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战场上10000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

男人上亿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目标,战场上10000发子弹算个毛线啊。

话说这个数值不是更新了么?应该是平均25万发子弹消灭一个人吧。

武器的变革和战争模式的改变对子弹喷射起的作用很大。

像二战日军那样搞什么精准射击的现在已经彻底消失了,事实证明一万个狙击手是对付不了拿着机关枪、冲锋枪、迫击炮以及各种半自动,子弹还不当钱的军队的。

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工业,打的就是资源,子弹只是毛毛雨啦。

据说叙利亚士兵们早期还会老老实实的举枪瞄准,打到后来,活着的已经懒得去看哪地方打枪了,组织几个火力,找机会探出去朝大致方向扫几枪再说,打几发赶紧缩。

美军在伊拉克更过分,有个视频,美军一个班组蹲在工事里,头都不抬,端起M249就是一阵乱扫,旁边的步枪手时不时打几发榴弹应景。

非洲黑叔叔就不说了,稀里哗啦用附了黑魔法的AK47打了一晚上,双方骂骂咧咧收工,统计人数连死带伤也就仨倒霉蛋,有个还是刀子砍的。

虽然老王不想吐槽,但是这种打法子弹消耗能低么?人员伤亡能高么?

还比如那刚刚打完的叙利亚东古塔,都说是重重包围了,下面坦克干,上面飞机丢温压弹,这热闹程度都超过四野战四平了,结果一统计,好嘛,打了一个月,死两万不到。最后政府军还得“土地换和平”,送人家出去。

所以老王也就这么看待了,现代战场子弹费的多,主要1,是武器更先进了,枪械使不上劲来,大多能打的时候,多半是配合远程战术而不是伤亡巨大的步兵冲锋。2,交战的国家步兵战术都是渣渣,缩头缩脑拼消耗比主动战术进击更多。3,五大流氓供货,子弹不要钱,可劲的打!4,自动化武器,一撸5秒射光,听个响也很提气。

如何看待战场上10000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万发怼死一个敌人?如果是第一次瞅见这数字的小伙伴,会很惊讶。

其实这算个啥呀!您这就是个二战的数据,当年美国人和号称小霸王的越方开战,这个数据已经被刷新到了五万发打死一个,到了伊拉克战争已经变成了25万发。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咋回事?这咋越打越回去了?”

那么咱接下来对这事剖析一下。

首先这和武器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您比方说,最开始大家伙使用热武器打战,您装个子弹都得从枪口往里边到,最后还得拿东西捅一捅。

您就别说啥装弹速度了,精度都不够,全靠数量来凑,大家伙挤成一排,当当当的放,能不能打到人,全靠老天爷给面子。

他们攻击距离最远也就是一百米,说不好听的打一百米开始,一边装弹一边开枪,您感觉能开几枪?

就说拿破仑时期,150发子弹打死一个敌人,这就很正常。

精度不够,装弹又慢,瞅起来就像俩傻子,排着队让人开枪,整的像枪毙似的。

所以那会都是讲究方阵,一个方阵打的差不离了,再投入一个,很绅士的模样。

但到了一战的时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大家伙开始拉大栓了,子弹都是从枪屁股后头塞,为了加快装弹速度,还发明了桥夹,这玩意到现在都在用。

这无论是射击速度和精度这都上去了,所以大家伙也不像之前那样排排站了,全躲到战壕里头,打起了战壕战。

以前欧洲那帮子贵族,为了给自己镀镀金,一听说打仗,玩命的跑去参军,结果一战一开打,他们又跑去了。

撞上拉大栓的不说,你个犊子,居然还出现了马克沁这种丧心病狂的玩意,那不叫放枪,那叫屠杀,整个一个喷子弹的机器,碰上就残,挨着了就亡,指不定就给打成了两截。

一帮子贵族们也傻眼了,一战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参战的欲望,知道这家伙绝对是要死人的,就这癖好打这起算是绝了。

那么这个时候,是一千发子弹打死一个。

当然这个数据还不算啥,毕竟大家伙都在拉大栓,那会还是在讲究精度射击。

就这理念一直延续到二战,尤其是二战后期,随着冲锋枪的普及,拉大栓的这就是要被淘汰的节奏。

他们都恨不得把重机枪普及到每一个班,美国人一参战彻底改变了大家伙使用武器的概念。

这家伙美国人开始装备大量的自动武器或者半自动武器,那子弹打出去,更泼水一样。毕竟美国人老有钱了,坐在北美洲赚了两个世界大战的毛毛钱。

所以美国人打这里起就养成习惯,只要看不惯的地方,不管有没有人一通机枪先扫一遍。

最简单的说,《奇袭》里边美国人还整了一个值班机枪,干嘛呢?有事没事搞射击,几乎是不间断的,就为了阻止小股部队的偷袭。

那会美国人的数据就已经达到了一万才能杀一人的地步,而之前的苏联仅仅是三千才能打死一人。

这就是差距,那会美国武器都不错,人家的重炮那才叫重炮,日本人所谓的重炮拉出去和一堆矮倭瓜一样一样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一颗子弹打不死一个人?”

