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猪价将会如何?

自从进入3月份,生猪价格就开始暴涨,从3月初的5元多一斤生猪到现在的8元多,9元多一斤。到现在为止,养猪户头上的阴霾终于消失殆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而现在生猪的暴涨也极大的刺激了养猪户的热情,压栏的压栏,上猪的上猪。仿佛前两年养猪赔的钱要憋在今年一口气赚回来。想法是好的,今年的生猪价格将会如何发展?笔者的朋友是生猪经纪人,我们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第一点,今年3月份生猪价格涨的有点反常。

他说,往往每年的3月份是猪价最低迷的,最不值钱的时候。而3月份~4月份这个清明节又是每年猪价最受压的季节。按照中国人的猪肉消费习惯,3月份也是造成猪肉消费最低的时间段。

所以说今年3月份生猪价格涨的很反常,什么原因?难道是真的缺猪了,还是生猪的上涨周期规律已经提前开始了?我们看一下,统计的存栏母猪量!

第二点,2019年9月份道现在我国的存栏母猪量严重下降!

自去年9月份的非洲猪瘟疫情开始,个别有疫情的省市,生猪开始禁运。自此生猪价格一落千丈。很多养猪户的积极性开始受挫。从而淘汰经产的母猪和后备母猪。就在这短短7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国能繁母猪数量骤减,一些大中型养猪场的母猪存栏已经去了三分之二。

而育肥猪存栏量也是大幅下降,而生猪价格在2018年9月至春节前夕更是跌荡起伏,那时北方地区的生猪行情处于极度亏损中,而这些众多不利因素,严重制约着养猪行业的发展!

第三点,非洲猪瘟疫情形势已经大好,部分地区已经陆续解除封锁。

根据最近农业农村部的消息显示:非洲猪瘟疫情自暴发之日起至今,截止到2019年3月21日之前的疫区省份,已经陆续解除封锁,现在仅剩9处疫点、疫区地未解除封锁。这对养猪人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非洲猪瘟的已经控制的差不多了,随着天气的日渐转暖,相信非洲猪瘟已经消失殆尽。而瘟疫过后,生猪价格会大涨,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规律,因此生猪的行情会看好!

第四,在育肥猪的上涨影响下,仔猪的价格也是不断上涨。

据生猪经纪人透露:现在刚断奶15斤左右的仔猪价格在600-700元/头,而30斤左右的仔猪价格已经在800元/头的水平。60~80斤的小猪却达到了1000元一头的价格。就仔猪这样的价格,一些生猪养殖的利润会很少。因此有些靠仔猪育肥的养猪人不敢轻易上猪!

上面总结四点,证明今年生猪的行情还是很好的,毕竟养猪户已经两年在赔钱了。现在的行情有猪就是有钱。但是由于仔猪的价格很高,采购仔猪养殖户利润不是很大。所以在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

今年猪价将会如何?

今年猪价将会如何?

看了大家对今年猪价走向的评论,可以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做为饲料人,不敢苟同。

那么,广大养殖户比较关注今年猪的价格将如何发展,做为本人,常年和养猪户打交道,了解掌握各地区养猪存栏情况。下面就今年养猪形势和价格走向浅谈个人看法:

进入三月份,猪价大起大落,屠企和养殖户搏弈激烈,国家二次收储,但猪价最终还是小幅回落,这其中主要原因一是屠企压价。二是猪肉市场疲软,三月份仍然是猪肉销售淡季。上表为2019年3月26日全国猪价

进入四月份,随着猪肉销售逐渐进入旺季,猪源供应紧张状态进一步加剧,养殖户压栏惜售心里导致屠企收猪吃紧,随着中央开始第三次开启生猪冻肉收储任务下达,四月初,生猪价格将再次回升已成定局。

纵观今年养猪形势,5至8份是生猪养殖断档期,进入夏季高温期,大部分地区猪价将大幅升高,局部地区将会出现一猪难求局面。

今年各地区养猪存栏创十几年来新低。以往的养猪大中小户,现在不少已经退出养猪舞台,农村家庭小猪厂及散户几乎没有了,用少的可怜不为过。

但值得注意的是,非洲猪瘟有所抬头,养猪风险进一步加大,养猪户必须严密防范,加强消毒管控措施,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总之,养猪的春天即将到来,今年只要有猪,保你挣钱。可以说,手里有猪,心不慌。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同时,也愿分享你的观点和评论!

今年猪价将会如何?

现在全国猪价行情怎么样?

目前全国猪价行情处于第一波下跌后反弹的路上。具体来说就是自今年1月份下跌至4月份低点每斤4.7元之后,从5月份反弹以来的第4次脉冲当中。截止8月10日,猪价继续上行,东北、华北地区领涨,正处于冲击7.5元的进程中,目前看生猪突破7.5元大关可能性较大,上海、福建、广东即将突破这一平台。之所以看好接下来的行情,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

一、压制生猪价格的因素正在减弱。目前看,一些屠宰企业压价收猪的力道已经减弱,屠宰企业提价收猪的情况短期内不会改变,所以猪价还会持续上行一段时间。二、市场上标猪存量紧张。由于去年冬天猪仔因为气温低,成活率下降,导致今年八九月间可出栏的标猪少。再有就是正邦、牧原等大型猪企依然采取压栏挺价措施,进入市场的猪源少。再加上上半年一些小猪场受下跌风暴和环保因素影响,退出生猪养殖市场。导致市场上标猪存量不足,价格上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进口因素。有消息称,上半年我国进口猪肉同比有所下降,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之后,7月份美国进口猪肉大幅度下降,对国内生猪行情比较有利。

四、三四季度猪肉消费迎来旺季。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是立秋以后贴秋膘,猪肉消费增加,还有就是天气变凉,人们吃猪肉也不怕上火了,再加上中秋节、十一等节日的因素,我们认为接下来生猪价格应该有所上涨。

综上所述,在诸多利好因素的作用下,元旦前猪价上行是大概率事件,但从猪周期来看,行情还处在下跌通道里,下半年上涨空间有限,但元旦前后突破7.5元是很有可能的。以上为个人观点,不作为投资依据,仅供参考。了解更多三农资讯,请点击文章上方关注本号!谢谢大家!

