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就要到了,农村老人常说“春要捂,秋要冻”,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立春节气就要到了,农村老人常说“春要捂,秋要冻”,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马上就要进入立春节气了,对农村人来说立春节气一到,真正的鼠年也要开始了。随着阴霾冬天渐渐散去,在明朗的春天到来之际,农村老人还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春要捂,秋要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天气一天暖过一天了,为什么在初春还要捂着过,而深秋则要冻着过呢?其实这是农村老人的智慧,今天李子就来说一下:
什么是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它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而立春,则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逐渐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而古代的诗书也有记载说,“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在我们农村里,也是比较重视立春时节的,在立春这一天到来时,老人们都会切上几片萝卜,让大人小孩吃上几块,以纪念春天的到来,让一些瘟疫不在身边,逐渐散去。
那么农村俗语“春要捂,秋要冻”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春要捂的意思
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天气逐渐暖和了,逐渐换上单薄的衣服,脱去厚厚的冬装。但是农村老人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特别是春天的时候,必须用棉衣捂盖一段时间,待气温稳定后,才逐渐换装。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农村老人是很有道理的,俗语说“百草回芽,百病引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春天逐渐到来,但是由于北方的冷空气活动还是比较频繁的,一些倒春寒的现象也是时常发生。而春天虽然万物萌动,但是也是一些病毒、细菌频繁活动的季节,一旦有人脱去冬装,会导致人的抵抗力出现下降,待到一阵寒风到来,或者气温骤降,就会给一些病毒、细菌带来机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
而在早春的时候,主要是风寒邪气致病,到了晚春以后,是以风温邪气致病。所以说,在春天的时候,为了人们的健康,还是要穿着冬衣捂盖一阵最好。特别是一些爱美的人,在进入初春的时候,为了健康不要做一些“美丽冻人”的事情。
秋要冻又是咋回事秋去冬来,日子一天也是冷起一天了,为了增加对冬天的抵抗力,农村老人认为,在秋天,特别是深秋的时候不要及时的换上温暖的衣服,适当的冻一下也是可以的,那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冬天这三个月是一些漫长的过程,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既有暖和的棉衣,又要强壮的身体,只有这样才能度过寒冷的冬天。而这一步骤,必须在秋天里完成,特别是在病毒稀少的深秋季节,也是人们增加抵抗力的时候,因此人们也要适当晚添加厚衣服,来增加抵抗力。
因此来说农村老人说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而这句老话也是民间几千年生活经验积累而成的。因为在春天时候乍暖还寒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由于一些病菌在春天活动频繁,过早脱去厚衣服导致着凉、生病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捂实衣服。而秋天则是早晚清凉,中午炎热等原因,而穿太多衣服又很容易热伤风,所以要冻一阵子。所以“春捂秋冻”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立春节气就要到了,农村老人常说“春要捂,秋要冻”,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春要捂,秋要冻是很有道理的。明天就交立春了,表示冬去春来,值得注意。立春,乍暖还寒时,更要警醒。
