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宣布投降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何要加速研制原子弹?

这里面关窍很多,主要在于杜鲁门政府的执政需要,以及美国对战后全球利益的霸权渴求,再加上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日本对美国的殊死抵抗。欧战结束后,原子弹是必须加紧研究的,这样才能让美国抢到世界霸主的宝座。

我们就从欧战结束开始说起吧。很显然,“曼哈顿计划”是美国的传奇总统罗斯福领导下的功绩,罗斯福去世于1945年4月12日,半个多月以后德国就于5月8日投降了。

那年,罗斯福才63岁,谁都没预料到一场脑溢血会带走这位美利坚的传奇英雄。按照规矩副总统杜鲁门继任,继续领导美国进行战争。但是呢,因为罗斯福总统任期实在是太长了,长到史无前例,他又去世的过于突然,所以杜鲁门的这个总统宝座坐的并不顺畅,最大的问题来自于民众的怀疑以及内部的不信任。

美国的总统和副总统差别可不小,虽然都是选举产生,但是副总统是不拥有“行政实权”的,也就是说,副总统仅仅只能当做总统的备份和代表总统行使权力,只是个象征性的职位,还没国务卿能来事儿。这可怎么行呢?既然幸运的坐上了总统的位子,杜鲁门就不会那么容易挪开屁股。

这时候杜鲁门的方向很明确,——带领美国得到胜利,谋求战争红利,赢得大选。

但是战争已经差不多胜利了,那么必须从其它的地方谋求与罗斯福不一样的政治利益,怎么办呢?

唯有另辟蹊径,比如:减小战争损失、获得更大的国际利益,在罗斯福的基础上好好的做出一个不世之功!

原子弹能很好的解决杜鲁门的烦恼,他不仅可以获得“曼哈顿计划”成功的政治名声,还能通过这种超级炸弹大幅度的减少美军的伤亡,并胁迫和震慑到其他国家,让美国真正坐到世界霸主的位置上去。

除此之外,美国的外部环境也是很大的问题。当欧战结束后,盟军阵营中一些早先因为大敌当前而按下去的问题又重新暴露出来。主要还是“分赃”问题,这与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没有什么区别,各个国家都希望能通过这场战争获得更大的利益,反正敌人已经兔子尾巴长不了,再不抢东西发财不就是猪脑壳么?

其中还有荷兰、英国、法国等国与美国的争端,这些国家战前在东南亚拥有大批的殖民地、油田、矿产,因为二战的爆发和日军的占领全部沦陷,最后又因为美国人的庞大舰队的到来开始获得解放。美国人打心眼不愿意吐出这里,但盟友们却一个个仗着人多装天真想要回这些地方,这令美国十分头痛,想要解决却无从着手。依靠航母、战机并不能很好的震慑住他们,即便美国充当了欧洲的解放者,也仍然有许多人认为“美洲人应该回到美洲去”。

苏联人的威胁也是摆在白宫办公桌上最直接的问题之一,被第三帝国打得血肉横飞的苏联人以更强硬的态度卷土重来,红色的钢铁洪流直接淹没了东欧。他们以极为坚决的态度,付出莫大的牺牲攻克柏林,触手还伸到中亚、希腊、意大利等地方;在远东,蠢蠢欲动的苏军随时可以撕破与日本签订的条约,占领从中国到朝鲜、日本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当年的美国将在中国的利益摆在极为重要的程度上,他们不仅将中国看做盟友,还看成马仔、小弟、抵押贷款者、投资地、市场及地缘战略要地,控制中国,美国将获得整个太平洋的霸权,环太平洋将成为美军的澡盆。

而苏联很显然已经从共同抵抗法西斯的战友变成了“无耻的趁火打劫者”,他们不仅希望在欧洲瓜分利益,还有可能从远东出兵,占领北海道、朝鲜和大部分中国,甚至将大部分的土地化为自己的加盟共和国。

这种令人蛋痛的现实令杜鲁门不得不加快“曼哈顿工程”的计划。德国投降了,日本还在无意义的抵抗,盟友离心离德,苏联成为最邪恶的对手,那么美国人通过超大型科学工程制造的原子武器震慑宵小是必然的。

