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了几十年,但现代航母建造却比二战时期来的少吗,为什么?

航母这个东西的出生有点抑郁。战前海军尚处于大炮巨舰主流时代,舰载机也很一般,没有几个国家敢大力发展航母。战后又因为导弹技术的发展,火力投送上产生了更经济可靠的方法,航母建造计划不得不为新锐的核动力巡洋舰、驱逐舰让道。

唯独堪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日英等国发现了航母的价值,自身的工业规模又足以支撑大型造舰计划,所以航母的队伍被迅速扩充;战争的双方都需要这种武器来控制广阔的太平洋,用“移动的岛屿”来跨国大洋攻击到敌人的要害。也就是这个炮火连天的节点,成了航母的“无双时刻”。

这个时间段许多航母都是改造而来,比如当年最大的“信浓号”航母,它其实就是“大和”级的船体改造的。有许多航母都是“凑数的”,商船、军舰改造的比比皆是。

还有许许多多的“护航航母”,这类舰船在二战有130艘之多,美国当时制造CVE的速度比我们今天“下饺子”可快多了,平均一星期一艘,哪里是造,这与直接往水里扔没区别了。

整个二战有60艘主力航母加入了战斗,护航航母多达130艘,要知道当年的巡洋舰也就不过200多艘。不过许多“护航航母”早期只是为了给商船护航和反潜的,甚至自己就是运输船,打的是辅助,并不能真的当T和拿来与正牌航母对抗。后期的护航航母仗着人多势众也加入了正面战场,执行对岸轰炸和空战任务。

比如美国二战的“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波特兰Oregon S.B 公司制造,标准排水量也就6000多吨,满载凑合到10000吨,舰载机28架,一年就造了50艘,并且战时表现还不赖。

这是因为航母技术的“廉价”或者说“高性价比”造成的。一艘战列舰的设计需要考虑很多东西,例如舰体重心、炮击时的稳定、主炮的布局、舰体装甲、全舰火力布置等等许多东西,可能下水后因为各种问题还要不停的改改改。而航母就简单多了,普通的轻型航母、护航航母根本就按照驳船和平板远洋轮去设计,上面再搭一个大大的甲板,剩余的事情全部交给飞机,设计和建造压力远小于战列舰。

二战中越来越强的舰载机也为航母的大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当时地面对飞机防空,基本只能依靠对空火力的密度来维持,防御困难、代价非常大。以至于搭载舰载机的航母成了威胁巨大的武器,除非用相当规模的战机去对抗,否则没有好方法。

同理,航母进攻方为了维持自身舰载机的优势,就必须提升舰载机的数量,这样航母就必须造的更多,如此循环,航母战越打越大,航母也越造越多。

二战后的世界就不一样了,战前的世界与战后世界的科技拥有鸿沟,最显著的就在于飞行器的进步和雷达技术、核技术、卫星技术、火箭技术还有计算机的发展,再加上德国人末年的“复仇者”飞弹,直接催生出了“洲际弹道导弹”这个怪种。

这些技术对航母的发展和限制都是极为深远的,二战后人们搞的第一项海军改革并非核动力航母,而是核潜艇与核巡洋舰。搭载着核导弹的核动力大杀器们怎么看威胁性都远超于搭载战机的航母,成本与维护费还更低,无需大价钱养着一群飞行员爹,只需要把那些小导弹擦得光溜溜的就行。

但很快人们发现单纯的导弹+大舰的搞法并不一定有效,核巡洋舰很快纷纷下马,多功能的驱逐舰开始崛起,也正是这个时候航母才重新摆正了位置。但此时全世界只剩余美英拥有大规模航母作战的经验,别的国家包括苏联全是一抹黑。

结果苏联搞出了一堆满载导弹的怪物,其它小国如意大利等,发展了许多年仍然在轻型航母上打转,造出的“航母”吨位小的让人哭。

再者,现代世界已经不是二战时那种战火纷飞的情形,战后的世界经过洗牌和冷战,目前形成了美国一超独霸的局面。可以说海洋霸权完全被美国所攫取,欧洲各国又没有与美国争霸海洋的野心,世界各大国基本处于一种默契的“游戏平衡”中,谁也不会去互相挑事,破坏自己的既得利益。

这种情况下海洋权益的争夺毫无意义,强国集团实际通过联合国构成了铁板一块,哪怕像苏联那样搞到解体也不能伤了“联合国”这种游戏规则的本源。既然没有世界大战,那么航母除了维持区域霸权,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对大多数国家而言,航母这种海权的争夺工具完全没必要拥有太多,有个一两艘意思下就行,哪里会去费力建造海量的航母呢?有这钱攀科技树不更好么?从这种方面来看,战后航母数量的维持是个与技术没什么太大关系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和政治在其中作用。

那么现在航母是不是彻底缩了呢?缩是缩了,但仍然有不少东西其实是可以归入航母里的。

比如日本的出云、日向这些所谓的“直升机驱逐舰”。

还有四处横行的两栖攻击舰,各国都有,这个不特指谁谁谁,你懂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