在炮管内与膛线贴合,继而获得更大的自旋速度,从而在飞行中获得更好的轴稳定性,达到更好的远射精度。

但滑膛炮就不需要这种东西了,它本就不是为发射破甲弹、碎甲弹而生,主要以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为主要的对装甲弹药,因为这种穿甲弹根本弹径较小,脱掉外壳弹托后犹如一根钢钉般纤细,所以它根本不需要旋转来稳定弹身。

而且为了达到更好的破甲目的,穿甲弹反倒需要避免过度旋转,因此它们采用了尾翼来稳定飞行,打出去时犹如一杆利箭。

线膛炮也不是不能发射脱穿,不过它发射脱穿依然需要弹带辅助,这种弹带称为“活动弹带”,说白了就是个松脱的滑轮弹带机构,炮弹在炮管中顺着膛线旋转时,因为贴合的弹带是活动的,因此炮弹不会被过分加速。

此外,线膛炮发射炮射导弹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并非有些人说的滑膛炮可以放炮射导弹,线膛炮不行云云。

然而这种做法实在是麻烦至极,既然坦克作战已经不需要线膛旋转的炮弹了,那些老炮弹也纯属淘汰货,那么还有什么理由继续使用线膛炮呢?就为了炮管里有几根线?

再加上坦克炮膛压的增高,制造、火控技术的升级,现代坦克强调的视距内直射精度已方面,滑膛炮与线膛炮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根本不需要线膛再来增加精准度。如此,线膛炮就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另外,坦克装甲技术不断进步,坦克炮的反坦克难度也日益提升,这种情况下,为了发射更粗更长的弹芯,穿破更厚的坚甲,坦克炮就势必要继续加大口径,这口径一大,成本也跟着提升,线膛炮在成本上也就落了下风。本来坦克炮就贵,高膛压炮还很难造,再增加膛线加工,岂不是要人老命?反正线膛对如今的坦克也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还搞这些干啥咧?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坦克仍以适用为原则,比如我军的新轻坦,本来重量就不大,身板也比较小,当然用不起125mm的大滑膛,为了承受住后坐力,又坚固威力性能,它就选择了使用105线膛。

为何现在的坦克大都采用滑膛炮而不是以前的线膛炮?

早期的坦克火炮全部都是线膛炮,直到20世纪60年代,苏联首次在T-62坦克上安装滑膛炮,之后各国才争相效仿。现代各国的主战坦克基本都采用了滑膛炮,只有英国的“挑战者”坦克和印度的“阿琼”坦克仍旧采用120毫米的线膛炮。总的来看,坦克主炮由滑膛炮代替线膛炮是大势所趋,连对线膛炮最情有独钟的英国也开始计划将线膛炮更换为滑膛炮。

这主要是由于现代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越来越像,对坦克炮的反坦克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的快速发展,现代坦克抗破甲弹和反坦克导弹(金属射流)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新型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成为坦克最主要的弹种。而制约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威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发射的动能。要想产生更大的动能,就需要更高的膛压,并且要将动能集中到炮弹身上。

显然在膛压方面,滑膛炮相比于线膛炮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线膛炮的膛线减弱了炮管的强度,使其膛压明显低于滑膛炮。而且由于线膛炮发射的炮弹是旋转的,这耗费了一部分动能,减少了炮弹的动能。此外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芯非常的细长,线膛炮的旋转反而会使其在飞行时失去平衡,降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命中率。所以必须使用滑膛炮来发射该型弹种,线膛炮自然也就退居其后了。

当然了线膛炮采用更大的口径、更长的身管也是可以达到更高的膛压的,从而使炮弹获得足够的初速度。不过这在炮管的生产工艺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价格也更加昂贵,而且对于膛线的磨损更加严重,炮管寿命更短。所以从生产成本和制造工艺来看,滑膛炮也要优于线膛炮。

线膛炮最大的优点就是远距离发射炮弹的稳定性所带来的高精度,尤其是对于发射榴弹来说,所以远程支援火炮大部分还是采用有膛线的线膛炮,而坦克由于首重反坦克能力,远距离火力支援是相对次要的作战任务,对于线膛炮的优势需求不是太大。而且滑膛炮可以发射尾翼稳定榴弹,精确度同样非常高,线膛炮的精度优势也就越发不明显了。

为何现在的坦克大都采用滑膛炮而不是以前的线膛炮?

