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机跟隐身机怎么打,都看不到对方?

很显然,隐身战机的战斗并非互相看不见,而是它们的雷达信号特征更小,相对此前的战机来说更不容易被发现。

假如有两台隐身机互搏,如果仅依靠自身的雷达信号,那么当然会发生互相很难侦测的情况,特别是双方皆处于正向角度时,雷达特征减到最小,确实是很难发现对方。

但空战不是这样打的,现代隐形战机已经属于新一代机种,它们拥有更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特别是装备上新型的雷达告警装置(RWR)与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后,它们可以更灵巧的“被动式”或“无声”的搜寻对方,这无疑使得5代机拥有更丰富的侦搜能力。

EODAS是现代五代机重要的观瞄设备,它可以通过红外成像的方式,获得清晰且细节丰富的大视角彩色图像,为战机提供导航、锁定、发现和追踪瞄准等功能。现代EODAS灵敏到什么程度呢?它可以通过不断的覆盖式扫描,对周围能探索到的飞行物进行“时间层”分析,连热量、尾迹、爆炸、和武器特征都能进行探查。

只要进入到EODAS探测范围的飞行物,光靠电磁波隐身是无法匿踪的,会迅速通过行为、特征被分析出机型,并360度无死角的进行持续追踪,在无主动雷达照射的情况下发射导弹攻击对方。

EODAS对通过气动外形和吸波材料构成的“隐身战机”来说绝对是一大威胁,它完全是基于红外波段的新型侦搜手段。唯一的问题是EODAS相比之雷达波,在范围上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做不到中距的超视距弹那么远的打击范围。不过话说回来,隐形战机本就很难在超视距范围发现对方,EODAS极有可能是第五代、六代战机比拼的重要能力。

再说RWR雷达告警系统,其实这类告警系统目前也脱离了单纯的“电磁波探测响应器”,现代新型的雷达告警装置,可以通过对方发射的雷达信号,“被动式”的分析出对方的型号、类型、速度和位置,将数据导入到火控系统中,再引导出相应的武器打击对方,完全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玩“机头扫描-锁定-发射”的把戏。

除了雷达告警,新一代告警传感器还具备激光告警、红外/紫外波段告警以及“电子对抗”功能,哪怕是隐身战机,也需要在探测、锁定方面施用必要的手段,而这些已经纳入到火控和信息战系统的告警器,无疑会成为作战中最大的变数。

再加上战场上僚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地面雷达战的信息化接入,现代战场上真不见得“隐形战机”就一定能保持隐形,它们也只能最大程度的保持着自己“低雷达可视度”的匿踪能力,并竭力通过更高级的态势感知能力、超音速机动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和电子对抗能力与对方周旋;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才是五代机,并非仅仅一个“隐身”性能就代表了一代新机型。

总之,隐身机们对战的花样还多着呢。

隐身机跟隐身机怎么打,都看不到对方?

这个问题只能问老美呀,因为他的F-22装备得早,至今被奉为五代中的王者。美军在设计它的时候,即以慝踪的侠客来打造。一切为了隐身,致于其它性能则被大为削减。局座一笑,他在做节目的时候说,歼-20无非三代改,我们根本就没有五代机,美国一听来了神,以为180架F-22足够使用,于是2011年果断关掉了五代机的生产线。呵呵,他上当了呢。局座也幽默,幽了美国一默,被忽悠。其实他不过讲了一个笑话而已。F-22如今在美军中的地位,尴尬得很,当梁梁不成,作椽也费劲,比如程序不足200万行,而F-35即有700万之多。以为隐身万能,可单打独斗,远非如此。过犹不及,一旦被打破了隐身神话,撕破了隐身外衣,作为一代飞机,长期称王的美国空军,岂非打不了空战吗?

