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公元1664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的统治被推翻,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可接下来不久,吴三桂对李自成降而复叛,在山海关大战中,清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一起打败了李自成。李自成随后撤出北京,清朝的统治开始在关内确立。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吴三桂的选择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在当时,清朝入关的总兵力不过才十几万人,而吴三桂从宁远撤回关内的时候,带领的人员足有五十万之众。从这一点来看,吴三桂的手下比清军入关的兵力还要多两倍。那么,有如此实力的吴三桂,为何会选择投靠清朝呢?

让我们先看看吴三桂手下这五十万人的组成。在李自成率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多次派人命令吴三桂放弃关外据点,率军勤王。当时,明朝重要的宁锦防线经过松锦大战后,已经被清军破坏。在关外只剩下四座城池,这其中就包括吴三桂死守的宁远城。

吴三桂在接到崇祯的命令后,在撤军的时候,将当地的百姓全部撤回关内。这样一来,就耽误了行程,当吴三桂到达山海关的时候,李自成的军队已经逼近了北京。不久,北京就陷落了。吴三桂从宁远带回的军民总数有五十万之众,看似人多势众。但是,这并不是吴三桂军队的数量。这些人中,军队的人数只占一小部分,大概有三四万人,其他都是平民百姓。所以说,吴三桂手下的人数不少,可能够打仗的军队数量却是不够的。

这样一来,吴三桂的三四万人马就夹在了清朝和大顺朝的中间。他所能够控制的地区,也只有山海关一隅。为了自己的生存,吴三桂就必须在清朝和大顺朝之间选择一个,来投靠他。由于吴三桂控制的山海关是关外进出关内的要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此,吴三桂的选择就直接影响着清朝和大顺朝的发展。

如果吴三桂选择了李自成,清军就难以入关。即使是清军从以往的入关途径,绕道北方长城进入关内,可也会因为无法打通关内外通道而无法立足。这样,李自成就可以一面稳定北方的形势,一面南征,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同样的,吴三桂入关选择了清朝,他就为清军打开了入关的大门。清军可以从山海关源源不断的进入关内,争夺天下。

吴三桂所处的位置如此重要,当然受到了清朝和大顺朝的关注,他们都向吴三桂伸出了橄榄枝。清朝派和吴三桂有关系的明朝降将们,多次向吴三桂写信招降,并许以种种好处。而李自成则派人封其为侯,并赏赐金银犒赏他的军队。吴三桂在衡量双方的利弊后,决定归降李自成。

可是,就在吴三桂率军去北京的途中,事情发生了变故。李自成在北京开始了追赃助饷的运动,明朝的那些勋戚大臣都受到了冲击,很多人被关押拷打,甚至死亡。吴三桂就是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产生了异心。后来有人说,吴三桂是英雄难过美人关,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说法对也不对,表面上吴三桂背叛李自成是因为陈圆圆被刘宗敏夺走,可实际上,在这个表面的原因后还另有原因。

当吴三桂得知北京城发生的追赃的事情时,他还是很冷静的进行判断的。当其他人报告说家产被抄,他说自己一到北京就会发还。当报告他说父亲和家人被抓,他说自己回到北京就会释放。可当他听说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的时候,就怒发冲冠,说男子汉连自己的妻妾都不能保护,如何活在天地之间。于是,吴三桂下令回师山海关,背叛了李自成。

那么,为什么吴三桂对于家人、家产都不在乎,可是对陈圆圆的下落那么在乎呢?以至于吴三桂选择了背叛李自成,不顾自己父亲的安危。要知道少年时的吴三桂,就是因为以十几个家丁从清军重围中救出了自己的父亲,而名声鹊起的。这是因为,从陈圆圆的遭遇,让吴三桂感到了危险的临近。

吴三桂对于家产被抄,自己的父亲家人被关押,还抱有一丝幻想。那就是大顺朝对于自己的归降还没有确认,在这中间产生了误会。同时,也可能是大顺朝为了逼自己投降所采取的手段也未可知。从李自成封自己为侯的举动来看,李自成对自己还是比较器重的。如果自己到了北京,得到了李自成的赏识重用,那么这一切误会都会烟消云散。自己家产会归还,家人也会被释放。