如此,曼哈顿计划的核弹项目便必须快马加鞭的完成,杜鲁门需要核弹帮助美国。而且经过与日本人在太平洋上血腥的鏖战,美国也认识到不要命的东方人是如何难搞。但这不正是总统需要的“降低战争牺牲”的办法么?用原子弹炸掉日本,可以更少的牺牲美国军人,他们会感激总统不让他们再打第二个冲绳战役的。

要是按照天皇“一亿人玉碎”的国崩政策,登陆后的美国会受到更危险的殊死抵抗,而美国人不光急着全世界遏制苏联人,他们还需要在香料群岛怼荷兰人,在中南半岛怼法国人,在中国地区赢得中国人,在中东地区埋钉子坑走英国人,他们可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在日本人身上了。再加上“李梅火攻”把日本烧成那样都没有破坏日本人的抵抗斗志,原子弹可以说是美国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整个战后的政治问题。

当然,武器不拿人做实验怎么叫武器?日本人那么好的试验品,还是个隔离的岛屿,不炸白不炸。

爱因斯坦及一些“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在得知可能要原子弹轰炸日本后,对杜鲁门进行了说服,希望总统能放弃原子弹的使用,仅仅做个试验,吓一吓别人就行了。

但杜鲁门的答复很尖锐:前线的小伙子还需要流更多的鲜血吗?美国还需要继续付出更多不必要的代价吗?

科学家们哑口无言,军人们欢欣鼓舞。

果不其然,苏联在东北一出兵,美国人的原子弹就紧跟着响了。美国人没功夫与日本人玩登陆作战,更不希望苏联冲过朝鲜半岛跑上北海道。这一炮代表着世界新真理的诞生,也是美国霸权的开始。

杜鲁门的政治手腕也得到了回报,他一直连任到1953年,通过拨款援助土耳其遏制了苏联,又通过“马歇尔计划”赢得了欧洲,足以称得上是位不世英豪,但最后还是倒在了正在站起来的中国人手中。

正是这几颗“被加速”的原子弹,才让美国从那个战争前后复杂的态势中,攫取到了新世界的霸权。

二战德国宣布投降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何要加速研制原子弹?

世界上第一个制造核武器的基地~被称之爲:橡树岭工程。

因为警惕德国法西斯的称霸全世界的野心,由爱因斯坦爲首的上百名科学家联名致信罗斯福总统。详细说明了尽早尽快掌握核物质裂变武器的重要性。

罗斯福总统得知这一情况的要害以后,亲自下令由奥本海默领导组织这一巨大的工程。并且给予绝密级等级。

由近十万个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在橡树岭日夜奮战。勤奋工作。

就在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前夕,罗斯福总统突然去世。副总统杜鲁门接任了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直到此时,他才刚刚知道橡树岭工程,并且即将取得完全成功。

相比较罗斯福总统,杜鲁门不像是一个精通政治權力游戏的政客,倒像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当他听过工程小组的详细汇报以后,第一反应即是~~这不就是一门更大的炮嘛。花了那么多的美元,太平洋上的日本鬼子又死不认输,抵命顽抗。干嘛不用呢?

在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新主人的努力推动下。橡树岭工程的最后成果~~(胖子)和(小男孩),这两颗人类第一批可以用于实战的原子弹,最终由美国超级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B~29投掷在长崎和广岛。也确实促进了日本的投降。

二战德国宣布投降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何要加速研制原子弹?

美国加快研究原子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对日作战的伤亡。

按照德国纳粹投降前同盟国制定的作战计划,解决日本的作战分为中国战区包括朝鲜半岛和登陆日本本岛两个部分,中国战区对付日本关东军的作战由前苏联军队协助中国军队完成,对日本本岛的作战由美军完成,朝鲜半岛的日军有美军和苏军共同完成,以三八线为各自作战的分界线。

按照美军预计,登陆日本本岛的作战计划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战损巨大,由于日军及其凶残,且作战顽强,仅人员伤亡一项,估计需要一百万人。

这时候,美国对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旦成功,无疑对解决日本,早日结束二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杜鲁门总统希望加速原子弹研发,以期早日完成对日作战计划!

二战德国宣布投降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何要加速研制原子弹?

