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为什么感觉到苏联有很多人,补充兵源为什么那么快?
这是苏联在二战极为厉害的一个特点,他们爆兵速度非常快,虽然战争初期丢失了几百万部队,却在回过神来以后,吹气球一样迅速的拉起一支更大的军队。
在谈论一切苏联爆兵问题前,最好先了解下苏联的人口。
苏联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1939年他们就拥有1.6亿人口,且同年就拥有433万新生儿的增长,是美国同期的1.76倍。可以说这时候的苏联是个不折不扣的世界人口大国,那年头的苏联女人能生能养。
然而苏联仍在扩张,1939-1941年,苏联通过各种强硬手段拿下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比萨拉比亚(今摩尔多瓦)、卡累利阿、以及与德国瓜分的部分波兰领土,人口瞬间膨胀到接近1.9亿。
这些人口资源,为苏联日后的爆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包括像哈萨克、塔吉克、还有哥萨克、蒙古人这些少数民族也大量的加入苏军,战争前10月时就踊跃参军了50多万人。
哥萨克人在沙俄时代曾经是俄罗斯的重要战斗民族,十月革命后他们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卫国战争中,战争中英勇的哥萨克人组成了7个骑兵军和17个骑兵师,获得金星勋章和苏联英雄称号的有262人之多。
这帮凶残的少数民族骑兵在欧洲历史上被称为“暴力、无知、愚昧,只知道烧、杀、抢,只相信巫术、魔法和赌咒”的野蛮人,结果战场上他们不仅实践了自己的英勇,也令德国人饱尝了彻骨之痛——这帮人不仅在战场上会挥刀砍掉投降者高举的手,还会在柏林奸杀掳掠。
一切战争归根结底打的都是人,所以苏联尽管在战争中损失了866万军人和2000多万平民,却仍然保持着优于德国的动员能力。战后还余下了1.53亿人呢。
苏联人在整个战争中,通过那1.8亿人口,动员出了3440万大军。相比之下,纳粹德国尽管也从接近7000万人口中憋出了1700万军队,占总人口的23%,所有青年几乎全部参战,但始终无法逾越人口总数的鸿沟。
排开人口因素,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也是重要原因。
与德三不同,苏联的战争动员的非常彻底,在苏共中央的宣传鼓动以及战时的高压政策影响下,绝大部分青壮年被半强制性的投入了军队。
当然,实际上那会儿大多数人挺兴高采烈的,战斗民族视战斗为荣誉。类似的情感决不能拿现代人的思想来阐述,在当年参战国中,这是基本的国民素质。
当然,我们决不能撇开物质空谈理想。这里面“战时共产主义”功不可没,苏联通过这种特殊制度,在农村施行了《谷物征粮办法》,农村生活压力巨大。城市非农人口则统统投入到“消费公社”中,靠吃配给粮和实物工资为生。
这样,等到战时经济进一步压缩,想吃饱随即变成很艰难的事情。然后有人会告诉你军人的待遇是最高的,再告诉你这一切困苦都是敌人的错。爱国主义热情一高涨,苏联青年是蜂拥参军,简直拦都拦不住。因为参军就什么都有了,参军就能找敌人报仇了,参军了还有叫喀秋莎的漂酿小姐姐站在峻峭的岸边看你。
战斗民族的哲学就是:战争是场悲剧,但既然投身战火了,可以哭不能怂。
不愿去的也没法,大家都去你敢不去?咱厂长都带头上战场了,他走之前按照苏联关于“强制性按劳分配”制度给予的权力,可以要求公民完成任何被分配的工作,现在,要你参军打仗!
太可惜了,小姐姐们不会在岸边看你的,因为她们也都参军打仗了!
