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铀穿甲弹既然有放射性污染,那么为何还能持续服役呢?

贫铀穿甲弹是否属于比化学武器更加具有危害的生化武器?为何不彻底的退出现役?

贫铀弹并不是谁喜欢用,这个东西明目张胆拿出来打仗的只有老美。

美军使用贫铀弹,主要是看重其穿甲和附带的毁伤性能。他们发展贫铀技术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战后,现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攻防兼备的贫铀产品体系,当然不可能轻易放弃。

除了贫铀弹外,美军坦克的重型装甲插板都是贫铀的。那么为什么美军这么喜欢贫铀弹呢?

因为贫铀金属的密度大,所以相对其它品种的反坦克炮弹,同样体积的弹芯,贫铀的质量更大,能量利用效率更好,穿甲能力更强。

再加上贫铀弹芯有个很好的特点,它能在穿甲时产生天然的自锐性,良好的维持穿甲性能。

反观另一种穿甲弹芯“钨”就不行了,尽管人们一直研究着各种各样的钨合金弹芯技术和工艺,但除了钨合金硬度较高,在极限穿透能力上超越贫铀弹外,很多性能并不比贫铀弹出色。

而且钨合金相对更昂贵,为了让钨合金达到“自锐性”,常年试验研发投入非常大。现在有些钨合金弹芯采用了拉丝缠绕编织技术或者粉末烧结技术,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自锐性,但随之而来的是成本的提升。相比之下贫铀弹这种核废料才几个钱?打出去都算赚到。

但也不必过度迷信贫铀弹的“自锐性”,因为“自锐”是以消耗弹芯长度为条件的。简单点说就是:就像削铅笔一样,弹芯在穿甲过程中不断的磨损自己,不断的形成新的锐性,但你“自锐”的越厉害,就如同铅笔进卷笔刀的次数越频繁,最后很可能还没等到穿甲,已经把自己磨完了,即便穿甲了,也因为弹芯的质量太少,造成金属射流不够,无法有效杀伤车内人员设施。

况且磨损的越快,质量减少的就越多,最后空有动能没有质量,破甲能力会快速衰减。所以这是个需要性能平衡的地方,也是美国贫铀弹的核心科技。

再者,贫铀弹“燃烧”的副属性是钨合金等普通弹芯无法比拟的。

众所周知,二战以后发展的脱壳穿甲弹,原理都是通过硬芯去硬钻装甲穿甲,内部不存在战斗部装药,故而对车内杀伤纯靠破甲后,弹芯金属在动能作用下形成的的高温金属射流。这种杀伤非常“灵异”,因为它有时候会造成大量伤亡,有时候却让成员毫发无伤。

贫铀弹这方面就不一样了,粉末铀在空气和水中就能自燃,而加工后的碳化贫铀合金燃点在400度左右,撞击粉碎可以形成900到3000度的高温,金属射流喷射进车体,对车内人员器材造成严重的杀伤,很轻易就能将对手的坦克打趴,这也是美军死不撒手贫铀弹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贫铀弹”并非真的拿贫铀做成,贫铀只是其中一种添加物。按照美国人的说法,贫铀弹的铀235含量在万分之二的程度,超过万分之三则会带来过强的放射线损害。

这时候我们应该问的是,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别国不用呢?

这是因为大多数国家没有这种技术实力,将贫铀的含量降到万分之三。浓缩铀技术许多国家都掌握,贫化铀技术却不是谁都能玩。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核反应堆和军用堆,在铀的应用上非常有经验,高能核废料加工再利用、航母燃料再装填等技术非常先进,据说还有拆原子弹做高能燃料的传闻。贫化铀只能算美国核工业的一点搭头。

因此很多国家的贫铀弹不是没有,却无法把含量降到万分之三的水平,顶多达到20-30%的水平,这样的东西放仓库里,又没有战争需求,只能坑害自己。谁也不会像美国那样,专门去生产储存一批核废料炮弹。

不过关于美国贫铀弹含量也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因为这些铀分离技术其实并不存在必然的技术壁垒,美国人的贫铀弹究竟是万分之三还是万分之三十无从考证,毕竟他们打着“常规武器”的标签,谁都管不着。

作为现在地球上最好战的国家,美国人丝毫没有贫铀弹“无法消耗”的疑虑,反正不是在自己国家作战,反正打的都是些工业废料,有机会那还不多打一点。甚至有报告指出,美国人就是故意使用贫铀弹,为此达到破坏敌国环境,长期打击对方国力发展到目的。

仅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在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留下的贫铀就接近300吨,连我国新华社的记者“唐老鸭”在中东捡了几块炮弹皮,回来后都遭遇了血液病困扰。

