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AK47在中国并不受欢迎,这是为什么?

为何在我国却很少见到?

这事儿可不是这样说法,中国与AK结缘半个世纪,至今AK的改进款仍然是中国军工企业的外贸畅销品,生产线一直就没停过,能赚小钱钱的东西兔子们会嫌弃?只能说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我军已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轻武器新时代,AK47这种陈年老货,还是卖给黑蜀黍们吧。

不过,AK47被人吹嘘的地方太多,因为网络游戏中火热的关系,一些网文常年炒作AK47,似乎这把武器威力无边、性能卓绝,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随着网文的崛起,打着CS长大的一批孩子更是在脑中根深蒂固了“AK47很强大”的概念,过分吹嘘其威力,将结构原始带来的可靠性当做优点,拿着冷枪射击数据硬套精度…

但实际上AK47除了便宜和可靠性真没啥特别大的特点。讲威力它与FN FAL和M14这类全打全威力枪弹的武器是有不少差距的。即便是它刚刚设计并列装的那些年,各项数据上AK也仅仅表现的“不差”而已,或者我们可以换个更好听的词儿——“没毛病”。

上图是我国东北老国企的56冲生产车间

AK系列确实因为华约扩散和援助第三世界等原因,拥有相当大的基数,但真正的AK47技术却不是那么好统计。而且“扩散面广”我认为并不能说明武器真的好,这算是当年苏联老大哥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冷战的附带品。

别忘了虽然华约有AK,北约一样有自己的高扩散武器FAL,它的单纯数量没AK那样夸张,只是因为北约武器扩散方式与苏联有些不同,NATO的武器更新换代也比较勤,没有出现某些国家几十年仍然主流装备AK47和AKM的事情。

早期的AK47很昂贵,可能是苏联人对装备全自动武器心理也没谱,枪械采用了少有的精工锻造+铣削工艺,大约要200美元一支。那个年代的200美元,与今天我兔100美元一支卖给伊拉克的56-2可不是对等概念。

随着AK47的不断装备和改进,苏联人自己开始了二战发生在PPsh-41上面的那种简化改造,铣削变成了冲压,由此AK47才真正开始变得廉价。但冲压件AK47仍然因为制造简单便宜在第三世界流传(某些东欧国家一直坚持铣削工艺,现代俄罗斯的商品AK一样是冷锻工艺)。时间再推进几十年后,这已经是把最烂的枪,却因为苏联的光环被夸上天。

很多越战上的“出色”的AK,无不是苏联原厂工艺,来自超级大国的加工技术自然不会含糊。反倒是某些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山寨AK很容易出现生锈、卡壳、机匣崩断、复进簧过强过弱、膛线磨损严重、枪管发热严重等等问题。要照某些人说的那样,放泥水里泡一个月再拿出来打...算了,你高兴就好。

上图,一把AKMS

50年代以后,苏联人在外大规模推行AK枪型,当时美国搞增加武器火力密度的“齐射”计划拖了自己后腿,到57年才装备全威力枪弹的M14突击步枪,所以使用中间枪弹的AK倒是领先不少。

上图,M14自动步枪(节操还在版)

中国就是在这段时间接触到苏联援助的AK生产技术,通过国产化和适应性修改后,完全国产化的AK改进型被称为56式冲锋枪。这型枪从开始到后来就不是标准意义上的AK47,不断改进后,它性能介于AK47和AKM之间,后期改进的也不差,装备量和装备年份都挺长,但上面提到过的工艺技术问题自然也少不了。

所以大家明白的,56冲一开始并不是把好武器,在那种制造水平极低的年代,中国能在苏联援助下憋出突击步枪已经很不错了,更别说还发扬了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行工艺适应性改良。

很长的时间内,56冲在军队眼里与56式半自动步枪完全比不了,精度差、小毛病多、后坐力难以控制、连护木都隔不了热,可以烫到你觉得仿佛捧着个微波炉里刚拿出的碗。弹匣因为簧力的原因,许多部队都不敢上30发满弹,专门塞几颗教练弹在底层充数。

这样的武器,怎么能让战士爱得起来呢?何况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这把武器属于“昂贵”的那类,一挺机关枪的工艺大抵也就如此了,公差还可以比这做的更粗。

上图,56半自动步枪

而且受到军队中固有的“传统”观念影响,部队对换掉相对便宜,精度优秀,还能有效控制射击节奏,省子弹的56式半自动青睐有加,对“子弹乱飞”、“机枪不机枪,步枪不步枪”还毛病多的56冲锋枪不那么上眼。

后来通过56半,还诞生了63式突击步枪,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下场可惜了。同样也被大量援助,嘿,偏偏还有不少人就喜欢这东西。

(顺带说下,这种部队的“传统死脑筋”是个军队就有,原因一般不止表面说的那么简单。打越战时美军陆战队拿二战的汤普森和BAR还有M1A1上战场,坚决不爽M14。等到换M16,用惯了M14的部队又开始嫌M16是垃圾,阳奉阴违不愿扔掉M14,甚至跑去找友军弄同口径的FAL;军队的换装心理其实是个大学科,是正常现象,所以没必要腹诽我军。)