看上去很美

着实也威风了多年。咸说厉害了F-22,缘自经过几代隐身发展,低可探测技术,拥有绝对的实力和技术自信,要不然,美国空军也不会这般设计。入役不久,要面对主要空军大国试上一试,看看谁能发现。公开报道,有2架加装了龙勃透镜的F-22飞去韩国部署,还有1架没有报道,以为可以悄然飞至。结果3架飞机刚起飞即被中俄同时发现。心自不甘,我们设立东识区,要再试一把,两架F-22刚到东识区边缘,即有苏-30早自恭侯多时,后来专家披露,它在地面没起飞,即被发现。有人犹自说嘴,发现了不能跟踪也打不下来,呵呵,我们的雷达总师吴剑旗做了解释,一是我们的雷达不怕被干扰,二是能适时跟踪并定位。这么说,苏-30通过数据链接受了目标指示信息,完全把它给干掉。

体系对抗时代

早不是单打独斗,F-22隐身大侠,顿时地位变得尴尬,这才是造成它生产数量小就下马的原因呀。4亿美元一架,难道就不能用了吗?2018年飞去叙利亚,自做聪明,要调戏苏-35。飞行员回来说跟踪了苏-35半小时没有被发现,旋即即被打脸,俄罗斯公布了F-22在苏-35雷达成像的照片。苏-35不隐身,但其加装多部大功率雷达,有发现隐身目标的能力,苏-57亦然。其他国家的隐身机也可照此办理,通过三代飞机雷达,在远处发现隐身飞机后,通过数据链与五代机共享目标信息。当代空战打得就是体系,有提前发现能力的一方,即可赢得空战主动权。

隐身机跟隐身机怎么打,都看不到对方?

我是雷达工程师,我来回答!战斗机隐身实际上主要就是雷达隐身,也就是雷达很难发现战斗机,不过既然是很难,也就是说并不是完全看不到对方。下面我先说明一下雷达探测目标的基本原理和雷达隐身原理,然后我再通过一个比较恰当的比喻来解释目前隐身战斗机为何还能发现同样是隐身的战斗机,以及如何攻击隐身战斗机。

雷达原理和何为雷达隐身

雷达的发明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真正军用雷达的实际运用,是由二战时期英国开始的。当时德国的轰炸机经常是飞越海峡,轰炸英国的重要目标,原来防空预警只能依靠眼睛去看和耳朵去听来预警,预警距离只有短短的几公里或者十几公里,后来诞生的雷达,一下子把预警距离提高到了几百公里以上,为英国预警德国轰炸机的轰炸,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为什么雷达会如此神奇呢?

雷达的探测原理其实就和自然界中的蝙蝠一样,利用一种波来探测目标。雷达系统会装备有一个雷达信号源,通过震荡,产生一定频率的信号,然后通过功率放大器放大然后利用天线发射出去。天线发射出来的信号就是电磁波,当电磁波一旦遇到障碍物的时候,哪怕是云层,都会发生反射,就和水面上的水波纹遇到障碍物产生回纹是一样的,不过电磁回波是不可见的,但是反射回来的雷达回波可以被雷达系统的接收机接收到,并且雷达的计算机可以对回波信号进行计算处理,得到目标的距离、方向和运动速度等等信息。

或许有人会问这些信息怎么得到的,这里我们就拿雷达探测目标的距离来说吧,这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从发射机发射一个电磁波脉冲信号后,到信号遇到障碍物反射后的回波信号被接收机接收,记录下来这一发一收这两个之间的时间差,然后乘以光速(雷达波速度就是光速),计算得到的数据的一半,就是雷达距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过这里我们忽略了目标在一发一收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因为目标的速度和光速比起来,基本可以忽略。

所以雷达就可以发现目标,并且获取目标的各种信息了,相信大多数人也知道了,如果没有了雷达回波,雷达就无法探测到目标了。实际上目前的雷达隐身的原理就是这样,减少雷达的回波,给目标涂装吸波材料,使雷达发射的雷达波照射到涂有吸波材料的物体后,大多数的雷达波会被材料吸收,这样反射的回波信号就非常弱了。再加上目标物体可以利用物理外形,也可以把雷达波折射到其它方向,减少向雷达来波方向的反射或者折射,这样物体总的回波信号就非常小了。

目前雷达波被完全吸收和折射是不可能的,总有回波信号,不过雷达回波在空气中传播,也是有损耗的,距离越远,回波信号衰减的越厉害,可能到了雷达接收机,回波信号的能量功率已经非常弱了,雷达接收机很难接收。雷达接收机即使接收了,接收到的也是很少的回波能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某款隐身战斗机在雷达屏幕上的显示就和一只小鸟差不多的原因,因为回波信号弱到和一只小鸟的回波信号一样了。所以没有了回波信号,或者回波信号很弱,等效为极小的没有威胁的目标,这样就实现了隐身,目前的战斗机的雷达隐身就是这样的一个原理。