到2003年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发射了95万枚贫铀弹,总重1000吨。

美国人自己也倒了霉,许多士兵因为长期接触贫铀物质,遭受放射性侵蚀,成为各种“战争综合征”的主要罹患人群,余生凄惨无比。

遇到这样的情况,无论是面对国内声音还是外交压力,美国政府都颇有些招架不住的味道。因此他们打了个哈哈,决定首先取缔A-10攻击机上的30mm机炮贫铀弹。因为这种战机是贫铀弹的主要撒播工具,那些骑在“贫铀弹大炮”上的飞行员罹患睾丸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也实在吓人。

这明显就是忽悠,A-10都半截入土的机型了,随着美军朝无人机打击发展以及F35的大规模装备,A-10很快就会完全淘汰。GAU-8的PGU-14 / B炮弹目前也临近过期,这种贫铀弹只有32年的保质期,每一颗出问题都会是要命的事。

说到底,美国人还是不愿放弃性能优异的贫铀弹。反正美国政府说了,那些“战争综合征”没有证据是贫铀弹造成的,在贫铀装甲里待三天还不如一次X光的辐射剂量。

贫铀穿甲弹既然有放射性污染,那么为何还能持续服役呢?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主要就是因为它威力大,破甲能力强。很多危险的化学性质武器,美国都还在用,比方说白磷弹。更何况贫铀穿甲炮弹了。贫铀这种物质,其实是核裂变的剩余产物。一般核反应堆用的是铀235,但这种物质很稀少,在天然铀里仅占0.3%,其他的99.7%就是贫铀了。

贫铀本来是无人问津的,被长期当成废料处理。美国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关注了贫铀的价值,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试验。意外发现贫铀的硬度很高,是钢材的两倍多,于是应用到了穿甲弹技术领域。贫铀的优势不仅仅是硬度高,一般来说,硬度高的金属普遍不好加工,但贫铀合金是个例外。用贫铀合金做成的穿甲弹钢芯,不仅硬度强度好,而且加工难度不大。

贫铀穿甲弹穿透力强,机械性能非常稳定。更重要的是,价格也低,可以大量制造和列装。坦克的炮弹用量很大,如果经济成本压不下来,也是难以普及和应用的。这种穿甲弹出名是在海湾战争上,当时美国M1A1坦克用了一种M829A贫铀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爆发出了惊人威力。在2公里到4公里的范围内,命中率接近100%。而且该弹在穿过3米厚度的沙墙之后,还击穿了T72的前装甲,然后穿过T72的车身,从发动机室射出,坦克完全被穿透炸毁。这跟海湾国家的T72质量偏低有关,但即便是苏军自用的高质量T72,恐怕也对付不了这种炮弹。正是因为这个威力,很多国家不管其放射性问题,依旧还在用。

贫铀穿甲弹既然有放射性污染,那么为何还能持续服役呢?

在反坦克武器中长期使用贫铀穿甲弹,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举。冷战时期,面对苏联日渐强劲的钢铁洪流,北约诸国纷纷研制新型坦克或反坦克导弹,以图增强反装甲能力。一种办法是,加大坦克炮的口径尺寸,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坦克的体积更大、造价更高;另一种办法是,加大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装药量,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便携式反坦克导弹逐渐被导弹发射车所取代。实践证明,这两种办法都属于成本高、见效慢的“鸡肋”之策。

后来,美国率先在炮弹装药成分上做文章,将贫铀装药引入弹头战斗部,从而显著提高了坦克炮或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由于贫铀是指U235浓度低于0.711%的核工业废料,平时管理这部分核废料需耗费大量资金,如果将这种核废料运用于弹头装药,却可起到变废为宝的作用。因为贫铀装药一旦借助于炮弹发射后的巨大动能撞击到坦克装甲上,便可产生足以融化装甲的高达6000℃的高温,从而破甲而过,对坦克内部乘员构成有效杀伤。

诚然,贫铀穿甲弹的战场运用,势必会产生一些放射性核污染,但是,这种负作用与击毁敌方坦克的战场效益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中导条约》,这意味着美军将在未来战场上进一步加大战术核武器的使用比重。由此可见,贫铀穿甲弹将伴随着战术核武器,在未来军队中长期服役下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关注慕什塔戈,领略军事百科!

贫铀穿甲弹既然有放射性污染,那么为何还能持续服役呢?

熟悉坦克的军迷都知道,现代的主力反装甲弹种已经从传统的普通穿甲弹,变成了脱壳长杆弹,长杆弹的比动能更大,能将更多的能量集中到很小的 装甲面积上,所以能击穿远比传统弹更厚的装甲。现代用来制造这种弹的材质主要有钨和铀两种金属,铀在使用中会带有一定辐射,会污染一部分土地。钨相对安全,但大家知道美国在战斗中主要使用铀弹,完全不顾污染的危害,这是为什么?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它穿甲性能更强。

长杆穿甲弹的穿甲原理和传统穿甲弹有很大不同,传统穿甲弹的攻击过程里,弹头虽然会有部分碎裂,但整体还是会保持完好,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着速比较低,一般在一千米每秒以下。而长杆弹的着速达到1500米每秒左右,远高于传统弹。

