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苏联时,前线气温零下40度,希特勒准备棉衣了吗?为什么?
不得不说某些人眼里英明睿智的元首,在实际执政过程中犯了不少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独裁制度的高效性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他英明睿智时,德国无往而不利,当他昏聩浅薄时,德军的将士们也会更直接的享受到不合理的痛苦。
装备上的这种事情发生了好几次,例如STG44突击步枪,人们瞒着元首搞设计开发,还好元首最后接受了这把武器,成就了德军的经典。
再例如德军装备部门开发的M45型头盔,这款设计本是装备部门为了加强德军M35头盔日渐低劣的防护性能而设计的,并且在1942年就已经完成了测试,但元首不喜欢这种头盔,他认为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拉低了德军的颜值,还很恼怒工厂背着他搞研发。因此M45只能遗憾的被雪藏,直到战后东德人民军重新启用,成就了M56一代最强金属盔的经典。
德军的1941年攻势也是这样,充满了希特勒个人精神中浓厚的赌徒心理,他在战前并不是没有担忧苏联的冬天,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前车之鉴,但他一意孤行,梦想通过闪电战提早结束战斗,然后在冬季将领地固守,这样整个苏联的精华区域都将沦陷,那些组织起来的军队要么投降,要么在远东等待来年春天,要么冻死在西伯利亚的寒风中。
小算盘打的是好,但德军1941年9月底发动莫斯科战役之前,德军就已经初尝了败绩,显示出苏联人的强硬和危险;而且10月份的苏联实际已经很冷了。但赌徒心理占了上风,最终这战几乎全是弹药、燃料甚至勋章之类的后勤准备,冬装被压到了后面。
正因为元首的赌博和过分乐观,德国人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对于已经考虑到的“天气因素”给选择性忽视了,没人敢逆反元首,何况那时候德军正是气势如虹。
结果德军不是没有军装,相反作为阿尔卑斯山下的国家,德国、奥地利本就拥有对抗寒冷的条件以及大量的抗寒物生产经验,冬装简直不叫事儿。但这些冬装怎么运上去?
德军遭遇的最大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寒冷,而是整个后勤运输都出现了问题,他们根本没有想象到苏联的土地会是如此难行,这哪里像是去往一个国家首都的道路?正是这些泥泞加上霜冻阻止了德军的运输,导致德军战斗力迅速下降。
别说过去的莫斯科,就连今天的莫斯科郊外,在严寒和泥水中你都别想走路。所以大家应该理解为何苏联对于全地形的导弹车如此上心。
仅德军装甲第二集团军就因为行军泥泞消耗了60%的坦克,第10装甲师3天就报废坦克35辆,德军的装甲掷弹兵不少都放弃了用以机动的装甲车,重新变回一支骡子赶大车的畜力军队。
最后就连蓄力也不能保证,苏联冰凉的稀泥有脚脖子深,经常性的造成车辆陷死,这样会极大的消耗人马的力气。而且这些稀泥将骡马弄湿以后,会在寒风中迅速的带走动物的体温,将德国人的骡马成片的冻死在运输的路上。
战争的基本物资都如此难以运输,冬装和枪你只能选一样。在抱着暖和的毛呢小棉袄被苏联人弄死与拿着武器穿着单衣与苏联人厮杀的选择题中,德国人选择了后者。最后德国人还是找到些办法运输,是什么呢?——苏联人的拖拉机,唯有这些东西才能在泥泞中不屈不挠的前进。德国人从占领地的农庄到处搜刮拖拉机,依靠这些东西和铁轨总算是解决了点问题,但在大量紧缺物资的运输压力下,冬装仍然被押后了。
德国人当时有种错觉,他们总认为只要再使一把劲,苏联人就会扛不住而崩溃,然而苏联人尽管在战役开始被打得很惨,却始终没有扑街。类似这样的“战场错觉”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例如人民军在釜山对付美韩军,最后一根稻草死犟也压不下去,反而打乱了自己的计划和节奏,导致对方翻盘。
大量的德军运输车辆被耗在后方龟爬,为了维持前线闪电战的疯狂消耗,汽油、坦克、弹药和食物才是最重要的,但就连这些东西都很难输送。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甚至根本无法被送到前线,迫不得已的德军只能依靠空投物资来缓解问题。
然而空投也不顶用,别看德军二战挺凶猛,其实也是驴屎蛋外面光。被条约限制的德国军工规模也就那样,还多亏之后合并了奥地利、捷克、法国这些欧洲的工业明星。他们从头到尾都做不到美国那样疯狂的爆兵,能用以空投的空军数量极为有限。
一旦你的空军大规模出动,护航飞机就得跟上。护航机跟上了,前线制空权就会出现短板,无论怎样都是亏本买卖。像美军在巴斯托涅那样的空投德军根本负担不起,何况巴斯托涅只是美军一个空降师和一些陆军残部,德国人用在莫斯科战役上的可是百万大军在,指望空投?美国人后来为空投的B24负担的地勤有几万人,德军能吗?