可是,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事情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从这件事上,吴三桂看到了对自己的威胁。首先,吴三桂看到了李自成集团内部的隐患。李自成集团并不是一个牢固有力的集团,李自成在这个集团中,只是一个领导者。可是他的手下并不是对他言听计从。如果表现在吴三桂身上,就是李自成想要拉拢吴三桂,而他的部下并不赞同他的意见。这些人中就包括刘宗敏。

其次,吴三桂在陈圆圆这件事中,感到了李自成集团对自己的敌意。对于查抄吴三桂的家产,扣押自己的家人,吴三桂都可以用误会的理由来理解。自己如果到了北京,得到了李自成的重用,这些误会自然可以解除。可是当吴三桂得知自己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就感到了这些行动是不能按照误会来解释了。

这只是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大顺朝没有把自己当作自己人。刘宗敏身居高位,李自成要招降吴三桂,他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可是他居然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这显然是把吴三桂当成了敌对人员看待了。吴三桂一想到这里,不由得心生恐惧。如果吴三桂到达北京,交出军队,他的生命安全都可能失去保证。这样一来,吴三桂就不得不对投靠李自成的决定,再做一番考虑了。

第三,吴三桂虽然投降了李自成,可是他的心里依然还是抱有首鼠两端的念头的。在当时,吴三桂是在清朝和大顺朝之间进行选择,那头对自己更有利,就投靠那头。即便是在他投靠李自成的时候,吴三桂还是留了一手的。那就是他没有交出自己的军队,在去北京的途中,依然是率领着全军。

他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事情发生变化。而且,吴三桂的大批亲戚朋友都投降了清朝,他也没有放弃和清朝的接触。所以,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还是处于犹豫彷徨之间。他一面行军,一面注意北京方面的动静,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吴三桂马上就会做出反应,保全自己和自己的军队。

当吴三桂判断投靠大顺朝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他马上就全军撤回到了山海关。吴三桂击走了李自成在山海关的军队,控制关城,为崇祯发丧,宣誓报仇。不过,在这个时候,吴三桂派人去清朝请求救兵,还是打着为明朝报仇的旗号,还没有最后下投降清朝的决心。

第四,山海关大战打碎了吴三桂的幻想。吴三桂虽然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同时以明朝臣子的名义向清朝请兵。可是,清朝统治者却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办事。清朝统治者明确要求吴三桂投降,并许以封于故土,晋爵以藩王。

吴三桂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力了。因为李自成在得知吴三桂反叛之后,亲自率领六万精兵攻打山海关。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根本就不是李自成的对手,在半天的激战后,吴三桂已经支撑不住,只得退守关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吴三桂不答应清朝的条件,他就面临着灭亡的命运。

吴三桂在无奈之下,只得连夜出关,到清军营中,剃发投降。在第二天的决战中,吴三桂战至中午,已经渐感不支。这个时候东北风大起,清军骑兵乘机迂回到李自成军的左侧背,发起攻击。猝不及防的李自成军队因此大败,只得退回北京。

结语:

吴三桂在明朝灭亡之时,虽然拥有从宁远撤回的五十万人员,可是这其中的能够作战的军队只有三四万人。吴三桂想要依靠这点人马,中立在清朝和大顺朝之间,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吴三桂想要依靠自己手中的军队,还有占有的山海关的要地,在清朝和大顺朝之间获取最大的利益。

吴三桂原本经过考虑,想要投靠大顺朝。他接受了李自成的封侯的诏书和犒赏军队的金银,向北京进发。可是当吴三桂接近北京的时候,他得知北京追赃助饷的运动,连同自己家人的遭遇,预感到自己在这个政权中的前景不妙。这给了本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在新建的大顺朝中建立功勋的吴三桂当头一棒。

吴三桂见势不妙,马上回到山海关,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背叛了李自成。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还幻想自己能够保持明朝遗臣的身份,可清朝并不给他这个机会。在面对李自成攻打的灭顶之灾,吴三桂终于接受了清朝的要求,剃发降清,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因为吴三桂有病。

明明有两倍于清军的实力,还要委曲求全,主动做清朝的奴才,这不是有病,这是脑子彻底秀逗了。

如果吴三桂连这点脑子都没有的话,他就不配成为明末清初的风云人物。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大明帝国轰然崩塌。而此时的吴三桂除了假惺惺的悲痛欲绝,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前途问题。

