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肝癌确诊没多久就去世了,真有这么可怕吗?
肝癌,的确是临床上非常可怕的疾病之一。网友提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肝癌确诊没多久就去世了。就目前而言,基本上说的是事实!下面我就这个问题,和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对于癌症患者,他得癌后能活多久?关键在于他的癌症危害,造成生命器官的衰竭程度有多严重?众所周知,人要活下来,重要的生命脏器缺一不可!一旦人体除肾以外的重要的生命脏器:心、肝、肺、脑,由于癌细胞的侵润转移破坏影响,造成功能日益衰竭的话,人的生命也就处于倒计时了。反之,只要人体的重要脏器未受到影响,相对而言,人都有办法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与较好的生活质量。
肝癌
如上所述,对于肝癌患者来说,他得肝癌后到底能够生存多久?关键在于肝癌细胞对肝脏的破坏有多严重?发现后破坏时间进展越快?发现时破坏越严重,发现后癌细胞进展越快,患者的生命就越短。与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组织细胞无法再生的是,肝癌患者的肝细胞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如果患者的肝癌的肝细胞再生能够赶得上肝癌破坏,或许患者长期带瘤生存也不是梦!当然,如果有方法能够控制肝癌细胞的进展,则患者就会有更长的生存时间与更好的生活质量,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临床上,不少肝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肝癌介入化疗栓塞、肝癌生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消除或控制肝癌细胞进展的方法,的确大大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甚至近年来,一些早中期的肝癌患者,由于上述方法治疗效果非常理想,获得治愈的肝癌患者的日益增多。
肝癌
为什么目前临床上会出现网友所说,肝癌患者确诊没多久就去世的现实呢?问题关键在于以下二方面:
第一、肝脏本身强大的代偿能力,让肝癌患者的肝癌不容易发现。经常看肝脏疾病科普的网友都知道,肝脏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只要人体30%的正常肝脏有着正常的功能,就足于保证人体正常肝脏功能所需了。人体这种肝脏强大的代偿能力,让人体发生肝脏功能性衰竭的风险,就远远大于代偿能力的重要脏器。但肝脏给人体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为患者肝癌疾病的难于发现埋下了伏笔。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只要正常肝脏有30%保持正常,而接近70%发生了肝癌病变,人体也可能不会肝脏的异常临床表现,肝脏没有出现异常临床表现,自然人体也不容易发觉有肝癌病变了。而一旦肝脏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往往肝癌细胞破坏的肝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70%了。这时大家不用想也知道,患者生存时间不长了。
肝癌
第二、肝癌疾病,目前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这让肝癌患者想获得长久生存的希望难于实现。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至今科学家们还未发明出好的药物,能够消灭或控制肝癌细胞的进展。二是有临床症状被发现的肝癌患者中,有手术切除机会的病例也不多。三是肝脏本身的解剖生理特点,导致肝癌细胞很容易发生肝内转移,导致想通过局部介入治疗,来完全控制肝癌进展的想法,也不容易实现。四是放疗等物理治疗肝癌的手段,在肝癌治疗中的疗效很不理想。
以上两方面,一是难于发现,二是没有好的治疗。也就造成了肝癌患者确诊没多久就去世的根源。
为什么有的人肝癌确诊没多久就去世了,真有这么可怕吗?
是的,就有那么可怕,我认识四个患肝癌的人,一个活了一年半,三个活了半年,从发现那天一天没有耽误,一直都在医院,都没做手术,放化疗。
为什么有的人肝癌确诊没多久就去世了,真有这么可怕吗?
可怕!
肝癌,好多人都是确诊即晚期。
治愈率超级低。当然也有看好的。我国主要是病毒性肝炎引发的肝癌较多,相信随着肝炎的逐渐减少,肝癌的患者也会越来越少的。
为什么有的人肝癌确诊没多久就去世了,真有这么可怕吗?
有,我表哥大我三岁,一路来做水产生意,就是一段时间觉得很累,因忙于生意,等到撑不下去再去检查时,已是肝癌晚期,三个月未到,人就没了。所以,有肝病或带有乙肝病毒的人,一定注意饮食,注意休息,定期体检,否则,发现就太晚了,等死了。
为什么有的人肝癌确诊没多久就去世了,真有这么可怕吗?
得了肝癌首先要面对现实、调整好心态、我就是肝癌患者、中期、六年了自手术后、就甲胎蛋白半年后恢复正常、现在各项指标都正常
为什么有的人肝癌确诊没多久就去世了,真有这么可怕吗?
肝癌是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道癌的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晚期主要表现为肝痛、乏力、消瘦、黄疸、腹水等症状。肝癌确实比较可怕,除了肝癌本身疾病的可怕之处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时候肝癌一发现就是晚期了。
这主要跟肝脏的生理结构有关系,肝脏内部并没有神经,肝脏内不管发生多严重的病变,我们很少感觉到,毫不夸张地说,即使肝脏烂成筛子了,我们也不会感到疼痛或者不舒服,我们一般感觉到疼痛是因为病变触及到了肝脏包膜。
肝癌起病常隐匿,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AFP及B型超检查偶然发现肝癌。肝癌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其病程大多已进入中晚期。中晚期的肝癌患者五年内的生存率往往比较低,因此很多人发现肝癌之后,不久就会去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