在将大量农场、工厂的青壮年男性送上战场的同时,大量的苏联女性被推上男人们空出来的岗位。
这些战争年代的苏联女性足以令今天涂脂抹粉的老妹儿们汗颜,她们干着男人的重活,从扛沙包、生产线到炼钢炉前摆大钎、矿坑里面放炮眼几乎全都包揽了。
如此,苏联人才得以在高速进行工业生产的同时,空余出大批精壮的汉子上阵地与德国人搏杀。
甚至斯大林连妹子们也不放过,有80多万小姐姐被征召进军队,她们接受了卫生护理、电台报务、打字录入、文艺宣传到步兵训练、防空训练乃至坦克训练、飞行训练、狙击手培训等等,英勇的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洪流当中。
这些小姐姐非常彪悍,普遍得到的赞誉是做事认真、服从命令、勇于牺牲。她们其中的佼佼者足以令男人汗颜。
例如:狙击手 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苏联英雄,海军少将。她塞瓦斯托波尔战斗中狙杀德军309名。
坦克手 玛利亚·瓦西里耶芙娜·奥克佳布里斯卡娅,苏联英雄。为了给亡夫报仇,她变卖家产买了辆T-34坦克上阵杀敌,1943年11月的战斗中单车突破德军防线,碾死德军30人,消灭反坦克炮一门。1944年在下车维修履带时遭遇炮击牺牲。
飞行员 莉迪娅·利特维亚克,苏联英雄,仅比冯提莫高0.2米的世界第一空战女王牌,绰号“斯大林格勒的百合花”。从1942年9月到1943年8月,她击落了12架德机,出动200多次,最后消失在天际,47年后飞机残骸才在乌克兰发现。戈尔巴乔夫为她颁发了最后的金星勋章。
这点德国人其实也不差,他们征召了60万女性参军,但汉斯显然怜香惜玉的多。他们的理念里,女性是不应该参与到男人们的厮杀中的,所以德军的50万女兵被定义为“国防军女助手”,剩余10万人则称之为“负责战场相关服务的女工作员”。
德国人并非真的让女人走开,他们只是动员速度比苏联慢,且来不及将大批女兵投入战场罢了。1945年时,德军的“国防军女助手”数量激增,吹气球一样的达到50万的顶峰。然而许多人枪和军装都配不齐,许多人被分配到没有炮弹的防空炮边。比较搞笑的是,这些“女助手”最后居然占德军剩余兵力的20%。
此外还有些大妈成了“国民掷弹兵”的一份子,成为党卫军管集中营的女青年也不少。还有更多难以统计的少男少女们成了“希特勒青年团”、“德国女青年联盟”、“德国少年团”的童军和牺牲品。
德军从1943年开始就开始从“青年团”中拉人上战场,到1945年连12岁的都不放过。像“武装党卫军党卫军第12 希特勒青年团”就是这帮后备组成的。全是十几岁岁的小鲜肉小毛孩,战术不咋地,但是打起仗来凶狠残绝,玩起命来奋不顾死,与盟军接战几仗,被人称之为“神经病”、“仿佛狂热的宗教徒”。
但是,即使这样也爆不过苏联,德国动员起步晚了。德三虽然进行的是纳粹主义,但实际骨子里仍是些布尔乔亚思想,所以对元首而言,这个征兵实在是太苦恼了。要知道,纳粹党的上台可不是嘴巴说说的事情,所谓的“独裁”外皮下其实仍然是民主或者说“民粹”。
纳粹动不了整个布尔乔亚和小布尔乔亚的阶级利益,然后他们还得想办法维持容克们的妥协与支持。因此当真正现实上的问题爆发出来以后,那些发战争财的企业以及一直维持着相对高水平生活的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
然而1943年再搞这些不嫌太迟了了么?对面的苏联可是一刻也不放弃的“压榨”着自己的每一分力量。
王司徒原创,感谢大家的阅读和赞,谢谢!
二战为什么感觉到苏联有很多人,补充兵源为什么那么快?
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巨大损失后,能够迅速恢复,重新组建多个齐装满员的重兵集团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民体制,可以按照政府意志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在当时,以斯大林的铁腕和苏共的贯彻力,能够在遭受巨大损失后迅速集结后备兵员,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战时总动员体制。一直有人问: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德国是不是就不会存在两线作战了?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从种种资料显示,即使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会最迟在1943-1944年对德国下手。而且,苏联最高统帅部对德国的进攻是有思想准备的,几次沙盘推演都是以德国为假想敌的,只是没有料到德国的入侵会来的这么快、这么早!因此,苏联早就制定了对德作战的总动员预案。所以,战争爆发后,得以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将几乎所有的军事工业全部东迁,搞了个坚壁清野!
