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哪个国家挑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全欧洲共同燃起的,只是因为战争的胜利,许多责任被协约国扣到同盟国头上。表面上的所谓“德国挑起”并不恰当,“萨拉热窝”事件从常理来说也完全无法构成全欧大战。
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日趋膨胀的产业力量和资本发展就已经令列强们互相变得愈发咄咄逼人,一切不过是水到渠成,随着巴尔干的一声枪响,人们瞬间从抽屉中拔出枪互射,这件事情其实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挑起者,只有动手先后的区别。
直白点说:这场战争根本不止1根导火索,它有多个起火点。表面上你可以说是萨拉热窝事件点的火,可塞尔维亚基本是懵的。总体看,萨拉热窝事件主要是奥匈帝国的内部争端,看到破绽的俄国急吼吼的跑来抢食,又引出奥匈背后的德国,德国为解决后患一锤子敲昏了法国,为了打法国顺带轰趴了比利时,比利时又扯出英国...这种乱账抛开表象,跟本就是火药包集体炸了。
说一战必须得联系着欧洲史来看,欧洲人,或者说这种源自欧洲的文化,虽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却总是爆发全区域的大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次的大型战乱是拿破仑战争,最后以拿破仑的复出和滑铁卢的多国围剿告终。
此后的19世纪,欧洲忙于工业化发展和基础建设以及海外殖民地的掠夺,势力范围也划分的比较好,所以欧洲总体维持了战略均势,故而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
那个年代的欧洲人就是地球之王、文明核心。他们掠夺了地球上超大面积的殖民地,扩充着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坚船利炮摧毁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大门。这让他们愈发的轻狂,在工业浪潮开始渴求更多的市场和原料地后,他们的心态里只剩下斗鸡一样的情绪,任何东西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彼此之间因为这种心态以及全球事务方面的冲突,积怨越来越深。
当时的英国拥有百倍本土的殖民地,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也不差;俄罗斯卡住了西边,占据了往东一直到大海的超大土地。他们普遍将力量重心放在对殖民地的控制和搜刮上,或者努力消化自己的势力范围。一开始并没有太大的争端,但资本和自傲令他们愈发的希望通过技术和战争来实现“霸主”地位。今天的美国,其实也是欧洲当年思维的一种延续。
唯独后起之秀德国,虽然通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等人的励精图治,国力和地位上升的非常迅猛,但到威廉二世时,他们已经按捺不住了。本就通过容克地主等结构和战争进行统一的德国,更青睐用战争解决问题,看到列强们吃肉,垮了600年“站起来”的日耳曼民族岂有心甘情愿。
威廉一世和俾斯麦还在的时候,德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欧洲的“四战之地”,不可能在争霸上获得实质好处,一味强上只会走拿破仑的老路,因此一直维持着“郑政治主动、威慑为主、提升国力、缓称霸”的策略。但1888年,雄才大略的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太子仅当政100余天也死了,孙子威廉二世继任后很快就把俾斯麦请出了朝堂,从此德国的军国主义势力和扩张野心一发不可收拾。
被列强“瓜分完毕”的世界此时已经没有多少德国能捡漏的地方,然而刚愎自用的威廉二世采取了“霸强”的做法硬怼老牌帝国们,他认为德国的军事、经济都已经足够强大,故而一反前朝政策,到处插手他国政治,拉帮结派制造纠纷,破坏老牌帝国们的“游戏规则”,结果很快德国便拉出了一帮对手。可这位二世不仅无视了德国形象的改变,反而总想通过战争来超越一世“普法战争”的伟绩,连接得罪了有盟约的俄国和一贯关系较好的英国。
政治从来就是这样的,你失去的阵地我就会抢过来,本来笑看德国怼法国,自己还偷偷使上几分力的英国,看到德国居然脑抽跑来妄想挑战自己的海上霸权,直接就跑去支持了法国,而一直期盼被西方承认的沙俄,得到法国这种“正统大国”的承认后,自然也是巴巴的凑成了一坨。
德二世玩来玩去,最后德国依然还是那样的德国,殖民地没见增加几分,国力没见增长多少,敌人却竖了一大排。
日耳曼人悲愤莫名啊,这岂有此理,一个个都和我背着闹是吧?两面夹击我是吧?于是他们也开始到处找盟友拉帮结派,结果旁边的怪胎“奥匈帝国”与德国一拍即合。
这个奥匈帝国呢,是个共主联邦国家,意思就是说我几个国家共用一个主子,形式上成为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今天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等很多东欧及巴尔干地区的国家都是它的领地。
奥匈帝国的国家矛盾非常多,尤其是民族矛盾严重,哈布斯堡家族的血缘纽带帮它拉了不少关系,但不公平的民族政策却造成了国家愈发的不稳定。奥匈帝国能做的只有两点:1.对内镇压民族分裂势力 2.对外战争转移矛盾。
尤其是巴尔干和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领地上的纷争,令奥匈帝国对东边的威胁非常看重,这就给了德国以结盟的机会。同时奥斯曼帝国强大的军工业简直堪称东欧的精华,无论是奥地利还是捷克斯洛伐克,奥匈帝国经济体制一般、社会结构混乱、执政腐败,唯独军工厂堪称一枝鲜花。
