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如何能成为一名锦衣卫?
这要看你是当什么样的锦衣卫了,锦衣卫的职务特殊,他们源于朱元璋建立的拱卫司,是离皇上最近的一批军事力量。
他们既是天子亲兵,又是谍报机构,自身还有独立的司法审讯机构,某些时期还充当着太监的爪牙,工作内容从前线军情刺探,到打入对方的间谍,到捉拿构陷大臣犯罪证据,到杵在皇宫里帮皇上装逼,锦衣卫工作情况非常复杂,职务也是多种多样。
但如果你有幸活在明朝,又那么想当锦衣卫,是不是得掂量掂量自己呢?
民间正规征兵流程投效锦衣卫是按卫所制度办的,其实和明朝的早期军制差不多,并且早期的锦衣卫还有许多选拔、征调和民间投效,这些都是人员加入的途径。虽然按规定兵士是不能成为锦衣卫的,但那是指小兵,上层想怎么调就怎么调,没准成建制就给转了。
但这种事后期就很少很少了,僧多粥少,锦衣卫的盘子就这么大,一番继承下来,位置根本就不会空出多少。再加上指挥使根本不会去多管属下的闲事,一些锦衣卫办事人员的选拔权基本都掌握在那些中下级军官手中。
特别是南北镇抚司和“诏狱”出现后,镇抚司更是下辖了5个卫所,这其中的兵员选拔、训练、标准制定,历史没有清晰的记载,但应该来说还是动用了锦衣卫自己的“关系”,从军队以及自己认为“可靠”的地方收取了合适的人员。尤其是洪武年间的那些募集工作,走的就是正规征兵流程,要说抓壮丁把你抓去当锦衣卫,也不是不可能。
由武官路途走上层路线锦衣卫虽然稍微特别,但归根结底是武职,所以从武将的途径加入锦衣卫是一条路子,并且运作的好,命好,当上指挥使也不是什么稀奇事。说白了,走皇上的上层路线。
如历史上的纪纲,陆炳,江彬这些锦衣卫的牛人指挥使,都是从武将途径转过来的。
比如纪纲进入锦衣卫的事迹就堪称一段传奇,甚至有些类似历史上曹丞相遇到逐虎过涧的典韦——燕王靖难,与朝廷兵马打得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一日燕王操练骑军,路过临邑,纪纲带着人冒着杀头的危险扯住了燕王的马求加入,结果颇得朱棣赞赏,收为亲兵,此后升值速度堪比火箭,很快就成为锦衣卫的指挥使。
但纪纲并非单靠一腔血勇,能在万千骑军中混进去,并准确的认出燕王,还能冲上去扣住马头,这份能力非常人也。
投皇帝所好,当个佞臣也能入行倒是江彬那种拍小皇帝马屁拍得冒油的技术实行起来可能相对更容易点。他一开始也就是个可能作战稍微勇猛点的边将,区区一个大同游击,却很能抓住机会,想办法贿赂了近臣钱宁,得到明武宗召见,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又是陪正德皇帝到处游玩搞COSPLAY,又是建“豹房”玩人体轰趴,总之变着法子让正德开心。
皇帝开心了,这官位不是问题啊?你状元探花考不了,但这天子亲军的地头可是皇帝说了算,最后江彬提督东厂,兼锦衣卫指挥使,位极人臣,搞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江彬专权”。
有模特身材,一样可以加入锦衣卫里面其实还有个特殊的部门——大汉将军。这帮人其实就是殿值卫士,皇宫御用花瓶。“大汉将军”是个笼统的称呼,他分为“将军”、“校尉”、“力士”的级别。
那些长相周正英俊,体貌雄伟、孔武有力,一看就勇力过人又高大威武的人会被充实入“大汉将军”,大汉将军又叫“天武”他们负责穿着华丽的盔甲服饰,站在皇宫四处维持威仪。
“校尉”和“力士”则简单点,但依然要求相貌堂堂,体态健康,起码五官端正身形挺拔,不可能是歪瓜裂枣残迹之人。还不能有犯罪前科,得是“良家子”充任。这帮人比大汉将军还惨点,大汉将军傻站着就行,他们得负责一概仪仗。比如皇帝的旗牌、伞盖等等,什么方天画戟、青龙偃月、八面金瓜这些礼仪兵器都得扛着。
加入这些仪仗类型的锦衣卫相对简单点,因为对体貌要求比较高,动辄一米八几的壮汉,又不能张得丑,所以明朝的寻常人等还真没那条件。有条件的吧,能发育成这样的家庭估计也不想让你进宫当木桩子。所以“大汉将军”的空额会相对较大,且大部分被京城那些侍卫阶层把持着。倘若你的身份可靠,长得符合条件,且无不良记录,家世清白,再贿赂下宫内人,是有机会进去充当御用仪仗队的。
还得说一句,“大汉将军”的编制只有1507人,名为5年一选,但其实大部分侍卫都是“世袭”的,毕竟这是一条可能走向“总旗”、“百户”甚至“千户”的路途,所以要打入这个圈子其实也并不容易。