三、大量的女性充斥到一线作战。苏联女性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因为 男性被大量征服兵役,国内男性劳动力出现大量短缺,女性不但担负起国内的大部分生产劳动工作,还积极参军投身一线和男兵一起作战,而且还涌现出许多战斗女英雄,真正是巾帼不让须眉!
四、苏联当时的执行力。在政府宣布实行战时体制后,按照苏共指示,所有军工企业全部东迁,使得后来动员起来的新组建部队有足够的武器装备,而不至于赤手空拳地上战场。
五、得益于可以快速、大量生产的各种武器装备。苏联几乎所有生产的武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简单!苏联认为越简单的东西就越能够尽快形成战斗力!苏联有名的波波沙冲锋枪零件大多为钢板冲压成形,焊接及铆接的技术亦大量使用。PPSh-41只分为87个零件,而PPD-40则分为95个零件。生产一把PPSh-41只需7.3个工时,而一把PPD-40则需要13.7个工时。大名鼎鼎的T34坦克革命性地采用了便于大量制造的铸造炮塔,去掉车际通讯设备,在情况极端的莫斯科保卫战中,生产线上的T34坦克没有涂装,直接下线开赴战场!到战争后期,德军面对浩浩荡荡、源源不断的苏军装甲洪流,心理的奔溃和绝望,是可想而知的!
六、得益于国际援助。为了让苏联尽量拖住德军,并大量杀伤消耗德军有生力量,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各种军事物资,其中包括小到罐头大到坦克飞机!正是这批援助物资,帮助苏联挺过了最危急的关头,帮助苏联完成了新的大部队的组建。
以上是本人拙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战为什么感觉到苏联有很多人,补充兵源为什么那么快?
兔哥回答:二战给所有的被入侵的国家带来了深切的灾难,前苏联作为纳粹德国主要的入侵对象为了抵抗德国的入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近2700万人在二战中死亡。苏联面对德国的闪电战显然是低估了德军的实力,也是对自己过于自信,在得到了准确的情报的情况下却被打的措手不及,战争刚开始即损失了一百多万人,整个战争期间共损失了800多万人。如此大的损失而且时间很短,面对德军的大兵压境,苏联是如何快速补充兵源的呢?
(一)军校学员:前苏联有着非常系统的军队院校体系。每个军兵种都有相应的院校,除了步兵学校,坦克、炮兵、运输兵等等军校。这是个庞大的数字,这些人战斗力强,思想积极,都是年轻人。我们从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的阅兵式中也可以看到军队院校的方队,这些军事院校都是参加二战的代表队,就连第一个出场的军鼓队也都是军校生。这些军事院校二战中中断学业奔赴战场。
(二)组建惩罚大队:这个也被称为苏联红军“惩戒营”,惩戒营指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刑事犯人和一些政治犯被允许以上前线的办法。苏联由于兵源短缺,用犯罪分子以“洗清对祖国犯下的罪行”为由而组成的队伍,通常一般犯人去普通部队;而重犯(被判死刑,无期徒刑和长期徒刑的犯人)去惩戒营。这些人主要是有问题的人员,也就是犯罪人员,而且是重刑犯,其中就有临阵逃跑的,投降的,以及说不清理由的,当时根据斯大林下达的《227号命令》允许男性17~45岁,女性18~30岁的劳改犯参军。后来为了增加兵源又把条件进一步放宽。这些人都被编入“惩罚大队”,这些人即便是打了胜仗也没有什么奖励,战场上它们往往是送死的角色,“通常活不三个月”。不过随着它们作用越来越大,地位有所改变,为了能激发他们的战斗力,以前当过兵的贡献大的可以转正军人身分,当官的还可以官复原职,并采取了一些奖励措施,如按功劳大小记功。这些大队的领导也都是犯人,通常有犯了罪的军官担任。虽然来惩罚大队的人都要经过审查,但在那个动乱年代被冤枉的,屈打成招的苏军人员不在少数。按照苏联当时的规定,只要脱离了部队,或是被俘过的军人都必须接受审查,就算你的部队打光了就剩下你一个也必须接受审查,别人都死了,你为什么活着。有很多从战俘营逃出来的也被关入“惩罚大队”。说白了没人能还你清白,非常惨酷,挨打是必过的一关。很多人自杀。战场上,这些犯人的表现非常出色,其中的123惩罚大队的670名官兵只活下来47名,所有人都获得了战斗勋章,曾经的连长布尼亚托夫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有一部俄罗斯拍摄的电影名字就叫《惩罚大队》(多集)。描述的非常详细,其结尾就有各队的名字。整个二战中苏联共有约130万这样的人员被送到战场。
(三)从市民中征招:二战中苏联放宽征兵条件,从市民中征招军人参战,各工厂都有名额,这些人走后的位置由妇女,儿童添补。因此,整个二战中苏联妇女儿童都加入到了工业生产中来。而那时的苏联并不采取强迫措施,人们的激情被激发起来,为国献身无尚光荣。很多人都是自愿参军。其中就有很多女性。
(四)招收女性参军: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女军人的数量是最多的,大约有80万的苏联女性参军入伍,她们的身影遍及苏联的所有兵种,女飞行员,坦克手,女子高炮连。狙击手等等一线部队都有女兵的身影。其中过半数女军人牺牲。
