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字「風」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虫字加一撇?

这个字怎么来的?

《大戴礼》云:“八主風,風主虫,故虫八日化也。谓風之大数尽于八。故風之字从虫。”

甲骨文的“风”与凤凰的“凤”其实是个差不多的字,甚至被认为是同一个字。

风的变化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慢慢与“凤”字相区别开了,演化到今天,简体字里只剩下两划,而繁体字的“虫”在秦汉的字体中也出现了雏形。

《大戴礼》是《礼记》早期的一个修订版本,成书年份不详,但《汉书·艺文志》根本没有收录相关的只言片语,只能暂且说是西汉以后的成书。可见这个时期的人已经在解释“虫”了。

但我们从甲骨文的演变上以对照就可以看出,其实没有那么多解释,这就是个演化过程,解释的多了反而钻牛角尖。

古汉字「風」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虫字加一撇?

风是由風和鳳简化而来的字。鳳和風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风的产生的。这应该与有翅膀的动物来源有关,并非什么以讹传讹的讹变。因有翅膀的动物有鸟类和昆虫类。下面我们先看下虫和鸟的本义。汉字在由古文字到楷体的变化中,并非存在“假借”,只是后人不了解汉字为什么要合并。对意义相近,表达结果一样的字,进行合并是人们认识提高的过程。千万不要不懂就说“假借”,或者说“讹变”。在汉字的“楷体”形成中,这几百年,是人们在易经理论的指导下,对运动现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用笔画会意而产生的“楷体”,不可能乱来。

虫(重chóng虺huǐ)的甲骨文和金文为虫蛇类的象形。隶变楷化后,繁体蟲是三个虫,表示这类动物种类繁多。虫是由“口”、竖“丨”、斜横“一”和点“丶”组成的,笔画释义为:“口”表示虫的圆形体征;“丨”表示虫类垂直圆形面的纵向为直线形;“一”表示虫类在地面或树枝上横伏着爬行;“丶”指示虫的头部,只能向前爬行,不能后退。虫借“重(chóng)”声表示虫体的各个肢节外表特征重复;或相同类众多,数不胜数。虺(讳huǐ)是一种毒蛇。虺是由兀和虫组成。兀是指高而上平,指示蛇捕食动物时头高高抬起,如眼镜蛇、蝮蛇等都是头昂起很高,用于突出蛇的袭击动物的动作;虫是归类符号,表示蛇的外表形状和爬行状态。虺借“讳”声表示遇见毒蛇要避讳,既回避又要禁忌招惹它。后为突出毒蛇的凶猛的捕食特性,虫加兀造一虺字。虫是汉字的部首之一,从“虫”的字多与昆虫、蛇等有关,如虾、蠎、蚂蚁、闽、蚕、蚌、蚊、蚜等

虫的本义为节肢类爬行动物,即昆虫的通称。虫[chóng]如虫豸(昆虫、虫子)、虫蛭(小虫子)、虫天(百虫能各自适应所处的环境)、虫吊(虫声,其声凄切,有如吊问)、虫出(人死后数日则尸体生虫,喻死后不得入土安葬)。

虫加撇“丿”,丿表示向下向内之意,引申阴柔、女人等。这里指示作茧的虫子,把自己包裹在茧内,破茧成蝶,长翅会飞。或者指示会飞的鸟虫身体被翅膀包裹在内。

鸟(拟音niǎo)是个独体文,是有鸟的侧面象形衍化而来。繁体鳥简化后,鸟有五笔完成。撇点“ ”是撇的变形表示鸟的喙 huì向内用力啄食;横折弯钩“ ”表示鸟的头是圆形对称;点“丶”指示鸟的眼睛;合体笔画(竖折折内弯勾)“ ”表示鸟的翅膀形状和功能,竖折折“ ”表示鸟的翅膀是弧形,内弯勾“ ”向内向下振翅飞行;一横繁体原来是四点“ ”指示鸟的每个爪有四个脚爪,简化后一横表示侧面看是鸟的腿。读音是模拟多数鸟的叫声。

自右到左 骨刻图-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鸟是椎动物的一纲,温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一般能飞。

鳥上加一横是说明鸟为卵生,破壳后鸟的翅膀还没有丰满,不能飞,平行分布在鸟的身体两旁。或者说鸟的卵多数是单一,一个鸟蛋只生一个鸟。

风外围是由撇“丿”和横折弯钩“⺄”的笔画会意,是用来描述虫蝶的翅子或鸟的翅膀飞行的动态过程。“丿”表示翅子向下向内的摆动过 程;“⺄”是合体笔画,是横、折、弯、钩的总体会意。横表示平行、水平,这里表示鸟或蝶的翅膀向上向外伸开,能与身体保持平行;钩表示相对运动,这里表示两翅相对称,可以上下摆动;折表示圆或弧,这里指示振翅的弧线运动;弯表示三维运动,这里指示鸟或蝶的振翅是三维的向外的运动。风的“丿”和“⺄”的笔画诠释了鸟和蝶翅膀的飞行动作。

風和鳳简化为风,用“乂”来代替“虫和撇”和“横和鸟”,是人们对自然风的产生进一步了解的结果。风的产生,是由于空气大气压的变化产生的风。大气压的变化,造成大气环流的运动,产生的风。“丿”表示向内向下,引申为阴,这里表示气流下降;“㇏”表示向外、向上,引申为阳,这里表示气流上升;气流的上升或下降产生风。

风的读音是模拟刮风的风声。所以风的本义为空气流动的现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