而且这个时候的德国人已经失去了战略的先机,他们行动的既不凶猛也不快速,反倒提醒了苏联人以后该怎么做。在经历了痛苦万分的泥泞行军后,有天德国人发现路终于好走了。
当然好走了,因为天气已经开始剧变,地上泥泞的都将化为坚硬的冻土,马上就将是寒潮袭来的日子,坦克缺少防冻液的油路会被凝结,表面渗碳的装甲板会变成玻璃一样脆。甚至不少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都缺乏必要的防冻手段,士兵们连涂在枪栓里的黄油都找不到,吃的东西更是见鬼,有些人甚至连苏联农庄没收完的土豆都刨出来啃了。
冬装早已不是最困难的因素,部队吃的喝的打的开的全都不行,光要个衣服有什么用?
而且前线有些部队已经在搜刮苏联人的服装、衣料以及利用他们的人工生产被服,乌克兰人也多少支援了一下德军,所以冬衣确实与子弹、食物比起来重要性更低。
然后德国人就这么输了,输给元首的豪赌和德军被老天卡死的后勤运输。但后世的人很有意思,很少有人把这些问题归结到现实的后勤作战中来,反而不断强调德国高层决策“没有考虑冬天”,“轻敌”。
我倒不认为元首的豪赌有什么特别大的过错,战争拥有不可预料性,有时候无论胜负都是愚蠢的,放马后炮没有一点意义。对于这场战役,德军压根不是“棉衣”的问题,而是他们没有将科学灵活的后勤体系上升到战略核心中来,又急于获胜,后勤预案根本就没有,这样德军打的越猛,输的也就越快,即便莫斯科战役打赢了,来年春季新一轮的泥泞依然会克死这帮汉斯。
只是可怜的布劳希奇元帅成了背锅侠,并且被安上了一个“煽动冬季决战,干扰元首思维”的欺君之罪,可怜兮兮的在伤痛中下岗了。
呵,这似乎就是希特勒的风格,圣上一贯伟大,余者皆是蠢人。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化,戈培尔博士也许懂得众口铄金的道理,但他的层次比起达尔伯格-阿克顿男爵还是低了不少。
这不禁让人想起希特勒过往的疯狂经历,他干净畅快又充满热血激情的操纵了“慕尼黑阴谋”,借用张伯伦等人的推祸心理,通过苏台德地区的自治攻击并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这个时候他已经消耗完了英法的全部信任和耐心,与英法的大战悬于一线。
但当时希特勒仍然拍着胸脯向忧心忡忡的布劳希奇和雷德尔保证,1945年之前“不会开战”。
两个德军的总司令都信了,元首的保证连半年都没有维持完。
9月1日希特勒发动对波兰战役,用150万大军与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几天后,英法宣战,希特勒很快将战锤挥向法国并取得了大胜。可是,这种赌博的姿态,是不是预示着德国最终的失败呢?
独裁者的昏聩,独裁制度极差的容错能力,后勤能力的低下,这三者构成了德国的失败,他们缺的岂止是一件“冬装”而已?心都寒了。
进攻苏联时,前线气温零下40度,希特勒准备棉衣了吗?为什么?