在这样的速度和较小的截面积下,长杆弹与装甲撞击产生的力非常大,甚至能超过装甲和弹体的强度。这样强大的力能把两者的强度给抵消时,此时装甲和弹体的表现会向流体一样。在钻进装甲的过程中,弹体前部会一直破碎,分裂出小碎块被挤出去。

而铀和钨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此,很多人都知道铀有所谓“自锐性”,就是因为在弹体前部破碎过程中,铀碎裂后形成的头部还会是类似原来形状的尖头。而钨不易破碎,头部会膨大成蘑菇型,增大了阻力。就是这样的差别让铀弹的穿深要大于钨。

先进的武器追求极致的性能,所以美国才会一直使用铀弹,而不管它会造成多大的污染。不过在以后电磁炮的时代,钨的性能会慢慢追平铀。这是因为电磁炮的速度比传统火炮高得多,在更高的速度下,决定炮弹性能的因素变成了材料本身的惯性。钨和铀密度相差不是很大,所以钨的性能会慢慢提高。

贫铀穿甲弹既然有放射性污染,那么为何还能持续服役呢?

所谓“贫铀”就是U238金属,那么U238是怎么来的?咋会有这么多来制造“贫铀弹?简单的说:U238是核材料工厂提纯U235之后剩下的副产品,我们都知道反应堆和原子弹都需要用U235作为核燃料、核装药,目前最先进的提炼U235就是采用气体离心法,混有U235和U238的气体通过多台为一组的高速离心机时,由于U235的原子比U238小就通过了金属合金薄膜的微小孔洞,而U238就沉淀在离心机的底部…这样通过“离心法”得到了U235,再经过长时间的积攒就能得到需要制造核燃料棒或者核装药的U235数量。但是,副产品U238不能当成核材料使用,而且还有放射性只能是装进多层密封筒内放在核材料库里面。

在“贫铀弹”为出现之前,次口径穿甲弹都是由钨合金制造的,但是钨矿在世界分布很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东亚大陆,北美和南美、欧洲却非常的稀少,这对于美国来说成了一个非常不好解决的难题!一方面军方大量需要,一方面资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若是在战时会受到禁运…如果是这样,战时美国很可能因为没有钨制造不了反装甲武器而打败仗 。基于自己被“卡脖子”,急需找到一种替代钨的金属材料,后来发现了自己和盟国的核材料库里存放着几万吨的U238材料,而U238的金属密度和钨相比基本一致(U18.95、W19.35)!有了大量的库存并且每年还会略微增加、密度与钨一致、自己的核处理技术有处在领先地位……研制出来“贫铀弹”也就是比较轻松的事情!

“贫铀弹”由于自身的某些特性使它成了一种“毒辣”的弹药,“贫铀弹”在发射药的高温、空气摩擦形成的高温影响下,自身的温度会达到6000度!撞击到装甲后会使钢板局部产生高温破坏了防护性能,并且“贫铀弹”本身在高温状态下变得很脆,撞击进入到坦克装甲车辆的内部后会形成大量的碎片杀伤敌人!这种现象叫做“自锐效应”。

正是“贫铀弹”有这些好处,美国才不遗余力的发展它,反正这些弹药大部分都用在外国的国土上,有啥放射性也不危害美国人的健康,也不涉及环境问题……但是,弄巧成拙的是美国在伊拉克使用“贫铀弹”造成了十多万美军士兵患上了“海湾战争综合征”,大部分医学专家都认为,是由于美军的贫铀弹所产生的细微尘埃被吸入,形成了“内辐射”引起!“贫铀弹”这个弹种对于有核工业基础的军事大国来说,从工艺制造上没有技术门槛,但是使用它在道义上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然采用钨合金穿甲弹,不过其他有能力的国家也确实制造并且存储了“ 贫铀弹”就是防备万一,兵可以百年不战,器不可一日不备!当今世界远没到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时候,敌人装备的东西我们也要有,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贫铀穿甲弹既然有放射性污染,那么为何还能持续服役呢?

贫油虽然说有辐射,但是其实这点辐射不算什么。毕竟,不谈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二氧化氢喝多了也是要中毒的啊。根据美军的测算,即使你坐在M1A1主战坦克的驾驶舱里呆上一整天,还不如你照几张CT受到的辐射量大。这点辐射真的不算什么,平时咱玩手机玩电脑的时候也不在乎这点所谓的辐射嘛?

说完辐射的问题,来说说贫铀本身的优势。

穿甲弹的本质就是通过弹体与装甲的研磨以及压强引发装甲层的塞(读一声)式断裂。也就是说,首先,弹体必须耐磨,其次,弹体在装甲板上的产生压力的点要越小越好。贫铀相比钨钢等材料在耐磨上的优势其实并不大,但是他有“自锐”效应。简单地说就是:普通的穿甲弹越磨弹头越钝。而贫铀穿甲弹越磨越锋利。所以压强高,穿深高。

正是因为贫铀穿甲弹好处多坏处少,所以美军用着爽的呱呱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