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

如农村人去世,只要守孝人一张嘴,大家都不会失约来帮忙。

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

确实是这样的,几年前我老家翻盖房屋的时候,只是从村里找了几个匠工和小工,等到开工了,村里来帮忙的人是很多的,他们有的是自己的家族,有的是邻居,而帮忙做饭的妇女也是比较多,他们都是为了我们翻盖房屋出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这样的情况,在村里比比皆是,比如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了,其村里帮忙的人有半个村庄,而他们不是为了一口吃的,而是能图个热热闹闹。当我搬到城里住的时候,却发现在城里,其人情味和农村是天上地下的,这几年连对门的邻居只是见了几次,更说不上人家姓什么,真是自己关上门朝天过的感觉。相对来说还是农村好啊,那么为啥农村里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呢?李子认为。

第一,农村人情味浓。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在城里这句话自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回到农村里来说,确实是这么回事。为什么呢?在农村里,一村人就是一个大集体,大家种地干活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说话也是比较熟悉的。至于谁家有什么事情了,邻居们可以互相帮忙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远方的亲戚由于长久不联系,或者只是属于亲戚关系,所以就有了远亲不如近邻之说。在互相帮助下,村里的人情味更浓了。

第二,在农村里有一大家族。

在城市里生活,很多人都是从农村里搬进城去的,因此城里人交集的并不是很多。但是相对于农村来说,往上三代人都是一家人,而我们这个家庭虽然有在五服之外的,但是来说也是同一个祖宗。所以来说在一个大家族下,很多农村人如果有事情就互相帮忙了。

如果在村里这个家族的人和另外一个家族的人联姻的话,那么他们也就是互相成为亲戚了,所以说如果一家人有事情,只要一呼应,其他的村里人都是来帮忙的。

第三,以前种地的时候是集体种地,虽然现在分开了,但是并没有隔开村里人的友谊。

在父辈的时候,以前村里种地都是集体种地的,人们也都是吃“大锅饭”的,因此村民们之间也是非常熟悉。虽然现在村里的种地适应了承包制,但是老一辈的友谊还是在的,所以也就没法隔开村里人之间的友谊。因此当村里一家人有事情的时候,很多人宁愿放下自己的活,也回来村里去帮忙,而这也是村里不成文的规定,一家有事情,其余的都来帮忙。

因此来说:

在农村里有许多的优良传统,而这些优良传统也是一些城里人不能复制,也不能学习的。特别是当村子里一人有事情的时候,比如盖房子,红白喜事等,其余的村里人都是会来帮忙的,所以也就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有人没来帮忙,久而久之,这家人也是会被其他村民们所孤立的。所以来说,在农村里生活也是非常热闹的,也是一个大家庭,虽然大家庭中有一些小隔阂,但是在大事情上还是很统一的。

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

因为这些“不成文”的规定都是经过常时间形成的,也可以说是祖祖辈辈传下了的规矩,这些规矩都是能被大家认可的、合理的。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大多都是关于红白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事大家都会遇到,都需要别人的帮忙。

那我们这来说吧,我们这如果谁家遇到白事,孝子在第一天晚上会去每一家去通知的,到某家后由陪同人员喊这家的男主人出来,人出来后孝子会给其磕头,并告诉他自己的亲人去世了,明天哪也不要去了,请他去帮忙。但是这种头都会避而不受的,都说受这种头不好。都是到某家门口喊一声谁谁在家吗?家里其它人会说,不在家。这只是个托词,其实在家,不想受这样的头而已,但是明天都会去帮忙的,没有例外。

之所以不失约去帮忙,其实是大家心里都明白,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如果自己不去,自己就不好意思再去这家人了,这也就结下矛盾了。

如果这家有事你不去,那家有事你也不去,时间长了就会把全村人都得罪了,到你自己有事了谁会给你帮忙?到你有事也去请了,但是就是没人来帮忙怎么办?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会成为十里八村的笑话的,肯定会笑话他这人不会办事,不会混人。

其实帮忙是相互的,红白喜事谁都会遇到,你给我帮忙,我给你帮忙,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才能把事顺顺利利的办下来,红白喜事真不是一家就能办下来的事。所以这些“不成文”的规定没人会违反。

