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作战时不能捡敌人的枪支?

战场上的情况从来都是变化多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阻止士兵去捡拾敌人的枪支,到是苏军因为吃过诡雷的亏,曾经下令不准捡对方留下的枪。

在大多数情况下,武器性能落后、缺乏武器的军队都会去捡敌人的枪,哪怕作战时也是一样。

抗战时的八路军,由于严酷的“铁桶合围”政策,他们的武器几乎全是捡的敌人的。整个抗战时期八路军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缴获”是相当重要的武器来源。哪怕在正激烈的战场上,武器装备极为低劣的八路军战士也会第一时间将到手的敌人武器利用起来,他们是一点东西都不想留给敌人,每一件武器都能壮大自己。

也正是因为如此,日军一些死硬到底士兵在绝望时会拆掉枪栓扔掉,让八路军拿不到完整的武器。至少不会对正在进行的战斗造成影响,毕竟要命的时刻你可没功夫去找枪栓子,使用大刀长矛的八路军与使用三八式的八路军也是两个概念。

解放战争时期更不用说,“运输大队长”是哪位我就不挑明了。除了事后打扫战场的缴获,战场上解放军官兵们“现场采集”蒋军武器的场景不是一般的多,什么好就换什么,虽然说“一切缴获要归公”,但在武器方面谁也管不到正浴血奋战的战士身上。

大决战里面不是有一段么?攻城受到城墙工事阻隔,部队死活也打不进去。林总表示:“乱弹琴!要不惜一切代价把突破口撕开”。这事儿很快传达到前方了,一线指战员马上要求利用阵地上残留的敌方火炮。

然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国军的“解放战士”,这个老兵很踊跃的站出来表示他会打炮,他是义县解放的炮兵。

很快,战士们就调转这门炮,连续两发将城墙炸开个大口子,部队得以继续冲锋。

其实战场上捡敌人枪与这种临阵捡炮的情况差不多,能用的,适用的,就赶紧用,过期不候。没有什么能不能捡的道理,所有的情况都应该因时制宜。

越南战争时,美国人因为自身M14步枪不适合丛林,新下发的M16步枪可靠性也不高,故而经常性的捡拾越军的AK-47突击步枪使用,甚至有些部队的阵地上还囤积了大量的苏式M43子弹。

高可靠性的AK47泡在泥巴里也可以照常开火,采用中间威力枪弹的弹药可控性高于M14,极为适合越南恶劣的丛林环境扫射。但是美军也为此吃了点苦头,因为丛林中很难分清敌我,有时候AK47的射击会引来大批己方火力扫射。故而美军实际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敢乱用乱捡。

更残酷的二战战场上这种捡拾敌人枪支的事情也不少见,像南斯拉夫的游击队,说是游击队,这帮人越到后面越是兵强马壮,不仅从德国人那抢夺了大量的枪支,后期连坦克、飞机也搞到手了。基本上铁托的游击队全是一水的德国武器,没枪的也会进行系统的枪械教学,到了战场上抽冷子搞到枪马上用。

苏德双方也很喜欢捡对方的武器使用,比如德国人最喜欢捡的苏联武器是PPSh-41“波波沙”冲锋枪,以及SVT-40半自动步枪。德军只要缴获了PPSh-41就不会放过,一般都会当场留用,以填充自己的近战火力密度。

用惯了这款武器的德军还将这种武器大量的发回后方修械所,通过改膛后发射自己的鲁格弹,还给了个德军名字“MP-41(r)”,并配发了德文说明书。

SVT-40更是教德军喜欢,这种半自动枪械的易用性让无数手持毛瑟98k的德军官兵舒爽,因此许多SVT-40等不到清理战场就会被德军士兵们“暂用”。德军缴获和收集了相当多的这种枪械,最后还形成了专门集中使用SVT-40的整建制队伍。