苏联正是采取了以上的一些措施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起来强有力的兵源。为苏联赢得战争提供了保贵的战斗力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探讨指正,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二战为什么感觉到苏联有很多人,补充兵源为什么那么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基本年轻男人全部都上战场了,连妇女都有80万人上了战场。
当时不要说俄罗斯族,就连中亚的少数民族也几乎全民皆兵了。
在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中亚各共和国应征上前线的人达三四百万。
仅哈萨克共和国就有120万人被征召参加作战部队(另有67万人被动员从事军用品生产),一共出动了180多万人。
在哈萨克共和国,战争期间组建了20多个步兵师和骑兵师(旅),还有许多其他战斗部队。
其中哈萨克英雄潘菲洛夫少将指挥的由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等与其他民族的官兵组成的第316师战功卓著,多次获的奖励。
大家知道哈萨克共和国有多少人口吗?
就今天才1800万,二战时该国只有600多万人口。
600多万人出动180万,什么概念?
也就是除了老人、儿童、少年,以外大部分的男人和相当一部分青壮年妇女 都上战场或者在为战场服务了。
大家要知道,严格来说适合服兵役的年龄为18到22岁,一般不会超过26岁。
男人一般超过26岁,体能会有有明显下降,30岁以上更明显。而且30岁的男人多已经结婚,拖家带口去作战,思想上有很多顾虑。
但哈萨克斯坦这种参军比率,完全是全民皆兵,能喘气的都上前线了。
而二战中,哈萨克共和国应征入伍上前线的作战人员中有一半阵亡,约60万人。卫国战争中获得各种勋章和奖章的哈萨克人,就有9.66万。
这又是什么概念?700万人口有60万军人战死,伤亡比率超过十分之一,大大高于苏联的人口损失。
要知道,德军并没有打到哈萨克斯坦,该国伤亡的60万完全是军人,也是国家的精英。
1941年11月18日,哈萨克人英雄潘菲洛夫师长在莫斯科保卫战牺牲,该师即以“潘菲洛夫”命名,并且改组为第八近卫师。
二战军史研究家认为,哈萨克是二战中军人伤亡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几个国家。
除了哈萨克斯坦以外,其他中亚国家也差不多。
乌兹别克共和国先后组建了10多个步兵师和骑兵师(旅),还组建了其他一些战斗部队。
土库曼共和国也组建了10多个师旅。
乌兹别克约100万人上了前线。其他三个共和国各有数十万人应征入伍。超过26.3万乌国士兵在前线牺牲,近13.3万人失踪,6万多人在战争中受伤致残。
要知道,当时乌兹别克也只有600万人口,竟然拿出6分之一的人口参战,也是很夸张了。
萨沙想起卡拉什尼科夫的回忆录,当时他住在高加索地区,还是个孩子。村里所有的成年男人,包括他的父亲全部上了前线,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
由于男人走了,农田里的重体力活只能全部由妇女承担。好在俄罗斯妇女身体粗壮,有力气,还是勉强能够胜任的。
当时卡拉什尼科夫年龄已经不小了,还是差不多10个孩子的父亲。就这样的男人也要上前线,可见当时征兵的力度。
苏联二战一共征集了2700万士兵,而该国人口只有1.8亿。开战以后,苏联大片领土沦陷,人口有数千万的减少。
按照人口比率来看,苏联也几乎将能用的男性全部投入了战场。
二战为什么感觉到苏联有很多人,补充兵源为什么那么快?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在开战后的18天之内德军就突进苏联境内600公里。仅仅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红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开战后一个月左右苏联已损失数千架飞机、两万多辆坦克,同时有三百多万苏联军人被俘,有一百多个师被德军打残或歼灭!德军夺取了苏联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深入苏联境内达1000多公里,在被德军占领的领土上生活着当时苏联40%的人口。到1941年9月30日德军已集中起74个半师约193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针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的会战,德军的先头部队甚至已能望到克里姆林宫的塔尖。德国指挥层一度以为苏军已丧失了战斗力,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纪念日,苏联照例按时组织了红场阅兵,和以往的阅兵唯一不同的是受阅部队在阅兵结束后将直接开赴前线。