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使用垂直装甲存在诸多弊端,为何二战时期德国还坚持使用?
先纠正一下,“垂直装甲”并没有灭亡,现代坦克仍然是垂直装甲,它的弊端并没有人想象的那么大。现代坦克除了“梅卡瓦”,基本上没有谁还在使用大倾斜装甲。拆开外面的复合装甲修型部分,里面全是垂直的结构。只有一些苏式坦克保留了半球形的铸造炮塔形状。
关于什么垂直造型车体的空间优势等等老王就不再提了,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我的结论是——1.德国人垂直装甲表现的很好 2.德国人新型战车全是倾斜装甲的。
以二战的技术而言,垂直装甲在对付当年的尖头穿甲弹和钝头穿甲弹时确实不如倾斜装甲。但德国人坚持使用垂直装甲的也不是没理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1.可焊接制造 2.可造的更厚。
实际上我们可以参考下德国各型坦克的生产时间,早期的1、2、3、4号到虎式坦克都是典型的垂直装甲坦克。这个时候大多是30年代技术,德国人的装甲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参考,装甲的设计技术也并非世界顶尖。所以思维落后一点,没有很快的设计出苏联人念念不忘的30度倾角情有可原。
“倾角防弹”这个概念本就被过度夸大,现在更是被人吹得犹如防弹万金油一般。诚然倾角结构能产生角度跳弹,而且面对穿甲弹时拥有更高的单位厚度,但坦克在实战中面对的情况非常多,你不可能将一切入射角都天然的判断为平行的。
除地形因素外,还比如“风帽穿甲弹”,只需要弹头上加个活动小装置,就能调整对倾角的攻甲角度。何况德军坦克往往拥有更强大的火力与观瞄系统,T-34系列坦克的30度倾角面对德军坦克射击时难道表现的很好吗?
例如虎式坦克,虎式坦克是德军垂直装甲的标志性产物,尤其是正面装甲,从炮盾到车体全是规规矩矩的垂直装甲。然而虎式坦克吨位足,装甲够厚,一力降十会,只要距离拉远点,苏军坦克基本是哭都打不穿。
1943年7月12日,历史上最大的坦克会战“库尔斯克战役”中的“普罗霍罗夫卡”战斗,双方近千辆坦克对冲,苏联的T-70、T-34/76等等根本打不破德军坦克的装甲,被要求“为祖国节省炮弹”到300米才准开火,然而事后许多幸存的车长表示150米都奈何不了虎式。当时许多红军战士唯一的做法是楞冲上去,让自己的坦克与德军的坦克撞在一起,然后0距离开炮。
盟军碰到虎式的场景比苏军更悲催,人家是垂直装甲,然而你打穿一个看看?无论是玛蒂尔达、格兰特李、谢尔曼还是丘吉尔,垂直装甲的虎式坦克让盟军血都吐了几盆了,以至于盛怒之下的丘吉尔专门派出科学家和工兵组成的“捕虎小队”,远赴北非抓老虎做研究。
上图就是英军在非洲逮到的131号虎式,座圈中弹,炮塔卡死后因为情况危急被德军弃车。
像与虎式同期的“费迪南”歼击车(其实就是保时捷虎改的),正面装甲在当时完全无解,除了利用机动性把它包围后再干趴没什么好方法。有的坦克连它的菊花装甲都打不穿。
虎式坦克的装甲优势一直到战争结束都存在,德国人对装甲的理解很简单“又硬又厚”就行了,超过你的反坦克能力,又比你炮打的狠,死的总会是你。
坦克是个三位一体的东西,需要的是“装甲”、“火力”、“机动”三位一体,德军坦克这方面做的都比较不错,只是后期坦克越来越转入防御战,所以越发不注重机动性和可靠度。
你说说,德军愁什么装甲?甭管垂不垂直,德军重型装甲车辆的防御从来都是二战之最,基本上没有谁能轻易洞穿。德国装甲兵的对手们通常总会更薄脆,火力也更孱弱。
早期那些仍在使用的3号、4号坦克,要么有些用底盘改成了歼击车,要么通过附加的装甲板强化了自身的垂直装甲,作为中型坦克它们的表现不算差,完全满足战争的需求,坚持使用纯粹是因为易于生产以及庞大的保有量罢了。战争打到那个份儿上,每一颗螺丝钉都是有价值的,这点德国人做的完全没有话说。
不过德国人其实也早就注意到了倾斜装甲的作用,说德军一点也不发展倾斜装甲肯定是错误的。
像30年代就拿出的VK2001这些原型车上倾斜装甲早就出现,后期的黑豹、虎王、四号歼击车、猎豹、猎虎、追猎者,哪个不是倾斜装甲?
追猎者
猎虎
猎豹
鼠式坦克
德军早就在高强度的坦克战中,完成了自己装甲设计理念的升级。拿垂直装甲喷德军,起码也得划分下年代才行。
坦克使用垂直装甲存在诸多弊端,为何二战时期德国还坚持使用?