与PPSh-41一样,德军也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收集和清理这些枪械,合用的苏军子弹与SVT-40一起被重新纳入后勤系统。德军同样给它起了个德国名“SIG.259(r)”,增加了狙击镜的型号则称为“SIG.Zf260(r)”。不知道的新兵蛋子还以为是瑞士货呢。

正因为德军相当熟悉SVT和PPSh-41,所以后来的战斗中,德军很喜欢抢夺这两种武器,有的掷弹兵机枪手还会特意弄一把波波沙回来,放在机枪阵地旁边镇邪…呃…应急。

还有英军也是一样,他们很喜欢捡德军的MP38/40冲锋枪使用,而且用的毫无障碍——英军自己的“斯登”冲锋枪属于MP38/40的简易仿制版,做工粗糙走火频繁。两款冲锋枪的弹匣完全是通用的,德军使用9mm鲁格弹与英军的9mm帕拉贝鲁姆弹是同一种东西。所以,你能说什么?

不过呢,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一个问题,即战场上不是所有时候都能让你瞎捡敌人武器的。枪声会带来一些敌我识别方面的问题,比如隔着一堵墙,你捡了个敌军的MG42打得叭叭响,己方士兵会不会觉得那边是敌军呢?战场上的人可不会多想,直接一颗手雷过去你就完事儿了。

苏联就发生过这样的事,美军援助的大量汤普森冲锋枪总是引起己方部队的疑神疑鬼,还发生过指挥员死活不信要求对那边开炮的糗事。再加上汤普森的子弹配着麻烦,苏军后来把这些武器统统扔后方守基地去了。

乱捡枪的确不算什么好事儿,但凡打过枪的人也都知道,一把没经过校验的枪支是不适合自己的。枪支在平时的训练和使用中,都经过了每一个握持者的调整和修正,未经校验的枪支很难拿起来就打出好成绩。再加上受训练、熟悉程度的影响,陌生的武器在紧急情况下反而会造成不必要意外。

因此,地上的敌方枪支哪怕比你肩上的那支性能更强,也未见一定好用。搞不好,就是以生命为代价。

现代作战,轻武器的作用已经被无限放低,参战士兵一般也不会受到弹药困扰。故而实在也没必要搞出什么捡敌人武器的戏码。倒是俄罗斯在车臣格罗兹尼的战斗中,许多士兵受到敌人故意放置的武器诱惑,跑去捡拾,结果触发了诡雷炸弹。

这种以武器为名目的炸弹在阿富汗战场也出现过,当时苏联人也吃过这种亏。受到CIA培训的阿富汗游击队,将一些崭新的武器做成诡雷,引诱苏军士兵上钩。在受到极大损失后,苏军不得已下令:“不准对敌人的武器手痒和好奇!任何时刻都不准去捡!”

那么就到这里了,王司徒原创,谢谢大家的阅读。

为什么有人说作战时不能捡敌人的枪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除了游击队以外,没有正规军回去捡敌人的武器。

原因如下:

第一,误伤。

在近距离作战中,绝大部分士兵是根据敌人的武器来判断是敌还是友。

你随便拿着敌人的枪支,就非常容易被战友误伤。

优秀的士兵可以通过枪声以及枪支的长度和外形,一眼判断持枪者是不是自己人。

甚至,很多时候只是听枪声,然后就命令空中或者地面重武器支援了,这非常容易造成误伤。

而近距离作战中,大家都不会仔细辨别,往往一旦判断是敌人立即开枪。

第二,弹药补充困难。

现在作战,弹药消耗量很大。

即便是使用单发步枪时代的二战,在中国战场上我军消耗了十九亿发子弹才消灭了五十多万日军。这个数字已经比美国要好很多了,只需要400发子弹就能歼灭一名日军。

实战中,步兵弹药消耗量很大的。

你缴获敌人的枪械,能缴获多少子弹,大部分就是敌人士兵身上那些很少的子弹。

一旦子弹消耗光了,你怎么补充?

枪没有弹药,岂不是废物?