虽然吴三桂驻守的山海关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且手下还有数千人的关宁铁骑及几万吴家军,但吴三桂却笑不出来。

因为明朝灭亡后,李自成进入北京,整个北方地区全部落入李自成之手;崇祯自缢后,包括朱由崧、朱由榔等明朝藩王在江南地区自立门户,建立南明政权,但他们首先不是明朝正统,内讧不止且与吴三桂相隔千里,根本指望不上;更要命的是,在吴三桂的身后,十多万八旗军队虎视眈眈,正在寻找机会夺取中原。

留给吴三桂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了。

但很明显,此时的吴三桂并没有投靠任何一方的打算,毕竟作为明末最重要的军阀之一,吴三桂手下的关宁铁骑确实有相当的战斗力,这使得吴三桂自我感觉有割据称雄,甚至夺取天下的资本。所以吴三桂首先想到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但是,无论李自成还是多尔衮都没有给吴三桂这样的机会。

由于吴三桂常年工作不回家,老爹、老婆和孩子都在京城居住,所以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时,吴三桂的家眷自然而然地落入李自成手里,这让吴三桂在针对李自成时有了更多的顾虑。

而事实上,李自成也正是利用手中的吴三桂家属牌来要挟吴三桂,迫使吴三桂投降大顺政权。

虽然吴三桂寡廉鲜耻,在国家危难时置皇帝安危于不顾,比如勤王时故意慢腾腾,导致北京轻而易举被李自成攻破。但在有国无家的大是大非面前,吴三桂还是挺有原则的。小妾陈园园被抢占没啥,但老爹的生命是一定要考虑的。毕竟脸可以不要,但面子总是要的。

根据野史记载,正当吴三桂犹豫不决时,李自成手下桀骜不驯的将领刘宗敏强行霸占了陈园园,这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愤而投靠多尔衮,成为被世人唾骂的大汉奸。

但从吴三桂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个位高权重的军阀不会为了一个小妾而做出遗恨千古的事。能让他彻底变得不要脸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他和李自成集团翻脸的最终原因,是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后掀起的轰轰烈烈的追饷运动。

正是这场追饷运动,让吴三桂家族多年来的贪污成果毁于一旦,而且让吴三桂看清了大顺政权的真面目。

历朝历代但凡新朝建立,为巩固统治,对前朝的地主阶级都要大力笼络,而李自成的这种做法无疑是自寻死路。此时的吴三桂深知,追随李自成绝无成功可能,所以吴三桂坚决与李自成划清界限。

但是,夹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的吴三桂太过尴尬。虽说山海关固若金汤,四五万的关宁军战斗力强悍,但当下的吴三桂连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何谈自立门户,统一天下?

而这时因吴三桂不合作而恼羞成怒的李自成,正率领20万大军向山海关杀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吴三桂依靠山海关天险成功阻挡李自成,甚至以少胜多将李自成击败。但自身必定元气大伤,多尔衮趁虚而入简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以自己的山海关和手上的关宁军作为交换条件,换取与清朝平分天下的交易,在吴三桂看来简直是相当划算。

从吴三桂向多尔衮写的两封求援信中,可以得出他和清军交易的底线是将黄河以北割让给清朝,换取清朝出兵击败李自成。很显然,在如此优厚的条件下,多尔衮没有理由拒绝吴三桂的好意。

但吴三桂的悲剧也不可避免地到来了,因为一片石大战空前惨烈,虽然大量消耗了李自成的力量,但关宁军也元气大伤。在这样的情况下,突然杀出的清军在关宁军损失殆尽的情况下,反客为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等到李自成匆忙退出北京,吴三桂率领吴家军和八旗军队杀入中原时,前明旧臣望风归附。而最令吴三桂始料未及的是,成功入关的多尔衮迅速将顺治皇帝接到北京,宣告清朝成为天下之主,吴三桂无形中成为清朝征服天下的马前卒。

因为中原地区地主阶级的望风归附,所以人在囧途的吴三桂如果此时反水与多尔衮谈条件,不是不可能,而是根本不可能。

吴三桂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汉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雄踞东南的平西王。

