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养猪晚不晚?

现在养猪晚不晚?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生猪的价格就好比“飞速的火车”一样,不断飞速的上涨,其猪价格也连续不断的缕创历史新高。而这两天生猪价格在20元一斤左右开始徘徊,这和今年初期的8元多一斤相比,有十几元的差距。

好行情就意味着好利润,而现在养猪户也是遇到了历史养猪以来的最高利润。据说养猪户们现在自繁自养的生猪在300斤出栏,一头猪能看3300元的利润。正是这极高的养猪利润,也使得很多人加入到养猪这个行业中。那么现在养猪到底晚不晚呢?

笔者认为,在经历过猪瘟疫情而生存下来的生猪小散户,在各个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水准(比如无论是疫情防控,行情分析、场地建设等),再加上高涨的猪价让这批人资金有了快速的积累。所以来看,一些新加入的养猪户,想要进来分一杯羹,也是需要一定的实力的。具体原因我们具体分析:

第一,现在小猪的价格达到历史新高,在这高价的小猪成本下,现在加入养猪行业没有优势可言。

随着生猪价格的不断升高,以及现有母猪存栏量大幅下降的原因,其现在小猪价格也是跟着毛猪的价格“水涨船高”。而现在仔猪的价格是多少呢?根据河南地区的一苗猪市场来看,现在仔猪市场出现“有价无市”的价格,30~40斤的苗猪的市场价格是1200~1400元一头,而50斤的小猪价格在1500元一只左右。所以来说,现在养猪的成本是很高的,这和自繁自养的一些养猪户相比,其利润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第二,明年的生猪价格出现下跌是必然的。

自从利于养猪的政策:国家出台的“猪五条”,还有地方出台的“猪十条”,种猪补贴,银行贷款补贴等措施出台后,现阶段养猪户的数量和生猪的存栏量也明显的增多了起来。而目前养猪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比如吉林、辽宁、山东等12个省生猪存栏环比增加或持平,生猪生产恢复向好的因素明显增多,生猪生产整体上进入了止降回升的转折期。

而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自从进入9月份后,全国后备母猪销量继续大幅增长,猪饲料产量和销量都有回升。因此按照这一趋势,年底前生猪产能有望探底回升,明年有望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预计,在明年养猪数量增多的情况下,其生猪价格是以下滑为主的。

第三,现在非洲猪瘟疫情已经弱化,而我国的非瘟疫苗中试阶段已基本完成,而这有利于养猪的发展,但是价格必然是下跌的。

在10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透露,我国研制的非洲猪瘟疫苗已经完成实验室研究阶段,主要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已经得到,正在接受同行专家评估。而这些情况则表明了,非洲猪瘟疫苗距离投放到市场越来越近,以及现在的非洲猪瘟疫情也变得弱化许多的情况下,很多养猪户外生猪复养率的问题上,也正在向迎刃而解的方向发展。

而一部分正在观望的养猪户也随之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在养猪户们互相竞争的情况下,此时养猪也是有很大的成本风险的。

综上所述:

现在养猪晚不晚主要是看现在的养猪成本和以后的生猪价格到底如何才能确定。可是对一些新加入的养猪户来说,现在养猪的成本是很高的,而后期的大猪价格下跌的情况是会出现的。因此两者一比较,其养猪利润就少了许多,甚至没有。还有现在养猪的一些疾病也是比较多的原因,因此我们综合来看,现在高价养猪是不跟合算的,在养猪行业上,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现在养猪晚不晚?

想挣大钱你就别养了。今年的猪肉价格是历史以来没有的。干什么事情都要持续发展。赶上涨价周期大赚。平时能保持盈利水平就算作的好的。赔钱的也大有人在。好行情是碰到的。不是谋到的。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现在养猪晚不晚?

与人有仇,劝人养猪。当众多的普通老百姓都开始琢磨养猪发大财的时候,也是养猪最危险的时候。

现在是养猪利润最高的时候,平均猪价接近20元/斤,高价地区广东超过21元/斤,如果自繁自养,260斤的肥猪能赚3000元。然而11月份开始利润就会出现拐点进入下行通道,逻辑很简单,母猪、仔猪成本大幅上涨,饲料成本也明显上涨。育肥场表现的尤为明显,现在的肥猪在它们幼小时价格不过四五百元,但目前的仔猪价格飙涨到2000元左右。

做生意最忌讳高点的时候入市,现在开始养猪,等你的猪长大了最快也要到明年下半年,如果是自繁自养要到2021年,那个时候很大的概率猪价开始大幅下跌,运气好能有微利,运气不好甚至会赔钱。

更何况非洲猪瘟疫苗短时间内出不来,面对凶猛的非洲猪瘟病毒,现在养猪有着巨大的疫病风险,尤其是新手上路,风险更大,一不小心就是万劫不复,不用说发猪财了,你会输得只剩下底裤。

有一句话一定要记住,利润有多高,风险就会有多大。普通老百姓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去做发猪财的梦,对于这个群体的人来说,这不是发财的机会,而是巨大的陷阱。

现在养猪晚不晚?