隐身战机如何发现和攻击隐身战机

弄懂了雷达工作原理和雷达隐身的原理,我们也就可以知道如何去发现隐身目标了。原理也是很简单的,就是想办法扩大目标的回波信号,也就是可以增大发射功率,这样回波信号功率比较强,就能被接收机接收到,实现探测到目标。这里我们把两架隐身战斗机和它们所在的环境做一个比喻:

在漆黑的环境里,隐身战斗机就相当于闪烁着微弱光的两个人,双方都在寻找着目标,如果双方不开雷达,也就是不打开手电筒,是很难发现对方的。不过在一定的距离时,也还是会发现对方。所以隐身战斗机没有开启雷达的情况下,在一定近距离还是会发现对方,这个时候一般机载雷达是不开机的,也可能只能通过目视发现对方,这个时候谁的眼力好,谁先发现对方,然后迅速开启火控雷达照射锁定对方,然后发射导弹攻击。

既然是漆黑的环境,所以就会非常需要打开手电筒,也就是打开雷达搜索对方,这个时候就有个大问题,那就是在黑暗的环境里,如果开灯了,虽然可以照射更远的目标,看到的范围变大,但是同时也是向对方暴露了自己。可能还没有发现对方,就已经被对方发现,也就是被对方雷达先锁定。当看到对方打开手电筒的时候,也就是打开雷达的时候,自己也要开启雷达才能发起攻击,就等于双方都暴露了,所以说这个时候就要看谁的雷达更先进和谁的隐身效果更好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借助第三方的手电筒,也就是第三方雷达,这个手电筒一般指的就是地面的预警雷达或者预警机雷达等雷达,他们的雷达比机载雷达更先进,探测距离更远,所以发现对方隐身战斗机的概率就大一些。一旦地面的预警雷达和空中预警机发现了对方,就可以报给己方的隐身战斗机,因为虽然隐身战斗机雷达发射机不开机,但是各种信号接收机是开机的,还是可以接收到信号的,可以根据其它雷达的信号数据,去寻找到目标并且攻击目标。

而且目前的预警雷达发出的雷达波,遇到隐身战斗机反射的回波,也可以被己方战斗机接收,这样有时候就不需要地面雷达和空中预警机的通知,隐身战斗机自己也可以发现目标。现代战争,谁先发现目标,就意味着可以首先发起攻击,获胜的概率就大一些。

还有攻击的导弹,它的制导的基本也是雷达制导,一般在机载雷达发现目标后,它也就有了攻击的数据了。发射出去后,空空导弹的弹头本身就装备了一部完整的雷达,也能够自己跟踪和攻击目标。而且这个时候战斗机机载雷达也能够照射目标,引导发射的导弹攻击隐身战斗机。

所以隐身和反隐身,靠的就是回波信号的功率大小了,大就会被发现,小就不会被发现或者发现的概率很低。这个回波信号就和黑暗之中物体反射的光一样,越弱,发现的距离就越近,远距离基本看不到。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解释,也许比喻的不太恰当,请见谅!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雷达和军事的信息,可以关注所长哦。

隐身机跟隐身机怎么打,都看不到对方?

隐身战斗机的空战是如何进行的?隐身战斗机的战斗方式应当以格斗战为主。

首先隐形战斗机都有较小的雷达反射面积,也就是说,被发现难度更大。

而且4代机的空战中为了避免暴露,不会轻易打开雷达,可以将雷达理解为手电筒,当你通过手电筒找到敌方踪迹时候,手电筒的光束已经暴露了你的位置。

所以,第4代战斗机之间的冲突,应当是双方均保持雷达静默,利用雷达告警装置(RWR)

[如果对方沉不住气,铤而走险开启火控雷达,那么另一件东西就能够根据雷达波波源,锁定敌方战机]

与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可以理解为一群360度无死角布置的望远镜,直接通过最简单粗暴的,光学锁定的方法锁定,毕竟目前这个破球还没有研发出来光学隐形。]

再加上隐形战斗机,除了f35以外普遍注重机动性能。所以因为其机动性较高,同样性能的导弹,隐形战斗机,拥有更高的可逃逸区,导弹命中难度更高。

而且隐形战斗机普遍备弹茶几,就那么4~6枚导弹,打完了拉倒,毕竟要是不认命的话,难不成还能用机炮对打或者说对撞?