明末清初的历史变局,是吴三桂改变命运的历史机遇,可惜有国无家的吴三桂不仅背叛了国家,更背叛了自己。为能名垂青史,反而遗臭万年。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假如1644年32岁的吴三桂,拥有超过二十万兵力,中国的历史必将改写。

清军入关的时候,多尔衮如果全军总动员的话,至少可以发动人数超十万规模的部队,但是由于李自成打进北京太唐突,多尔衮情急之下只动员了六万左右的军队。

按理来说,吴三桂至少要凑够十二万人才能够与清军一战。

事实上,山海关大战之前,吴三桂的兵力一直是一个谜,有人认为吴三桂有十万兵力,其实就是扯淡,经过近代以来历史学者的研究,吴三桂的兵力不过超过六万,大概人数在三五万人左右,经常变动。

为什么吴三桂的兵力飘忽不定呢?

其实吴三桂原来并不是驻守在山海关的将领,而是驻守在宁远抗金前线的军队,崇祯号召吴三桂入关勤王的时候,吴三桂的部队已经很久没有发军饷,溃逃的士兵很多。

等到他开进山海关后,得知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本来是要投降李自成的,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后来又不投降李自成了,于是率军夺了山海关。

这个时候,吴三桂的军队结构发生了变化,根据《三垣笔纪》记载吴三桂曾“募兵七千”,而根据《庭闻录》记载吴三桂收降包括唐通兵“约2万人”的溃兵。

也就在这一前一后的过程中,吴三桂的兵力流动性很大,而且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大换血。

这样的军队,究竟有什么样的战斗力不得而知了。

至于很多人吹嘘的三万关宁铁骑,其实已经有一定程度上的“神话”性质了,据说此军团驰骋沙场几十年,所向无敌,斩杀过蒙古名王,打败过八旗护军,刺杀过多尔衮,追杀过李自成,围剿过张献忠。吴三桂未死之前,就连清军都不敢一战,康熙曾一度禁止八旗与其进行野战。

这种话术,估计玄幻小说都不敢这么写!事实上,关宁铁骑不过是袁崇焕在辽东招募的士兵,有一定的作战实力,但是参加的宁锦之战、己巳之变、大凌河之战、松锦大战等战役,从明军败多胜少的情况来看,也不是很乐观。

如果关宁铁骑真的能与八旗打野战硬拼,袁崇焕何必要花大价钱修关宁防线,用红衣大炮来防后金?

综合来说,山海关大战之前,吴三桂也就三五万人,由于长时间不发军饷,又有段时间内招募或者收编的军队,所以战斗力并不强。

这一点在山海关大战中亦能佐证。

在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开往山海关的军队人数虽然也虚无缥缈,号称四十万,也考证二十万,还有十万的,实际上以当时李自成拉开的战线来看,最后能够投入到山海关大战的兵力只有六万多人,至少李自成直接指挥控制的军队在六万人左右。

面对明末最有实力的一支军队,李自成为何猖狂到只带六万多人就敢来扣关,原因还不是没有把吴三桂那点人放到眼里。

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抵达山海关下,随即,李自成向吴三桂最后下达逼降通牒,遭到拒绝后,开始对其进行攻击。

李自成率六万主力猛攻西罗、北翼、东罗三个城池,并且让唐通在一片石切断吴三桂退路。

在大顺农民军与吴三桂展开激烈混战中,起先吴三桂部略占优势,但是晚上的时候,就已经不敌李自成,到四月二十二日清晨,东罗、北翼二城相继被攻破。

随后,大顺军与吴三桂部在城外展开野战,双方一直血拼到中午,吴三桂几乎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清军才出兵冲击大顺军,一举击溃李自成。

应该来说,吴三桂实力并不强,根本不像很多人认为的能够左右当时的时局,甚至说与李自成、多尔衮成三足鼎立之势。

明末以来,崇祯尤其重视辽东边防,花费无数,但是当时养兵成本特别高,根本不是说想要养多少兵就养多少兵。

明军最后的辉煌其实是在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当时明廷主帅洪承畴率领明朝九边精锐约十三万,在宁锦防线与清军展开战略决战,结果损失大半,只有吴三桂部三万人左右成建制突围。