春季气候冷暖交替多变,一下春风和煦,一下寒风袭人;白天温暖宜人,晚上又寒冷异常。因此,不可一暖些就猛脱衣,要学会捂一捂,明白的就早晚增衣,中午减衣。衣着以保暖御寒,增减适度为好。春天忽冷忽热多变,从寒到暖还会倒寒,故穿衣要注意保暖,懂得捂之理,别因不会捂而染病。
春捂秋冻,是老祖宗的生活经验,也是留给我们的一种健康养生方法。秋从炎热的夏天走来,天气变凉,但有余暑,人体皮肤正处于疏世与致密交替的状态。如能适当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有利于皮肤保持致密,防止阳气过度外泄,正顺应了秋季阴精内蓄,阳气内收之需。所以秋季要慢添衣,不要急着加衣,适当冻一冻于人健康养生大有好处。但要适度,不要瞎冻,瞎冻是有害的。
立春节气就要到了,农村老人常说“春要捂,秋要冻”,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很有道理,但凡老话都是经过时间验证的,否则不会流传至今。“春要捂”意思是春天到了,但不要急于把身上的棉袄脱掉。“秋要冻”秋天来了,但也不要急于添加外衣。这句话是古人经过无数的季节更换悟出的道理,至今都在用。
大家都知道季节的更换是有时间的,立春是每年的2月3~5日,立秋是8月7~9日。虽然时间定在这里,但也不是说过了这个时间气候就会绝对的升高或者是降低。立春后会出现气温反弹,俗称“倒春寒”也时有发生;同样立秋后天气有段时间也会变热。
春要捂
立春后春天到了,万物开始复苏,气温逐渐回升。身体在经历几个月寒冷气温的影响,已经适应了这种自然环境。如果春天来临就要更换行装,身体自然在短时间内是无法适应。另外春天到了大致的气温是往上,但早晚会有温差,如果你把冬天的棉袄换了,白天虽然是舒服,早晚可能会冻得慌,这样下去必定会引起感冒症状,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
这种现象古人早就关注到了,所以才有了“春要捂”,春天才开始的时候,我们不要着急把身上的棉袄脱掉,中午这段时间可能会有点热,但还是捂着为好。等到气温稳定,真正的热天来临,早晚温差不大的时候,再换上单薄一点的衣服穿就适合了。
秋要冻
道理和上面说的差不多,我们在经历漫长的夏天后,秋天的到来气温就会逐渐下降,此时我们也必要去穿一些保暖的衣服,因为在炎热的夏天我们穿的大多是单薄的寸衫、短裤,虽然秋天的到来,会有一丝丝的寒冷,但是身体还是适应上了夏天的外部环境,即便早晚有点冷,但是吹吹凉爽的秋风,身体还是能抗得住。也就不必要再去添加外衣了。
总结
人的正常体温在37度左右,对外部自然环境是相当敏感的,最怕的是热和冷,对夏天的酷暑和冬天的严寒是难以接受的,而在这两个冷热交替的季节中有春秋两个缓冲季节,冷热变化时人的身体有个逐渐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所以用穿衣来适应这样的自然环境。
立春节气就要到了,农村老人常说“春要捂,秋要冻”,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老人说的春捂秋冻是说春季天气不正常,春风多不要过早挽单衣,秋冻是说天气不会一下孑冷,不要过早挽锦衣,过早天热动一功就出汗,怕生病
立春节气就要到了,农村老人常说“春要捂,秋要冻”,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问:立春节气就要到了,农村老人常说“春要捂,秋要冻”,这个说法有道理吗?一、立春节气。
立春节气是按照阳历划分的,和立冬一样,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季节的来临,过罢立春就是春季。2020年立春日是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公历日期和去年立春一样,但农历却不同,去年是腊月三十,按农历今年立春来晚了许多。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古人和现在农村老辈人很看重立春,在古代立春还是一个节日的呢,俗称“打春”,相当于现在的“过春节”那么热闹。历史上立春佳节一到,上至帝王将相下到普通老百姓都要有举行有仪式感的活动,比如打春、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
二、立春不等于春天真的来了。立春节气是二十四节气划分节气中第一个开始节气,但立春不等于春天真的就要到来了。中原和南方可能好点,在立春节气过后,气温回升很多,阳光普照,但在北方乃至东北,可能寒意正浓的呢。不过立春来了,春天也不远了。俗话说“春暖花开”,桃花会很快绽放花蕾。
三、民间春天和气象学春天不同。民间说“春捂秋冻”也是有道理的,正常人也不傻啊,立春节气估计当地气温还在零上几度罢了,最高气温也就13℃左右,对于一个正常体温的人来说,外界气温低于人体温度,穿戴衣服还是很厚的。还记得农村老俗话“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吗?还有一个俗语叫“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这都说明:刚开春的时候,不要急着脱厚衣服,要慢慢地减,以防天气突然降温。