现在养猪到底晚不晚呢,这就要从养殖户的现状来看了。“就比如说接生小猪吧,在冬天遇到晚上产猪,母猪产仔有时会很慢,自己也困呀,一个腿蹬在几块砖上,这样一瞌睡就会醒,等着接生,就怕一不注意,小猪因为绕颈死亡,那损失可就大了”马大姐描述着自己接生猪的情景,旁边小伙子听着听着竟然掉了眼泪,马大姐这个普通养猪人的历程让人感到心酸。 马大姐是我在火车上遇到的养猪人,已经养了十几年的猪。人实在、开朗,因为有共同的语言,两人就在火车上聊起关于猪的事情。 今年的猪价就像坐上了火箭,大家都在羡慕养猪人挣了大钱,但是普通养殖户养猪到底挣钱吗?我通过和马大姐的聊天,了解到一些养殖户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当时在农村实在找不到别的挣钱方法,因为家里养过一头母猪,有些经验,所以一咬牙,不如开始养猪吧,从此走上了养猪的道路。马大姐还有三个孩子,就这样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虽然马大姐养猪养的很好,孩子现在也都大学毕业了,但毕竟是白手起家,缺少资金,现在猪场的规模也不算很大,发展成二三百头养猪场的规模,也实属不错了。 当我问道今年是不是挣了大钱时,马大姐开心的笑了,是挣了一些钱,不过和这么多年养猪背后的辛苦相比,是真不算多。 夏天的时候,猪圈臭气熏天,苍蝇到处飞,走路都绊腿,一般人是难以忍受的,无论春夏秋冬,从喂猪,到打料、扫圈、防疫等等一样都不能少。就是这样,养了十几年猪,也没有挣多少钱。“孩子们也跟着受苦了,放寒暑假都跟着干活,锄粪、喂猪、接生、喂小猪,我这三孩子都干过。”马大姐说着说着哽咽了一下。 今年养猪的确是挣钱了,但是这是非洲猪瘟加上猪周期叠加的作用,去年赔钱的养猪场大家都没看见。“上半年,就在我们临村一家猪场,得了猪瘟,一百多头猪全死了,赔了几十万,这样的损失太大了,对于平常老百姓那真是全部的家当,”马大姐说道。 在马大姐看来,今年挣钱了,但是这是养猪人的辛苦和长期以来的坚持换来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马大姐是普通养猪户的一个典型,但是马大姐是幸运的,不知又有多少养殖户承受了辛苦,又没有挣到钱呢?我们不得而知。很多人买肉都说今年的猪肉“贵得要命”,哪知现在养猪都是非常小心的,防疫都是做两遍,都是用好的,比以前成本高出两倍多。非洲猪瘟就像一头猛兽,说不定哪天又出来横冲直撞,实在不敢掉以轻心。 但愿我们都能对养猪人多一份理解,欢迎大家为普通的养猪人点赞、转发,让大家看到猪价上涨的同时,体会一下养猪的艰辛!所以多听听养殖户的心声吧。

现在养猪晚不晚?

这就看是抱着什么目的养猪。当前以赚钱为目的的养猪是正当时,以吃肉为目的的更要养猪。反正,不管养猪是什么目的,目前养猪正是时候,并不迟,也不晚。

第一,因为这个猪周期决定了目前生猪价格的走向。目前的生猪价格是由这个猪周期决定的。这个猪周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是由两种原因叠加起来形成的。①是非洲猪瘟疫病的影响。从去年8月份开始非洲猪瘟疫病传入境内,使各地发生一次史无前例的非洲猪瘟疫病,造成各地大批量的生猪羅难染病,作无公害化处理,造成疫区养猪户,生猪存栏量下降为零,农村生猪断崖式断代式崩溃性地减少。这样,疫区生猪上市量消失,全凭非疫区微弱的存栏量苦苦支撑着生猪市场这片蓝天,使各地生猪和猪肉上市量产生严重的缺口,出现供求关系失衡,供求矛盾突出,是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②是各地生猪禁养造成的。从2016年开始的农村超出法规的不合情理的生猪禁养规定,在农村设立生猪禁养区,拆除了农民养猪的所有设施,限制养猪户的养猪占用面积不能超过15亩,并且大大提高了养猪门槛。这样一来,让许多农村生猪养殖户失去养猪资格,从事其事业,使大批量的养猪能手改行他业,生猪养殖的人员减少,存栏量大降,产量大减,产能严重下降,生猪供给量严重不足,出现价格上涨。由这两种原因,叠加在一起,产生的一个特别的猪周期,据业内人士分析预测大约需要2~3年时间。在这期间,生猪价格处于上涨总趋势的。所以,在这个时期内,可以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生猪价格只会上涨,不会下跌。

第二,猪肉可以进口,有外援,而生猪没有进口只靠自己养殖。目前,市场上缺少猪肉,可以大量进口,来填补国内猪肉市场的空虚,弥补猪肉供给量产生的巨大缺口。现在市场上冷冻猪肉非常多,但缺少新鲜猪肉。而新鲜猪肉在市场上比冷冻猪肉要俏销得多,使新鲜猪肉稀缺。新鲜猪肉来源于国内生猪,不可能进口。而国内各地生猪存栏量严重不足,生猪上市量非常少,使价格不断上涨。估计,目前生猪价格在这个猪周期2~3年之内,上涨总趋势不会改变。所以,在近段时间之内,非常适合养殖生猪,当出栏时,生猪价格仍然处于价格上涨阶段。

现在养猪晚不晚?

现在养猪晚不晚的问题问的有点意思,养殖业是一个产业,而养猪也是一个产业项目,如果要怀着投机心理去养猪那一定是晚了,因为现在养猪,购买后备母猪和生产母猪价格昂贵,成本高。购买育肥仔猪价格也高的离谱,成本也很高,育成后生猪价格可能有所下降,导致效益低。那么,要想把养猪做为一个产业来做,可以有长远的规划和部局,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晚。可以用先进的养猪技术再创新,养出肉质好,味道香,安全,放心的猪,在市场具有竞争力,低成本,高品质,高效益的养殖方法和技术运作养猪业,一定有广阔的前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