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子女如果当医生,一般会选择哪个科室?
我太太是医三代,她祖父是以中医妇儿科在当地闻名,她伯母是西医妇科、而她自己的也从事妇产科。为什么她作为医三代还会选择妇产科,因为她的祖父与伯母都因为在当地从事妇产科而建立起了很好的口碑,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人。
我是医一代,从事普外科。现在我们的小孩是医二代了,当初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我们与小孩商量的是未来还是从医,考虑临床医学专业,出来做一位临床医生,而不选择辅助科室,总结起来,就是临床能直接帮助到病人,只要肯努力,自身的成长发展也比较容易掌控。
至于大学毕业后,孩子该未来做哪个科室,我们对孩子的建议就是:有病人,才有未来!不管到什么医院工作,首先就是选择医院病人多的临床科室,病人多的科室,医生临床经验积累起来就快,各种临床新技术与临床科研工作也容易开展起来,加上自己勤学肯干、对病人服务好,在当地成名成家还是比较容易的。当然如果科室又是医院的重点或特色专科,就更加有利了。
其次未来从事什么专科,也可以根据孩子自身潜力与兴趣加以针对性培养,因为目前医学生研究生往往就要定专业了,定了专业也就决定了未来从事的专科方向了。比如我的小孩动手能力强,有耐心,但交际应酬能力有所欠缺,所以,我们就引导他从事技术操作要求高、病人多的专科,比如普遍内科外科化方向发展的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这些专业在大小医院都比较吃得开,未来选择工作地点余地较大。
对一些起点不高的医二代来说,缺少机会通往高水平的大医院情况下,选择基层医院病人多的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也是不错的。在基层医院,如果医二代不是自己兴趣浓厚的话,不是很推荐从事外科工作,个人认为基层医院外科医生成就空间非常有限,想做强做大专业是非常困难的。
至于,有人说到要不要到不辛苦的医院科室工作。说实话,我是一赞成的。因为从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这社会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只有辛勤的劳动付出,往往才有丰厚的收获。并且,从医这条路本身就是辛苦的,既然选择了它,也就不要怕辛苦,只有医生诊治的病人越多,越辛苦,也是越快让自己临床经验丰富起来,有本事的医生,再差也会比没本事的医生过得好。另外,还看到不少以前靠医一代关系,找了所谓轻松的科室。自己不努力的话,随着医一代的离去,苦日子也就来了。
医生子女如果当医生,一般会选择哪个科室?
某三甲医院,父亲是副院长,母亲是某科室主任,我是8年临床医学博士,招聘是走的是临床医生的人才引进。进了本院离退休办公室,学术全部荒废,闲是真的闲,绩效拿各科室平均。院里有人羡慕我,也有人看不起我。不过你现在让我下一线科室,我是打死都不会去的。
我院现在事业编制只给博士了,像机关部门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人事代理或聘用制,部分一线科室和医技科室硕士进来的也是人事代理或聘用制。想进院机关且有事业编制只能走两条路。一条是已有事业编制的人员调动至我院,例如我们办公室一个叔叔原来是省卫健委下属事业单位的员工,后调动来我院。第二条就是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按临床医生标准招聘进来,然后申请院内调动至机关。对于新人来说只有第二条路。我们办公室的确什么学历的都有,有中专生,有本科,有硕士,我是第一个博士,只能说现在学历不值钱,贬值厉害,门槛也越来越高。
至于为什么不去临床,原因就是太累了,我小时候我爸妈经常两个人同时都要上夜班,我就一个人做作业,看电视,睡觉,家里面空空的,少了很多陪伴,我不想让我的孩子经历那种孤独
至于为什么不去院校,原因是不想搞科研,那我为什么要读博士呢,当时考的就是八年制总不能读一半吧。至于为什么要学医,家里三代从医,我爸妈也希望我从医,就学医了。刚进学校的时候还是想当医生的,后面见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懂得自己要什么,就决定不去临床了。
再写写日常工作吧,我们离退办员工少,现在实际在岗人员一只手够数了,有负责退休领导健康管理的,有负责退休职工生病去世看望慰问的,有负责离退休党支部党建管理的,我是负责退休职工文体活动组织。主要工作就是联系外面的培训机构给退休职工培训上课,联系退休人员有意愿的参加,负责院庆的时候老部的节目编排。课程联系好了,退休职工就可以自己去上课了。就是有院庆什么的时候忙一点,要把人员叫来院里排练,好在频率不高。平时基本处于半退休状态。我们不打卡,人又少,大家彼此都照顾,家里有事和领导说一声就可以,我们领导更是神出鬼没,一般只在慰问生病去世员工的时候出现。
医生子女如果当医生,一般会选择哪个科室?
