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寺的观音阁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如何?
座落于天津蓟县的独乐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始建唐贞观十年(西元六三六年),辽统和二年(西元九八四年)重建;是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说独乐寺现存的建筑主题是辽统和二年(西元九八四年)重建的,但现今独乐寺观音之阁重檐上下各四根擎檐柱却并非是原有的建筑构件。事实上,独乐寺观音之阁上的擎檐柱,在清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才增设的。
所谓擎檐柱,就是中国古典大木作中用于支持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的一种柱子,柱径较小;多见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座的木结构建筑物上。擎檐柱与其它联络构件枋、檐柱、华板、栏杆等结合在一起兼有装修的作用。而在带有擎檐柱的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当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如图所示的这种专门用于承托角梁或下檐转角铺作,防止翼角下坠的擎檐柱。
这种专门用于承托角梁或下檐转角铺作,防止翼角下坠的擎檐柱,在很多情况下,往往都是经由后期维修时才加建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或许可以说是该建筑构件的一个起源。
除了在中国汉地,在日本等深受中国古典大木作营造技法影响的日本,也能从很多木结构的古代建筑上发现这一建筑构件。例如座落于日本奈良市斑鸠町法隆寺的五重塔的第五重檐,以及金堂上下两重出檐,都设有雕刻有缠龙的擎檐柱,用以承托建筑物的角梁。
很显然,这种小柱子并非是法隆寺金堂与五重塔原配的,作为参考,可以看与法隆寺建造年代相近,座落于日本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町的法起寺三重塔。从老照片当中,可以看到,在法起寺三重塔的各层出檐之下,皆设有用以承托塔檐角梁的擎檐柱。但在历经昭和四十九年(西元一九七四年)的解体大修后,现今的法起寺三重塔,不但撤去了之前存在的擎檐柱,而且顶层的三开间也被改造为了两开间。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擎檐柱的起源,与古人对木结构建筑的维护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是古人注意到了擎檐柱对建筑风格的独特影响,因此原本用于加固的擎檐柱,也渐渐开始成为古典大木作的标配构件。以云南省为例,很多现存的大式大木作当中,都有施擎檐柱的情况出现。例如在座落于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的凤翔书院大成殿上,就能看到擎檐柱的身影。
这样的假设并非空穴来风。与云南后世普遍将擎檐柱设于转角铺作下方的做法所不同的是,作为笔者所知道的从营造技法上来看最接近大理国时期大木作营造技法的剑川沙溪兴教寺,其大雄宝殿重檐厦两头造第二重出檐翼角下方的擎檐柱,是直接设置于角梁下方的,与内地和日本的擎檐柱的处理手法如出一辙。据此可以认为这样的假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总的来说,在云南本土的古典大木作营造技法当中,施擎檐柱的情况是极为普遍的。例如座落于迪庆州香格里拉中殿古城中的中心镇公堂,其顶层出檐之下,也设有用以承托翼角的擎檐柱。
除了用于承托角梁或下檐转角铺作,防止翼角下坠,擎檐柱也可以用于承托屋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擎檐柱实质上承担了部分副阶檐柱的功能。例如座落于大理州大理市七里桥观音塘妇负石观音阁之前的圣观世音殿就是此类处理手法的一个案例。
除了木结构建筑,石仿木结构建筑也有用擎檐柱的情况。例如座落于大理州大理市七里桥的观音塘妇负石观音阁,其第二层出檐就设置了石刻的擎檐柱作为装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