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前的有名事件,你认为最不可信的是什么?
谢邀,我觉得最不可信的往往是那些丑事儿。比如得天花死去的同治皇帝。死因太蹊跷。
《桃花圣解庵日记》里这样描写的这件事: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
你看,这位万岁爷才18岁啊,已经玩腻了小姐开始搞基,搞基还搞出了病来。
《四朝佚闻》则写的更详细: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
这里说明一点,野史不可尽信,但涉及到皇帝的官方记载更是受政治操控难以客观。
有一种说法是,同治得的就是梅毒,但慈禧勒令御医按天花来治,最后把人给治死了。这一切都是为了阻止皇帝亲政,延续自己权势的权威长存。
换句话说,慈禧有学习武则天的想法。武则天能掐死襁褓中的女儿,她叶赫那拉也能干掉不老实的儿子。于是同治十八岁亲政,十九岁就死了。
大清同治年是什么时代?正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崛起的年月,风风火火的太平天国运动烧焦
了半壁江山,又迅速的被扑灭。咸丰年的外侮和洋人的历史遗留问题,促使中国发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后世常将慈禧太后列为祸国殃民的妖妇、食古不化的改革阻挡者、守旧势力的带头人。但实际上这个女人在同治朝垂帘听政,把国家治理的非常的好。
她配合和支持洋务派改革,又平衡压下了守旧派的老顽固,一网打尽咸丰的所谓“顾命八大臣”。大胆任用汉人官僚和武装,给了曾国藩莫大的支持,仅用几年时间就平息了太平天国。一时之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居然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慈禧太后在垂帘听政期间展示了她强大的治国能力。但同治皇帝18岁登基开始,莫大功劳的慈禧却只能退居二线了。退居二线其实也没什么,国家总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小皇帝只要按部就班的来就行了。
可青春年盛的小皇帝基本是个叛逆期的小屁孩,他上朝之后便是准备大兴土木修建颐和园。为此不惜凭借权威将一干重臣全部撤职。最后还是慈禧赶紧跑出来扑火才把这事儿圆了过去。
总之,慈禧可能是觉得这个儿子不堪大用,或者还是放不下自己攥到手心的权威,又或者她是回忆起了自己那烂泥扶不上墙,自甘堕落的老公,反正同治是不明不白的死了。
正史记载同治死因是很详尽的,包括使用的药方都有保存。所以很明确的告诉世人,同治是死于天花的。
如清宫御医的脉案这样叙述: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胀面肿”;三十日“面颊肿硬,牙浮口黏”;十二月初一日“面颊硬肿,牙龈黑糜口臭”;初二日“各处痘痈俱见正脓,唇腮硬肿,牙龈黑糜,舌乾口臭,大便黑黏”;初四日“牙龈黑臭,势恐口疳穿腮,毒热内扰”。
可民间野史却偏偏反着来,不少资料都一口咬定同治死于梅毒。例如给同治治病的御医李立德的曾孙就一直撰文强调同治染的是梅毒不是天花。
历史名家萧一山,在所著的《清代通史》中也多次提及同治死于梅毒而非天花,这在今天似乎都变成了一种民间定论。
但翁同龢则记叙了不一样的文字,这个威望于品德兼备的大臣应该不会掺和进档案造假中。
•闻传蟒袍补褂,圣躬有天花之喜。
•“花极稠密”;气色皆盛,头面皆灌浆泡饱满”。
•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
•太医云:“腰间溃如椀,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复揭,又流半盅。
•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
总之,一边咬死是天花,一边说是梅毒,同治爷的万岁生涯就这么二年而终了。老王一直觉得慈禧太后在里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谓“把梅毒当天花治”绝不似完全的空穴来风。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1.保住了皇室的尊严和面子,毕竟天花比梅毒好听。
2.利用症状类似的病症,来欺骗老臣,通过御医治死皇帝。毕竟翁同龢这类老臣不一定如医生那么专业分的清天花和晚期梅毒。
呵,反正一切都沉淀在历史云烟之中。你看乾隆皇帝,这十全老人打的野炮岂不倍数于同治呼?有染病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