第三,容易中诡雷。

实战中,谁都知道各国立功的标准之一就是缴获对方武器。

所以,很多游击队故意将武器下埋上诡雷。

所谓的诡雷其实很简单,将强制放在一块木板上,下面压着几个手雷就行了。

你一去捡强制,手雷立即爆炸,不但炸死你一个,还会炸死周边战友。

所以别以为打扫战场的士兵是轻松的,搞不好就会死。

为什么有人说作战时不能捡敌人的枪支?

在战场上,为什么说士兵绝对不能捡敌国的枪?

如果不捡日本鬼子的枪,八路军和新四军如何壮大发展收复失地?居然有人说只有抗战神剧中才会有人去捡鬼子的枪。我就呵呵了。

不过,财大气粗的国军,真的不一定会捡敌人的枪,因为大胜仗的机会很少很少。

先来看国军的缴获情况。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取得的战绩是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

看见没有,日军几乎所有的枪都被捡回来了!

抗战初期的台儿庄大捷,国军缺枪少炮自然要捡枪,可是抗战后期美国援助不断,还会捡枪吗?

当然会!

国军的对日最后一战湘西会战中,国军取得了歼敌27000余人的辉煌战绩,缴获上看,迫击炮43门,榴弹炮13门,山炮5门,重机枪48挺,轻机枪240挺,掷弹筒260个,步枪无数,日军洋马1650匹。

谁说不许捡枪?难道留着给土匪拿去欺负老百姓吗?有一点基本常识没有!

抗日战争中,一场战斗是否胜利,战绩如何,一看歼敌人数,而看缴获数量。甚至可以说,没有缴获的大捷,基本都是吹牛的。

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30万大军抵御日军6万人进攻,结果以伤亡十万取得胜利,杀敌六千多。这次战役被称作“长沙大捷”。缴获上看,国军得到了步骑枪1138枝、轻重机枪115挺、山炮11门、无线电台9架及其他军用品。

这些是基本可靠的数据,在长沙的其他几次抗战中,薛岳经常不打草稿地随意吹嘘歼敌人数,受到老蒋的破口大骂。中外记者齐聚长沙要求参观缴获情况,薛岳完全没有缴获,就谎称俘虏的数百个鬼子都已经被杀了(尸体也不能提供),缴获的武器直接装备军队了。

很明显的差距就是,台儿庄大捷中,国军颁发了11枚青天白日勋章;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颁发了两枚青天白日勋章;湘西会战中因为主要将领已经有了勋章,就没有再颁发,第一次第二次长沙会战,则一枚都没有发出去。

有国家财政和军工生产支持的国军,都特别喜欢缴获敌人的枪支弹药,完全一穷二白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则更加重视对日作战的缴获了。

著名的平型关大捷,第一一五师一举歼灭日军1300余 人, 击毙2名中佐, 击毁汽车79辆、 摩托车3 辆, 缴 获步兵炮1门、 轻重机枪21挺、 步枪500余支、 炮弹2000发、 掷弹筒23个、 马 车 200余辆、 军马50余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这些珍贵的缴获,一方面会简单整修之后装备部队,改善我军火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提供给我军新建的各种军工企业,经过逆向研发和仿制,实现军工水平的改善。

整个抗战中,八路军极其重视缴获日军武器,学习日军战术,每一种武器的缴获,都铭记于史册,成为这个部队最值得纪念的一部分战绩。

1941 年夏,八路军山东纵队在一次对日军的作战中,首次缴获了一件威力巨大、很多指战员都从未见过的奇怪武器。 原来,它竟是日本最新研制的“九二式”重机枪,日军当时在整个山东战场也只有两挺。它被缴获后,日军如被摘去“心肝”,为 了追回它,对八路军软硬兼施,甚至开出了“还我重机枪,即停止‘扫荡’”的“优厚” 条件。

