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的甲板、燃油库、武器库和舰体钢板,哪里最厚?为什么?

谢邀,这个问题得区分看待,因为首先航母的甲板是多层复合结构,并非看的是单纯的钢板厚度。

飞行甲板的甲板钢采用的是扛冲击性的金属,比舰体的扛拉力金属还要强点。以美国航母为例,尼米兹级平均甲板钢厚度为500mm,有些地方为300mm。

不要以为这个厚度很低,它已经超过二战“俾斯麦”战列舰320mm装甲带的厚度了。

这只是一层钢板厚度,实际的甲板厚度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观察,它们是个钢板和钢架拼装起来的复合结构。联系“尼米兹”的其它部位可以对比一下:

飞行甲板:300-500mm

机库甲板:38mm

通道甲板:14mm

平均甲板:4-7mm

侧舷厚度:水线上38mm,水线下24mm

纵隔舱壁:13-16mm,有一道32mm

从拉起的战机挡焰板位置可以对甲板的大致厚度略窥一二,半米厚的飞行甲板还是相当有分量的。

升降机位置也能很好的展现飞行甲板的厚度。上层是钢板,下层是支撑钢梁。

这是新建的福特级航母的尾部,大致我们可以看到飞行甲板的建造情形和钢梁结构。

一般飞行甲板还会专门划分成20个以上的修护区,因为这个部位是个经常磨损或砸弯的耗材,需要经常更换。如果打起仗来,甲板被炸毁,损管在海上就得完成临时更换。

上图是伊丽莎白女王号的舰体,这其实是航母的一种通用架构,即多层甲板设置。它舰体内共有9层甲板,纵向则分为18道水密舱段,所以单纯讨论甲板和舰体厚度没什么意义,船只并不是只做外壳防御的坦克,讲究的是整体的持续抗打击和作战能力。而且现代舰船中航母还属于那种特别重甲的战舰。大部分驱逐舰、巡洋舰之类早已是0甲了。

所以航母舰体通常要比甲板薄一些,采用的是抗拉力金属,对付风浪和海洋中的轻微碰撞、近失弹等会更好。至于防御则交给分割的水密舱室来完成,像航母这种体格的船只在损管在线的情况下没那么容易被击沉,它的生命就像老佛爷一样顽强。

弹药库方面是重中之重,航母为了维持攻击能力,本身就携带着巨量的弹药,这些东西是航母最大的隐患,不管是内部出事还是外部出事,可能都直接导致炸船。

所以弹药库是航母保护的最到位的地方,以美国航母为例,他们的弹药库多拥有500-800mm的钢板,而且还是分区分割放置,避免其中一个引爆就炸掉全部;所有弹药一律采用弹、引信分离结构,随用随装,坚决不放在一起。

此外,弹药库、油库这些部位还有64mm的凯夫拉结构防护。

就这还不能掉以轻心,弹药库被藏到航母最里面,由厚厚的船体舱室包裹,等闲炸弹是钻不到这个地方的。即便发生危机,因为弹药库在水线以下,所以紧急关头还可以放海水进去灭火和充当抑爆水套。

提取弹药需要经过:提弹/引信-组装-上机库/装机-上甲板/装机的过程,整个过程要十分小心,因为弹药从底仓提上来就等于失去防护,二战时有几艘日本航母就是因为炸弹换鱼雷后甲板和机库堆积了太多弹药,结果被美机轻易炸沉。

(顺便说句,毛子基辅级航母我上去过,明斯克号的弹药库属于分散放置,有专门的导弹库和炮弹库,舰体从上往下能看到深渊底部巨大的导弹银色弹体,感觉船体内到处都是弹药,不算多牢靠)

至于燃料库,现代美军航母没有燃料库,他们采用的是一次性加注的高能核燃料,用上十几年甚至半个世纪才更换一次。所以一般核动力航母所谓的燃料库,都是战机燃料的存放处,与常规航母的燃油库是两个情况。

“小鹰号”这样的常规航母装载有5800吨航油,另一半都装船用燃油了,而核动力的“尼米兹”则能装载12000吨,这些东西比炸弹还恐怖。二战许多航母完蛋都是给烧沉的。