结束战争!称霸天下!

二战德国宣布投降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何要加速研制原子弹?

德国宣布投降后,美国杜鲁门总统为何要加紧研制原子弹?可以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来回答?

一是政治上的需要。原子弹作为一种超级武器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当时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理论上,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苏联、日本等军事强国都在研究,但谁都没有成功,如果美国率先研制成功并投入战争,无疑会抢得先机,在世界上产生巨大的政治影响,并使美国迅速成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这也是美国研制成功后,赶紧抓住二战的尾巴,迅速将仅有的两枚原子弹投入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军事上的需要。二战期间美军已先后在阵亡10万余人。急需像原子弹这种超级武器投入战争,减少官兵伤亡。同时也能利用原子弹的超强威慑作用,从心理上摧毁和震慑潜在的战争对手,使美军成为一流强军。

三是经济上的需要。原子弹的研究成功不仅具有军事意义,同时核能的利用在经济上也会产生巨大的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后来被广泛应用的核动力,核发电等。

二战德国宣布投降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何要加速研制原子弹?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了。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一时间陷入了僵局。在美国政府高层领导中的知情者,只有罗斯福本人和陆军部长史汀生。而紧接着,5月28日,纳粹德国投降了。

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仪式

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最初向美国总统建议制造原子弹,就是用来抵抗希特勒的。现在,纳粹德国投降了,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没有必要再继续这项计划了。况且罗斯福总统也已经去世,内因外因似乎都让原子弹的诞生失去了动力,那么,原子弹为什么最终还是被做出来,并且投放到日本去了呢?

美国政府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就在杜鲁门总统上任后的当天下午,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来到总统办公室,向杜鲁门报告曼哈顿工程的情况,直到这个时候,杜鲁门才知道,原来美国投入了这么大一笔资金在研制原子弹。现在,杜鲁门必须要做出决定,原子弹究竟还要不要做下去?

科学家们不断提醒杜鲁门,原子弹威力巨大,有可能使人类文明毁于一旦。然而,曼哈顿工程区司令——格罗夫斯准将,却告诉杜鲁门,如果使用原子弹,可以替代美军在日本本土登陆。听到这里,杜鲁门动心了。他决定将曼哈顿计划继续下去。

杜鲁门总统

杜鲁门为什么会动心呢?我们来简单看一下美军在太平洋的战况。为了抵制日军在太平洋势力的扩张,美军在塞班岛阵亡3000人,伤13000人,在硫磺岛阵亡6000人,伤21000人,在冲绳岛阵亡12000人,伤38000人。这还仅仅是三场战役的伤亡人数。这其中,尤其是冲绳岛之战,让美军几乎是要崩溃。

在冲绳岛战役中,虽然日军飞机数量少,飞行员技术低劣,但他们却进入最后的疯狂,组织起了零式战斗机敢死队,命名为神风特攻队。日本飞行员高唱着“在天空中捐躯,在海洋中玉碎”的丧歌,驾驶装着250公斤炸药的零式飞机,直接向美军舰船扑去,只求与美国人同归于尽。这支日军敢死队击沉数十艘盟军舰艇,超过5000名美军水手阵亡。

冲绳岛战役

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行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作出估计:在日本登陆作战,占领日本本土,美军还要阵亡100万人,而且要花一年的时间。而一颗大炸弹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并且尽快结束战争。两相比较,杜鲁门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然而,原子弹到底什么时候能制造成功,谁也不知道。1945年5月25日,杜鲁门正式下达在日本登陆的作战要求,登陆发起的时间为1946年春。就在美国军队准备一场浴血大战的时候,曼哈顿计划传来了好消息。

“曼哈顿计划”实验基地

7月份,曼哈顿计划终于成功,科学家们造出了3枚原子弹,它们被分别命名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1945年7月16日,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上,一个蘑菇状的大圆球突然升到了10000英尺以上的高空,命名为“大男孩”的原子弹正在这里试爆。

爆炸核心的铁塔被高温在瞬间蒸发的无影无踪,整个美国西南部都感到了爆炸的震撼。正在波茨坦参加会议的杜鲁门听到这一消息,兴奋不已。此刻,他仿佛已经能感觉到,离结束战争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