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

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不成为”的规定,之所以可以起到约束他人的作用,这就比如说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法律的界限不可触碰,但是道德对人的要求更加严格。有时候,很多行为都不违法,但是确实缺了德,这就迫使大家都守法尊德。农村“不成文”的规定,就好比是这道德,虽然违反不会像违法那样,需要被抓起来罚款甚至坐牢,但是却会被别人抵制。正如题目中所提到的,农村的有人去世,村里守孝人一开口,大家都会积极响应。我们村里承担这样角色的,要么就是以前的队长,具有一定的威望;要么就是抬棺队长,大家都听他的。有时候,这些行为,都是墨守成规,甚至不需要开口,大家就会提前遵守。就像村里白事一样,“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每家最少派一人过去帮忙,这个时候大家就算再忙,都会出一个人过去。这就是“不成文”的效力。那么,有点人可能会问,既然是“不成文”的规定,甚至连规定都谈不上,大家为何都会自觉遵守?如果不遵守会怎么样?刚刚我们也说过了,“不成文”的规定,虽然并没有变成条条框框,印制出来发给大家。但是,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大家都是按照这样的约定在生活。如果你没有遵守,就会大家眼中的异类,别人没办法约束你,但是背后的闲言碎语自然是少不了。还有,农村之所以帮助他人,也是为了有朝一日别人帮助自己,这就是农村互帮互助。但凡生活在农村,就得遵守当地的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不成文”的规定,正是支撑起这片土地的人与事。虽然说起来是“不成为”的,但是其约束力并不比“成文”的差,想必大家也听过人言可畏这句话。你可以不遵守规定,别人也不能拿你怎么样,但是却成为异类,别人碰到你需要用“不成文”规定寻求帮忙的时候,这个“不成文”就会变成“拒绝”。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

对于农村白事的确是一个不成为的规定,大家可以说是不约而同的都来帮忙。其实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让主家也没有时间去办理这些事,毕竟失去了亲人非常的痛苦,再去张罗这些事也不可能,于是就由村里的人以及近亲属来帮忙料理。特别现在各个村都有红白理事会,一般这些人来主持葬礼的举行,对于村里的其他人来帮忙做其他的事情。

记得年前我父亲去世以后,我们一般都在外面工作,平时根本不在家里面,主要家里面的人情往来靠父亲来走动。去世了以后,我们就回到家里面,具体的事情也不知道怎么做,于是村里有一个比较近的人帮忙去找那些人。我家的这个比较近的人也就是农村所说的没有出五服的人,他围着村里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几个人,特别去挖墓穴,还有需要填土的人非常的多。

于是红白理事会的主要的一个头过来告诉我的哥哥说,你可以到村里面找着那些人。于是我的哥哥就去了转了一圈,结果到晚上几乎全村在家的户主基本上都来了。有事的直接说一声,但是大部分都说有事也必须来帮忙,有的来烧火,有的来烧水,还有的来洗碗,还有的来挖墓穴,还有的来抬棺材等等人员一应俱全。这或许就是村里的不成为规定,只要家里去世的人的丧主家去上门说一声没有推辞的,或者说没有叫到的人也来了坐坐,看看有没有能忙帮上忙的地方。

在农村这或许就是不成文的规定,村里面只要有去世的人不管你再忙,除非是家里确实走不开,大部分人都会来帮一下忙,不管是年轻的人还是年长的人都来坐一坐。这个时候基本上在以前可能有一定的小过节,只要不是八辈子深仇大恨,基本上都是忽略了这个事情,都来帮一下忙,至少能说上一句安慰的话心里非常温暖的。通过这件事我也了解了农村人的朴实以及农村人不成文的风俗,这种不成文的风俗起到了一些增加亲情或者是感情的桥梁。用农村的话来说谁家都有百年之后去世的老人,帮了别人也就等于帮了自己。

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

虽然是不成文,但却是一种传承,是农村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虽是不起眼的小事,可有很大的道德文章在内,是上百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说不清道不明;而这种事只有农村人所特有,一代一代得以延续。

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

农村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于“情分”的理解一定是非常透彻的,农村自古以来就秉承着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的原则,不管是孩子结婚、老人办寿还是给老人送终,只要一声招呼,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农村人在这些礼数方面是非常重视的,这也给别人一种感觉就是,农村人为什么不知道拒绝。

还记得最近在短视频平台非常火的那个山东拜年么?子孙几十口,不论官大关小,不论富与贫,在跪下的那一刻只有孝字当先,这在农村是没有人可以拒绝的,因为子跪父是天经地义,根本就没有什么成文的规定。

就像我们这办丧事,不管你生前如何如何,也不管你家里穷富与否,只要您之声,全村的老少爷们都会过来帮忙,主人家吩咐什么咱们就做什么,在农村逝者为大,这个其实也是没有明文规定的,但农村人都会自发的遵守,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千百年留下的习俗,我们是必须遵守的。

在农村大家互相帮忙是常事,你帮我,我帮你,你家有困难我鼎力相助,我家有困难你倾囊相帮,如果你不帮我,我也不帮你,咱们把日子过程了死门子,那么以后谁还会跟你相交,谁还会跟你谈感情,所以在农村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一种“情分”,只有好好珍惜,好好利用,都是我们成功路上的一个好帮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