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是否会导致下半年猪价上升?
非洲猪瘟是否会导致下半年猪价上升?而截至当前,非洲猪瘟仍没有有效疫苗,而疫情对养猪户,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由于非洲猪瘟的不确定性原因,将会延长生猪行业产能恢复的时间,促使猪价“牛市”持续时间更长!所以会导致下半年猪价的上升,具体原因具体分析:
就从今天的猪价来看,全国各省一片红,28个省市只有山东省的生猪下跌,但是跌的也不明显,而山东的猪价高于各省平均水平。目前猪价最高省是四川省,猪价在8.36元一斤。所以说下半年生猪价格会上涨的。
在4月份的时候,由于屠宰场进行自检,导致冷冻猪肉的持续出库,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生猪价格,随着五一节的来临,猪肉也进去消费旺季,而猪肉需求也逐步增加,所以说生猪猪价格在5月份将迎来阶段性的上涨。而现在屠企清理整改行动,已经进入倒计时,就在今天,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落实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制度百日行动通知,即用100天时间做到“三清四明两解决”。也就是说,在这100天的时间内,生猪的价格是持续上涨的!而现在受全国生猪存栏量下滑的影响:部分地区生猪供应严重短缺,而在五一节消费高峰下,养猪户普遍对低价抵触情绪高涨,(有的养猪户栏里存着300 多斤的大猪,而这样的猪还不少。) 而现阶段屠宰企业收猪难度大大增加,因此非疫情地区生猪明显上涨,而灾区还是以小幅回落为主。总上: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国内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量也持续下降。育肥猪的出栏量也进一步减少!由于部分地区缺猪严重,此后生猪价格上涨趋势也十分明朗,随着后期生猪供应继续减少,且屠宰场的自检也快要结束,4月份的猪肉消费淡季也快远去。综合来说:非洲猪瘟,猪场缺猪,屠宰场开始收猪,消费进入旺季等原因,一旦开始发力,生猪猪价格在新一轮快速上涨模式已经来临!
非洲猪瘟是否会导致下半年猪价上升?
目前猪价止跌上涨已经接近一周了,虽说与近期农业农村部数据释放信号、各方报道以及五月份假期临近会有很大关系,但今年母猪和生猪存栏大幅下滑也是铁铮铮的事实!根据相关数据,今年3月底生猪存栏量只有3.3亿头,相比去年统计减少了7800万头。而母猪存栏量由于各方统计数据不一样,可能目前只剩下3000万头左右,相比去年减少了大概870~1000万头!
由于2018年猪肉消费量为5595万吨,如果是以目前生猪存栏量3.3一头计算,按照120公斤/头,这样才有3396万吨左右,仍有1575万吨左右缺口。如果母猪从配种到仔猪育肥大概需要10~13个月左右的话,这样等到年底春节前后才能出栏!其中有三分之一可以达到下半年出栏肥猪的话,如果一头母猪按繁育+0头小猪计算,大概才能补充1200万吨左右猪肉,仍有300万吨以上缺口,而根据今年进口猪肉量为170万吨,这样还是不能满足国内猪肉需求!
所以说,随着下半年生猪供应不足越来越明显,今年猪价上涨应该是势不可挡,但目前也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 那就是国内猪瘟疫情恢复情况如何,如果接下来天气转暖后又疫情严峻加重的话,很有可能导致今年猪肉需求也会下滑严重,毕竟猪肉质量堪忧,人们更不愿意消费食用,这样一来下半年猪价上涨并没那么可怕!例如有些人会说,猪肉价格高了,大不了下半年不吃了,我们还可以吃鸡肉,牛肉或羊肉等等!
不过,最近一份肉类涨势情况可能会让这些人大失所望,因为随着猪瘟疫情影响,很多消费者确实将肉类产品改变了消费方向,其中鸡肉成为很多消费者的首选!根据今年3月份占市场一半份额的白羽鸡肉价格变化,已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8.35%,而且似乎今年鸡肉价格还在上涨中!说明猪瘟疫情影响面非常广泛,可能会因为下半年猪价上涨,而导致国内CPI物价水平普遍上涨3%~4%,届时人们就会感觉生活中很多食材都在变贵了!
由于这次猪瘟疫情从1921年就已经出现国外,先是从非洲传入欧洲、美洲,然后才是咱们亚洲地区,由于很多国家用来10年左右时间才彻底根除这类疫情,因此,未来应该会继续影响咱们国家几年吧,这样一来,可能导致本来猪周期的上涨周期会大大延长,至少未来1~3年内,国内猪肉供给相对偏紧,价格也会趋于偏高一些!(以上仅为个人见解!)
非洲猪瘟是否会导致下半年猪价上升?
