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少有人模仿陈佩斯?

潘长江有人模仿,喜剧之王周星驰有人模仿,伟大如卓别林也有人模仿,不过好像少有人模仿陈佩斯,印象中几乎没有。

陈佩斯长得特别,不好模仿。

为什么少有人模仿陈佩斯?

作为我国最有威望最知名的喜剧大师之一,陈佩斯其艺术成就就国内来说,很难有第二人能超越他。

所以换句话说,不是很少有人能模仿陈佩斯,是很少有人能模仿到神形兼具,模仿到骨髓里。

相信大多数人对陈佩斯的记忆多是春晚中的那些经典小品。

无论是《警察与小偷》中贼眉鼠眼的毛贼形象,还是《羊肉串》中挤眉弄眼的奸商形象,亦或是《主角与配角》中歪头巴脑的痞子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也正是塑造了太多喜剧经典形象,人们提起陈佩斯,就会赞不绝口地称他为春晚小品第一人,赤手空拳为中国小品打下了江山。

而陈佩斯的表演很少能被模仿,关键在于他的表演自然流露,一气呵成,通过丰富的表情与肢体语言让表演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润幽默于无声处却恰到好处。

观众看过后也笑得前俯后仰,记住了陈佩斯与朱时茂留下的欢声笑语。

但是咱们只看到了演员们台前的惊艳,殊不知陈佩斯对自己的舞台艺术是极其苛刻和严谨的。

有一次小品表演中,朱时茂的话筒上场没多久就坏了,甚是着急的陈佩斯只能满场飞奔,紧挨着朱时茂,才得以让声音扩散全场听到。

表演完事后,陈佩斯哭了,觉得没有拿出最好的表现,对不起观众。正是这种敬业执着的精神,才有了陈佩斯今天的美誉。

其实陈佩斯本可以像赵本山那样一直发展,享有极高的关注度,但陈佩斯偏偏是耿直的倔脾气;他本可以凭着票房不俗的电影赚不少钱,但他没有:“我不愿意,因为那要出卖灵魂,我不愿意做。”这是陈佩斯做人的原则,他坚持了四十多年了。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既然演不了小品、拍不了电影,陈佩斯将精力开始投入到话剧艺术中,也正是话剧给予了他事业的第二春。

他自己编写剧本,排练演出,也深深地领悟到了真正的喜剧内核都是悲剧这句话的意思,所以之后由他主演编写的话剧《托儿》、《阳台》等都收获了极好的口碑和票房,也印证了一句话,是金子到哪都发光。

如今已经60多岁的陈佩斯仍坚持着自己钟爱的话剧事业,娱乐圈那些陋习和不良风气,他丝毫没有沾染。坚持做人的原则,不愧对于观众,拥有一身傲骨的陈佩斯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喜剧之王。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肥肥)

为什么少有人模仿陈佩斯?

陈佩斯以外的小品演员展示的大部分都是“语言艺术”。基本上靠剧情冲突来表现喜剧效果。所以模仿起来难度相对不大。只要形体上相似,再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模仿。即便这样,没看到哪个模仿者能超越原版的。

陈佩斯表演的是真正的小品!吸引人的不光是剧情,更多的是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这方面没有生活是根本没办法表演的。可以看看他和朱时茂合演的《胡椒面》。整个小品几乎没有台词!可是你看他走路的姿势,放瓶子时的态度,心急吃下热馄饨被烫的撕心裂肺的感觉,都拿捏的死死的。真正是小品的天花板!这样的境界谁去模仿的来?模仿了观众也不认可啊。

为什么少有人模仿陈佩斯?

其实并非是模仿陈佩斯的人少,只是很少有人能将陈佩斯模仿的像。

一方面是因为陈佩斯在人们心中“小品巨匠”的高度已经奠定,即使是模仿,也很难得到观众认可。毕竟,对于“神坛之上”的人,模仿成功是能力,反之则是亵渎,模仿者又何必冒此风险?陈佩斯作为春晚小品第一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开创了春晚的小品形式。

他以语言作为小品主要表现形式,京味十足的腔调加上诙谐的肢体语言,造就了独属于陈佩斯模式的小品。

举个可能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就好像宋小宝天生为喜剧而生,无论是外表还是言语,只要他站在那个舞台上,不用挤眉弄眼,就已经笑料十足。

陈佩斯大概也是如此。标志性的大光头,八字眉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对于很多人来讲,他站在那里,就是喜剧。

这番境界,又让人如何去模仿?

再有就是陈佩斯实则并无固定的肢体表现模式,这对模仿者来讲更是一大挑战。

再举个例子,费玉清老师,有很多人模仿,并且还模仿的有模有样。先不论唱歌能不能仿出一二,单就那架势,就大有神似的味道。

扬头,腿并拢,挺屁股,大有尿急的意味也就将费玉清老师唱歌的姿态模仿出精髓。但是反观陈佩斯,他表演动作随性,毫无章法可言,所以注定很难在肢体上模仿分毫。

最后,还有一点我想就是,陈佩斯即使是一代小品神话,也终究会被更新鲜的人代替。而大众的目光,总是追随着更年轻的脸庞。所以,原本就难以模仿的陈佩斯,更鲜少有人去模仿了。

最后在加一句,希望还可以看到陈佩斯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毕竟,那是很多人共有的期待。

为什么少有人模仿陈佩斯?

因为无人可以模仿。

中国真正的喜剧之王,陈佩斯。绝无仅有。

无论是理论层次,表演天赋,演技功底,那都是绝无仅有的。

他才是真正想喜剧之王,小品之王。

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喜剧,他在艺术造诣的成就更高。

当一个演员不在以自己成名的技艺获得更多赞许的时候,他就是艺术家了。喜剧对他来说只是一个阶段。小品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过程。

陈佩斯是真正的表演艺术家。虽然近期很少出片,他出片的时候,这些大导演还不知道在那里吃土呢。

为什么少有人模仿陈佩斯?

“你看这鼻子,这眼睛,这脑袋瓜子,那几千年才出一个啊”这是陈佩斯与朱时茂在小品《主角与配角》中的一句台词,我想用这句台词来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再适合不过了。

1984年,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陈佩斯与搭档朱时茂把小品《吃面条》带给了观众,为观众带来了不少的欢乐,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陈佩斯又多次与朱时茂搭档,在央视春晚表演小品,其中就包括《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羊肉串》等经典的作品。

陈佩斯在表演小品时,脸上的表情是非常丰富的,从眼睛到鼻子再到嘴,脸上的每一个部位都成了他用来表演的道具。可以这么说,陈佩斯不需要用语言,单凭面目表情就能向观众传递出非常丰富的信息,能做到这种地步的人是少之又少。

另外,陈佩斯与朱时茂是非常默契的一对搭档,如果想要模仿好他们的作品,只单单模仿一个人是不够的,需要同时把两个人都模仿出来,才能让人找到曾经的那份熟悉感。

虽然,现在的陈佩斯已经不演小品了,但他在话剧的舞台上,依然播撒着他那份对于表演的热情,对于每个细节都是反复推敲,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这份对表演事业的认真,又岂是随便就能模仿的?(LR)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