封赏和世袭也是锦衣卫身份的获取途径锦衣卫其实是可以世袭的,秉承了明朝的卫所制度,子承父业的比比皆是,一家几代人都以锦衣卫为职业毫不稀奇。
包括指挥使在内也都是可以被世袭的,而且这个指挥使还经常被作为虚衔封给不少心腹或者重臣,实际管权的则交给“都督”,比如“左都督掌锦衣卫陆炳”。
譬如上面那块牙牌的主人马顺,他是因为明英宗那事儿给大臣们群殴揍死的。他死了以后,于谦的女婿朱骥就成了指挥使,这……
历史上明朝的锦衣卫官职后来甚至被赏赐给太监,比如大太监王振的侄子王林,就被封了指挥佥事。还有高让、曹吉祥、蔡忠等等,都让自己的子侄瓜分了世袭锦衣卫千户、副千户的职衔。
此外皇亲国戚和勋贵也能得到这个尊荣,比如徐达的后人,多有锦衣卫的封赏和世袭,最后都能在南京凑成园子了。对皇帝而言,这是一种信任和例行的加封。
锦衣卫前中后左右军卫,都有轿舆司、擎盖司、扇手司、旌节司、幡幢司、班剑司、斧钺司、戈戟司、弓矢司、驯马司这十个“司”,前面说到的锦衣卫“校尉”,就在这些部门负责仪仗,职务虽然就是个杂兵,但按照卫所制度,都是可以世袭给后代或子侄的。
剩下的那些外面办事的人,也大都通过“卫所”制度而长期成为固定的世袭兵员。只是后期的“卫所”制度已经糜烂,哪怕是锦衣卫,最底层的人员仍然是被剥削的非常凄惨,最最底层的人就是卫所长官底下挂着军人身份的奴隶罢了,这些人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只能祖祖辈辈给人当军奴。
士兵通过王府路径也有可能成为锦衣卫前面说过,锦衣卫有一部分就是侍卫+仪仗队。而这部分人其实并非完全都在宫里,也不一定完全都用宫里的锦衣卫原班人马。
一般来说,明朝太子和王爷们都有自己的侍卫班子,但朝廷仍然会拨放一些锦衣卫给他们。王爷如果要离开自己的封地,那么就需要朝廷300锦衣校尉随行到封地,到达后,本地需要再征集人手,凑足300锦衣校尉。这是一种监督,也是一种必要程序。
往往佥发民户后,这些被征集的“新兵蛋子”就可以幸运的加入锦衣卫的阵列。只是他们根基短,又是充当王府这种碍眼讨人厌的办公地,几乎没有出头之日。但锦衣卫可以免除家属的差役,还有工资,所以虽然会踏入“一从军则全家世代掉火坑”的境地,但总有不少人会为了沉重的徭役和税负响应王府号召,成为一名光荣的锦衣卫小兵,没准就步步生莲了呢?
通过密探身份可以加入锦衣卫锦衣卫的工作有刺探情报的谍报职能,所以对密探的要求很高。这点和“东厂幡子”是重合的。但锦衣卫经研的时间更长,从洪武年间就开始大规模的活动,到永乐年间更是作出了不少帮助皇帝弄死大臣的事情,一直到最嚣张的正德年,锦衣卫已经是无人可挡,成为朝廷最疯狂的爪牙,据说暗藏的谍报人员有十四五万之多。
这些人,有的是一开始就是锦衣卫,奉命潜入民间。有的是锦衣卫吸纳转化的要害部门人员,用以达到某些目的。还有一部分人,干脆就是明目张胆打着锦衣卫的身份,实则捞钱、做生意。
实际在正德年之后,锦衣卫职权开始不断被收缩,到崇祯年已经烂得可以,“锦衣校尉”的名头也只能吓吓普通老百姓,而真正的锦衣卫军官,那些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可能过的也不是那么润帖,更别提暗藏的人员了。随着明朝的灭亡,锦衣卫究竟有多少在民间,已经成为永久的秘密。
实在没路子,还能花钱买钱不是万能的,但在大多数时刻是比啥都有用的,锦衣卫的身份拿钱也是可以买到的。盖因它的封闭性和架构的专权性,搞点腐败简直不要太容易。通过贿赂取得锦衣卫的身份不会太难,难在你如何巴结上历史中那些饿狼一样的锦衣卫高级官员。不过锦衣卫的顶头最高也就指挥使,你顶多买个千户或者副千户的虚衔。有这些钱财,还不如去买个监生读读,有前途的多。
下层路线也是有的,还得依赖卫所制度这颗毒瘤。因为存在士兵的地方,就存在吃空饷、倒人头的现象,锦衣卫也不例外。比如“买堂帖”,花点钱,找个锦衣卫的关系,买下所谓的“堂帖”,以证明自己是XXX地的锦衣卫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个身份招摇撞骗,敲诈勒索。
据说花银不过二三十两也。不过这毕竟是假证,真要查有什么查不出来?只是面对一个糜烂的大摊子,这点事儿也只能说是“纤芥之疾”了。
所以,看了这么多,有如何在明朝当一个锦衣卫的想法了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