1939年1月,为了报复日军的扫荡,我八路军129师冀豫支队第三团对大杨庄据点的日军发起夜袭,300多日军在寒冷的冬夜中睡的正香就被一锅端了,战后清理缴获物资,人们发现了一门山炮。129师副师长徐向前专门派人给这门炮照了相,到现在,这门山炮还珍藏在军事博物馆。如下图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其实敌人真的不是给我们造的,敌人造出来的炮,是屠杀中国人民的,而我们八路军和新四军,从敌人那里缴获各种枪炮,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百团大战前,八路军有人员 359274 名, 各种枪炮共计 176992 门。其中,步马枪 90534 支, 手枪 4957 支, 轻重机枪 1590挺, 自动步枪 127 支, 手提机枪 680 挺, 信号枪 172 支, 掷弹筒 108 支, 迫击炮 156 门, 平射炮 9 门,山炮 38 门。总体武器不足三成,必然需要向敌人索取,所以百团大战中我军特别重视对敌人枪支弹药的缴获。

具体到129师太行军分区,百团大战中的消耗远超过缴获,实际上从缴获中去补充,完全是缘木求鱼。

图中可以看出,迫击炮能得到15%的补充,而子弹能得到72.5的补充。如果单纯靠缴获,八路军很快就会弹尽粮绝了。

整个129师,情况其实也差不多。

129师经过长期练兵,能达到和日军一对一对拼的状态,但是从具体的缴获上看,依旧是入不敷出,赔本的买卖。

晋察冀军区其实也差不多。唯一能够通过缴获进行完全补充的原因在于,晋察冀军区本身的掷弹筒太少,火力太小。

所以,结论就是,八路军与日军作战,不仅要捡枪,还要捡子弹,甚至还要把日本鬼子的衣服拔下来回去改着穿(直接穿真不行)。

甚至是,捡完枪和子弹,还要捡回去子弹壳。八路军战士收集使用过的弹壳,进行筛选和修复,然后重新制作底火,通常是将坏的黄铜弹壳上剪下铜皮,冲压成铜盂,并加入雷汞后重性嵌入弹壳底部;然后才把造粒后的火药按规定的重量装入弹壳;最后加上弹头。

即使是解放战争,我军的这一“以战养战”思想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缴获的国军武器尤其是重武器,同时再加上俘虏的国军技术骨干,成了我军迅速建立炮兵队伍,实现摩托化机械化的主要方式。典型代表就是,苏中战役时,粟裕要骑着自行车(为啥不骑马?表示不懂)一天一夜来回苏中和淮南,豫东战役则直接开汽车到战场上去了。

如今的解放军,再也不用捡枪捡子弹了,甚至大炮都不一定愿意捡!

为什么有人说作战时不能捡敌人的枪支?

这个问题其实是这样的,在战斗中不提倡捡敌人丢弃的枪,在结束战斗后鼓励捡敌人丢弃的枪支和弹药,这是两个问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我国钢铁资源的短缺,八路军的装备和弹药不足,无论是战前和战后都以夺取敌人武器为最大心愿。

想想看,那时一个战士配发五到十颗子弹,为了麻痹敌人,子弹袋里塞了一些和子弹一般长的木棍,敌人的子弹和枪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战士们没有理由不捡敌人的枪,甚至想法百计抢夺敌人的枪。毕竟日本鬼子的三八大盖确实性能优良,到后来武汉的军工厂仿造了一批三八大盖。

红歌《游击队之歌》唱得好:“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在延安根据地时,美国战地记者斯诺和毛主席开玩笑,说咱们部队是“万国部队”,主席大笑不止。

确实如此,汽车和加农炮是缴获国民党军队的,60小钢炮是缴获日本鬼子的,一架飞机还是苏联赞助的。

那时我国的军工基础薄弱,生产一部分武器弹药,剩下的缺口由敌人的武器来补充。从电影场面也可看到,打扫战场时,缴获的敌人武器堆积如山。

随着军工企业的发展,现代战争中,无论任何一方都不提倡捡拾敌方的武器,在战斗中捡拾敌方武器无疑是增加累赘。这是因为敌我双方的武器不完全一样,子弹规格不同,敌方的武器不能用我方的子弹等同于一杆烧火棍。结束战斗后可以捡拾敌方的武器,经过军工改造才能用。