在这次阅兵式上身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同时身兼苏军大元帅的斯大林在主席台上发表演讲说道:“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让我们伟大的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随即受阅苏军浩浩荡荡开赴前线,截至1942年1月苏军粉碎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行动。那么苏联究竟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补充兵力并迅速投入战斗的呢?
苏联的战争潜力并不是德国所能比拟的: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大约为7000万、全年的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630亿千瓦时;同一时期的苏联在经历两个五年计划后已由一个农业国过渡成为一个具备自主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国,尽管此时的苏联在生产技术上仍相对落后于德国,但苏联所拥有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数量的优势却是德国完全无法比拟的,因此1.7亿人的苏联创造了1830万吨的钢产量和48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尽管这一数据仍低于德国,但苏联凭借自身的规模体量优势仍在不断缩小差距。在巨大的战争威胁之下苏联党和政府发出了“每个人都是战士”的动员号召,征兵年龄扩大到17岁至55岁,一时间全苏联30%左右的男性都投入到战争之中,另外有80万苏联妇女参加了卫国战争,这在前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所写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有所反映。苏联还紧急将驻扎在远东和中亚等地的部队调往苏德前线,这些部队由于在此之前远离战场,因此基本都得以保存完整的战斗力:仅在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就有120万人被征召参加作战部队。在如今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市果戈里大街坐落着占地18公顷的潘菲洛夫公园,这座公园是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潘菲洛夫师的28名战士而建。潘菲洛夫师是一支主要由哈萨克人组成的1.5万人的部队。莫斯科保卫战打响后这支部队从遥远的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远道调来的部队迅速投入了战斗:1941年11月该师在莫斯科郊外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英勇抗击数倍扑向莫斯科的德军。11月16日在杜博谢科沃车站附近的战斗中该师28名战士在反坦克炮弹用完后就用汽油燃烧瓶砸向德军的坦克或用集束手榴弹炸坦克,甚至有的战士抱着集束手榴弹藏在弹坑里等待德军坦克经过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坦克同归于尽,最终这28名战士在惨烈的战斗中全部牺牲。次日苏联国防委员会授予该师近卫军称号,然而当第16集团军军长罗科索夫斯基将苏联国防委员会的这一决定打电话告诉该师师长潘菲洛夫时被电话那头告知师长已然阵亡。后来苏联国防委员会授予该师“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称号,而该师的28名战士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即使时至今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也只有1800多万人口,而在当年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只有600万左右人口,也就是说哈萨克斯坦动员了20%的人口直接参与第一线的战斗,这还不算在后方兵工厂从事后勤支援工作的人,如果排除掉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那么哈萨克几乎是全民动员支援前线。和哈萨克一样乌兹别克也动员了大约100万人投入战斗,土库曼人也组建了10个师投入战斗。