虽然说吴三桂也是人中龙凤,是明末时期少见的将领,但是时局如此,吴三桂也没有改变时局的能力。

相对来说,吴三桂的所有行为,虽然看似复杂多变,难以理解,其实都可以理解为给自己寻找退路,自私是吴三桂的最大底色。

比如崇祯召其入关的时候,吴三桂如果快马加鞭,完全可以赶到李自成之前到达北京,但是吴三桂就是行军缓慢。

等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杀后,吴三桂的第一反应不是替“君父”报仇,而是向李自成投降。

李自成随即给吴三桂部发了四万两白银,让吴三桂救救急,也算是有情有义了,随后吴三桂降而复叛,一直是历来争议最大的部分。

大多数的史学学者都喜欢拿陈圆圆做文章,说是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致使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愤而领清军入关。

实际上,李自成在向北京运动的时候,清军也在紧急向北京集结并运动,在四月初九出发,等到四月二十日的时候,清军不是一个传送飞到山海关大战战场上的,而是早就快马加鞭,飞奔赶来的。

吴三桂常年与清军作战,对于农民军与清军的实力应该有一个浅显的了解,最终投降清军,实际上就是一场政治投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就将万劫不复。

事实上,即使不出于上述完全理性的分析,但凡吴三桂有点气概也不会真正投降李自成,因为李自成是逼死崇祯的反贼,与整个明朝旧部来说,都是同仇敌忾的人物,相比之下,清军虽然是宿敌,至少没有逼死皇帝。

最终打着替“君父”报仇,引清军入关进攻吴三桂,是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的。

总结,假如吴三桂真的有实力与李自成或者多尔衮叫板,最后却选择了投降,那绝对是假酒喝多了,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与清朝合作,是吴三桂当时可选择的最佳方案。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崇祯上吊自杀,明朝已经灭亡,吴三桂独守着山海关。南边面对李自成的威逼利诱,北边面对清朝的军事压力,吴三桂进退两难。

山海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不论是清军南下还是中原政权御敌国门之外,山海关都是一定要拿下的关口。吴三桂若处理不好,容易腹背受敌。

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供吴三桂选择的方案无非就三种。

方案一: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率领的是一群乌合之众,攻陷紫禁城后劝降过吴三桂。吴三桂是地主阶级,双方立场不一致。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如同土匪进城,到处烧杀抢掠,对待明朝旧臣毫不留情,这就足矣让吴三桂感到忧虑。在劝降的过程中,李自成杀了吴三桂父亲,纵容手下夺取陈圆圆。吴三桂面对亡国之痛、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注定难以与李自成合作。

两边都不投降,依旧奉明朝为正统。

如果吴三桂实行方案,拒不投降,与明朝共存亡。那会面对南北夹击,最后以身殉国。

明朝末年,文臣武将大多已经斯文扫地,难有忠义的气节。

此方案,可留名千古,但吴三桂是机会主义分子,没有精忠报国的决心和勇气。

方案三:投降清军

清朝已经基本完成封建化,成了地主阶级的代表,与吴三桂是统一立场。

大树底下好乘凉,相比李自成的部队,无疑清军更为强大。清军如同团队,李自成如同团伙。清军进入中原,势必横扫千军,发展前景更好。

权衡利弊得失后,吴三国选择了投降清朝。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吴三桂的兵力大约只有清军的三分之一。

松锦大战时。明军主力被围,唯独吴三桂跑得快,他的嫡系部队,大概两万多人,全部从清军的包围圈中突出。后来这些人,就是吴三桂与李自成大战于山海关的骨干。

明朝灭亡之前。吴三桂的正经职务是辽东团练总兵,不是山海关总兵。当时的山海关总兵叫高第,他麾下有约一万人。

吴三桂和高第,兵力合计约三万多。

这里插一句。山海关守将原本只是蓟镇东协的一路参将。后来是因为后金崛起,辽东战略地位凸显,山海关守将的级别才从参将升格成了总兵。山海关升格的同时,原辽东总兵也被一扩为三:镇守锦州的叫“辽东镇守总兵”;镇守宁远的叫“辽东团练总兵”,镇守前屯的叫“辽东分练总兵”。这三个总兵都归辽东巡抚管,而山海关总兵则归山东巡抚管。

吴三桂、高第接受大顺朝安抚后,李自成派明朝降将唐通接管山海关。他带了八千兵去到山海关接收防务。但没想吴三桂却突然反悔,他又被打跑。其部人马被吴三桂收编。

后来一片石大战前,吴三桂临时征兵,又征召了大约七千多新兵。

三万多+八千+七千,合计五万多人。这就是当时吴三桂的所有兵力。

吴三桂有五万多人,清军有多少呢?

