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英军最高兵力仅1.9万,为何百万清军却一败涂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凭借"坚船利炮"在我沿海登陆,遭到各地炮台的顽强抵抗,但终因古炮台挡不住现代火炮的威力,关天培、陈化成等炮台将士都壮烈阵亡,硬是被英军一一攻破。

腐朽不堪的清政府恐惧万分,被英帝国的武力所屈服,选择了"投降"路线,在帝国主义的淫威之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百年、五口通商、赔偿巨额白银、出卖海关权、鸦片合法化等殖民主义条款。

清军用传统的冷兵器大刀长矛,经不起现代步枪火炮的扫射,一触即溃,士无斗志,将无死战。再多兵马作乌散,一盘散沙。八旗军也早就养尊处优,成了老爷兵,早没了铁马金戈的雄风。

清政府对外屈膝媚骨,五体投地。对内却疯狂镇压,百姓早就恨之入骨。在腐朽王朝和洋人列强的双重压迫下,民心涣散,拧不成一根绳,让列强横冲直撞,惨不忍睹。华夏大地,笼罩在亡国的黑暗边缘中。

近代史,告诉了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

从鸦片战争之后的百年里,列强在华夏大地到处疯狂抢杀掠夺,光是大英帝国历史博物馆内,就有数以万计的中华珍宝,令人悲痛万分!

勿忘历史,振兴中华!

鸦片战争中,英军最高兵力仅1.9万,为何百万清军却一败涂地?

抛开武器装备和训练上的差别,双方的兵力投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清军虽然号称80万人,但首先八旗兵轻易不动,参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是各地的绿营兵,后期才开始动用驻防八旗。但即便是绿营兵,也不能全数参战,因为绿营兵除了参战之外,还需要参与地方驻防。

所以,首先清军无法把所有兵力都投放到战场;其次,从各地集中部队就需要一定时间,集中完毕后再投放到战场,还需要一定时间。而英军通过军舰投放兵力,速度和机动能力都要远强于清军。往往英军在一场战役中总是能集中优势兵力,而清军总是长途跋涉,来到战场后,才发现战役已经结束了,英军呢,早就登上军舰,离开战场了。

甚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有些部队屡次接到作战命令,然后被军令折腾来折腾去,但却始终没捞到一场仗打。

其实,双方武器装备的差别并不大,清军的鸟枪装备率超过60%,与英军的枪支虽有差距,但差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双方的主要差距在训练和士气上。

清军绿营兵的训练是很粗糙的,士兵不训练不当差,去干副业的很多,吃空额的现象屡禁不止。天下承平日久,也没有太多的战争考验,战斗力肯定下降。而英军则不同,他们南征北战,以战代练,自然战斗力强劲。

还有一点,就是士气。清军承平日久,自然厌战,而且清廷重文轻武,打仗对士兵本身的激励作用不明显,自然士气低落。火器的高装备率使得士兵普遍惧怕短兵相接,只要一接战,便宣告溃散,毫无战斗到底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鸦片战争中,英军最高兵力仅1.9万,为何百万清军却一败涂地?

回头再看鸦片战争,简直是匪夷所思。满清政府的愚昧无知和傲慢自大,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我只说一场战斗,你就明白这场战争是必输无疑的了。

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舰队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发动侵略,攻陷定海。

1841年1月,道光皇帝向英国宣战。

2月,英军进攻虎门,关天培战死,珠江口门户打开。

3月,广州暴露在炮口下。参赞大臣杨芳紧急布防,但是仍然挡不住英国军舰凌厉的炮击,二沙尾和猎德炮台被轻松打下。

杨芳大人怎么想都想不通:为什么洋鬼子的大炮总是能打中我们,我们的炮弹却总打不中他们呢?而且我们的炮台建造在陆地上,底座稳固;他们的大炮在船上,摇来晃去,为什么他们反而比我们轰炸的更加精准呢?

思来想去,只有一个结论:洋人一定是动用了邪术妖法!

既然找到了问题根源,解决起来就简单了,破洋人邪术。

破除邪术,古代中国人是内行,比如狗血啊,污秽的屎尿啊还有女人的污秽物啊。

先进大炮不好找,这些东西多的是。

杨芳大人一声令下,广州城里搜集过来数千只马桶痰盂儿,装满了女人的粪便,污秽物。这些臭烘烘的马桶被放置在木筏上面,犹如水雷阵一样忽忽悠悠的飘向英国人的军舰。

英军一看以为是天朝神秘武器,下令开火,炮弹轰上去,马桶飞上了天,漫天屎尿,堪称奇观!

