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长江以北的方言基本能交流,而以南的方言却是一个地方一种语言,无法正常沟通,你怎么看?
南京、江西、广西等地的方言真听不懂,听她(他)们说方言,就像是在听外语一样的听不明白。
有人说长江以北的方言基本能交流,而以南的方言却是一个地方一种语言,无法正常沟通,你怎么看?
长江以北是中国文化、政治中心,久经战火洗礼,已经实现基本融合,北方话大致都能听懂;南方仍然处于局部封闭状态,人口流动性差语言难以同化普及。
曾经有个网友说“江南……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音”,村与村之间无法沟通交流,这是由于水乡的环境决定的,古代交通不发达,人口缺乏流动,形成各自的语言习惯,无法沟通。
上次去合肥开会,有个专家讲合肥话,别人都说听不懂,俺仔细听,觉得可以听懂,他讲的是山西古汉语,应该是大槐树移民,我家也是山西大槐树移民,听这种口音感觉很亲切,由此可见,在人口流动性差的局部地区,语言可能数千年都不会发生变化。
苏北盐城去过好几次,大家一起吃饭时,主宾人多喝热闹后,感觉他们的文化习惯、喝酒方式、语言都是北方风俗,江淮地区更加靠近北方,与南方人风马牛不相及。
俺同学是浙江桐乡的,他说他们村与村之间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听不懂。
综合考虑,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语言高度统一,交通不方便的地区,环境封闭,语言五花八门,继承了百越的鸟语,因此不仅广府人讲鸟语,过了长江很多地区都是“鸟语”!
鸟语图片来自网络!
有人说长江以北的方言基本能交流,而以南的方言却是一个地方一种语言,无法正常沟通,你怎么看?
事实上,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虽然交流没有大的障碍,个别地方也存在交流困难的现象。南方方言众多,尤其是不同的大方言之间都不能交流,但也不至于一个地方一种方言。
汉语的语言分布严格来讲,“汉语”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语言,而是一个“语族”,即汉藏语系汉语族。按照语言学的习惯,语族下面是语支,语支下面是语种。但是,汉族毕竟是一个统一的民族,由于各种原因人们习惯用“方言”来称呼汉语族下面的语支和语种。
下面这张图最大的区域,代表Mandarin,也就是北方方言或官话。图中把汉语的方言分成了十支,分别是:北方方言、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赣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平方言。这十个方言叫做“大方言”,对应语言学中的语支。我们平时所讨论的粤语、闽南语等都属于大方言,而东北话、河南话这些都是北方方言里面的小方言,比大方言低一个等级。
我们可以在图中找到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城市连一条线,因为它们都被长江经过,可以大致确定长江的位置。我们发现,长江以北貌似只有北方方言和晋方言,事实上也有语言学家把晋方言归入北方方言中。而在长江以南,北方方言仍然占了很大一块土地(貌似北方方言的称呼不太严谨),剩下八个大方言可怜地蜷缩在中国的东南角。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长江以南的方言种类比较复杂,而北方相对单一。所以交流起来,北方的障碍更小一些。
为何南方方言这么多个人认为,一门语言的分化,离不开民族融合和地理隔离。
历史上,中国的周边一直存在众多民族。民族融合会使汉语语言发生定向专变,尤其是语音和词汇方面,可以说民族融合就是语言变化的催化剂。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语产生了不少变化,也分化出不少方言。
下图是百越民族的分布图。百越是古代对沿海民族的统称。可以比较一下百越各族和南方各大方言分布的情况,相似度极其之高,几乎可以认为大部分南方方言都是汉语言受百越各族语言影响的产物。那么中国这么大,为什么只有东南方出现了这种差别呢?