之所以有“绝对不能捡拾敌方枪”的说法,是源于怕敌人在丢弃枪的时候把枪做了手脚,比如卸掉了击发装置,没有枪栓等部件,这种情况有发生,但不是常态,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跳崖之前,都把枪摔断了。我们能想到的,敌人也会想到。

步枪是士兵的一种普通装备,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没人破坏枪支。在丢弃的步枪上做手脚,更是凤毛麟角的事。

综上所述,我认为“绝对不能捡拾敌国枪”的说法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文/秉烛读春秋

为什么有人说作战时不能捡敌人的枪支?

在战场上捡敌国的枪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所以很多国家都禁止士兵在战场上捡敌军武器。对于打仗来说,战场是两军交战的地方,直到我们生活的年代,才有了和平,少了战火。

战场的心机和手段

在战场上,这些士兵的生命就如同草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牺牲。对于在战场上打仗,其实有很多讲究,而且有很多规定,士兵一定要去遵守,不能随意破坏规定。

就拿在战场上捡敌国的武器这件事来说,捡敌国的武器并不是一件有利于自己的事。因为这是战场,所以有很多心机跟手段,说不定因为士兵的一个不小心,不只伤害到自己的生命,还会损害到自己军队的安全。

譬如二战时期,德国军队经常会在遗落的武器下埋手雷或者地雷,当苏联军队在战后进行清理的时候,自然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才有很多国家规定士兵在战场上不能捡敌国的枪。

捡敌国的枪支对自己没多大用处

对于二战时期的一些战争来说,当时各个国家生产武器的方式都不同,对于枪支弹药的生产技术也大不相同。所以在当时的战场上,就算士兵捡了敌国的枪也是没用的。

因为自己的国家没有这支枪能够使用的弹药,如果强行使用不匹配的弹药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枪支走火,如此一来,就会伤害到自己甚至伤害到身边的同伴。

所以说,捡敌国的枪支对自己来说没有好处,而且还会因为敌国在这些遗落的武器上做手脚,导致捡武器的士兵会因此丧命,甚至会对自己的军队带来一系列的灾难,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因此在当时的战争中,士兵在战场上作战,尽量不要去捡敌国遗落的枪支,因为这种情况既危险又对自己没用。

有些情况下并不是不能捡敌国的枪

在战争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其实就不用理会一些规定。生死存亡之际,一些规定设定的并不合理。

比如说,两个敌国的士兵打仗的时候,一个士兵手里的枪没子弹了,面对这种情形,没子弹的士兵不可能就此缴械投降,很有可能会奋力一搏。

此时没有枪的士兵会选择武力的方式去解决两个士兵的问题,这个时候,没有子弹的士兵会选择抢过敌国士兵手里的枪。这个时候,这个士兵是可以用敌国士兵手里的枪的,有本事抢了过来,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如果按照规定不能用敌国的枪,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士兵就只能等死了。所以说,对于战场上的一些武器,并不是所有的都不能用,而是不能随便用,凡事没有个绝对。

敌人的枪支武器可以再利用

在国民抗战时期,我国解放军前身八路军,当时的成立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敌人的枪支就是自己的战备资源。

在战争之后,他们都会把敌人的枪支捡回去,在影视作品《小兵张嘎》中,就有对八路军战后捡枪支的描写,其中的罗金保打完鬼子以后,就把鬼子的枪给带回去。

如此可以看来,敌人的枪支并不是绝对的不能捡的,而是针对具体情况去判定。像八路军大部分军资也都是从敌人手里缴来的,然后通过一些改良,成为自己的武器。

如果八路军也像一些国家规定的那样绝对不能捡敌国的枪支,就不会有今天的胜利了。所以说在战场上,士兵不能捡敌国的枪支这种规定不是绝对的。

为什么有人说作战时不能捡敌人的枪支?

