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沙僧是可有可无的吗?作者为什么要安插一个酱油呢?
从西游故事群落形成来说,沙僧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八戒是最晚出现的一个,唐僧是故事原始人物。悟空和沙僧早在南宋《取经诗话》中,分别以猴行者和深沙神的形象出现。八戒要到明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正式登场,资历浅但是更生动些。
除了诗话,慈恩传中也写过玄奘曾在途经八百里沙河时,因缺水差点死掉,梦中遇到一个大神,身长数丈,催促他前行。这条沙河后来演绎成为流沙河。
深沙神在诗话中是食人怪,并不护佑法师。但是这一段缺题缺页,只知道他与唐僧有两世冲突,且不在7人取经班底中。杂剧中沙僧的面貌更清晰,是卷帘大将,且带酒思凡,被罚在流沙河,推沙受罪,曾经九度吃唐僧,骷髅挂在脖子上。
百回本西游记中,再补充身世,怎么结婚怎么生儿育女怎么成仙成为卷帘大将,都是他自述。罪过不是带酒思凡,而是打碎琉璃盏,多亏赤脚大仙保奏,没有被斩杀而是贬入下界受苦。
取经队伍中,形貌为人的只有唐僧和沙僧(也只有他们被称呼为“僧”),也各持一杖,持杖取经。两个禅杖都说有功能,但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战力。沙是流沙,不稳定的土。五行中,需要他这个土,所以换个阐释系统理解,他肯定不是可有可无(陈士斌:土无定位,而分配四季,寄体中宫)。
沙和尚的名字是唐僧叫的,其他没有人叫诸如孙和尚或者猪和尚的,除了他看起来是和尚之外,还有以和为尚的意思。
第八十三回提到过佛祖以和为尚,特赐黄金宝塔化解李天王和哪吒之间的矛盾。从西游记故事来看,沙僧经常做一个苦苦相劝的动作,也是调和的设置,叫人回心转意。他也不总如此,大事上比较坚定。
唐僧因半截观音一难曾想走回头路,悟空被赶走两次回到花果山,八戒天天想散伙,沙僧确实意志坚定。小事上沙僧一直揶揄八戒,吹爆悟空。
第三十一回,唐僧金銮殿变虎,孙悟空回来救援,沙僧一见到孙悟空,就“醍醐灌顶,甘露滋心,一面天生喜,满腔都是春”,直如“拾着一方金玉”。但他暗戳戳会损八戒,嫌弃八戒嘴脸不好,说他村野,劝他斯文,四圣试禅心时,讥讽八戒“二哥有这般好处,感得四位菩萨来与你做亲!”
唐僧八戒假孕,他讥讽八戒“二哥,莫扭,只怕错了养儿肠,弄做个胎前病。”第九十六回寇员外家中,八戒被唐僧骂了一顿,被孙悟空揍了一顿,结果沙僧在旁边不但不劝,还说“打的好打的好,只这等不说话,还惹人嫌,且又插嘴。”
取经路最不坚定的就是八戒,四次说散伙。八戒和悟空不睦,唐僧也知道,但唐僧偏袒八戒。沙僧又崇拜悟空。
如果我们带入八戒视角,会觉得沙僧可有可无。
只有八戒说他面弱(《西游记》第三二回:“你疲软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马温,面弱的沙和尚!他都在那里自在,撮弄我老猪来搶路!”),孙悟空说他忠厚(这不是废话吗,两个人登场时间类似,孙悟空视角里沙僧对他和师父都很好),唐僧对他没有什么评论,尽管他们很早就认识了(两个早认识的,一个吃过他9次,另一个一点也不贴心,但这两个原始高管都不是酱油啊,都不好惹的)。。。
说一说相关联的话题
沙僧出现在西游故事里是非常早的,只不过形象变了五次。
第一阶段是沙漠中的大神,在唐中晚期被定名深沙神,在唐僧取经过沙漠时帮助唐僧,F出沙漠就就结束了。沙僧的造型也就是这个时期定下来的。
第二阶段从沙漠中的善神变成恶鬼。网上流传的沙僧吃唐僧的段子也是由这个阶段引出,不过不是吃了九次,而是两次。
《取经诗话》:
深沙云:“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
第三阶段从沙漠中的恶鬼改恶从善,但并不跟着去西天取经(中间状态)。
第四阶段在改恶从善后跟着去取经了,不过此时他是二师兄。
第五阶段是从二师兄变成三师弟。原因是猪八戒来了,猪八戒和孙猴子配戏效果非常好,这样的话夹在中间的沙僧就很尴尬,孙悟空欺负猪八戒的时候沙僧不论怎么做都有不妥,于是表演者们便给他们换了下位置,沙僧变成三师弟后,那两个师兄再怎么折腾他也可以置身事外。
《西游记》里沙僧是可有可无的吗?作者为什么要安插一个酱油呢?
孙悟空的判断往往正确,猪八戒则相反。唐僧又优柔寡断,中间缺少一个抹稀泥的人,故事中便诞生了沙和尚。使小说更有社会上的真实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