首先,中国的北方和西方民族分布相对单一,不像百越这边这么复杂。而且,南宋时期,蒙古人曾经占领了中国北方、西方大片区域,把南宋憋到角落里。搞语言教育的朋友都清楚,你去教一个蒙古族的孩子学习普通话,他的口音要比同是汉族的南方学生标准得多。究其原因,正是北方方言的口音中有蒙古语言的影子,北方方言正是受蒙古语言影响才会变成今天这样。举个例子,南方汉语方言不存在卷舌音,但北方方言和蒙语中就有。而且,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像戈壁、敖包、胡同、站等都是蒙语的音译。
虽然元曾经统治了北方方言区,但北方方言并没有因此统一,还分众多的小方言。这说明语言变化极快,或者元南下之前北方方言就存在很大差别。但是,南宋这片土地也被元统治过,为什么南方方言没有被同化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张中国地形图,东南方山地较多,这部分山地也正好与南方大方言区高度重合。山路崎岖,自然交通不便,因此古代很多地方的人都几代生活在自己的村子里,最多和邻村走动走动,嫁个女娶个妻,生活还是比较闭塞,语言也自然保存着自己的特色。
相比而言,北方方言区,除了云南、广西、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汉人较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当然山地、盆地也是有的。但北方人好骑马,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北方各地交流相对容易一些,语言流通也不难,在保存自己特色的前提下,大部分是可以相互交流的。
总结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民族融合和地理隔离造成了方言的分化及发展,以及目前方言南多北少的现状。北方方言区大部分可以无障碍交流,但不是全部。南方的大方言跨区无法交流,但很多大方言区内部是可以交流的,不至于一个地方一种方言。为消除方言造成的交流不便,我们推广普通话,但是不可以伤害方言,要尽可能地保护他们,传承下去。
有人说长江以北的方言基本能交流,而以南的方言却是一个地方一种语言,无法正常沟通,你怎么看?
小时侯如果遇到讲话听不懂就说南方人是蛮子,现在想起来很可笑,主要还是南北交流少,不象开放后,人那里都可以去,都讲普通话,慢慢在一块在交流地方方言,时间长了慢慢就听懂了。
有人说长江以北的方言基本能交流,而以南的方言却是一个地方一种语言,无法正常沟通,你怎么看?
南北语言的差异,交流沟通的难度与否,而以长江划界下定义,似乎有点迁强,也有些说不过去。
长江以北,特别是黄河流域为主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原一带,数千年来一直被视为华夏民族的摇篮,广褒的华北大平原,同时也是历朝历代的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战争的洗礼,造成了人员的颠沛流离,久而久之人们在语言交流上便形成了一定的融汇贯通,所以北方人在语音交流上比南方人要容易得多,基本上没有太多太大的困难。
长江以南从地形上看,大多是山地丘岭,这样造成了人员居住稀薄,分散,语言上也是一方人讲一方话,风俗习惯也各异,久而久之在语言交流上就困难了许多。最为典型的就是江浙闽,两广以及湖南省的东南,西南大部,语言上完全是各树一帜,各自为政。
但长江以南也有语言相近,交流易懂的地域,这就是湖南省的西北部,湖北省大部以及四川,重庆,云贵等地域的语言曾被定为西南官话,也有专家学者把它划归为北方语系。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汉民族语言大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即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语言系列。
第二就是长江以南的各自为主的,复杂的,难以交流的语言系列。
最后就是长江以南的西南官话语言系列。
有人说长江以北的方言基本能交流,而以南的方言却是一个地方一种语言,无法正常沟通,你怎么看?
此话当真?我倒确有同感。八九十年代,因工作关系,经常去全国各地出差。因此,语言交流成主要问题,再就是风俗习惯。二者弄不明白,几乎就是劳而无功,费力不讨好。与北方人交流尚可,一到南方,特别是江浙闽粤桂。语言交流真的太难;记得八五年九月下旬,去深圳购电教设备,在等待单位汇款时,闲的无聊,二人商量出去走走,那时深圳真的太小啦!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步行不到一小时四十分。结果出市区后口渴难耐,去老乡家找水喝,费了半天劲咋说不明白,这时看到院里有一小池塘,就比划水,指一下嘴,这老太太似乎明白了,进屋拿来水舀子,在塘舀了一下,端给我们喝,二人对视后,由于渴的厉害,只好喝了。出了院,有一句成语形容当时情景最恰当了,令人啼笑皆非呀!回到旅店还忍俊不禁呢。这就是语言不通留下的笑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