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养猪业扩大,各位专家你们说行吗?养猪业还有几年好行情?

我想把养猪业扩大,各位专家你们说行吗,养猪业还有几年好行情?

进入2020年1月后,生猪的价格从2019年底的低迷逐步恢复到上涨的状态,其价格也从16.5元一斤,上涨到现在的17.5元一斤。随着猪价的上涨,养猪户的利润也随之扩大,根据经纪朋友讲,现在300斤左右的出栏生猪仍然还有2000~3000元的利润,而这养殖利润也是历史养猪以来从没有过的事情。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现在的养猪利润仍然很大,但是以后养猪会如何走势呢,从现在开始养猪还有几年的好行情呢,面对这一问题,李子来回答下。

经常养猪的人都知道,影响生猪价格走势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造成,分别是生猪的周期规律、猪肉的供求关系、疫情的影响、以及生猪的存栏量等几方面的原因,下面我们一起来分解下:

1,生猪的周期性规律

养殖生猪和养殖其他的家禽家畜一样,都是有规律性的,那么怎么来看家禽、家畜的行情规律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看家畜家禽的繁殖率的多少、家畜的长势等。所以在此等因素下,一些有经验的养殖户则分析出了“鸡两年,猪三年”的规律行情。

而我们根据前几年生猪的价格来看,这“猪三年”的规律行情还是比较准确的:在2015年生猪价格下降到5元左右一斤,而到了2016年生猪价格又上升到10元一斤,但是到了2017年生猪价格又跌落到5.6元左右一斤,始终保持着“一年跌、一年涨、一年平”的阶段。

2,现在全国生猪的存栏量

进入下半年以后,特别是在8、9、10月份,全国的生猪存栏同比去年下降了大约在30%~40%左右。但是到11月份、12月份后,随着全国各地养猪数量的增加,全国的生猪存栏也首次出现了正的增长。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统计,11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2%,也是自去年11月份以来出现的首次回升,而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4%,已连续2个月回升。

所以由此推断出,进入2020年后,全国的生猪存栏量以平稳的上涨姿态而行。在2020年生猪不很缺少的情况下,其价格也会出现下滑的。

那么现在养猪还有几年的好行情呢?

根据了解,现在非洲猪瘟疫苗呢研制工作也有了重大突破,而疫苗也会在不远的日子投放到养猪户的手里。所以笔者认为,从上述的两方面分析来说,至少在2020年,生猪的行情还是不错的,养猪户养猪还处于盈利状态,但是相比2019年下半年的高价,也确实达不到了,特别是在2020年的下半年,随着养猪存栏量的不断增加,届时生猪的价格会到10元左右一斤徘徊。

至于到2021年,猪价从上涨行情逐步向下跌行情持续,因此来说在2021年猪价也开始了真正的下跌状态,并持续到2022年的4月份,猪价会达到低谷。

总上来说

通过上面分析,在2020年养猪业还是比较可行的,但是养猪的利润会大幅下滑,笔者预计在2020年的下半年一头出栏猪的利润在600~800元左右。但是到了2021年后,随着跟风养猪数量的明显增加,养猪的利润也会进一步压缩,预计到2021年的下半年,养猪户处于保本的阶段。所以来说,至于养猪业还有几年好行情,笔者认为至少在2020年~2021年上半年,养猪还有利润的。对此养猪户一定要把握住养猪的机遇和风险,在合理的时间里进行出栏和补栏。

我想把养猪业扩大,各位专家你们说行吗?养猪业还有几年好行情?

谢邀!题主有这个想法,可见是个比较积极的投资者,但是根据当前的市场形势,感觉现在大规模投资风险比较大,下面就从影响生猪产业的几个重要方面来分析一下,到底能不能扩大?如果能扩大,应该如何扩大?目前的好行情还能持续多久?这几个问题弄明白了,就知道如何做了。第一,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是否可以扩大养殖规模的问题。能不能扩大养殖规模,先看风险,一个是非洲猪瘟风险,虽然最近报道的非洲猪瘟疫情比较少,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根除,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所以这个风险要考虑。另一个就是养殖成本风险,养猪市场有句老话叫做“养低不养高”,如果现在大规模扩大产能,投资成本太大,一头仔猪800、900元,高的超过1000元,再加饲料、人工费、水电费等下来,一头猪养殖成本就得小2000元,如果行情万一差点,就赚不了什么钱了。第二,扩大多大规模比较合适的问题。从上面的分析,认为目前情况下,如果在非疫区,是可以适当补栏的,如果是疫区的话,就免谈了,还是多看少动为好。根据这个情况,不管在哪个位置,都不建议大规模补栏,少量扩大规模是可以的,比如现在养殖500头,再增加个100、200头的尚可,如果一下子再扩大一倍,那可有点悬。第三,最后谈一下关于养猪行来还有几年好行情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一定难度,难度在哪,就在于非洲猪瘟疫情上,有三种趋势:一是如果疫情就此打住,生猪好行情持续的时间会短一些,预计2020-2021年末之前猪价都错不了;二是如果疫情就象目前这样“不温不火”,大家恢复生产仍然有所忌惮,产能恢复较慢,预计好行情可能会延续到3年以上;三是如果未几年内疫情继续蔓延,那么生猪好行情持续的时间将是一个难以预计的时间,几年、十几年都不好说。综上分析,总体感觉目前养猪市场困难较多,近日也有消息称,有利于农户养猪的扶持政策也比较多,如果疫情不大发展,在2、3年内产能应该会恢复得差不多,否则就很难说了。对于扩大养猪规模,一定要慎重考虑,结合自己养殖实际、所处的位置、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等条件,做出选择。

(文/三农广讯)

我想把养猪业扩大,各位专家你们说行吗?养猪业还有几年好行情?