咋说呢?题主这个其实是个平均数据,就那《奇袭》里边的例子,一万发指不定一个都没打到。

当然也有一颗打死几十万的,啥呀?

原子弹呗!那家伙,一个蘑菇云过去啥都没有了,挺好的!最典型的例子,您可以查阅一下广岛和长崎,他们知道。

好了,咱接着说正事。

那么到了近代,啥拉大栓的步枪,都淘汰了,大家伙都开始使用突击步枪,这更加的费弹药。

所以一句话,随着热武器不断开发,大家伙都是在用数量来进行战斗的,讲究精度射击的,那只有狙击手,冲到最前边的可没这讲究。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如何看待战场上10000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

前几年的抗日神剧挺喜欢“神枪手”这种设定的,动不动出现一个枪无虚发,以一顶百的主人公。就算没有这种开挂的主人公在场,两军枪战之时,也是“一排枪声一排人”,看这比例,最起码十枪就能撂倒一个敌人吧。

而真正在战场上,“神枪手”的作用是很小的,谁也不会傻到排成一排让你“突突突”打死一片。在近代、现代战争之中,也有人细致地统计过战场上所消耗的子弹数量。比如在越南战争的是时候,美军平均要发射5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敌人;而到了伊拉克战争之中,美军需要打20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敌人。这样的数据放在土豪如美国军队身上一点也不过分,虽然不是每个国家都像美国这般阔气,但这个数据也在告诉我们,在战场上,子弹对于。

真正能在战场上造成重大伤亡的,肯定不是大规模枪战,而是轰炸和炮击。自从机枪出现后,开枪的目的已经不是杀人了,而是火力压制让对方抬不起头反击。枪械的杀人效率在实战过程之中其实是很低的,除了个别兵种,绝大多数士兵正常的流程一般是发现(被发现后反击)敌军,就近隐藏,呼叫火炮(空袭),火力压制敌军。毕竟在战场上你很难说敌军到底有多少人,有无狙击手,你还能冷静的探出身寻找敌军具体位置再精确的推测敌军距离将枪上的距离码?所以普通步兵能做到在顺利掩体后冲着正确的位置扫枪就已经不错了。

但是也不是说枪械就没有杀伤力了,枪械对敌人的伤害取决于多方因素。首先,一个军队之中士兵的单兵素质直接影响了枪械使用的效果,虽然做不到一枪消灭一个敌人,但是最起码不会乱开枪,甚至对着自己人放黑枪。还有就是枪械本身的质量和先进程度了。如果枪械设计合理,对于士兵来说更容易上手,更能打出好的成绩。

记得亮剑之中,李云龙说楚云飞的枪是一把好枪,但是线都磨光了。可见在抗日战争之中,我们的条件是相当艰难的。几万发打死一个敌人?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有人统计过百团大战时期消耗的弹药量,八路军共杀伤日军2万人,伪军5000人,只消耗了子弹70万发、手榴弹12.6万枚,平均28发子弹、5枚手榴弹消灭一人。想想百团大战最初参战的八路军有20万,平均一人三枚子弹,打了几个月,不知道我们的先辈是怎么熬过来的。再看看1940年日军步兵操典规定,新兵每年用于训练的步兵子弹就是1800发。

在看一个统计数据,在长沙会战之后,第九战区也统计过这场战役之中的弹药消耗数量:此战共计消耗步、机枪子弹265万余颗,日军伤亡人数在1万余几百人左右,平均250发子弹杀死一名日本士兵。

没有日本士兵和美国士兵的阔气,我们依旧打赢了胜仗,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今天,我们拥有了更多自主研发的先进武器,让国家更加独立自主,让我们更加自信。但是我们依旧不能忘了昨天那些用着仅有的几枚子弹,为我们打下江山的烈士们。

如何看待战场上10000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

我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10000发子弹才杀死一个人?肯定有着夸大的成分在里面,是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耸人听闻的,因为他们把士兵训练时使用的子弹也算了进去,所以才会得出那么夸张的数据,而关于在战场上的子弹消耗问题,我贴一些官方的权威图片,这些图片来自于美国总审计局的报告截图。

里面开篇就提到了士兵对子弹需求量倍增的原因:DOD’s increased requirements for small and medium caliber ammunition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re largely the result of increased weapons training requirements needed(在过去几年国防部对中小口径弹药的需求量增加,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武器训练量的增大),除此之外,后面的分析中也提到了:从2001年开始,每个士兵每年需要通过的射击测试次数由以前的一次变成了现在的两次,仅这个改变就导致子弹的消耗量增加了 66% !

