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关系?
一说“孙子兵法”,人们通常会马上连出个“三十六计”,好像“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就是一起的,兵圣孙武的成就就是创作了“三十六计”。然而这二者之间其实没多大干系。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军事大家,兵家至圣孙武所著。
孙武当年从齐国跑到吴国,被伍子胥举荐给了吴王阖闾,阖闾拜伍子胥为相,拜孙武为大将,当时孙武为阖闾奉上了兵书十三篇,后世称之为《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是什么呢?它是清朝人所著的东西,作者不详,篇幅极短,与《孙子兵法》那种洋洋洒洒的正统兵书不同,《三十六计》简直算是惜字如金的可以。遇到读不通的人,不看封面还以为这是本成语大全。往往需要旁人大量的注解才能弄明白。
《三十六计》简单到何种程度呢?它目录倒是分类挺详细,分为胜、敌、攻、混、并、败等总纲,每纲下有6计,分别为一个成语。每计所言极为精简,至多不过30个字。
例如“美人计”,提到这个名字,许多童鞋可能会以为会有一场惊世奇情,什么貂蝉西施,三国无双...可惜《败战计·美人计》只有:“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就这几个字儿,剩下全脑补,反正没点AC之间的文化你也别看啥兵书了。
换个《胜战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又没了。你以为是《史记·魏公子列传》里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吗?太史公惜字如金都没搞到《三十六计》这种程度。
与《孙子兵法》里面细致的哲、理分析比起来,《三十六计》就像个成语批注,个中内容不做引用,全凭个人积累与脑补,有时候标题本身比其内容提供的思维还要多点。
那么问题来了,《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有什么关系吗?你要说有关系那就有关系,你要说没关系那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三十六计》如此简洁,就算想夸它什么继承了前人的思维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啦都没办法。
反倒是《易经》与《三十六计》更为贴合,也不知作者是算卦成痴还是大清研究兵法搞错了方向,《三十六计》总体上充满了《易》中的数理、阴阳概念。比如上面提到过的《围魏救赵》“敌阳不如敌阴”之说。
还比如《暗度陈仓》中的:“益动而巽”,这根本就是直接引用的《易经》的“益卦”,为“益动而巽,日进无疆”。你要去翻易经,只能得到一堆什么“下震为雷乃动,上巽为风乃顺”的东西,嗯,雷动风顺,大吉大利,今晚吃鸡也!
你看,这是不是又酸又腐?有人说这是朴素唯物主义,你觉得呢?
我不知道什么朴素不朴素,当年解放战争倒是有这么一位信奉易学的“罗盘将军”张淦,凡事必其一卦。对这号人而言,《三十六计》简直就是《易经》军事方法论总纲。
说到底,《三十六计》顶多在取材和概念上借鉴了《孙子兵法》,它可能只是满清王朝一个酸腐的书生依靠《易经》编出来的东西,实在是比不得兵圣从实际出发的客观论述。《孙子兵法》影响了后世千年,而《三十六计》只是个文人的文字游戏罢了。
那么老王就说到这儿了,不妨谈谈你的看法?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关系?
三十六计是从孙子兵法等古代兵法中总结出来的,是三十六计的源头,《孙子兵法》是由2500年前春秋时期孙武的作品,而《三十六计》是由明末清初有心人收集编撰的,两者不是一个朝代。但三十六计给人们拿实际例子展示,让人们更易理解,情节更加具体,更加实用,可操作性较强,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的支流,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价值,至今被各行各业广泛运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人们都误认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一会事。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关系?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什么关系?
答;都是兵法。
《孙子兵法》在整个做战体系中,更系统,更全面,更详细的介绍了战争中的每一个环节,及运用。
《三十六计》则只是单一的在作战中使用的方法和策略,也可以说,《三十六计》只是兵法中的某一个领域的一部分。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关系?
肯定不是一回事。《孙子兵法》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武(即孙子)创编的军事著作,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共十三篇,6075个字。有:始记篇、虚实篇、九地篇、作战篇、军事篇、火红篇、谋攻篇、九变篇、用间篇、军行篇、行军篇、兵势篇、地形篇等。《孙子兵法》以行军、打仗为主,侧重于大局的控制和军事的谋略,开创了诸子百家中一派的先河,提升了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军事思想的层次,甚至其中很多的军事思想,对现代乃至于当代依然有很大的战略意义。《三十六计》源于南北朝,最终成书于明清时期,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分6套,每套6计,共36计,全书5000字左右,比《孙子兵法》晚了两千多年。第一套:胜战计;第二套:敌战计;第三套:攻战计;第四套:混战计;第五套:并战计;第六套:败战计。36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乘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等等。《三十六计》作为“后来者”,其在战争上的价值远超前人,是中国古代战争的集大成者,也是对中国2000多年冷兵器时代战争谋略的精华缩影,即使在今天的各行各业当中,绝大部分的谋略仍然可以使用。好,就摘录这么多了,其它请各位网友补充。谢谢。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关系?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是军事方面的名篇。前者属军事战略层面,可上升谓之"道"的军事理论。后者则是根据敌我双方态势的灵活运用,属于战役战术层面。
兵法十三篇为中国历代军事家所追捧。包括近现代的外国人,如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也视为圣典。他的开篇: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简练、高度的概括了用兵之道事关存亡的深邃道理。
关于《孙子兵法》为何人所著,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
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孙武在助吴国击败楚国后,辞别吴王时,献上了毕生心血所著的兵法十三篇。而在另一处,司马迁又写到,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种矛盾的说法,使后人争论不休。
直到1972年山东银雀山大墓的发掘,出现了散落零乱的竹简,经清洗整理后,人们惊人的发现,这竟是首次面世的孙膑兵法。至此谜团解开,兵法为两部,各自不同,孙武、孙膑是祖孙关系。
而《三十六计》成书较晚。作者已不可考。应为经历了很多年代很多人在一两千年已发生过的战例中的智慧总结。
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是在战役战术层面上的战熟运用。
他分六大部: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部又分六计,故共三十六计。
在这六大部中,以占绝对优势的胜战计和处于劣势时的败战计为例:
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这些在实际的战例中屡试不爽。更奇的是,一些卓越的军事家能灵活运用,并不墨守成规。如抗战中八路军两次在七亘村以同样的手段伏击了日军。这虽不符合用兵不复的通理,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胜利。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关系?
老朽说说这个问题:孙子兵法也不是第一个兵法家及第一部著作?也同样自古出于诸多军事家的实践理论中抽象归纳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体系了!后有孙膑兵法等等,至南北朝宋将檀道济评说:三十六计各计用自古以来的战例加了评注.流传民间至明末清初由无名热心人釆集合编成书!这也可以说孙子师法道德经及前人的智慧加上自已的军事作战实践而著作又经后世发挥归类总结为:三十六计.鄙人认为这些战例只能代表过去的辉煌,不能泥古刻板兵者诡也.只有遵循军事战争的大道纲要与时俱进随机应变才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