继而就是意大利,这个国家说起来也是刚刚完成统一,就这它还是沾了普法战争的光。意大利的工业也不差,国家也挺凑合,唯一的毛病是被德国感染了,犯了与德国一样的病——他们也希望能在这个被瓜分完毕的世界上分一杯羹。所以他们很快就与德国、奥匈结成了同盟。
两边的同盟一达成,这可不得了。本来欧洲格局自拿破仑战争后,是有其一定的战略均势的。小打小闹有,大打大闹像普法战争那样的也有,但总体来说分成两派接着帮互怼这是头一回。双方都是信心倍增,互相轻蔑,心想“我有神队友,瞧你那几个猪队友能当几个尿泡踩?”。在这种同盟的情况下,本就剑拔弩张的各国关系被彻底闹僵了。
这就像交流,1V1起码能说清楚事情,2V2凑合能表个态,一群V一群,没准就因为谁看谁不爽掐起来了。
本来嘛,欧洲列强们就都不是良善之辈,彼此恩恩怨怨数不胜数,这脸皮彻底撕破后,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连几百年前的事情都能拿出来扯皮,幸好英法是一边的,不然嘴炮怕是能扯到圣女贞德。一群人骂来骂去,你说xxx偷了我家东西,他说xxx小时候崩了我家玻璃,最后大家不想吵的时候,不代表事情完了,而是纷纷捡砖头去。
偏偏捡砖头这个关头冒出个意外,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街上坐车搞亲善的时候,让突然窜出来的刺客给毙了。
奥匈帝国的皇上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是老泪纵横啊,这位“茜茜公主”的丈夫除了老婆外一生都是悲剧,甚至可以说他后半辈子的悲剧就是老婆带来的。奥匈帝国的腐朽没落与“茜茜公主”这位老佛爷的穷凶极奢脱不开关系,她甚至因为不满意造型而表示要炸掉他老公修建的奢华宫殿;此外什么带血小牛肉面膜、草莓牛奶洗脸、让裁缝在身上做衣服,穿完撕掉、苹果醋瘦腰、1个小时穿胸罩,1天时间化个妆等等都是这位女神的丰功伟绩,很值得现代的败家女学学。
不多扯,总之因为斐迪南大公遇刺的背景许多人都知道,无非是牵扯到塞尔维亚分离主义者,王储大一统的开放联邦执政思想影响了某些人的独立建国梦。
斐迪南大公死后,欧洲那些捡砖头的纷纷一片哗然,这是彻底的火上浇油。奥匈帝国本就陈了重兵演习,还拿了塞尔维亚分裂分子当假想敌。这下捅了弗朗茨一世的马蜂窝,奥匈帝国开始对塞尔维亚动手。
结果如此好事怎么少的了虎视眈眈,本就觊觎奥匈帝国土地的沙俄?他们顺势支持起暴乱的塞尔维亚,让他们与朝廷对着干。
问题是从一开始奥匈帝国的对塞族军演就有德国人的掺和,这下你沙俄耐不住寂寞,就别怪我德意志开荤了。奥匈找德国撑腰,这腰不撑德国也要来呀!不过威廉二世还没傻到底,他假惺惺的给表兄沙俄尼古拉二世发了个短消息,依然是此前超强硬的那种风格,大致意思是:给爷停下!皮完了快滚,闹大了你hold不住!
尼古拉一想:“是啊!这瘪犊子玩意儿再加上个奥匈真打不过”,正犹豫是不是真的皮完了滚蛋的时候,法国人跑来给朋友圈里点了个赞。这下沙皇牛气了,霎时间卷起15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奥匈。
在这种彻底没有转圜的情况下,德国人很干脆的对俄国和法国宣战了。并且第一下就把法国给揍了。为了揍法国,他们强行通过“中立”的比利时,英国人一看,这我罩的地方你们也弄?是不是要挑战本老大的地位?于是在对德喊话,要求德国撤出比利时。
但这个时候的德国在干什么?他们在用克虏伯公司的420mm巨型臼炮“大贝尔莎”轰击比利时列日要塞,战争打到这个份儿上,虽然仍然是局部的,但烈度已经牵扯到全欧洲。很快,英国人加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你觉得这是谁故意挑起的呢?还是某个国家持续惹事?或者大家一起犯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哪个国家挑起的?
德国工业和英国差不多了,英国有全球殖民地消化工业产品,德国呢,非洲有几块殖民地,太平洋上有几个小岛,全球都是英法殖民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州,非洲好地方在英法手里,亚洲不说了,日本沙俄美国等等,加拿大,澳洲也是英国的,所以,你懂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哪个国家挑起的?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于1914——1918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
2、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
3、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4、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
5、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核心: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必然性: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
3、可能性: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德国为首的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2、对塞尔维亚而言,是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哪个国家挑起的?