至于说什么机枪压制的(自己脑补?),你要是说以前的战争可能还勉强有点道理,但是在现代战争中,机枪不再是无脑的按住扳机不松手,现在使用机枪以点射为主,这种战斗射速通常都在每分钟100发以内,并不会像以前那样随便倾泻火力,因为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战争形式也随之改变,今天很难再出现像一战、二战时期那样的大规模步兵集群冲锋的情景,所以,机枪的火力压制作用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了,虽然战场的形势决定了绝对是做不到一发子弹干掉一个人的,但如果单单是步兵之间的交火,那么几十发、上百发子弹干掉一个人应该没问题。当然了,有一点也是需要考虑的,那就是火炮以及其他重武器的杀伤因素,毕竟死在这些武器下的人不会比死在枪下的人少,如果算上这些因素的话,那么得出的数据可能是几千发子弹干掉一个敌人,这个数据感觉更加的靠谱,至于题目中说的10000发子弹才干掉一个敌人,个人认为是有夸大成分的,举个例子,美军平时训练使用的子弹都是以“亿、十亿”这里的单位来计算的,而他们在中东战场消耗的子弹数量用“千万”这个单位就足够了,伊拉克自由行动(OIF)中部署的美军有20万,战场消耗的子弹才7200多万发,很多么?自己算!

如何看待战场上10000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

战场上1万发或者更多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敌人,而且随着装备越来越先进,武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弹药消耗量越来越多。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时代),当时大约100多发枪弹可以打死或打伤一个人。到19世纪中后期,就需要300多发子弹才能打死打伤一人。一战中是上千发,二战中是上万发。题目中的“10000发打死(而不是打中)一个人”,基本介于一战和二战之间的水平。这个水平还在不断上升,到越南战争时候,美军打死一个越南人要耗费几十万发子弹。

造成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随着生产力和军事科技技术的发展,各国能够用于战争的子弹数量越来越多,自动武器的发射量也越来越大。显然,如果战场上某一方的子弹充足,那么他们当然会倾向于在距离比较远的地方就朝敌人倾泻更多的子弹,而不是憋着等到双方距离更近了再去慢慢瞄准。毕竟战场上开火,都是先下手为强。用子弹覆盖的方式,能够减少我方的风险。所以,一旦生产力上去,双方都会尽可能多地向敌人倾倒子弹。这自然就使得子弹消耗量增大,命中率降低了。

既然子弹消耗数是由子弹提供数决定的,那么也很容易理解,装备落后,子弹数量较少的军队,他们被迫进行更精准的瞄准射击,子弹消耗会少得多。

以二战时期为例,美军财大气粗,基本要2万发子弹才命中一个敌人,大大地拉大了二战弹药消耗的平均值。

而苏联就要差得多,几千发子弹命中一个敌人。

亚洲的国家子弹就更省。日本军队和国民党军队,大约是几百发子弹命中(击毙或击伤)一个敌人,比苏军又精准了一个数量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日军和国民党枪法更准、战斗力更强。只是他们子弹实在有限而已。后来部分远征军突围到印度后接受美国训练,不少老兵说,训练场上一天打的子弹,比当了半辈子兵打的还要多……

而抗战的敌后部队,由于缺少稳定的后方,只依靠少数兵工厂和缴获补给,他们的子弹更加珍贵。每个士兵一般只发五颗子弹,打子弹要和缴获挂钩。所以,他们的战斗以伏击为准,尽可能近距离瞄准,即使面对日军正面进攻,也只能埋着头等敌人冲近了再放枪。敌后部队的弹药消耗比日军和国民党军又下降了一个量级,平均几十发子弹就毙伤一人。至于歌曲中的“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那只是理想状态而已……

如何看待战场上10000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

那是美国军队,人家财大气粗,你比得了吗?你统计过俄罗斯的吗?统计过以色列的吗?

美国说的你也信啊,如果真的是一万发才打死一个人,美军还那么卖力研究精度步枪呢,研究全息瞄具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