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城墙破了一个大缺口,但防守方一边守城一边修城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操作?
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就是在缺口集结重兵抵挡,同时努力将毁塌的城墙重新堵起来。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城墙毕竟属于大型土木砖石构造体,它即便倒塌,也不会像游戏里那样露出一个空荡荡的大缺口,任由对方士兵轻易进去。
城墙倒塌后,一般会留下残骸土坡,这样的地段其实也是非常难以通行的,具体可以参照下农村拆老房子,看看那些倒塌的土墙是什么样的。
我在这里给大家看看平遥古城墙倒塌以后的样子。
当然,大部分时候其实你干不掉城墙,最多打掉城墙上面的建筑。山西平遥城墙倒塌,里面的夯土仍然坚硬无比,这种程度能攻吗?
所以提投石机、大炮等东西并不一定能直接把城墙干掉,多数情况城墙被打塌的只是一部分,剩下的残垣断壁仍然能勉力支撑。这就给了守城部队奋力回天的资本。
如果仅仅是半毁的城墙,那么只需要简单的修补加固就行了,只要城墙足够高,攻城方依然难以爬上去,甚至无法以这个点为契机,攻占城头。
如果这段城墙塌方,留下个坑坑洼洼的废墟,那么守军就必须在内部布置力量堵口子;攻城部队也将奋力从这里打开缺口,拓展己方破城优势。围绕这块断墙的血腥绞杀将持续到战争的结束,抑或这段墙壁被修理好。
虽然难度大,但古代真有修理好的。
这里得放出一个东西——塞门刀车
《武经总要》载:刀车,以两轮车,自后出枪刃密布之,凡为敌攻坏城门,则以车塞之。”
城门可以塞,断开的缺口只要不是太大,同样可以塞。实际上,刀车就是守城常用的武器,一排排明晃晃的尖刀竖在眼前,试问敌人哪怕再大的勇气还能怼么?
另外,《墨子》也提到了这个东西的早期雏形:“门中吏主塞突门。用车两轮以木束之,涂其上,椎置突门内,使度门广狭令之”。
古代战争中,常用刀车对狭口进行堵塞,包括门、街巷、地道、城墙缺口甚至古墓道等等。
有了一系列的阻隔,维修城墙就有机会了。
例如宋代,蒙古攻打南宋,口温不花大军连下要地,杀到黄州城下。黄州这座小小的古城在名将孟珙的带领下面对蒙古大军毫无惧色,积极应对。先是派出水军和敢死队,在长江上大败蒙军,牢牢守住了东堤。又七路出城夜袭,重挫了蒙军的锐气。
恼羞成怒的口温不花只得明令强攻黄州城,昼夜不息,并使用了火砲轰击黄州城,几乎摧毁了黄州城上所有的城楼。
但黄州这座小城硬是坚持了下来,军民"备御甚坚,矢石如雨"。城墙坏了就迅速修补,人员有了缺口,就前赴后继的补充。
蒙军最终冲到城下,开始挖墙脚。但城内的黄州军民更加屌炸天,他们只要观察到蒙古人在哪挖城墙,就安排人手在那堵墙后又修一座墙,并设下陷坑并滚木礌石无数。蒙古人挖塌城墙一冲进来,前面仍然是面墙,前拥后挤,又被城头打击,死伤无数。
就这样,蒙古人从1237年打到1238年春,活生生打了几个月,硬是拿不下黄州城,冻死、饿死、逃兵十之七八,最后只得撤围而去。
再说口温不花大军攻打的另一路,是与“黄州之战”齐名的“安丰之战”。与孟珙的机动防御不同,这里的守将是久经沙场的名臣杜杲。
杜杲很早就命人加固了安丰城池,制造了一大批防守设备。
果不其然,蒙军上来又是如黄州那一套,用巨大的火砲攻城,企图摧毁城池防御设施,涣散守军军心,竟号称——“扫地而来,大设攻具”。
杜杲开始也是对城墙城楼不断的修补,但是这样下去迟早会支撑不住,蒙古人虽然因为宽阔的护城河影响,一时半会儿无法攻城,但巨型投石机火砲的打击非常扰人。他听从了部将王安的提议,建造出一种名为“串楼”的装备,应模板为料,搭作敌楼,以羊马墙环绕,列于城壕。
这种活动敌楼,代替了原有的,易被摧毁的固定城楼和城墙设施。杜杲造了上千座这样的串楼,成线布置,打坏就换,仿佛移动的城墙。后来蒙军果然又撞死在一座坚城之下,还有身穿"紫金泥团花龙袍"的"叶国大王"被宋军斩杀。
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