首先要看医二代是指哪代人,以最近的三代分:70后、80后、90后。每个年代的医二代选择不同。
70后首选临床科室,以内外妇儿传统大科室为主,因为当时大多数基层医院分科没那么细,病人也多集中在这些科室。五官皮肤、口腔、眼科虽也是临床科室,但不受青睐,病人少,在医生眼中技术含量也较低,五年的医学本科有点大材小用。医技科室象超声、影像、检验三大科室少有人愿去。行政科室更无人问津。
80后选择分化,大部分人去临床科室。此时医院专科发展齐全,病人也多。有精力有能力的,内科选择去心内、神内、呼吸、消化,外科选择肝胆、胃肠、脑外、泌尿、骨科等。这些科室病人更多、能力提高快,医院更重视。但最不愿去的就是儿科,这个大家都懂得。少部分人选择去麻醉、介入、大影像如CT、超声等医技科室,这些科室相对临床,病人多一次性诊结,不用天天操心。行政科室也有人问津,因为工作清闲又无病人烦,奖金还不低。
90后全面开花。不缺钱的首选行政科室,有能力想炫技的选临床科室,不想浪费医学教育的选医技。但不时的被投诉、被医闹,只能自认倒霉选错了职业。虽然规培等教育比以往投入大的多,但学习热情不高。
现在的医患关系下,推测下00后:医二代将会急剧减少,而且两极分化。一部分是真心热爱医学,这将是未来的医学精英。更多的是为了沾父母光好就业而从医,这其中有多少精英不得而知了。
我们医一代唯有祈祷别生病,因为医者不自医,能有多大幸运碰到精英医二代或精英医一代看造化吧。
推测下
医生子女如果当医生,一般会选择哪个科室?
我三岁入住医院家属院。父亲是打过仗的转业军人,是当年参与创建该医院的第一批职工、党支部三成员之一。此后一直是院党支部(文革时称革命领导小组)三至五名成员之一。
八十年代初,我通过市统一文化考试,分配到该院文印室工作。此后一直在工勤岗位,比如当过物资管理员,编制釆购计划,把入库、出库单录入电脑。前几年调院办(宣传科),仍是工人工资、级别。
我从小在医院宿舍住了十多年,然后工作四十年,明年退休。老邻居兼老同事,即所谓“医二代”我认识不少。但据我所知,“选择科室”是不存在的。
有个打过仗的院领导儿子,下岗后来我院当过保安,与其他保安一样,都是临时工,工资等所有方面都一样。他兄姐中有工人,有个姐姐是转业军人,姐夫是转业上校,任我市监察局副局长。单位有个炊事员的儿子下岗后也来当过保安,与上面书记的儿子同年,待遇完全一样。他们与我都是老邻居,都比我大一岁,有个是同学,一个比我低一年级。
有对医生夫妻,男52年生,女55年生,退休前都是主任医师,科室负责人。其独生子大专毕业后到本院信息科工作,现在设备科,40来岁,是设备科4人中唯一的合同制人员。另3人都是事业编,有2个比他小,其中科长比他小近10岁,学历比他高。
还有对高职称夫妻,儿子下乡后来院里当工人(下乡也算工龄),父母退休多年后,他当过总务科长,后又当釆购员。与我曾是工作上的搭档,二年前退休。他儿媳原是本院护士,现调人事科,是合同制人员。
顺便说一句,人事科(党办)4人,只有科长在编。其中一个研究生,才随丈夫(博士医生)调来不久,或许也是事业编,不确定。
别的医院怎样我不清楚,在我们这个三级医院,所谓“医二代选择科室”,是根本不可能的。
医生子女如果当医生,一般会选择哪个科室?
我是医一代,最近时不时会设想我的小孩以后的职业选择。
我认为,从事医疗行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相对稳定;二,发展的好可以拥有一定的事业;三,有一定的职业成就感;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至于是否有编制,也不是大问题。有编制固然后,没编制也可以接受。一个不错的医生,即使没编制也应该可以养活自己以及养活家庭。
至于日后可能会选择哪个科室?我认为,内外妇儿,都可以,看小孩兴趣使然。
临床一线固然辛苦,但年轻人拼搏一下,不是坏事。三年规培,夜班,没有节假日,这些都应该可以克服。年轻医生也有熬成年资高的医生那一刻,媳妇熬成婆,就没那么辛苦了。
医生子女如果当医生,一般会选择哪个科室?
我认识几个医生小孩学医的,要么选的法医,要么直接考进卫健委去管医生了,每一个愿意让他们小孩上一线与病人接触。我的小孩估计将来也会让他去学法医吧或者兽医,生命安全有个保障,医患关系太难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