因为时代变了

本来吧,比如二战前期的一堆破车都还是拿着线膛打炮的,毕竟陀螺效应稳定~ 炮弹飞的又稳又远~ 800里外一炮端掉鬼子机枪手

然后二战打着打着大家伙都寻思这陆战都快打成坦克世界了,如何击穿对方的装甲和不被敌方击穿自己的装甲成了主题。就在这种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情况下出现了下边这种

然而这种局总不能一直下去,因此到了二战末期,反坦克分成了两个流派,次口径物理学派和锥形装药化学派

次口径流相对比较传统,它基本可以算是传统AP弹的演化产物。二战中的APCR和APDS已经有了现代的APFSDS的雏形

前边不是说了,二战中的坦克战变成了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么。但一味的增大口径和装药、炮管长径比不是个办法。材料极限摆在那里,而且还烧钱,重的弹丸在远距离的弹道表现还差。因此他们当时设计了APCR和APDS这两种仅弹芯采用硬质穿甲体的次口径穿甲弹。依靠更轻的弹丸,更高的初速,更集中的能量去穿透装甲。

(图为APCR,弹体只是提供质量,穿甲靠弹芯)

(APDS则是发射后脱壳)

然后问题来了,上边两个口径是次了,初速也是高了,但弹芯侵彻体的质量还是太轻,增粗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增长。

不过弹芯侵彻体增长之后会出现个问题,高速旋转的长杆子在飞行中非常的不稳定(一般长径比超过6-7倍左右的圆柱体就不适合高速旋转),既然旋转反而还不稳,那要膛线何用。还不如加上尾翼,学弓箭一样自稳算了(尾翼的作用是,如果弹杆发生偏转,那么尾翼的迎风面就会增大,然后被风阻吹的自正)

而且去掉了膛线还能减少弹体在炮膛内的摩擦,使得初速更高。

而锥形装药流派不用线膛的原因比较耿直,直接看图片。

它的穿甲原理是炮弹接触到坦克之后,炸药爆炸,锥形弹体受到爆炸冲击而变形,向前射出一道高速、高温,夹杂金属细碎粉末的半流质金属射流(门罗效应)

然后问题来了,如果说这枚弹像常规炮弹一样高速旋转会发生啥?

金属射流被旋转的离心力甩的四周都是!所以,旋转会降低这类弹的穿透力,要啥膛线。

over~ 欢迎三连

为何现在的坦克大都采用滑膛炮而不是以前的线膛炮?

熟悉枪炮发展史的都应该知道,从枪炮诞生以来,最早出现的是滑膛枪炮。而之后的军事科学家们发现,如果在枪炮管里刻筑膛线会使枪炮的精度和威力大大增强。不过就大炮而言,起初由于军工技术的限制,很难在炮筒中刻画出螺纹状的膛线。最终随着军工技术的不断提升,直到18世纪初才逐渐出现了线膛炮。正是由于精度高的原因,线膛炮一面世便快速取代了滑膛炮,枪械也是如此,目前现代的枪炮基本上都是有膛线的。

线膛炮和滑膛炮,顾名思义,炮膛内有膛线(螺旋状的细纹),这种设计,会让发射时的炮弹在炮膛内旋转加速产生动能来打击目标,由于炮弹的自身旋转从而增加了威力和精确度。知道了线膛炮,滑膛就容易理解了,就是一个内壁光滑的炮管,没有螺纹状的膛线。如果懂得一些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有了膛线的炮管,会让炮弹旋转而出,这种旋转的状态自然会增加威力,就像冲击钻一样。而且保持旋转状态的物体,空中运行时,也会尽量保持自身的稳定,减少外界对其状态的影响,因此就增加了精度。

