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官府刑罚杀人都在秋天?
你好,这是因为古代判处死刑有一套流程制度。古人对此很看重,有比如朝廷复核、节气使然等等因素。并不是如影视作品那样胡乱杀人。
例如我大清和大明的“秋审”制度,三法司会对各地集中过来的死刑案件进行重新复核,推敲问题,避免出现漏洞和冤假错案。
案件被复核后,会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祖四类。其中“情实”意思就是情况属实,证据确凿,这个时候“情实”的死囚卷宗会上传到皇帝案前,由皇帝进行朱笔批定。
当八月的“秋审”展开后,最终被确定的死刑犯往往就等到了人生最后的日子,皇帝的朱批执行效率非常高,衙门也不会费劲留个要死的人吃饭。
还有一点,在天人感应的原则下,古人做事尤其讲究“时令”。春季万物勃发,百兽繁衍;秋季则对应着秋草逢霜,百树凋零。这些理念很深刻的影响着古人的生产、生活、政治、文化甚至是饮食。杀人也不例外,秋高气爽,露沾新凉,天气一片肃杀,合应取命。
在古人看来,这不仅是天意,更是皇帝都要关切的天命。
其实“秋后问斩”的历史因缘非常之深,汉代就有在秋冬执行死刑的习惯,一般来说,除非是造反大罪或者判处斩立决的罪名,都会留到霜降到冬至期间处理。
冬至在古代是重要的日子,历来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汉代冬至是非常重要的节日,祭祀、驱邪等活动都会应期举行。所以说在冬至前杀人,既有“年底前把活干完”的心思,又有祭祀人殉的古老遗留。
唐朝的时候死刑更加严密,死刑大案开始了审慎的复核制度,天子也是这段时间开始了对死刑的朱批。这不仅代表着对死刑法律慎重的态度,也象征了皇帝掌控生死的权力。
所以说正是因为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中,这种“秋后算账”的政府工作习惯,造成了刑罚杀人在秋天的事例。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刑罚的不同造成了判罚的不同,不在秋天行刑的案例也有不少,不判人死刑但是一样弄死你的刑罚更多。封建统治者在展现法律理性的同时,也固有着他们恣意妄为的集权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