四、显然“春捂秋冻”和人体健康养生也有关系。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建议人们顺天时而后动。春天是从冬天过来的,经过一个冬天的能量损耗,人体抵抗能力有一个慢慢恢复的过称,身体毛孔还处于闭合状态,不能急着脱去厚衣服,以免突然刮冷风降温导致发烧感冒。农村老辈人说过一句话“春风抬老牛”,意思是老牛没有冻死在冬天,却在春天冻死了。人也一样,甚至身体不如牛马强壮的呢。
五、二八月乱穿衣。农村老辈人常说“二八月乱穿衣”,说的也是这个“春捂秋冻”的意思。为啥这样说话?初春春天的天气情况,就像娃娃脸一样说变就变,让人猝不及防。尤其是出门在外,有的时候天气暖和,然后途中突然降温了怎么办?尤其是小孩子和老年人,本身对冷热抵御能力就差,容易感冒。所以冬天的衣服不要收起来太早,起码过了3月份吧。
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初春时节冷空气侵袭和突然降温频繁,冷刺激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外因,而避免的办法就是春捂。春捂的部位包括手腕、肚脐、小腿、腰眼,这四个部位需要重点注意。
建议:1.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大于8℃时,早晚就要增加衣服。2.温度小于15℃时,要注意多穿衣。 3、气温达到15℃后,还要再捂个7天,小孩子、体弱者或者高 龄老 人要捂14天。如果在北方,春捂要捂到清明时节方可告止。4、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48小时就要开始捂。七、简单说“秋冻”。形象理解就是不要及早穿太厚的衣服,不然严寒冬天还咋穿衣服?很多人怕冷,在秋末季节就开始穿冬衣了。这样不好,人体有自我调节能力,秋末天冷了自然会收缩毛孔,减少热量过多散失,但穿的厚了就容易失去收敛能力。秋冻的意思也多半倾向于健康养生角度的说辞,并不是让人真的受冻,冻坏了就完了。主要是说是不让皮肤腠理开泄就达到目的。什么叫腠理开泄?比如出汗。
在秋末多锻炼身体,可以很好地抵御寒冷,要比多穿厚衣服好。但锻炼要适度,不要多出汗,容易伤身体。老年人、小孩儿和有些病人不适宜秋冻,要因人而异,因地域而异。
俗话说“病从寒中生”,把握不了“春捂秋冻”那个度的,还是不要刻意而为之最好。古人说的,不一定全对,不是万能的,要看人,看理解能力。立春节气就要到了,农村老人常说“春要捂,秋要冻”,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立春节气就要到了,农村老人常说“春要捂,秋要冻”,这个说法有道理吗?这句老谚语,在农村有许多上了年纪岁数的老人经常提到的事情。在农村,青年人一般情况下是不大讲究的,天气冷就加衣,天气温就脱衣,穿衣脱衣关键是看气温,不是依据季节,因此有“二四八月乱穿衣”的说法;而老人则不同,秋季和春季气温反常的时候,也是依据节令为依据来穿衣服的,因此十分讲究,有“春要捂,秋要冻”的说法。这种说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春要捂”是说,从冬末到春初,气温由低到高,逐渐回升,并不是一下子气温由低到高,气温回升是有一个过程的。另外,初春时期,冷空气活动非常活跃,气温反常现象非常严重,时高时低。这样的气候变化,对老人来说,不能像青年人那样,血气方刚,对冷热十分敏感,由于身体的衰弱,器官的功能减退,抵抗疾病能力差,对气温敏感程度也非常差,因此老人穿衣在春季时期,要“捂”着点,不要像青年人一样,气温回升,衣服说脱就要脱掉,说减就要减掉。这对于老人来说,必须春季衣服要捂着些,不能脱得过早过快,避免感冒引起其它的疾病。~
“秋要冻”意思是说,秋季气温是由高而逐渐减低的,秋天气温逐渐降低,老人不要急着添加衣服,身体要受冷一些,避免因过早添加衣服而引火上身,造成身体上火,将会出现许许多多的病害。老人在秋季,因过早地添加衣服,将会影响身体健康,多一些病害,入秋后气温降低,只能多受一些冻,缓缓地增添衣服,不可快添或多添,避免造成因添加衣服而上火,出现或这或那的病害,保证身体健康状况正常。因此,老人在秋季气温逐降时,“秋要冻”,要忍耐一些寒冷,保证身体健康状态正常化,避免一些疾病的发生。~
总之,今年立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气温也会开始回升,老人入冬时的穿的衣服,有要急于脱掉或减少,避免天气反常变化,引起感冒等病害。秋季也不能过早地添加衣服,使老人身体上火,引起许许多多的病害,从而达到保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鄂东三农,一起探讨三农问题!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