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如果打赢甲午战争,对洋务运动和各种改革的影响会是怎么样?

清朝打不赢甲午战争,因为上去的根本不是大清的军队,而是李中堂的部队,大清的朝廷即便添了点搭头,也不希望李中堂能打赢。否则,李中堂岂不又成了第二个曾文正了?

这个道理谁都懂,老佛爷也懂,但老佛爷其实未见希望输,别看那些书生叫着嚷着要维新要变法,真正做实事的洋务派大一开始就是太后罩着的。

可太后毕竟是个女人,见识有限,考量的也是自古以来朝堂上的“平衡”一套,既然淮军确实尾大不掉,那么借着与日本的战争整一整他也好,最好北洋和日本人拼个两败俱伤,这样大清天下就稳了。

朝廷上有些人心思和太后想一块去了,有的是为了大清的江山,有的是为了皇上的权力,有的是看了洋务就讨厌,反正大部分都不希望李中堂的北洋系胜利。谁都看得到,北洋迟早是个祸害。曾文正能够自断清白,李鸿章手底下的部队可未见全是省油的灯。

最关键的是,日本算个啥玩意儿?那时候的中国人从上到下,从贩夫走卒到读书人到满朝文武到李中堂到太后,有谁真把日本人当回事儿?知己不知彼,不然又怎样会有甲午之败?

结果李中堂就这么被卖了,带着在大臣们眼里“很强”的淮军去对付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满朝文武拉后腿是正常,不拉后腿才叫奇怪,上上下下都希望淮军十不归一,和小日本拼光拉倒。

结果这一拼才发现出问题了,李中堂的军队在大清算是精锐,但是对上日本完全是个菜,从陆地到舰队全给日本人包了个肚儿圆,大清一帮怂货傻了眼——这画风怎么不一样?日本人居然是这样的?当年明朝那个被修成渣的万历废物也没这么渣呀?

其实日本当时也就是个驴屎蛋外面光的角色,底子比大清还虚,但大清高层根本不想打,也没计划着日本这么光棍,更没想到先祖努尔哈赤对明朝的那种蘑菇精神,连打输了交天文数字的银子都痛快无比。

李中堂此时已经是心灰一片,他打赢还是打输又能怎样?打赢了功高震主,参考曾文正公。打输了成了铁胆背锅侠,去签丧权辱国的条约。在那种已经腐朽到极致的政治条件下,李中堂和洋务派们是振兴不了中国的,因为一切一切的核心都是“大清国本”,洋务派可以被老佛爷拿来当做固权的工具,也可以被其他人拿作皇帝的武器,但最终,清朝人养了一堆军阀,却始终没有学会列强的思考方式。

洋务运动本身只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它不会改变任何东西。甚至连洋务派自己都认为洋人强大靠的是先进的武器和机器。然而洋务运动毕竟不是真的改革,它远远没到触及变革的地步,甚至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们都主动在控制着不要落入雷池。

假使甲午打赢了也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无非旁边多出一个万劫不复的日本,然后大清继续沉沦着,腐烂着。

清朝如果打赢甲午战争,对洋务运动和各种改革的影响会是怎么样?

清末对法也打赢了,新疆也收复了,说明并不是场场皆输,但是可以挽救国运吗?根本不能,滋生的贪腐集团,无止境的私欲膨胀,只能把国家带入灾难,直至灭亡。

清朝如果打赢甲午战争,对洋务运动和各种改革的影响会是怎么样?

洋务运动依旧会失败,崛起万万不能

洋务运动失败其实和甲午战争没有太大关联,失败原因,主要在于自身。清朝末期千疮百孔,一滩烂泥而已。而清朝面临诸多强国的包围,自身内部还争斗不停,这样下来,失败是唯一结局。

洋务运动并不是全国的行动,而是个别官员经批准才做的,这就导致全国发展不平衡。而且,洋务运动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国内反对洋务运动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推行的阻力还是十分巨大。

个别官员,不会顾及朝廷,而会把个人恩怨强加在内,这样的改革不可能成功。

从头到尾,洋务运动的口号都是“自强求富”,而从来没看懂他们怎么求富的,大力发展新式的工业,而忽略金融,大大小小几十个工厂盖起来了,却没办一个银行,这就是一个失败的原因之一。

改革,要全面,片面的改革意义不大

洋务派创办的军工,借用的都是洋人的技术,而没有学习过任何制度,制度方面完全落后,甚至是腐败到了根上。滥用私人、不计成本,一切都无法维继。

事实上,别管口号多激烈,中国人是无法接受洋人的先进的体制的。看过一个日本的电视剧,剧中北洋舰队的指挥和日本海军官员会面,日本海军敬军礼,中国海军敬拱手礼,与此同时来了个中国士兵,当着外人面就扑通跪下“启禀大人......”。

这就是根源上的问题,无法完全改革,那么改革就是会失败的,思想体制改变不了,那么你的思想就是你改革的阻力。而那一代人,恰恰是无法改变思想的。

清朝如果打赢甲午战争,对洋务运动和各种改革的影响会是怎么样?

李鸿章年纪老了,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若干年后出现一位伟人,我们善于破坏一个旧社会,同样善于改造一个新社会!只是这位伟人早出现就好了,国家和人民在黑暗和痛苦中煎熬太久了!

清朝如果打赢甲午战争,对洋务运动和各种改革的影响会是怎么样?

如果打赢甲午意味着清王朝实行了彻底的改革,彻底的改革意味着清王朝把自己建国的基础统统毁了。也意味着清王朝已经灭亡了。

清朝如果打赢甲午战争,对洋务运动和各种改革的影响会是怎么样?

我国走向君主立宪制国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