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孩子解释刘邦不爱学习还能建立西汉王朝?

难道不读书,指的并非是不学习!

刘邦不爱读书实际上是人们对史书记载的误读,并非他真的不爱学习。相反,刘邦非常爱学习,学习能力也很强,他能建立西汉王朝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强大的学习能力。

一、刘邦不爱学习说法的来源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正是这条记载让很多人产生刘邦不爱学习的错觉。但实际上刘邦是非常爱学习的,只是他想学的知识并非是《诗》、《书》之类的儒家知识而已。

二、刘邦想学的知识

刘邦很小时候应该就有了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所以,他才不会像哥哥刘仲那样认命安心做一个种地的农夫,也不愿像弟弟刘交那样拜荀子的弟子浮丘伯安心学习《诗经》。他想要成为的是信陵君那样的人物,广交天下豪杰,手下门客三千,纵横列国,叱咤天下。

刘邦

正因为有这样的目标,他才处处向信陵君学习,很小时就经常发小卢绾逃课练习击剑。等到年龄再大些后,刘邦就离开沛县前往大梁去拜访偶像信陵君。但是可以的是信陵君已经去世多年,后来他又打听到信陵君门客的张耳也在招纳门客,于是就去外黄投奔了张耳。

张耳

在做张耳门客的几年里,刘邦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并在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这让他的眼界和知识大涨。很快,刘邦就从一个普通门客成为了和张耳兄弟相称的心腹属下,这正是他学习能力的最好体现。

三、刘邦学到的知识

刘邦通过这段外出游历及在张耳手下做门客的经历,学到了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几项技能:识人之能,用人之能,驭人之术。正是这几项技能在后来帮助他识别和挖掘出大批埋没在草莽之间的人才,并将他们充分地团结起来,知人善任,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最终让以刘邦为首的沛县乡党集团在秦末的众多势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天下。

萧何

樊哙

很多人都在感叹刘邦的命真好,小小的沛县就卧虎藏龙,人才济济,萧何、曹参、夏侯婴、樊哙、周勃等等。熟不知正是刘邦发现了他们的特长、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并给了他们充分地发挥和施展的空间,才让他们都一个个出人头地,取得了他们自己都不敢想想的成功。

四、刘邦的学习能力

刘邦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想想他从最初的一个小亭长手下不过三两个人,到刚刚起兵反秦时的千把人,再到成为汉王,最后成为大汉皇帝;短短7年间,刘邦就完成了一系列角色的转变,而且都能胜任,如果没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说,刘邦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一开始就是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有选择地学习对应的知识

这也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启示:你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以此来确定你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最终一定能够向刘邦那样成就一番事业。

如何向孩子解释刘邦不爱学习还能建立西汉王朝?

刘邦项羽不可能没读过书,这是被唐代的一首诗带坏了吧!

坑毁未坑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刘邦读没读过书史书没有记载过,因为秦朝不识字不能做官,刘邦虽然为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但是芝麻大的官也是官,所以刘邦是应该是读过书的,虽然刘邦最讨厌的就是那些繁文缛节的儒生,曾经把一个儒生的帽子拿来当尿壶,但是刘邦会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有那么多谋士愿意辅佐刘邦,这也是刘邦能成功的一个因素。

项羽身为贵族后裔,更不用说了,史记就记载了项羽跟叔父项梁学习读书和剑术,书读了一阵,项羽认为没什么用,要学能杀敌的书,之后就读兵法了。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史记!

现代的社会不读书更没有前途,不要被所谓的“读书无用论“”所迷惑,都是那些失败的人的借口,你可以去看看成功的人士,有哪一个不是读了很多书,没有一个人认为读书无用,相反,读书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需要一生来读书,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有点显着浮躁的社会,大部分人都去刷视频,打游戏,你如果去读书,你就会与众不同,坚持下去,定会成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富贵需从贫中出,男儿要读五车书!

如何向孩子解释刘邦不爱学习还能建立西汉王朝?

导语:

  • 首先,必须跟孩子解释清楚一个概念。所谓“学习”,不仅仅是指书本上的知识,学习的面很广,学习也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方法。
  • 其次,必须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人生来就不是平等的。任何的平等都是相对的,想要争取平等的权力,就必须通过自己努力去创造。

央视的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对于普通人来说,成功没有捷径。读书,是普通人成功的唯一捷径。”

我们如何来解读刘邦不读书也能成功这件事情呢?