对于希特勒为什么没有给进攻苏联的德军准备过冬棉衣这件事,不应该太过苛责,毕竟计划没有变化快,如果硬要说有人对德军没棉衣负责的话,那这个人应该是墨索里尼。
按照希特勒最初的计划,德军本应该在冬天来临之前就可以打进莫斯科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计划是与冬天无关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在希特勒准备让德军去进攻苏联的时候,希特勒的猪队友二货墨索里尼却在攻打英军的时候遇到了大麻烦。
德军高层原本计划在1941年4月攻击苏联,那么在冬天来临之前,德军就可以打进莫斯科,而打下莫斯科就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虽然德国人的方案尽管有不少缝隙,没有考虑苏联人在莫斯科陷落后继续抵抗怎么办,但也好歹避开了冰冷的冬天。但墨索里尼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事了,墨索里尼一心想独立作战,可意大利军队的表现实在太差。墨索里尼感到撑不住了,他不得不向希特勒求援。为了拯救这个盟友,希特勒暂时停止了“巴巴罗萨”计划,延误了至关重要的时刻,将攻击苏联的方案推迟到了6月下旬。
1941年6月下旬,德军终于吹响了进攻苏联的号角。按照希特勒的原计划德军在冬天来临之前就能占领莫斯科,然后就可以坐收胜利的果实了。但德军的侦察人员却没有重视苏联8、9月份的雨季。所以在战争初期,德军的行动很顺利,但雨季的来临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推进速度。德军本来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而到1941年10月中旬,德军先头部队仅向莫斯科方向推进了不到30公里。原因很简单:俄罗斯人最可靠的盟友“冬将军”到来了!11月3日晚上,俄罗斯冬天的第一次寒潮到来。11月30日,霍普纳第4装甲集群下属一个工程营的摩托车侦察兵,抵达了距离莫斯科中心只有8公里的郊区。克鲁格第4集团军的步兵也打到莫斯科南郊,离红场仅14公里。克里姆林宫尖顶的红星已经清晰在望,这是德军离那里最近的一次。然后一切也就到此为止,没有然后了。
希特勒在这件事上的责任主要是他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使下错误的判断了形势,如苏联的战略纵深(那可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国家啊!),苏联人抵抗的决心,苏联提前到来的雨季和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等等。不过说到误判,其实当时斯大林也是一样。苏联情报人员告诉斯大林,德军的物资里并没有棉衣,而且德军使用的润滑油不具备严寒天气下使用的性能。这使得斯大林和苏军高层相信,希特勒在拿下英国之前,不会对苏联动手。结果这样的误判使得德军打了苏军一个措手不及。
进攻苏联时,前线气温零下40度,希特勒准备棉衣了吗?为什么?
第一年进攻莫斯科时,希特勒肯定是没准备棉衣。两点理由:一、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损失兵力达50万,其中8万人被冻死,15万人被冻伤,两项相加之和几乎相当于总损失数的一半;二、德军不仅士兵没有穿着冬季服装,枪支武器也没有涂抹冬季润滑油,车辆坦克更没有使用冬季防冻液,这说明希特勒在开战第一年的战争筹划上,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冬季作战问题。
第二年进攻斯大林格勒时,应该是准备了棉衣,因为毕竟要吸取前一年的教训,但由于运力不足,以及后勤补给线漫长且经常中断,致使棉衣不能足额保障到位。即便是这样,整场战役因冻伤造成的减员数于总损失数的占比很小。
莫斯科战役之前,希特勒为何没给东线德军准备棉衣呢?原因有三:
一是过于低估苏军战斗力。1939年底,苏军大举进犯北欧小国芬兰,结果付出近百万人的伤亡代价,最终获得惨胜。通过苏芬战争,希特勒看清了苏军存在的弱点,但对其潜在战斗力明显估计不足。本以为进攻苏联可以速战速决,结果却陷入久拖不决的阵地消耗战。
二是盲目依赖闪击战威力。二战初期,希特勒凭借着闪击战,先后取得35天占领波兰、24小时占领丹麦、5天占领荷兰、40天占领法国的辉煌战绩,而且在入侵苏联的前两个月,德军势如破竹横扫千军。因此,希特勒盲目乐观地估计,不用等到冬天来临,五个月就可以灭亡苏联。
三是对自然因素估计不足。开战之前,希特勒的幕僚们缺乏对苏联地形及气候特点的深入研究,对每年八、九月间的连绵秋雨,以及由此造成的路面翻浆、泥泞不堪的情况估计不足。结果,降雨形成的大面积沼泽地和泥泞路段严重迟滞了德军的进攻步伐,希特勒的闪击计划被迫中断,等到兵临莫斯科城下时,部队只能穿着秋装去迎战苏联的寒冬和苏军的反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关注慕什塔戈,领略军事百科!
进攻苏联时,前线气温零下40度,希特勒准备棉衣了吗?为什么?