具体数字不清楚。

根据明史专家顾城先生推算,多尔衮带到战场的八旗兵大概有八万人。但这肯定不是清军的全部。我们按出动一半人,留守一半人算。清军能动员的人数绝少不低于16万。

另据《清史稿》和《辽海志略》记载,八旗军的动员兵力为22~24万之间。(网上一般说18万,是编制人数,不太准确)

当时常年战争,八旗肯定不满编,但我们就算打个对折,再加上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的兵力,至少也有十五万人。也已经是吴三桂的三倍多了。(三顺王和吴三桂都没有入旗,不属于八旗,也不是绿营。他们的地位很特殊)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来说,这个提问其实是不成立的。

如果吴三桂真有两倍于清军的兵力,手握三十万大军,他就不会归顺任何人了。他既不会降清,更不会降大顺。他谁也不会降。他只会自己做主,自己当老大!

而他既然投降了,而且是两面押注,这就只能说明,他的兵力不足以让他当老大。就连割据也够呛。

说到两面押注,这里再插一句。很多书上都只提吴三桂归顺李自成,但却往往漏了吴三桂也押注多尔衮。当时吴三桂两面受敌,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再加上陈圆圆和吴家亲人都被李自成俘虏。为保全家人性命,吴才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但他又不信任李,为防李自成有诈,所以他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

后来多尔衮复信吴三桂,说只要他开关,就许诺封他为清朝平西王。也就是不接受吴三桂提出的合作关系,想改合作关系为受降关系。吴三桂权衡利弊,便决定降李自成。但就在这个关头,京城传来消息,说刘宗敏把陈圆圆据为己有。原本就三心两意的吴三桂这才下定决心降清。才有了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事情。

当然,实力不如人也好,自己的爱妾被人抢了也罢。都只是吴三桂降清的直接原因。他投降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如果他不降清,他的部队有哗变的可能性。

说到吴三桂的军队,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觉得是关宁铁骑,战斗力爆棚。然而其实,吴三桂的兵是关宁军不假,但关宁军并不等于关宁铁骑。

真正的关宁铁骑在袁崇焕死后,被朝廷故意拆分掉了。曹文诏带一部分打起义军,曹文诏死后交给曹变蛟带。这部分在松锦大战全灭;祖大寿带了一部分在辽东抗清。但松锦大战惨败后,这部分人就投降了清朝;吴三桂手里有一点关宁铁骑,但人数并不多。

明朝灭亡前夕的关宁铁骑,就跟所谓的京城三大营一样,除了名字外,名不符实。只剩下个空壳子了。

不能说当时吴三桂手上有五万多人,就说这五万多人都是关宁铁骑。

既然并不都是关宁铁骑,那当时的情况显然就很复杂了。

因为一个虎将统领一群精锐,主将往往可以凭借人格魅力加军纪控制军队。即便他让全军赴死,都不是问题。当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良玉的白杆兵。死战八旗兵不退,最后全部壮烈殉国。

但是当一个虎将统领一群乌合之众时,很多时候,部队的情绪往往就不是部队主将的个人意志能左右的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时期的黄得功,他决定抗清,可是部下都不同意。部下大部分人都觉得投降好,于是清军一到,黄部上下一触即溃。白瞎了黄得功的报国热情。

吴三桂当时的情况比黄得功好一点,但也不乐观。高第和唐通的部队就不说了,他根本不可能马上树立威信。就算是他的嫡系,那也是典型的军阀部队,毫无忠诚可言。

像这种军阀部队,体现大部分人意志的方式不是主将把大小军官都召集起来开个会,传达个人意志。而是主将下令之后,大家觉得可以接受,犯不上为了这事反对大帅。就接受。反之就使坏,不配合,或者暗地里把大帅搞掉。