你知道看行情养猪的结果是什么吗?别不信,早晚被拍死在沙滩上。那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虽然很多人成了牺牲品,但仍然有人义无反顾的往上冲。

养猪要想赚大钱,一个路径是把养猪效率往极致里搞,水平超过80%的同行;一个路径是让你的猪成为品牌,能够卖出好价钱。

那什么情况下可以扩产呢?上述两点至少要占据一个,同时还要不差钱,这种情况下适当扩产是可以的。现在非洲猪瘟仍然凶猛,疫苗上市还不知道何时,如果赌上家当去扩产是很愚蠢的事情,做生意有的时候可以冒险,但赌博不能碰。

至于养猪业还有几年好行情,没有人能说的准,因为不知道非洲猪瘟疫苗什么时间能出来。疫苗一旦出来,意味着生猪行情要走下坡路了。当然,如果你是自繁自养场,而且养猪水平很不错,那么非洲猪瘟疫苗上市半年内还是赚钱的好时机。如果是育肥场,疫苗上市即意味着好行情的结束。

总之,如果非洲猪瘟疫苗能在2020年上半年出来,若是按照盈利1000元/头作为好行情的标准,2020年年底好行情就会结束。

我想把养猪业扩大,各位专家你们说行吗?养猪业还有几年好行情?

生猪价格从2019年7月份开始上涨以来可以说一直是高位运行,哪怕是在11月份经历了一波较大幅度的下跌,但是因为下跌之前的价格高达20元/斤,目前的价格依然可以维持在16.5-17元的均价,相对来说这个价格依然还是非常理想的。这种情况下想把养猪业扩大是多数养猪人的想法,可不可行呢?

可行!

我们就以现在补栏100斤的后备母猪看,现在100斤到发情配种需要4个月的时间,而母猪妊娠也需要4个月的时间,仔猪育肥需要6-7个月,也就是说现在比较懒需要等到14-15个月才有肥猪出栏。所以我们看的是2021年3-4月的行情。个人认为3-4个月的行情依然是比较理想的行情。

据农业农村部专家介绍,我国生猪产能有望在2020年底恢复到80%,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要求养殖户复养积极,要求猪瘟疾病整体稳定,可是现在这两条基本都不满足,虽然已经较长时间没有发布新的猪瘟疾病了,但是具体市场什么情况明白的人自然都明白,我也不想多说,在这种不稳定的情况下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尤其是散养户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是备受打击。

笔者前几天听说两位养殖户同时各花了90万补栏了500头小猪,前后不出半个月猪都被清空了,老板直接把前几年赚的钱赔完了,也就没钱再折腾了。大家说这么大的风险,有多少人愿意去冒险,何况现在整体价格被控制在不足17元,一头肥猪的利润自繁自养可以达到2000,而外购仔猪甚至达不到这个数目,风险和收益是不对等的,所以现在很多养殖户复养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还有几年的好行情?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好行情理论上还可以持续2-3年的时间,目前很多养殖户都在等着疫苗的出现,都表态疫苗上市后立马开始复养,而据有关专家所说现在的疫苗研发虽然前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现在遇到了瓶颈,短时间内很难有重大突破,那就是说2-3年我国生猪产能的恢复速度都会比较慢,也都会是好行情,所以有补栏打算的养猪朋友现在可以考虑,还是个不错的时机。

我想把养猪业扩大,各位专家你们说行吗?养猪业还有几年好行情?

养殖业收益时间上是严重滞后的,当大力号召进入一个行业时,一定抓紧时间离开,千军万马呼啸而来,如果能撑的过猪瘟,坚持到收钱时,就会发现已经一地鸡毛了。

政策要反着看,禁止时代表未来供给大度回落,会有一波超级行情。鼓励时,代表会有大量供给进入,市场马上会落到谷底。一脚踏空,穷家当产!

我想把养猪业扩大,各位专家你们说行吗?养猪业还有几年好行情?

如果有一套良好的防疫消毒措施,养猪业是可以扩大的!

风险与机遇并存,正是因为非洲猪瘟才让今年的猪价涨致历史最高,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对病毒防疫消毒措施,风险还是很大的!今年的非洲猪瘟已经让生猪存栏量不断降低,7月的生猪存栏量降低32%,供给不断减少,会导致价格继续上涨,特别是过年的大消费时段!价格高则利润大,所以把养猪业扩大现在也是一个机遇

养猪业未来几年的行情:猪的价格要看供给端,猪的供给首先要看养猪产业链,母猪从出生后再到后备母猪,生猪仔,再到猪仔出栏大概要18个月的时间,未来18个月的时间很难降下来,影响猪价还有一个就是非洲猪瘟疫苗的大规模商业化研究成功,研究成功后猪价也会回落到正常水平!

谢谢,码字不易,望推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