主要是奥匈帝国挑起。导火索是波斯尼亚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事件中访问波斯尼亚的奥地利皇太子和太后在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被几个有民族主义思想的青年学生枪杀。随即奥匈帝国向被认为支持了这次暗杀事件的塞尔维亚宣战,紧接着各方的盟国都抱团向对方盟国宣战。德国当时作为奥匈帝国的盟国参加了战争。可历史教科书确将一战的发动国归罪于德国应该不是很严谨,奥匈帝国(一战后解体成若干个民族的国家)才是一战的挑起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哪个国家挑起的?
严格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战序幕是从德国进攻比利时开始的。为什么德国要进攻这么一个撮尔小国?说起来,还要提到一项命运多舛的进攻计划,即“施利芬计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施利芬计划”可称得上是闪电战的前身。
德国是新兴的欧洲强国,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将无可避免地处于两面作战的窘境。德国西边,是欧洲老牌强国英法;东边,是十分热衷领土扩张的沙皇俄国。另外,德国的海军无论从兵员素质上还是舰艇质量上都不是英国的对手,故而它的出海口又极易被英国封锁。所以,一旦开战,德国必然经不起长期消耗。因此,若要取胜,则必须集中主要力量先行击败法国或者俄国,才能从容调兵遣将或对付剩下的强敌。于是,德国高效的参谋本部便将此一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早期,德国参谋本部倾向先击败俄国,再回军对战法国。不仅是因为法国是陆地强国不好对付,还因为法国构建的一系列边防要塞。但在施利芬担任参谋总长期间,他大胆地推翻了前人的谋划,主张先击败法国,再回师攻击俄国。这样一来,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便摆在了眼前:法国自普法战争以来,对德国十分敌视,为了应付德国的军事威胁,法国耗费巨资修建了一条长达200公里的堡垒,这些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比邻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开始一直延伸到凡尔登要塞。可想而知,攻克这些军事要塞会需要大量的攻城装备、时间和精力。况且,攻城一方只能从一面开始,若短时间不能突破,一旦法国缓过神来,毕竟成为消耗战。所以,施利芬主张避开法国修建的要塞防线,从凡尔登以北32公里处的中立国卢森堡和比利时以及崎岖难行的阿登森林突入法国境内。
但是比利时会不会让德国如愿通过呢?根据1831年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法兰西王国、联合王国和普鲁士王国签订的《伦敦条约》,规定比利时为永久中立国。截止到一战爆发前,比利时已经度过了75年的中立时间。因此,比利时忽视了对国防、军队、工事的建设。施利芬判断,一旦战争爆发,比利时的抵抗时间可以忽略不计。确定了作战方向,施利芬还设置了一个诱饵,用有限的的德军组成左翼部队诱惑法国军队倾注全力攻击当初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您是否还记得最后一课?)。一旦法国按照施利芬估算的步骤进行,那么德军右翼便可更加容易地直捣巴黎。按照施利芬计划的要求:150万德军必须在接受动员令后12天内夺取比利时的列日要塞,19日攻占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22天后越过法国边界,39天后攻破巴黎。简而言之,要在开战6周内击败法国。
之所以要如此迅速,还是考虑到俄国老旧原始的铁路系统若完成军事动员会需要6—8周。所以,德国在东线只需放10个师。可以看到,施利芬计划的成功与否完全在于敌人完全按照计划内的步骤。即法国要将主要兵力投入到洛林和阿尔萨斯的围攻,德国顺利通过比利时本土,俄国不能提前进攻。可是,战争爆发后,以上三种情况都超出了施利芬计划原来的估算。德军在开进比利时的途中,遭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俄国提前发动了进攻,这使得德军不得不调出用来进攻巴黎的德军部队。更要命的是,施利芬的继承人小毛奇擅自将施利芬计划改动,加强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防守方向、削弱了担任进攻的右翼部队,从而使法军不够深入得以及时回援主战场,最终导致了马恩河会战的失利。“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的右翼”,施利芬的这一遗嘱最终随着德国的落幕而成为军事史上的名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哪个国家挑起的?
都想打一场。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感觉欧洲中部的德国统一崛起了!会严重威胁欧洲的政治平衡,严重的会与法国争夺欧陆的霸权,事实也如此,普鲁士企图用强大的军事实力,跻身于被认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中。
而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当局严重影响了日本在中国的战略计划,日本也急迫需要一个机会,把德国在华势力与俄国在华势力压缩,扩大自己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同时为向太平洋扩张做准备。
美国在衡量世界局势后,一来,想大发战争横财,二来,想利用战争削弱老牌资本主义大国,有利于它登上世界争霸舞台。
一战,根本就没有正义的势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