事实上苏联兵力能得以迅速补充并不单纯只是因为苏联人口多,因为你总不能让士兵们赤手空拳去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吧?战士们在前线同样要吃要穿吧?实际上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战争从来就不单纯只是军人的事,而是必须充分动员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支援前线。苏联在经过两个五年计划之后已初步建立起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而苏联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正因为如此苏联才能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源源不断生产出粮食、被服、药品、武器等各种军需物资以满足前线的需要。卫国战争中苏联展现了高效的动员能力:莫斯科战役期间广大的莫斯科市民被发动起来组建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和数百个摧毁坦克班,各行各业的人都参与了民兵营的训练,准备在战况不利时组成游击队投入战斗,在前线因负伤而失去战斗能力的士兵会立刻转移到后方兵工厂在生产战线继续支持前线的战斗,整个卫国战争中一共有2000多万妇女、老人、儿童加入后勤运输和生产。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就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工业企业向东方转移,因此战争爆发后苏联的武器弹药生产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况且当时的苏联人并未孤军奋战:在亚洲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使日本无力再对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采取军事行动。佐尔格在日本创建的反法西斯国际主义者组织准确判断出日本不会在西伯利亚采取军事行动并及时将这一消息告知苏联方面,这使苏联得以从容将原本防备日本关东军的远东部队调往苏德前线。与此同时美、英等国为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的哈里·霍布金在德军围困莫斯科期间紧急造访莫斯科,在这里他同斯大林进行了两次会谈。在第一次会谈时霍布金开门见山地向斯大林询问苏联需要美国援助什么物资,第二次会谈时斯大林交给了霍布金一张纸条,上面清晰地写着:轻高射炮、铝、50毫米机枪、30毫米步枪,斯大林还说:“如果无法完全满足的话,只要给我们高射炮和铝,我们就可以打上三四年。”霍布金就此认定苏联方面具有顽强的抵抗意志,否则不会将铝作为优先要求。这点相当重要——美国援助苏联的目的自然是希望苏联能成功抵抗德军,如果苏联本身就缺乏抵抗意志,那么美国就有必要重新考虑对苏援助的事了。事实正如霍布金所认定的那样:到了10月初苏联在莫斯科集结了三个方面军的125万作战部队、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和迫击炮、660架飞机,朱可夫元帅被任命为指挥莫斯科保卫战的司令员。到12月6日朱可夫已布置完所有反攻作战的前期准备工作,苏军随即在莫斯科城下对德军展开反攻,与此同时潜伏在敌后的游击队也配合正面部队出击。
二战为什么感觉到苏联有很多人,补充兵源为什么那么快?
感谢邀请。
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可以与战后苏联把大量的德军,日军俘虏押苏联的事情联系起来就可以看清问题。二战之前,苏联曾经经历了大清洗以及大饥荒,所以人口大量下降,二战开始后,苏军大量扩充军队,但当德军向苏联突然袭击,苏联方面损失了超过200万的兵力。但是战争还在继续,德军向莫斯科推进,这就是著名的莫斯科会战。斯大林决定在莫斯科与德军决一死战,就从东线调集了大量的军队,把苏联在远东的军队全部调到西线。苏联剩下的只有老弱妇孺。虽然苏军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打败了德军,但是本身也是伤亡巨大,能够动员的男性几乎全部动员。这对苏联国内的经济建设造成很大的困难。
苏军运动政治动员把劳动力全部动员进军队,在1945年8月的远东作战时,苏联已经没有更多的兵员,最后把监狱中的刑事犯,以及很多有问题的人都补充到军队中,虽然依靠强大的火力打败了日军,但在东北,苏军的纪律差也是非常出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苏联的人员紧张现实。换句话说,如果战争再继续下去,或许苏联将人员枯竭。
德国,日本投降以后,为了填补在战争中失去的劳动力,苏联把大约150万俘虏押往西比利亚进行经济建设,以弥补二战中从这里大量征集人员后的空白,这里的条件艰苦使得俘虏大量死亡,死亡比例超过40%,这也是战后苏联遭到指责的地方之一。表面上,苏军人员补充快,但这就等于对国家经济的杀鸡取卵,最终长久危害了苏联的经济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