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谷山大炮性能如何,为什么朝鲜能研制出射程这么远的火炮?
依我之见,谷山大炮就是个低技术条件下,急中生智拼凑起来的“土兵器”,这很符合朝鲜的国情,毕竟科技水平与工业实力摆在那里,无论“精神”多么努力,“谷山”的某些属性多么出众,也无法掩盖这是一款不靠谱兵器的本质。
两伊战争时,伊朗受到“谷山”那超远的射程蛊惑,又受到萨达姆的导弹威胁,脑子发热进口了不少该型大炮,企图作为对“飞毛腿”的反制,结果打着打着,“谷山”就彻底没了戏,战争开始演变为两伊之间导弹的对轰,伊朗宁愿用卡大佐那撬来的“飞毛腿”和朝鲜的“华城5号”,也不愿意再使用“谷山”这种既没效率,又没威力的武器了。
谷山大炮其实是朝鲜人对当年进口的苏联火炮的调整和修改,通过将180mm和170mm两截身管进行组装,得到一个超长身管的远程大炮,而且这种技术高度怀疑灵感来自于德国一战的“巴黎大炮”和二战的毛瑟K18型170mm火炮。前者代表了技术的简单易行,后者简直就是克隆的范本,要不怎么会连口径都那么雷同呢?
“谷山”通过这种二截相加的方式,获得了超长身管的远程能力,它可以打到40公里的距离。只是这么搞问题多多,首先就是身管连接带来的结构问题,结合处会有误差,膛线也不可能合并,虽然朝鲜人采用了炮弹套黄铜弹带的方式将炮弹“挤出”身管,可毕竟炮弹在身管内部就已经运行的一塌糊涂,射的远则远矣,炸得中谁?这与一战时德国吓唬人的巴黎大炮是一个道理。
如果身管的贴合互套就能够解决火炮的射击问题,那这种技术如今早已是遍地开花了。实际上德国克虏伯在一战就发现套管技术问题多多,这些接缝处无论采用何种处理,它必定会因为火药燃气的烧蚀和堆积产生损坏,直接导致全炮寿命受到影响。而且对炮身的稳定性也存在巨大的考验,打一炮就颤抖半天的身管,无疑会让射速进一步降低。
所以,如果不是制造技术上有问题,一般不会故意采用接管套管的方式进行身管加工。朝鲜是典型的“赶超”思想作怪,硬性上马一些指标好看,实际却无法有效作战的“政治兵器”。
对于朝鲜而言,“谷山大炮”最大的作用就是战略性吓阻和宣传,依靠这种远距离大炮,他们可以将攻击深入韩国首尔,这将使韩国不得不顾忌朝鲜的打击能力。
朝鲜人大概是因为机动能力的不足,为这种不稳定的大炮配备了T54坦克的底盘,使之成为一型自行火炮。这样虽然能提升机动力和“打了就跑”的战术能力,可朝鲜低劣的卫星技术和“谷山”那不入流的精度能保证其完成一次迅捷的火力准备吗?他们无非看重的是对首尔的打击能力,谷山的射程必须贴近38线才能真正的打到首尔,靠整合的“自行火炮”冲上去硬怼一波也有其道理。
只是这种“自行火炮”化的改造如那个二合一炮管差不多,都是生硬的低技术叠加。把T54的炮塔拆掉,稍微加长一点车体,再把大炮架上去,这分明是二战时期的应急搞法。T54是坦克底盘,它的空间决计不是为自行火炮研制的。“谷山”的大炮已经占用了绝大部分面积,除驾驶员和车长外的人员怕是得骑在炮管上交通了。或者他们可以另开一辆车跟着,还能拖一些弹药,但无论如何,“谷山”的群体作战能力会受到影响。
而且“谷山”的自动化水平很低,它真的就只是把一门大炮扣在坦克底盘上,无法像当代真正的自行火炮那样自动化展开,一切的准备都需要停车后人拉肩扛,可想而知它们在现代战场上会有什么遭遇。
射程长、机动凑合、准备缓慢、目标大、精度低,再加上每分钟1-2发的速度,这种玩意儿除了吓人还有什么用?现代火炮的反制技术非常先进,在韩军先进的炮兵雷达和卫星指引下,“谷山”顶多有4次开炮的机会,然后等待他们的就是火雨,理想情况下一炮就会被反制。
实际上谷山赖以出名的射程,在现代来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通过发射火箭增程滑翔制导炮弹等等,现代先进火炮可以轻轻松松的打到100千米以上还不失准头,超出谷山火箭增程40%,且后者还要减装药。如果是普通炮弹,谷山也只比先进火炮多个几公里罢了。
通过两伊战争就能看出来,伊拉克缴获了伊朗进口的“谷山”后,根本懒得用这玩意儿,虽然它的射程在当时绝对夸张。
我看朝鲜如今自己都看不上“谷山”,只是受限于军事装备的条件和战略威慑的需求,不得不用罢了,他们更看重的是火力强劲的火箭炮。
朝鲜的谷山大炮性能如何,为什么朝鲜能研制出射程这么远的火炮?
人家造打炮唯一的目的是打首尔 美国你要敢动我 我打不到你 我让首尔变成一片火海! 所以韩国一直计划迁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