上图是尼米兹级航母在通过补给舰添加航空燃料

现代战机耗费燃油极快,小鹰号那样的燃油只够战机正常出勤一周,所以航母在这方面对补给舰的要求特别高,真正打起仗来,不一定能保证油库是满的;现代常规航母又多是冷战时期留下来的旧货,所以相对来说这方面的设计可能没有人们想的那么超级坚固。

美军航母上油腻腻的小姐姐在给战机加注JP-5燃料,这种从事燃料工作的地勤通常都是一身紫衣,与燃料相关的管线和门也会做成紫色的。

不少燃油会干脆灌注到副油箱中待命,既是作为阻燃的保护,也能方便行动。比如一次出动10架长距离巡航的战机,就得准备20个副油箱,看着多,一个来回就没了。这方面根本不会有什么装甲防护,飞行甲板、船体就是防护。

至于核动力航母,核反应堆绝对属于重点保护对象,而且本着防护辐射,其本身也具备很厚的铅板和钢壳。据说美军航母对反应堆部分专门设置了达到百吨的装甲带,采用了钢材、复合材料、陶瓷等复合结构,至今对此处的厚度守口如瓶,但早年有种传言说是具备7米厚的“饼干”结构,所以每次航母需要更换燃料都要大动干戈。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

按照防护能力:燃料库第一,弹药库第二,飞行甲板第三。

按照单纯钢板厚度:飞行甲板第一,弹药库第三,燃料库第二。

说到底,航母看重的并不是单纯的装甲厚度,而是全舰的生存指数。通过二战“企业号”航母得来的经验就是——别看厚薄,活到最后才是幸运E。

航母的甲板、燃油库、武器库和舰体钢板,哪里最厚?为什么?

在没有跟老师们学习之前,我还真就以为飞行甲板,是航母上最厚的钢板啦!但是看完下面这段视频后,我相信大家都会和我一样,会有种被彻底颠覆了视觉的感受。那话不多说,大家先来看看这段视频吧。

是不是很意想不到?原来航母甲板几乎是航母上厚度最薄的钢板。航母在建造的时候,设计的水下部分越重、水上部分越轻,它的平稳性才会越高,才不至于在舰载机频繁起落的时刻剧烈摇晃增加事故发生率。反之航母就会头重脚轻,在海面上摇头晃脑的像喝醉了酒的醉汉一样,舰载机见了估计都会吓破胆,哪里还能找到平稳的着舰点呢?

航母的甲板、燃油库、武器库和舰体钢板,哪里最厚?为什么?

墨墨观察来回答这个问题!

图为辽宁舰全舰俯视图

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航母的平台设计其实从结构上来讲,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少有的武器工程之一,不是一般国家能够驾驭的。

图为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甲板俯视图

航母甲板

航母建造所设计的技术面非常之广,尤其是航母建造的所需特种钢,截至当前世界上也只有少数的几个国家掌握了该技术,尤其是航母甲板所用的特种钢。

目前,从中美两国现役和在建的航母来看,航母甲板的厚度不算太厚,厚度约为8cm,钢材屈服强度超过800兆帕。

注:如果甲板太厚会影响舰载机的起降效率。

图为中国辽宁舰甲板上的歼-15战机

但是,就是这种特种钢被30-40吨重的舰载机高速起降或直接实验把战机砸上去爆炸也不能使这种钢材发生任何微小变化。

指挥中心及动力系统

航母在执行远洋军事任务的时候,由于远离本土,尤为的要对航母的动力系统和指挥系统加以重点保护。

图为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双舰岛

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和中国“辽宁舰”及英国“伊丽沙白女王”级航母来看,指挥中心和动力系统处所使用的钢板并非是甲板的特种钢,而是会采用装甲级的超厚钢板,通俗来讲就是核潜艇用的耐压板,屈服强度达600兆帕,厚度约为21-33cm,航母武器库与燃油库的所使用的钢板基本属于同一类。