今年猪价将会如何?

近期的猪价走势如何?今天是12月6号,国内外三元生猪平均价格是14.01元/公斤,经过这段时间的连续上涨,生猪价格已经重返7元大关,这样的价格对于我们养殖户来说,无疑不是一个良好的消息,生猪价格经过两个多月的低谷期,终于出现了回暖的现象。那么近期的猪价走势将会如何?还有上涨的可能吗?根据目前的生猪市场行情来看,猪价未来上涨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由于前期猪瘟疫情的影响,国内生猪养殖户对补栏持观望态度较为明显,很多养殖户在生猪出栏过后,因为目前猪瘟疫情的复杂性,对生猪市场行情预期不高,没有及时补栏或者减少生猪的存栏量,所以未来生猪存栏量的减少,会是猪价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近期国内猪瘟疫情的稳定控制,也是猪价上涨的一个原因。随着各地疫区封禁期的到来,很多地方因为没有出现新的猪瘟疫情,已经在逐步在不断解封,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个省市35个疫区已经解封,这对于当前猪价上涨回暖是有很大的助推,从近期的生猪行情上涨,就可以看出生猪价格正在不断回暖。下面是最新的生猪价格行情,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从市场反馈来的最新行情,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西南地区的生猪价格上涨较快,尤其是四川省得的生猪价格,在今天已经达到了10.6元/斤,而紧随其后的是重庆地区,生猪价格在8.4~9.1元/斤,贵州地区的生猪价格在8.1~8.5元/斤,云南地区的生猪价格在6.1~6.8元/斤。西南地区生猪价格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年关临近传统的腊肉,香肠等肉类加工对猪肉的销量大增,所以近期猪价表现活跃,率先突破了了10元大关。而目前国内生猪价格下跌的省份,主要来自东北和山西,内蒙地区。以东北地区为例,除了吉林省生猪价格持平,辽宁和黑龙江的生猪价格均出现了小幅下调。目前生猪价格在4.4~5.7元/斤之间,虽然和昨日相比价格有小幅的回调,但是总体来说和上个月相比还是有一定的上涨。综上所述,随着疫区的逐步解禁,加上元旦春节猪肉消费旺季的到来,我相信未来的生猪价格也会逐步的上涨,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当前生猪跨省调运还没有完全解除,生猪价格想要大幅上涨还是比较困难的。总体来看近期的生猪价格走势将会以平稳上涨为主,不过由于目前猪瘟疫情的复杂性,我们养殖户也应顺势而出,切勿压栏等价,降低和减轻养殖风险!

今年猪价将会如何?

小猪价行情如何?

猪仔行情新看点

生猪交易市场不温不火,目前为止缓冲阶段,涨跌交替互现,全国生猪均价总在14元/公斤左右徘徊,非洲猪瘟导致价格区域化明显,高低距离过大,整个交易需求量无明显增长,双节需求大部分是屠宰备货,中秋节过后有小幅度下降,迎接国庆屠宰备货必然,屠宰结构性调整,生猪价格小幅度回升,拉动猪肉市场行情。

猪仔价格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15公斤20公斤30公斤,三个阶段猪仔价格20元左右,因地区和猪仔品种(内三元、外三元、土杂猪)不同,部分地区猪仔最低价格15元/公斤,最好价格在30元/公斤。毕竟是数据统计,真正的交易并没有形成规模,导致猪仔价格不理想,其实农村散养户猪仔价格要比市场价格更低,毕竟经过猪贩转手,中间价格有距离在所难免。

猪仔终端市场依然养殖户补栏,可双节过后,猪仔补栏积极性任然低落。非洲猪瘟依然成增长趋势,直到今日起温疫共计21起,养殖户补栏抵触情绪,目前为止自繁自养是最好选择。冬季将至流行性病毒腹泻高发季节,特别是更容易在仔猪之间感染传播,猪仔育成率降低,导致补栏少,所以猪仔交易市场冷冷清清,而且价格也是不理想。

关注三农养猪、相互交流学习。

今年猪价将会如何?

陈年老问题了哈!看到这问题就想过来掺合掺合。相对于两年前,现在猪价又到了下降周期,但是不用担心的是还在缓慢下降的过程中,不会一下降到太低。

我给出的现在到未来一段时间的猪价大概情况是,年前基本会维持在十七八以上,还有个下跌过程,不过幅度不大。因为冬季算是肉类销售旺季,因为生猪出栏量没有达到历史平均水平水平附近,所以还会在高位下降通道上维持。

年后六月份之前都是在十几块以上晃荡,过了六月份有可能探底。下半年会有一大批赔钱的,要一直持续到明年底22年初才能稳住。2022年四五月份开始养育肥猪会有比较好的效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