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传言祭祀时要有尸是什么意思?

《礼记》云:曾子问曰:“祭必有尸乎?若厌祭亦可乎?”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祭殇必厌,盖弗成也。祭成丧而无尸,是殇之也。”

这个“尸”不是指“尸体”,而是古人祭祀环节中的一个角色扮演者。

他扮演的谁呢?他扮演的是被祭祀的那个人,也就是死者。

按照周礼,古人祭奠死者时,需要有个活人来充当那个死者的角色,代替死者接受祭典上人们的祭拜。

孔子还特意说明了,这个“尸”的扮演者需要死者的孙子来担任

说起来,这还不是一般的小祭典,普通百姓一般是做不到这点的,也没有多少祭祀的欲望,只有那些枝繁叶茂的大家族才够格。时过境迁,古人自己都老早不搞这些事儿了,改为直接拜灵位或坟墓。

全段翻译过来其实就已经解释“尸”是什么了。我来翻译一下吧。

曾子是孔子最有名的弟子之一,编了《论语》、《大学》、《孝经》等作品,他提倡孝恕忠信,是儒家孝文化的代表人物。

所以大家留着眼泪接受了圣人之眼照耀后,在“何为孝”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想起曾子。

好了,科普结束,翻译开始:

曾子问孔子:“啊,那啥,搞祭典祭祀先人的时候,为什么得有人扮演尸呢?如果不要尸行不行?”

孔子回答:“如果你祭祀的是个成年人,那么必须要有人扮尸,这人还必须是被祭祀者的孙子。”

曾子:“他孙子太小,HOLD不住啊!”

孔子:“找个大人把他抱着就行了。”

曾子:“如果那人没有孙子呢?”

孔子:“咳,在他家族里找个辈分对的也成。”

曾子:“那如果死的那位自己都未成年呢?”

孔子:“……”

曾子:“老师我错了,您接着说。”

孔子:“死者未成年,那就得行厌胜之法,消灾祈福,瞎胡闹搞什么祭祖啊?”

那么,明白这个“尸”是什么了吗?

顺便说一句,后世不少地方的民俗因此发生了改变,将“尸”演变成了跳大神,例如黄陂的“将狮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