我们知道了线膛炮的好处,也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这种设计有利于武器发挥其杀伤力,按道理说现代的大炮都应该采用线膛炮,精度好,威力又大,技术又允许的情况下何乐而不为呢?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陆战之王”坦克炮却反其道而行之,它的主流炮管却偏偏采用最原始的滑膛炮,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在军事科学家们发现膛线的好处的时候,早期的坦克都是采用的线膛炮,在军工技术允许的情况下,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主战坦克都采用的是线膛炮。

比如中国早期的59式、69式、80式等主战坦克都采用的是线膛炮。而这种主流的坦克线膛炮一只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直到前苏联把滑膛炮应用到T-62主战坦克上,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世界各军事强国突然发现,原来使用滑膛炮的坦克优势如此突出。至此,世界各国包括欧美国家的主战坦克都开始换装滑膛炮筒。当然,现在有些主战坦克因为设计问题,依然会采用线膛炮,比如印度的阿琼坦克和英国的挑战者坦克,还有一些小国主战坦克还在继续使用线膛炮。

那么滑膛坦克炮到底有什么优势,可以迅速取代线膛炮的位置呢?上面已经大概给大家讲过,滑膛炮因为没有膛线,所以工艺相对简单的多。而且炮弹一般都是滑着出去,对炮管的磨损也相对较小,增加了炮管的使用寿命,因此坦克使用滑膛炮的明显好处就是工艺简单成本低。反之线膛炮的缺点就更加突出了,虽然增加了一定的精度和威力,但制作工艺复杂,炮弹对炮管的磨损问题也相当严重。举个例子,滑膛炮管发射5000枚炮弹才需要换炮管,而线膛炮可能是发射500枚就需要换炮管了。

其次,由于坦克炮没有膛线,炮弹射出时阻力也相应减小,同时火炮可以发挥更大的膛压(火药爆炸时对炮管产生的压力,压力越大速度就越快),这样势必会增加了炮弹的射程和初速度。同样我们反过来看线膛炮,因为有膛线阻力,所以要增加射程和初速只有增加炮管的长度和膛压。而炮管加长又会影响炮弹的口径,口径的大小又影响了膛压,膛压高了又增加了膛线的磨损程度和阻力,甚至会炸膛。所以说,线膛炮想要提升威力,就会牵涉一系列的问题,必须在某个方面做出妥协才可以。此时可能有人会说,线膛炮的优点很大,它的膛线可以让炮弹发射出后高速旋转,这种向心力不仅能保持稳定,还有较强的威力,这一点是滑膛炮不能取代的。其实不然,军事科学家们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就可以让滑膛炮炮弹做到稳定且具有同等威力。举个简单的例子,炮弹在空中飞行需要稳定,可以借鉴弓箭射出后的样子,如果给箭尾加上羽毛,就像给炮弹加上尾翼,这样即便是不自转也照样可以提高精度,另外威力也可以通过调整炮弹来改变。穿甲弹我们都知道,一般现在的主战坦克都会使用带尾翼的穿甲弹。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坦克炮的打击威力。众所周知,现代坦克的复合装甲可不是开玩笑,老式的破甲弹根本不是对手,所以现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成为了坦克互战的主要攻击武器。脱壳,顾名思义就是外层包裹弹壳维持口径,而主要打击是依靠壳内的穿甲武器,外壳在炮弹飞行途中会分离,因此叫脱壳穿甲弹。有人会说,既然外面有壳,那线膛炮也可以发射此类炮弹啊,事实真是如此吗?事实上,这种带尾翼的脱壳穿甲弹并不适合线膛炮,因为当炮弹发射时,势必会收到膛线的阻力或限制,会随着膛线旋转,而这种高速旋转会导致长条形的穿甲弹形成一定的切向力,炮弹的头尾会产生跳动,出膛后精度会大大降低,线膛炮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另外,在现代化战场上,坦克的主要对手还是敌军的装甲部队,而穿甲弹也是主要弹种,所以线膛炮的精准可以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穿甲弹代替,反之,滑膛炮的优势对于线膛炮来说却无法替代。这样看,也难怪现在的“陆战之王”会采用原始的滑膛炮了。