第一、刘邦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不同

刘邦生活的时期,正值暴秦统治的时代,秦始皇焚书坑儒,采用“愚民”的政策统治百姓,利用法家思想严格约束民众的行为。在当时,不只是刘邦“不学习”,很多人同刘邦一样,没有“学习”的机会。刘邦不学习,不是他内心不想学习,而是没有学习的环境。他不尊重儒生,也是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看法。当他把名字从“刘季”改成“刘邦”的时候,相信他就已经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了。

第二、刘邦虽然疏于文化的学习,但精于社会学

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中,其中就有一部叫《我的大学》,书中所称的大学,不是真正的大学,而是“社会大学”。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有“两大院”,即“社科院”和“中科院”,一个负责研究社会学科,另一个负责研究自然科学学科。国家同样把“社会学”摆到国家层面。刘邦的智商和情商,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高度。他在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中,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看透了人性的利弊关系,学会了进退取舍,锻炼了坚韧的意志,悟透了生存的道理。这些,都属于学习。但这些学习的精髓,远在学习文化课本之上。这些学习,不注重博览群书,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天分和悟性。换句话说,刘邦学习的东西,不是随便哪个人努力就能学会的。

第三、刘邦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支持

刘邦除了有一群朋友支持以外,还有一个有钱的老婆。没有他岳父物质上的支持,起义之初,自然不会有那么人心甘情愿的跟着他。华人首富李嘉诚起家时,他的表妹给他拿了第一笔钱做投资;台湾首富郭台铭开公司时,也是他老婆帮他出的首付。王思聪创业,他爸一次就给了他5亿,后来又追加了5亿,即使后来都赔完了,也不影响他坐私人飞机开豪华游艇。所以,没有“拼爹”的实力,踏踏实实的学习,才是普通人争取公平社会地位的唯一捷径。“寒门”难出贵子,然而,“寒门”本没有其他选项。

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最终的目的是提升自己。而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赚大钱。要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识书明理,学以致用。

第二、要让孩子学会选择型学习,在学习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如同这个提问的本身:不要只看到刘邦不学习文化,而忽视了刘邦除此之外的努力。

第三、正确的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孩子成长发育期,切忌将孩子的生活过分的物质化,尤其是要减少物质奖励。要让孩子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的东西必须自己努力去创造。

结语:

孩子的认知程度毕竟有限,讲学历史的时候尽量深入浅出。少讲一些帝王权谋,多学一些名人轶事。多讲一讲,少年英雄霍去病大败匈奴、韩信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苏武不辱使命等等……尽量不要“提前教育”,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水到渠自成,瓜熟蒂方落。

如何向孩子解释刘邦不爱学习还能建立西汉王朝?

刘邦不爱学习,也能建立西汉王朝。所以现在我也不再学习,也能干一番事业。这个想法是幼稚的,是荒谬的。

原因如下:

一、这样做,是“守株待兔”,是把成功的“偶然性”当做了“必然性”。

(一)刘邦能够当上皇帝,并不是历史的必然,里面有很大的“偶然性”。

项羽好几次都快要将刘邦杀死了,他能够逃脱,是有偶然因素的。

鸿门宴上,刘邦几乎就是“案板上的肉”,他能够逃脱,也是很偶然的。

(二)刘邦能够当上皇帝,就像今天有一个人买彩票中了大奖。

你总不能不上学了,整天去买彩票,也梦想来了个一夜暴富吧?你这样做,岂不是拿“偶然性”当做“必然性”吗?这不是现代版的“守株待兔”吗?

睡一觉,醒了就能拾到一只兔子,嘿嘿......

二、这样做,是“刻舟求剑”,是把“历史因素”当做了“现实因素”。

(一)刘邦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是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作为“土壤”的,有“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即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二)刘邦能够当上皇帝,就好像是中国80年代早期下海经商的有些人,没有资源,也没有读过多少书,但那时是一个“供给小于需求的年代”,只要有“财商”,几乎就有机会成为最早一批的“万元户”、“暴发户”。

但现在,任何一个行业,都竞争充分、激烈,除了“财商”,更多是需要“学识”、“见识”、“气度”、“情商”等作为创业的基本支撑。你总不能不上学了,立即去下海经商,也梦想成为一个“暴发户”吧?时代不一样了,市场不一样了,你这样做,不是把“历史因素”当做“现实因素”,不是现代版的“刻舟求剑”吗?

快淹死我了!唉?我的剑呢?明明就是在船帮这个地方掉下来的呀?

三、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增加我们的成功率呢?

(一)不可否认,读了大学,也不见得将来就会成功,但却大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1、买彩票也有可能成功,但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其成功的可能性。换言之,买彩票成功的方式,“不可复制”!

2、不上学,去经商,也有可能成功,但现在的社会进步了,市场竞争充分了,门槛低的行业,大家都能做;门槛高的行业,没有“综合实力”是做不了的。所以,不上学,直接去经商的成功率,是小概率事件;而其失败率,则是大概率事件。

我才不要工作呢,中了大奖,一劳永逸!

(二)我们该怎么办?顺应社会,先练内功。

先做好我们该做的,即“按部就班”的把书读好,把大学上完,培养好自己的“学识”、“见识”、“气度”、“情商”等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然后,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当公务员也好,进华为也好,自己创业也好,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成功的概率。

六福雅士结语:马云也好,马化腾也好,刘强东也好,都是先读书,上大学,然后创业。所以在现代的社会,“守株待兔”,会饿死人的!“刻舟求剑”,会淹死人的!而只有“多读书”,“上大学”,才能适应这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势,才能把握住这“时代的风口”,才是唯一的“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也才是“大概率”的成功模式!