个代机的空战是短平快,99%的时间用来赶路与索敌,1%的时间用来战斗,中程空对空导弹发射完以后,就该近距格斗弹突脸。突脸一波完了以后赶紧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如果运气不好的话,自己被击落的都不知道从哪飞过来的导弹

隐身机跟隐身机怎么打,都看不到对方?

谢邀,不打!~欺负人用的。

目前真正有隐身飞机的国家就有三个,中国,美国和俄罗斯。

如果这三个国家发展到空军直接对战的状况,那么人类就要灭亡了。

这不是隐身飞机打隐身飞机的事情了,而是——谁能捱过核大战。

而这三个国家完全可以用隐身飞机欺负没有装备隐身飞机的国家。这时即便不使用核武器,那么在区域战争中这三个国家也是占尽优势的。

当然了——这是W君比较调皮的说法。

隐身飞机之间的空战并不是不能达成。

首先是光电探测设备,在光电设备和电子压制的战场环境下F-22其实也没有太大优势。

美军在演习过程中,利用EF-18G对F-22进行电子压制,同时利用光电设备锁定了F-22在演习中,F-22被判定击落。

目前大部分隐身飞机其实都装备了远程的光电探测设备。

无论是F-35的 EOTS,

或者是Su-57的ols,

再或者我们的歼-20的光电跟踪系统……

这些都是新的隐身飞机的标配装备,主要用途就是用于在远距离上发现并跟踪对方的隐身飞机。

同时,隐身飞机并不是雷达完全看不到,在米波雷达或者大功率雷达的作用下,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发现隐身飞机。

例如我们的新一代雷达系统

这时一个利用米波的相控阵雷达,可以在400公里的距离上发现并跟踪F-22战机。

当然了,对于非隐身设计的战机理论上探测距离就更远了。

这里就得说一个问题了,隐身飞机究竟为什么而隐身?

答案很简单,缩短被探测到的距离,做到战争的突然性。

但隐身飞机并不是雷达一定探测不到的飞机,这点大家得十分注意。

隐身机跟隐身机怎么打,都看不到对方?

题主对隐身飞机的认识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隐身飞机并不是雷达发现不了,而是“大幅度的降低对方雷达对自己的探测距离”。比如假如一款战机对典型战机目标(雷达反射面积RCS为3-5平方米)的最大探测距离为100公里,那么如果是面对F22这种目标时,最大探测距离将下降到30公里以下。那么,对于该战机来说,在原本能够发现的30-100公里范围内,将无法发现F22,这就是通常所理解的“隐身”。

如果隐身就是发现不了,那么上面这张图片是怎么来的呢?

所以,即使是隐身飞机之间的空战,双方依然是能够发现对方的,只是,发现的距离比对其他飞机要近许多罢了。要知道,在2代机初期,许多战机并没有机头雷达,或者即使有探测距离也比较近。那时,它们对战机的发现距离也不过就目视距离,或者只有几十公里罢了。但是2代机时代的空战照样打的不亦乐乎,更不要说一代机,甚至是螺旋桨时代了。所以,隐身飞机之间照样可以打的热火朝天。

并且,得益于电子技术的发展,隐身飞机也拥有了更加先进的,也就是探测能力更强的雷达。像一般3代中型战机,比如F16、歼10这种,对于典型战机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在120-140公里范围;到了苏35、歼16这种3.5代重型机,最大探测距离就增加到了200公里左右甚至更多;而像F22、歼20这种4代重型战机,对典型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就增加到了270公里左右甚至更多。

隐身飞机固然能将对方对自己的最大探测距离下降为原来的1/3左右,但是,如果对方的探测距离增加到原来的3倍呢?是不是基本就抵消了。当然,隐身战机的优势不止是探测距离这一方面,还有其他用处。但是,最终结果是,隐身飞机之间也是能够互相发现对方的,只是,这个发现距离,可能由对3代机的200公里,压缩到了70-100公里这个范围。而这个距离,大概就是前面3代机之间空战开始的距离。

作者:晨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