当时我国主要的问题还是贫困造成的军费不足,要全面换装56式冲锋枪并非易事,全军想要普及56冲也不可能。大量的56冲生产出来后援助给了其它国家。少量下发部队的56冲成了一些步兵班中的“支援”武器,大抵相当于临时的班机,以及临时的冲锋枪手。

直到反击战开打后,我军在丛林中才体会到美国人扔掉半自动M14(锁了快慢机),捡起全自动AK47,还在阵地上囤积大量M43弹的原因——近距离的丛林战中,别说300米有效杀伤,100米的战斗都麻烦。有时候人就隔着叶子窸窸窣窣,56半根本镇不住邪,拿全自动扫射搂一梭子比什么战术都有效。

上图,东德生产的AK MPI-KMS72

然后就然后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大地,国家又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大发展,越来越有钱的同时,56冲也开始被疯狂生产。而实际上56冲从一开始就在大规模生产,按照计划将生产一亿支,但大量都进行了对外援助和出售。有人统计,中国的AK47比苏联产量大的多,援助【打引号】给第三世界的所谓AK47多半都是这些56冲锋枪。

这不奇怪,苏联在50年代后AK47基本都转产为AKM,后来又大规模装备了小口径的AK74。AK47在苏联只是昙花一现,中国却把56冲一直生产到现在。以至于2005年还能拉上伊拉克又做了笔买卖。

后来,我兔换装了81式突击步枪,这种全新设计的武器性能还非常不错,精度大大优于AK47,威力也更强,可靠性和协调性都比56冲要好。

这一切其实都是56冲的锅,与苏联援助给越南的原版AK相比,我军的56冲在热带丛林发生过很多问题,例如锈蚀和可靠性降低等等,性能明显不如前者。于是国内研究所接到了“尽快研究过渡枪械”的任务。

结果,本来只想随便做个东西用一下的,也就1979立项,1981年研究定型,到1983年战士们就用上了。部队反响超好,从前线给研究所送来锦旗“激卫国志,壮老山魂”,全军纷纷要求抢先装备...81式一不小心成了经典。这画风,与56冲那会儿狗嫌人拒场景完全不一样。

56冲只能躲在角落抹泪水:妈蛋!眼看就要当正宫娘娘了,这个突然杀出的81突是什么鬼?呜呜,真是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有人说AK47在中国并不受欢迎,这是为什么?

当然不受欢迎了。

首先,我们国家的法律是禁枪的,连猎枪管理都特别严格,更别提连对岸的美国都会禁的自动步枪了。没有买卖,自然就没了市场咯。

其次,我们国家引进了AK-47的,就是56式(注意不是56式半自动步枪,不是一个东西,那个是仿SKS的),在对越反击战中装备了一批,但战场表现不如越军的AK47,但后期根据AK系列搞出了老一辈军人装备的八一杠,甚至换大九五时,很多人都还在还念曾经老八一杠,不过那是部队。

有人说AK47在中国并不受欢迎,这是为什么?

大概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国产的AK-47突击步枪,国内称56式冲锋枪,是部队的制式武器,一般配给作战分队(连队)的步兵班班长使用。我上世纪70年代在沈阳军区某师服役,任过三年通讯分队的班长,用过该枪。该枪结构简单,便于拆卸擦拭,精确度也不错,单发实弹几乎都在8环以内,连发后坐力也不是很强。我师是1958年从朝鲜战场撤回东北的,我这支AK-47,估计在1958年前就装备部队了,因为枪械上有朝鲜文的标识说明。我这支枪后来拿回军械所又镀了一次"烤蓝",就显得和新枪一样漂亮,让人爱不释手。只不过80年代后,部队装备更新升级,AK-47才退出了制式武器的历史舞台,谈不上不受欢迎。

有人说AK47在中国并不受欢迎,这是为什么?

只是有人说,不一定准确!在1920-1960的时候,那时候比较落后,武器大部分需要进口,拥有ak47 这样的半自动步枪,还是不错的选择!那个时候大多数步枪是中正式!如果人手一把ak47,抗战或许缩短5年,也就三两年!甚至还要快!那么到了建国后,老兵发现,47步枪,弹道不稳,特别是100米之外,准确性太差!虽然威力大,但是已经不能适应月薪日益的时代,人们通常喜欢弹道稳定,而且能连发的步枪,所以,ak47在1960后在中国逐渐淘汰了

有人说AK47在中国并不受欢迎,这是为什么?

AK47直接引进门,就是56自动步枪。本来国内使用还可以,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问题来了,主要是工艺不过关,枪管材质不好,生锈,以及这些缺陷导致的其它一系列次生问题。按道理,这样的情况下,AK应该更受欢迎的,但,嗯,面子呢?国货呢?谁说生锈了的56自会不能用?谁敢说?啊,没人说,那就继续用吧。

有人说AK47在中国并不受欢迎,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ak47在中国并不受欢迎,问什么?”答:“因为是小编在瞎编。”ak47在中国什么时候都是最受欢迎的。五六冲了,六三式了那是另一回事,ak47列装部队,可以完全替代冲锋枪和其它步枪的功能。当年生产的五六冲做不到,现在生产的五六冲应该能够做到了,当然中国部队有了更加优异八一杠。单从使用方便上来说,ak47和五六冲等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使用半威力弹的ak47的威力与使用全威力弹步枪威力相当,居然被小编当成缺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