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时,为什么不给每个士兵都发一枝狙击步枪,这样不是可以提高胜率吗?

你要给每个士兵发一支狙击枪,那...我就给每个士兵发门炮得了,要不发辆坦克,发架飞机...哈~~胜率飙升唷~!幼不幼稚,天不天真?要按照标准的1观察手1狙击手组合,岂不是部队有一半人打不了仗?

其实这种远距离作战思想,人类在20世纪初就已经试验过了,其结果我们应该也已经看到——战争打成了战壕里的对射,大家隔着几百上千米互相精准射击,想依靠距离,“精准”的杀死敌人。

于是一战爆发出许多今天看来好笑的战法,比如双方搭着深壕,谁也不敢露头,观察外面只能靠炮队镜或镜子反射,人们鬼鬼祟祟的通过战壕的缺口对外射击,或者拉出一排长长的防盾与对方拼枪法。

然而这个时代机枪与大炮已经是主角,以当时步枪那1000多米的有效射程,你射得再准,也是大炮的弹下亡魂。甚至马克沁机枪都可以躲在障壁后面,使用“超越射击法”为对方下一场子弹雨。

虽然这个时候轻武器还占有相当大的战场地位,但战争的天平已经转向火炮。士兵唯一的作用就是稳固阵地,与敌方拉开距离对射,将对方尽力阻滞在“中间地带”,然后交给机关枪和大炮轰杀。

一战时的士兵,射击技术非常优秀,他们强调的是远距离的精确射击,相当程度的士兵具备后世精准射手的能力,手中的枪械精度作为狙击枪也没大毛病。

然而这些并没有给战争带来加成,你有能耐,别人同样有能耐。“精准对射”贯穿了一战的前后,但它无法夺取胜利,无法让士兵占领某些位置,只能形成两军持续的阵地对峙,然后人命便在这无休止的狙杀与大炮、机枪的轰鸣中消耗。

狙击不靠谱,只是个单一战术。最后人们还得依靠别的方法夺取阵线的胜利,比如把战壕挖到对方战壕去,然后穿上锅炉或王八盖子一样的“人体盾牌”近距离硬怼一波。或者偷偷摸摸让工兵挖地道到对方阵地下面,再埋上几百吨炸药,一口气炸死几万人。再不行就是精锐突击队夜间渗透,摸上对方火力点,拿炸药包和冲锋枪、霰弹枪扫地。

最后人们提炼出两个最有效的战术,1.把炮兵弹着点划成线段格子,让炮兵按照格子层层延伸炮击,步兵踩着炸点前进。 2.让新发明的坦克充当移动碉堡,步兵躲在坦克后面前进。至于什么“狙击战术”,早扔到爪哇殖民地去了。

因此一战结束,到二战时,人们已经不再坚持那种一根筋的阵地战,开始讲究装甲的集中突破和大兵团运动战,法国倒是想躲在奇迹工事“马奇诺防线”中找人对射,结果德国人绕了个圈把他们菊爆了。

二战中,冲锋枪和更轻型的机关枪、通用机枪大行其道,人类的机械化优势已经让战争的运动速度成倍增长,一战时期的精锐突击队,在二战也得到了发扬。人们强调的是“侦察对方-接近对方-突破对方”,在强势的机械化突击战术面前,你认为全民配备狙击枪有用?

狙击枪没法突击,没法压制敌人,更没法有效打击敌人。一支狙击枪,配上高倍枪瞄,顶尖射手也就千米的多点的射击能力,普遍的正常杀伤范围在300-800米,这个距离也就坦克一炮了账。

现代战争,人手一支狙击枪就更头痛了。现代狙击枪普遍昂贵,远不是二战那种普通步枪挑个品相好的就成。想要靠狙击枪装备一支部队简直是痴心妄想。美军2018财年海军陆战队预算购买MK13狙击枪356支,预计开支428.7万美元,平均每支MK13 售价12042.13美元。差不多8万RMB的单价。

这还是枪,不带枪瞄的,一支配套的枪瞄需要上千美元,还有保质期。就连美军都肉痛,捏着老旧的M40不想撒手。要不是谋求战术多样化,按照标题那种单一的僵硬思维来套,有这钱买辆M1A2坦克岂不是更好?

部队的任务多种多样,面对的情况千变万化,不可能只采用狙击一种战术。即便你愿意,你的敌人也不愿意。战争不是打CS,是一整套军队的编成体系在运转。兵种需要合成,装备也需要搭配,更何况“狙击”从来就不是什么重点战术。所谓的“全狙击枪部队”即便在游戏中也难以生存,何况真实的战场。让你带着人防守也许凑合,让你进攻一个城镇怎么办?集体甩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