各国的主战坦克采用清一色的装备线膛炮,我国的59、69、80系列坦克也都曾采用过线膛炮。到了60年代,苏联首次在其T-62坦克上采用滑膛炮,之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目前世界上陆军大国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基本上都采用了滑膛炮,只有英国的“挑战者”系列和中东的一些小国(进口挑战者)还在使用线膛炮。 L44/L55滑膛炮也伴随着豹2主战坦克的成功走进了各国军队。滑膛炮之所以受各国青睐,主要是因为其相对于线膛炮有很多的优势。首先,滑膛炮没有膛线,其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同时由于没有膛线磨损,其炮管寿命要长于线膛炮(虽然滑膛炮的高膛压抵消了部分寿命方面的优势)。第二,滑膛炮由于没有了线膛炮因膛线根部应力集中而容易产生裂纹的问题,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压,这样对提高弹丸初速和射程有很大帮助,而线膛炮要想获得高炮口初速必须付出更高的膛压、更长的身管长度和更大的膛线磨损,而这些对于坦克炮来说都是有极限的。第三,为了使线膛炮也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有的国家装备了滑动弹带,使装甲弹可以不旋转,但这种结构密封性不好,再加上膛压上的差距,很难获得象滑膛炮那样的高炮口初速。我国的125滑膛炮的炮初速已经接近1800米/秒,而英国挑战者2上的L30的炮口初速只有1500米/秒左右。而更高的炮口初速对于现代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为何现在的坦克大都采用滑膛炮而不是以前的线膛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个漫长的故事。

早期的滑膛炮和线膛炮相比,炮击精度差,射程近,性能有很大差异。

所以,优秀的坦克炮基本都是线膛炮,以保证火炮的杀伤力。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坦克炮出现了几个变化。

第一,滑膛炮的精度有很大提高。

第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出现,成为反坦克的霸主,具有极强的穿甲能力。

第三,滑膛炮制造简单,使用寿命长。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威力问题。

坦克炮弹分为碎甲弹、破甲弹和穿甲弹。

碎甲弹是通过塑性炸药在装甲板上爆炸产生冲击波,利用超压崩落坦克装甲内层碎片来杀伤车内人员和毁伤设备的。

然而,随着复合装甲的出现,碎甲弹基本无用了。当碎甲弹爆炸时,只能崩裂第二层装甲,无法杀伤内部人员,目前基本被淘汰。

破甲弹则是利用门罗效应,以聚能装药爆炸后形成的金属射流穿透装甲。

但是,自从反应装甲和复合装甲出现后,一流主战坦克防破甲能力都超过1000毫米。

由此,破甲弹也几乎无用了。

剩下的就只剩下穿甲弹。

而目前最强的穿甲弹,就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相比滑膛炮,线膛炮虽然也可以使用这种炮弹,但受到膛线的限制,射程和威力都会大幅度下降。

这也就是各国坦克使用滑膛炮的根本原因。

为何现在的坦克大都采用滑膛炮而不是以前的线膛炮?

西方国家目前至少拥有5种不同类型、口径为120mm的滑膛炮。如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Rh 120型滑膛炮、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EFABCN 120型滑膛炮、日本90式主战坦克STC88型120mm滑膛炮、意大利ARIETE滑膛炮和以色列“梅卡瓦”3坦克1M1型滑膛炮等。它们均可发射相同系列半可燃药筒的标准弹药。

英国人坚持在主战埋克上装线膛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线膛炮几乎能发射目前所有类型的弹药,比滑膛炮应用广泛得多。而更重要的理由是,英国人已研制成具有滑动弹带的、可用线膛炮发射的长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