此战历时仅仅三天,满清完败,损失六座炮台,123门大炮,阵亡200多名官兵,英军0死亡,伤6人。

之后杨芳和英国人签订停战贸易协定。

当时有文人写诗讽刺:

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即便输成这个死相,杨芳还上书吹牛逼,说自己打了胜仗,现在跟英国人先通商暂做羁縻。

道光皇帝一听,啥?我们都打胜仗了,还跟他通个屁的商?杨芳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有损我天朝国威,革职留任!

你说,就这样的军队,就这样的官员,就这样的皇帝,就这样的朝廷,拿什么跟船坚炮利的英国军队抗衡呢。这简直就是一场降维屠杀嘛。

历史一去160年,至今看去,想笑想哭,哭笑不得。惟愿后人吸取教训,让我大中华永远屹立。

鸦片战争中,英军最高兵力仅1.9万,为何百万清军却一败涂地?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而这血泪史的开始,就从鸦片战争开始。

第一次鸦片战争,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而引发,以中国战败而告终,并签定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双方军事力量而言,有资料显示:

英军侵华部队,最初大约7000人,此后随着不断增援,最多时达到两万余人。而当时清军数量约为80余万,双方兵力对比约为40:1。

首先对比双方的海军:

英军舰以蒸汽机为动力,速度快、航程远,机动性强;军舰上装备了上百门火炮,还有加农炮。

反观清朝,根本不能成为海军。清朝当时是大国,也有水师,但是守中国国情闭关锁国的影响,水师主要任务在于防止走私和缉捕海盗。水师战船一般只装备二至四门大炮,没有固定的炮位,更无瞄准设施。从这一点,中国就已经不能不能和英军相比。

第二,看双方的军事武器:

英军方面,清一色全部配备滑膛枪,连发三十发子弹,射程为大概有100米左右。

而当时清军,除了大家在影视剧里面常见的刀枪剑戟等冷兵器外,清军有少量的火枪。火枪主要是鸟枪,每分钟发射一发子弹;还有抬枪,即一人将强扛在肩上,一人装弹发射,射程在150米左右。由于火药质量的原因,清军时常发生枪管炸裂事故。

第三,再看军事素养:

清朝军队,军纪松弛。曾经引以为傲的八旗军队,早已娇生惯养,失去战斗力;清军主要以绿营为主。清朝军官大多贪腐,军队花名册经常不满员;而且疏于操练,很多士兵还常吸鸦片、嫖娼、抢劫、经商等等,战斗力非常低下。

再看英军方面:参加侵华的军队以皇家海军陆战队为主,人数碎不多,却基本上都有海外登陆作战的经验,有的还参加过对美国独立的镇压。

从上述分析来看,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注定战败。

但是这只是表面的。深层次而言,这场战争以中国为战场,英军远道而来,兵力仍然不足,物资供应也不足;而清军方面,拥有广阔的国土,众多人口,能够长时间的对抗英军,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可是最后还是战败投降,要分析原因,难道仅仅是军队数量少、装备落后的原因?

欢迎大家继续补充!

鸦片战争中,英军最高兵力仅1.9万,为何百万清军却一败涂地?

百万清军散布在大清国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领土上,又不是集结在一起与英军决战

鸦片战争中,英军最高兵力仅1.9万,为何百万清军却一败涂地?

战争的胜负,如果在双方其他方面相当的情况下,兵员多肯定占优。孙子兵法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但中英交战,则完全违反了孙子兵法的铁律,百万清军是英军的五十倍,即没有围之,也没有攻之,更没有战之。而是被英军打得落荒而逃,为什么?因为双方人数不对等,其他方面更不对等,不能机械地用孙子兵法教条说事。

相对英军,清朝的国家制度不行,对方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己方是腐朽的封建社会;英军的指军官拥有先进的指挥战术,清军还停留在古代落后的指挥战术;清军是冷兵器时代刚刚学着进入热兵器时代,英军的武器装备领先清军几条街;英军是面向全球的眼光,清军是闭关锁国的视野;清军纵有百万大军一盘散沙,英军虽然不足两万但众志成城。英军和清军打仗,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是一个落后时代与另一个先进时代的战争。战争未打,胜负已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