看看现代商界精英们的“学历”,他们的成功,可不是单单赶上了“时代的风口”

如何向孩子解释刘邦不爱学习还能建立西汉王朝?

向孩子解释刘邦不爱学习还能建立西汉王朝,不妨告诉孩子这两点:

1.自古“时势造英雄”。秦始皇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很快摧毁了秦王朝。同时各路军马纷纷起义,天下很快陷于混乱不堪的状态。这时急需英雄人物来匡扶时局,一统天下。

2.刘邦虽然不爱读书,却具备了很多超越常人的见识、品质与能力。

首先,刘邦从来就有大志向。当年面对秦始皇巡游,他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而同样有大志的项羽说的却是:“彼可取而代之!”

另外,从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之间,刘邦与项羽在争霸过程中的表现,可见得刘邦过人的品质与能力。

(1)刘邦不仅有识人之明,而且用人不疑,从而赢得了一帮肯为他效死的能人,文有张良武有樊哙等。

(2)刘邦能屈能伸,有大智大勇,才得以在鸿门宴脱险,让劲敌对手项羽失掉了灭他的一次最佳时机。

总之,刘邦虽然不爱读书,却绝非寻常之人。尤其是在那个纷乱的急需英雄的时代,有那么多杰出品质与才能的刘邦能得天下也是实至名归。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和平时代,更是一个知识爆炸人才竞争的繁荣时代,这样的时代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思想的新型人才。

因而,刘邦虽不爱读书却能得天下。但我们不爱读书就可能寸步难行。

如何向孩子解释刘邦不爱学习还能建立西汉王朝?

恰好最近一直攻读《史记》,正好与大家做下交流分享。题主的问题表面是刘邦不爱学习却能建立西汉王朝,实质可以理解为个人学习与成就的关系,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读书成就论。下面结合刘邦的生平,做具体分析。

一、导言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刘邦是个文盲、是个地痞、是个无赖,对他建立西汉王朝是存有质疑的,甚至连孩童都如此认为。

事实上,这是对刘邦非常深的误读,是被刘邦一副无所事事的外表所迷惑,他的成就恰恰来源自己超强的学习能力,包括启蒙学习(也称作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

二、刘邦的启蒙学习

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刘邦并不是文盲,更不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大老粗。相反,他接受了比较全面的启蒙教育,甚至是通识教育。

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这段材料来源于《史记-卢绾列传》,清晰地告诉我们,刘邦和卢绾稍长后,两人一起读书识字,相处融洽。

从这里看,刘邦至少接受了启蒙教育,至于读的怎么样,肯定不是出类拔萃,但认识了不少字,读过了一些书,而识字读书的根本意义在于打开了一扇认知、探索世界的门,这也是古代认为识字的人就可以算有文化的人。

中国讲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识字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工具,有些人识字后通过不断学习成为学者、商人、官员;也有一些人识字后止步不前,不再学习,最后沦为普通人。

即使现在,社会依然存在一种现象,一些老板、企业家虽然只有小学、初中文化,依然可以成为成功的商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学的启蒙教育、通识教育,而刘邦就属于这类人。

所以,启蒙学习构筑了刘邦探索世界的底层架构,成为开启向上人生的一把钥匙。

三、刘邦的社会学习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这说明书本/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同样重要。在古代时,很多自幼饱读诗书的人,从十五六岁开始,到全国各地进行游学,增长社会见识。

刘邦年轻时也进行过一次游学。据史记记载,刘邦自幼最为钦佩信陵君无忌,视为自己的榜样。为了一睹偶像风采,他年轻时,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只身一人从丰沛长途跋涉千里,来到大梁。

当得知信陵君早已去世后,又前往外黄投奔名士张耳。刘邦与张耳一见如故,并在其门下逗留数月之久,接触了不少贤能人士。

这次游历,刘邦在生存能力、个人胆魄、思维认知、视野格局上有了很大提升,也使他成为丰沛少有开眼见世界的人。

当他回到丰沛后,凭借自己启蒙学习、社会游历,加之自己超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轻松应聘沛县泗水亭长。

而泗水亭长重要职责之一是在丰沛与咸阳往返押送犯人。在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跨区域流动可以开阔眼界,更为重要的是获取第一手信息。

刘邦因此受益良多,他目睹了秦始皇出巡的壮观场景,激发出“大丈夫当如此”的远大志向。又通过所见所闻的新鲜信息,踩准了社会变化的脉搏,这表现在刘邦敢于释放囚犯躲在芒砀山,而后不久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对社会变化的时机把握极为精准。

所以,刘邦年轻时的游历、泗水亭长的历练,是一直不断的进行着社会学习,所获取的认知、人脉成为他反秦灭楚的基石,帮助他建立了西汉王朝。

四、总结

回到题主的问题,学习可以分为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两种。刘邦不是不学习,而是无时无刻不学习,他不仅接受过启蒙教育,而且通过游历、社会历练等社会学习方式,建立了西汉王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