先说答案,下半年猪价会因为非洲猪瘟的因素而有所上升,并且上涨的空间和持续的时间会创造一个近年来生猪上涨周期新的记录。一、关于非洲猪瘟对行情的影响也是有一些轨迹可循的。自从2018年8月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随着疫情的发展,生猪价格出现了一些规律性波动,这各占规律性波动是通过各地区结构性行情来体现的,如果大家能够分析和了解这些规律,对生猪养殖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下面是最新猪价,截止5月7日,各省市出现5跌5涨(各网站统计标准不同,价格难免有会差异)的情况,外三元均价7.58元/斤。二、发生猪瘟的9个月时间里,先后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等地区发生和漫延,各地在大家恐慌性抛售之后,在价格上出现了“下跌-稳定-上涨”的一个过程,截止目前,全国31个省大部分都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些劣势产能已经基本去除掉,只剩下新近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海南省、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广西等几个省区正处于去产能的过程,个人认为,这几个省完成去产能过程之后,生猪行情有可能进入全线上涨的格局。三、从非洲猪瘟发生后,产生的实质性因素来看,就是经过扑杀一批生猪(大约100万头左右),因恐慌而离开一批中小养殖户,还有一批因为资金等因素撤出一批,导致市场生猪存栏量持续下降,达到了近年来的新低,3月份的数据表明:存栏量同比下降18.8%,能繁母猪同比下降21.0%,有关专家预测,从5月份开始市场生猪供应会逐渐出现不足的问题,所以理论上5月份猪价会出现明显上涨(那么目前为什么没有大涨呢,这里交待一下,主要两个因素:一个是屠宰企业自查猪瘟,投放大量冷冻猪肉;另一个是目前毕竟处于猪肉消费淡季,需求不足)。综合分析来看,下半年生猪价格上涨应是大概率事件,预计上涨的高点会出现在第四季度,根据有关专家上涨70%涨幅的预测,猪价大约会涨到每斤10-11元左右,较高价格持续的时间有可能会延续到2021年。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由于近期划定限养区,划定在限养区内的养猪场生猪会出现一波销售高峰,所以短期内猪价有可能出现波动,但不会影响整个下半年上涨大局。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非洲猪瘟是否会导致下半年猪价上升?
自去年八月非洲猪瘟传到我国以来,生猪一旦感染这种病毒,致死率100%,给我国的生猪养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目前没有有效疫苗的情况下,这不仅会影响下半年的猪价走势,而且对未来猪价的走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全国大部分省份下半年的猪价肯定会涨。
我们先来看下今日猪价。可以看出大部分省份的猪价还是很乐观的。
为什么全国大部分省份下半年猪价会涨?
1、生猪产能严重不足。根据农业部7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月生猪存栏较去年同期减少25.8%,母猪存栏较去年同期减少26.7%,这造就了如今生猪数量大幅下降。2、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对于如今场内平安的养殖户,能保证目前的规模已经不易,养殖户估计不会承担外购这样的风险,能做的就是留着自己的后备母猪。但是我们知道从一个母猪出生到能配种大概需要8个月,然后再加上妊娠期大概115天左右,再到小猪出栏又需要6个多月,这算下来一头母猪看见效益也到一年半以后了。再有就是已经不幸中招的养殖户,复养之路也很遥远。我们这边有一大场,复养没多长时间又被非了,不过人家“腰粗”,伤不到根。普通老百姓就不一样了,想的要多的多,最坏的结果就是要倾家荡产,外债一大堆,所以好多养殖户也就止于此了,所以受制于现阶段生猪产能不足,养殖户不必担心后半年生猪价格。
3、进口肉影响力有限。国家为了抑制猪价飞涨,加大了进口量,但猪肉作为我国肉类消费第一选择,我国又有这么大的人口基数,那点进口量也阻止不了猪价的涨势。
为什么现阶段有的省份猪价有点低?
非洲猪瘟从我国东北开始,那段时间东北猪价只有三块多,东北本来就是养猪大省,当时东北受限于调运限制,本身消费能力有限,那段时间养殖户人心惶惶,集中抛售,屠宰企业再趁机压价,在当时供大于求,自然而然价就低了。而随着非洲猪瘟南移,南方养殖户都已经深入了解其严重性,出现大量抛猪,造成屠宰企业库存充足,短期内猪价上涨空间小了点,但是市场经济下,供求关系决定了生猪价格,所以不必担心,猪价早晚涨上去。
养殖户现在根本不需要担心下半年猪价,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自己猪场的安全。在这金猪年,手里有猪才是王道。
非洲猪瘟是否会导致下半年猪价上升?
非洲猪瘟导致我国养殖生猪主产区产能下降,全国平均生猪产能下降20%以上,有些地方则更为严重,甚至出现无猪村情况。现在我已经明显感觉到猪价上涨的情况,现在市场的猪肉价格都比以前涨了7元左右。
非洲猪瘟是推动下半年猪价上涨的直接因素,非洲猪瘟从去年开始入侵我国生猪保证领域,而且蔓延速度非常迅猛。可以看出我国刚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时的防范措施工作做不到位,养殖户对非洲猪瘟病毒带来的危害不能感同身受,直到非洲猪瘟感染自家生猪,养殖户才开始紧张起来。
目前我国各地区积极防控非洲猪瘟,非洲猪瘟疫情区还算稳定。非瘟发生率逐渐下降,养殖户只能用心养好生猪,猪价上涨适量出栏就可以了。
今天我国外三元猪均价是达到了8.7元一斤,猪价是比昨天上涨了0.035元一斤,今日下跌猪价地区较多,差不多涨跌持平。端午节过后,北方猪价开始连续上涨十几天后,东北猪价又开始有回落现象,今日猪价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内,猪价上涨趋势变慢,贵州又连续两天出现非洲猪瘟疫情。
未来是生猪是有价无市,生猪上涨价格能达到14元一斤。而且现在还没有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出世,生猪行业仍然受到非洲猪瘟的威胁。增加了养殖生猪的成本与风险,下半年与明年的猪价呈高价运行。
非洲猪瘟是否会导致下半年猪价上升?
不会,国家还会从国外进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