图为美国“福特”级航母

舰体底/侧部

航母舰体底部和两侧部位堪称“基石”部位,为了有效应对各型导弹和鱼雷的攻击,该处的钢板厚度约为15-21cm,并且跟航母的结构设计为一体

航母精密的结构设计

图为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结构透视图

目前,航母是所有海面舰船中属于最难击沉的,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航母内部特殊的结构设计。航母的抗沉性主要依靠甲板和舰体装甲钢板、水密舱和强大的损管能力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譬如:航母两弦从底部到机库的防护甲板会采用双层船体设计或者三层船体设计,在双层/三层船体中间会使用大量的“X”结构组件来进行特种焊接。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当舰体被击中,这些个“X”结构组件会被动变形并快速吸能,减弱航母底部爆炸带来的冲击波。假如最坏的结果出现——航母被被炸出个大洞,内部还会有水密舱的防护,航母依然可以倾斜的缓慢返回母港。

科普延展

图为美国航母甲板掠影

航母的甲板和舰船两弦及船底都是需要刷特制涂料的,否则,最基本的热胀冷缩就有可能使钢材发生微小的变形。使用涂料最多的是航母甲板,航母甲板所使用的涂料主要为40-50%三氧化二铝、20-35%的硫酸钡、10-20%的环氧树脂组成。这些涂料有极佳的柔韧性,在恶劣海洋环境中不会使钢材发生任何的热胀冷缩。

综上所述,航母的特种钢板大约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装甲钢板:防护重要核心位置,厚度一般会超过30cm,还可可灵活披挂装甲;

②舰体钢板:普通的厚度约为3cm,水下防护15-21cm,亦可灵活分层加挂装甲防护;

③结构钢板:厚度约为5cm,使用频率也为最高,特点是耐高温、耐腐蚀、抗疲劳性好,主要作用是减少焊缝。

目前,从世界各国现役的航母来看,如果想一举击沉实属不易,因为航母的防护性极强。相对而言,如果航母舰体多处受损或大面积损伤也是非常容易进水沉没的,事无绝对!

航母的甲板、燃油库、武器库和舰体钢板,哪里最厚?为什么?

钢板厚不代表有强度,每个部位的钢板都是根据它的用处来设计的!再说航空母舰的每个设计参数和材料都是国家机密,谁能告诉你!我告诉你船体的应该厚!你信吗!哈哈

航母的甲板、燃油库、武器库和舰体钢板,哪里最厚?为什么?

谢邀。水线位于上甲板钢板薄,水线以下的燃油库武器库舰体钢板厚。主要原因是对船而言,水线以上部分越轻越好,水线以下部分越重越好,这样可以降低重心,只有重心越低于浮心,风浪条件下舰船摇摆幅度越小,有利于舰载机起降,同时抗沉性能也越好。

二战时期,航母甲板都是木制或木钢混合结构,就是为降低重心。当时航母用钢大致分为结构钢和强度较高的装甲钢,虽然日本航母用的装甲钢比例比美国航母略高,可是防护能力远不如美国,大多一击就沉,就是因为日本装甲钢强度远不如美国装甲钢,只能和美国结构钢相比。换成西方标准衡量,日本航母几乎没有装甲。二战末期日本才研制出达到西方标准的装甲钢,但为时已晚。

二战以后,喷气式舰载机出现,无论重量还是速度都远超螺旋桨飞机,木制甲板不堪重负,美国不得不采用高强度钢板来给甲板和上层建筑减重,理论上强度增加一倍,钢板厚度重量就可以减少一半。美国先后研制出HY80,HY100,HY130一系列高强度装甲钢,由于价格昂贵,用量不大也就十几个百分点,多用在甲板和上层建筑。以1961年服役的8万多吨企业号航母为例,其甲板钢厚度2英寸约50毫米,水线以下舷侧钢厚度则是150毫米,但甲板钢强度高,所以甲板防护能力和舷侧钢接近。

航母的甲板、燃油库、武器库和舰体钢板,哪里最厚?为什么?

必须是甲板啊。航母就是个移动的飞机场,甲板就是跑道,肯定要着重质量啊,何况一个舰载机载弹后高达40吨左右,每天这么多架次,还有尾焰这么高温度,必须要厚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