一项新技术出来后,要经过各种争论、试验甚至得到实战的检验后,才会得到认可,甚至后来被证实其实是没有多大用出的,比如可变后掠翼在二代机时代世界上都认为是好东西,而现在不都没人采用了吗?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当然可以判断倾斜装甲的各种好处,可以判定航母比战列舰强悍,但是在没经历过实战检验前,新技术往往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本就是说不清楚的事,比如现在谁能判断坦克是该淘汰,还是继续发展下一代呢?真说不清楚!倾斜装甲用在坦克上的发展史倾斜装甲的始祖,后来大量用在军舰上:
倾斜装甲概念有了后,最早觉得比较好的就是海军,最极端的比如19世纪60年代的弗吉尼亚号铁甲舰上,你要不知道还以为这是现代科幻隐身战舰,但他实打实的就是倾斜装甲的应用:
倾斜装甲在早期坦克上依然有运用,德国自己都还应用过,比如1号坦克正面(如图):采用了驾驶员前部装甲近乎垂直、变速箱上部大角度倾斜、变速箱下部装甲近乎垂直的三段设计,正面防护以垂直装甲为主、斜装甲为辅,这样的倾斜装甲不是因为德国认为倾斜装甲号,而是为了方便车内布局,能够更好的安置设备,属于无心插柳!
陆地上倾斜装甲大规模应用是在T34上,这其实与倾斜装甲理论提出来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苏联也是花了大量时间去试验来验证防护以及对装甲和内部合理布局,BT-SV就是一款倾斜装甲验证车,其后又有A-20、A-32,最终才发展到量产型的T-34坦克上!经过实战考验后,大家发现原来这个是个好东西,一直到现在都在运用,将倾斜装甲开发到极致的恐怕就是梅卡瓦4坦克吧!
二战德国虎式坦克为什么不用倾斜装甲倾斜装甲用在军舰上要比陆地上快得多,因为军舰大,有的是空间。但是坦克这个东西就不好说了,德国坦克设计师们不可能不知道倾斜装甲的原理,这个理论都出来好几十年了。
但是反对声音认为:第一是你倾斜了之后会导致内部空间缩小,这样像虎式这种传动装置在前的布置得大变样,还不如重新设计虎式坦克,苏联T34已经在前线“为虎作伥”了,没这个时间;第二侧面如果也用斜面装甲,会导致炮座位置不够;第三如果要让内部空间不变,使用倾斜装甲的话一个是导致重量增加,二个是尺寸增大,而虎式的重量已经过分了,不能再增重增加发动机负担。
当然后来证实了倾斜装甲的好处后,虎王坦克不但使用了倾斜装甲,还再次加厚了装甲厚度,重量可以严重超重了,重得连炮塔都快转不动了,这不得不说德国设计师太看中坦克防护了,大大牺牲了坦克整体性能!
图:被淘汰的2号虎王样车(倾斜虎方案)
坦克使用垂直装甲存在诸多弊端,为何二战时期德国还坚持使用?
感谢邀请
图注:前方装甲垂直的虎式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虎式坦克的线图,方方正正,图片来自网络
说起二战中的德国坦克,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虎式坦克,其方方正正的车体就像是一个装甲盒子。与虎式坦克同时代的苏联T-34坦克已经大量采用了倾斜装甲的设计,那么为什么德国人在坦克设计上为什么不采用倾斜装甲呢?
图注:采用倾斜装甲设计的T-34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倾斜装甲的设计思想和概念并不算前卫,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就已经提出来了。经过一战,坦克的基本结构已经定型,垂直装甲也是标准设计。其实可以看到,从一号坦克开始,德国坦克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垂直装甲,垂直装甲的好处就是增大了坦克内部的空间,可以安装更多的设备、更大口径的火炮。之后的二号、三号、四号直到虎式坦克在设计上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
图注:二号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四号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国装备的坦克几乎都是垂直装甲设计,不仅仅是德国自己。大量使用倾斜装甲设计的也主要是苏联的T-34系列和法国的S-35系列。当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德军在战场上遭遇了大量的T-34坦克,并且在实战中认识到了倾斜装甲的优势,于是开始将这一设计运用到自身的坦克设计研发之后。
图注:法国的S-35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德军与T-34坦克遭遇的时候,虎式坦克的设计其实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为了尽快造出重型坦克,德国没有推翻之前的设计和试验进行全新的设计。
尽管虎式坦克依然使用了垂直装甲设计,但是之后的豹式坦克和虎王重型坦克都使用了倾斜装甲设计,而德国那些停留在纸面的坦克也都使用了倾斜装甲设计,说明德国在战争中后期的坦克设计上已经全面接受了倾斜装甲的设计思想。
图注:豹式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虎王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与战争结束时,德国接受了倾斜装甲设计思想相比,同时代的英国、日本坦克设计才是死抱着垂直装甲不放,跟不上潮流。
图注:使用垂直装甲的英国“彗星”巡洋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使用垂直装甲的日本四式中战,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