当年在松山,吴三桂就是因为这样才把部队带了出去。坑苦了洪承畴。如果他当时下的命令不是提前跑,他很可能控制不住下面的人。就像后来的黄得功一样,被自己的部下出于保命和荣华富贵的考虑,抛弃了。

当然吴三桂在山海关时面临的情况不同。放弃大明是当时关宁军将领和山海关守军的一致共识,这一点谁都没有意见。但是在放弃大明之后,选择投大顺,还是大清这个问题上,大家都是一脑袋浆糊。心里没底。

大清这边,皇太极新死,新的清廷会对汉族降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有没有长期统治中原的能力?关宁军的将领们不好预测。

别说他们了,估计多尔衮心里也没底。

大顺的情况也一样。一团浆糊,李自成没有表现出领导力,貌似起义军对前明的旧势力也不友好。关宁军上下对大顺朝也是非常犹豫。不能下定决心降。所以我们才看到,吴三桂两面下注,给自己留后路。

这个时候,关宁军上下的核心诉求是和吴三桂相同的:即首先要保住性命,必须站在胜利者一方,其次是要保全自己已有的财产地位,最后是要取得更高的荣华富贵。

所以他们也支持吴三桂两面押注。

一开始吴三桂说咱们去投大顺,大家觉得反正不亏,部队很利索地执行了,没有发生什么问题,这是一种符合传统的军阀思维的军阀部队的正常选择。京城里换皇帝了,关我们什么事啊?我们继续当兵吃粮,谁给我们发饷我们就替谁砍人。管他天下姓朱还是姓李呢?谁给我们粮饷,我们就跟谁。

但是走到半路的时候,京城里不断传来各种对大顺朝不利的传言,什么殴打官员,逼迫士绅捐款。让吴三桂又觉得投降李自成不太妥,就又跑回了山海关。

这其实是一步臭棋,要降清,那就应该一开始就说降清。朝令夕改的,只会损害自己在部队中的威信。事实上,吴三桂的做法也的确造成了思想混乱,有一些本来和他同行的官员,比如辽东巡抚黎玉田,直接逃走了。

回到山海关后,面对来追杀他的李自成,吴三桂只坚持了一天多就抵挡不住。这其实并不是关宁军的战斗力烂到了这种程度,而是由于军无战心。大家都彻底被这个局势搞糊涂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仗,要争取什么前途。而且还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因此,关宁军中也就出现了一部分人向顺军倒戈的情况。虽然关宁军还不了解大顺,但是毕竟大顺有皇帝,有朝廷,有大军,有文官。关键是有钱,发了几万两军饷。

吴三桂不傻,如果这种情况下维持下去,部队很快就会崩溃。下面的人兵变干掉他,也不是没有可能。

于是,吴三桂在这个时候,只能搬出另一个强有力的朝廷来背书,断选择投降清朝,以维持自己对军队的控制力。

就在部队要崩的当天早上,吴三桂亲自到清军营中请求清军出兵,这次不再与多尔衮讨价还价。多尔衮也很爽快,挥军入关。立马击溃了顺军。

顺军退走后,关宁军中的不满情绪也就立刻被压了下去,上上下下不再犹豫。因为打了胜仗的将领永远最有理。眼见清军打败了顺军,关宁军自然也就认为跟着清军会更有前途了。吴三桂的判断果然英明,吴三桂之前的做法不管有多不靠谱,这时都无所谓了。

而如果吴三桂这个时候再朝令夕改,他的下场你懂的。都不用多尔衮下手,估计关宁军内部就把他解决了。

这种情况在后来很常见。一个将领在明、清之间横跳,都是不得好死。部队很快就丧失了战斗力。远不如效忠清朝时有凝聚力。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首先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独力难支,虽有义军,因囿于阶级立场,难以聚势抗清。其次置个人私欲及集团利益于家国之上。第三说明古时的忠君爱国情感与当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很大差别,君在国先,君不仁,弃君叛国还能"大义"凛然,言之凿凿。第四面对如此国运衰敝,民心丧失的明朝廷,正处于上升阶段,雄心勃勃、武功赫赫的大清政权,即使在兵力上处于劣势,焕散的明军又怎能抵抗?新中国成立前夜,毛主席推荐党内学习郭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至今仍有鲜活的历史意义,也警醒我们,爱国主义的教育不能放松,爱国主义的传统要牢牢坚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