关于苏德战争之初,德军是相当轻敌的,对苏军估计不足,认为自己可以在冬季之前结束战争,故而德军对过冬准备不充分,但是并非没有准备,只是对情况考虑不周,造成准备工作无法满足需求。
德军在战前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冬装储备,也进行了一些准备,但是这一些准备建立在对实际需求低估的基础之上。
冬季作战不仅仅是给士兵配发大衣,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准备,比如:坦克等等使用的燃油,温度过低时,必须使用冬季标号的燃油。普通的柴油可能会冻结,必须使用负多少号的柴油才行。车辆使用的润滑油也必须使用冬季的,这个也有严格的要求,还有冷冻液等等,这些东西一系列的东西都要准备齐全,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
整个冬季作战准备工作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到许多东西,德军估计这个难度。尤其是,当时德军一直在进行大量的作战行动,高速的推进当中,这为短时间内为几百万德军换发冬装,完成各种冬季准备工作完成了很大的麻烦。
当冬季真正来临时时,冬装还没有配发完毕,各种工作也成了麻烦,德军发现问题之看,采用了许多行动,包括开始在后方要求平民捐赠御寒的衣物,但是这些东西及时送上前线是非常困难的,物资配发相当缓慢,造成了不小的问题。
进攻苏联时,前线气温零下40度,希特勒准备棉衣了吗?为什么?
希特勒在进攻苏联时根本没考虑过这种事,德国在二战中以闪击战而出名。每个战役都以闪电般的速度和威力侵袭过且都以胜利告终。
二战开始后欧洲现场以德苏战役最为激烈。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与他的同盟国和仆国划分为三个集团军,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面对突然的袭击苏联一路败退下去,希特勒以夺取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作为他的首要目标,但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时,他却暂时放弃了对莫斯科的进攻,希特勒突然改变了他的战略。缓解莫斯科战役加强对基辅战役用兵
经过两个月的漫长斗争德国以惨重的代价赢得了胜利,虽然损失有点惨重。但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65万人被俘,被希特勒称作战争史最大的围歼战。
基辅战役结束后,希特勒又把兵都转移到了莫斯科战役,但这时已经进入了秋冬季节。希特勒小看了苏联人的顽强精神没想到基辅战役耗费了如此多的时间以至于把时间拖入了秋冬时节(强龙压地头蛇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由于时间没计算好秋冬季节的衣服都没有准备,最后因士兵受不了寒冷冻死掉队的人数不胜数,最后以失败告终(和拿破仑当时攻打沙俄时有点相似)
所以说希特勒为什么不准备衣服是因为不没考虑到苏联人如此顽强,当察觉到的时候早以准备不及了,而苏联人早以能轻松应付这种天气。双方对战起来效果很明显德国士兵就如待宰的羔羊。进攻苏联时,前线气温零下40度,希特勒准备棉衣了吗?为什么?
关于希特勒是否准备了御寒用品这个问题,在后期的确是准备了的,但是太晚了。那么他前期为什么不准备呢?就像是上面一位回答者所说的,希特勒认为苏联就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危房,只要在门口踢一脚,房子就会塌下来,在战争开始的时候,许多将领也确实提醒希特勒要准备冬衣,但是希特勒原先以为只用4—6星期就可以结束战事,按照原定计划,准备在4月进攻苏联,德军占领莫斯科以后,大部队返回德国过冬,在苏联只留守部分部队,所以后勤只按照留守德军数量准备了冬装。而意大利的搞事使得战争推迟,再加上希特勒先选择了基辅而不是莫斯科,导致冬季来临之前没有拿下莫斯科,而到了秋天,当寒风刮起,当源源不断的苏军开赴前线,他发现战争无法在冬天到来之前结束,尽管他命令德国的后勤部门使出吃奶的力气来制造,但时间的不足,再加上运输问题,仍然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军人装备冬衣。
古德里安后与希特勒反馈这一问题,希特勒灵光一闪开展了募集冬衣的活动,五花八门的服装送到了前线德军手中,从呢大衣到连衣裙,还有老农棉袄,妇棉裙,草棉鞋等。11月4日上午古德里安视察167步兵师时,许多人只穿了一身单衣,好一点了穿了苏军阵亡人员或者被俘人员的大衣和帽子,只能从帽徽才能看出他们是德国人。但这一切还是不够的。
总结来说,棉衣准备了,但是晚了,数量也不够,扒死人衣服加上国内募捐也不够,运输也不好,导致了最后的惨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