我们在看一些抗日神剧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打赢了的八路军,去小鬼子的尸体上扒子弹、捡枪支。可是事实上,捡敌人的枪这种事大多数情况下是禁止的。

捡枪有风险,莫被神剧骗。

这里说明一下什么时候可以捡枪,并非说捡枪强令禁止。在走投无路,没有枪支弹药时,如果敌人的子弹可以用得上,是可以去捡的,只不过不提倡而已。

就像抗日时期的我们的游击队,艰难时期连温饱都成问题,也就不得不捡死人的衣服枪支和军用粮食了。

为什么不提倡呢,这里简要分析一下。首先,就是枪支弹药的适配问题。什么病吃什么药,什么枪上什么弹,打仗可不是去捡破烂。

大多数情况下,敌我双方因为作战策略和部署分工不同,所持有的枪支型号也是不同的。比如步兵部队所用枪的类型就有手枪、冲锋枪、狙击步枪等等,更别提具体的型号了。

所以捡来的枪往往没有后续的子弹供给,捡来的子弹也找不到枪可以上膛。盲目捡走,一个个铁家伙只会徒增负担。

第二个原因就是容易混淆敌我。就像中日作战,靠什么区分对方呢,离得远了看不清脸,走近了也都是亚洲面孔,无非是通过衣服和装备来区分敌我。

而这时如果穿了用了了捡来的小鬼子的衣服和枪支,很有可能就被手快的队友误伤了,甚至有可能送命。更有训练有素的士兵是通过子弹出膛的枪声来分辨是敌是友的,由于每种枪炮的机械结构不同,枪也有他们自己的音色,而双方作战武器不同,产生的声音自然也就不同。

比如参加过多次战争仍未被淘汰的莫辛纳甘步枪,它采用无烟火药,因射击时声音清脆如同水滴,也被战士们唤作“水连珠”。

诸如此类,很多有经验的老兵不睁眼就知道你用的什么枪,如果捡了敌人的枪,恐怕一开火就被自己人击中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容易中计。有勇气上战场的大都是为国为民下了必死的决心的,因此如果明知道要输了,很有可能会拼死一搏同归于尽。

这样一来,保不齐那个死不瞑目的敌军手里握着个拉了开关的手雷、手榴弹什么的,趁着你捡枪的功夫,一声巨响,黄泉路上做个伴。

还有一种诈就是小动作,枪支作为士兵最亲密的战友,每个人对自己的枪都是很熟悉的,而有一些狙击枪的瞄准镜如果被故意调偏的话,也不会立刻被察觉到。

这样捡到枪的一方就会因为不熟悉而出现失误,影响作战。所以说,综合以上几个原因,捡枪在战场上是不被提倡的。

二战捡枪王,非德国莫属。

前面也说了,不得不捡枪的还是有的,最著名的应该就是二战时期德国的捡枪经历了。众所周知,德国人对工艺的要求极高,武器也不例外,这就意味着慢工出细活,产量低。

而且德国从一战打到二战,武器生产远远赶不上消耗,于是他们把目光瞄向了战利品,用的最多的就是从奥地利和捷克那缴获的轻武器,还有苏联的大炮。

因为最初捷克奥地利这些国家的武器都是参考德国制造的,所以德国可以有适配的弹药供给,用起来也就少了很多麻烦,而重武器交通工具就更方便了,不费子弹,有能源就行。

于是,德国成了二战有名的“捡漏王”,像捷克制造的毛瑟步枪、坦克,从法国缴获的卡车,苏联的步枪大炮等等。有的直接拿来用,有的被德国人改一改变成自己的编号,最后都派上了很大的用场。

真正的战争还是很残酷的,网络游戏里捡枪捡空投的事情也只是游戏罢了,真靠着一腔孤勇到战场上去捡枪无异于送人头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