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而作者范仲淹却没选入唐宋八大家中,为什么?

"唐宋八大家"好像是明朝文人首创的,一经传说便已风行。也许是古人早有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吧。这如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登上了古代四大名著,才有了古代"四大美女"一样,有了貂蝉,而没了赵飞燕等,如同一辙。

既是"唐宋八大家",就有了唐朝两个人,宋朝已经占了六位,别说范文成公了,唐朝就有好多大文豪不服啊!

不排除首创的作者的个人的喜好和偏爱,把苏氏一家二代三人全部入选了。占了老宋家的一半,超越了老唐家,让老唐文人情以何堪?

历史有时也喜欢玩小孩游戏,排排坐,吃果果。没有坐的也只能站着干瞪眼。

宋朝的"四大发明"就占了三个(火药、印刷、指南针),可让老汉张衡的"地震仪"、"诸葛亮(失传)的古代越野车木牛流马"、秦皇(传说)所见的"伏波号海空飞船"、永乐大帝真实的"大型远洋轮"等都未能入列,不是都要气得肺都炸了。

没办法,古人这是先见之明,先手之利,捷足先登,一经定论,已经板上钉钉。"唐宋八大家"几百年来早已先入为主,范公也只有认命了。

《岳阳楼记》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而作者范仲淹却没选入唐宋八大家中,为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唐宋八大家,以及八大家的由来。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作家的合称,这八位作家分别是:唐朝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苏询,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

明朝初年,有个叫朱祐的读书人,选录他们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明代中期散文家唐顺之所编写的《文编》也收纳了上述八家之作品。后来,有个叫茅坤的人把朱右及唐顺之所编纂这八大享的文章重新整理,编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集》,这部书流传很广,唐宋八大家的称号也广为流传。至今仍在沿用。

“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所谓古文,也就是针对六朝时期华丽无物的“骈体文"而言,“骈体文”往往讲求的是华丽的词藻,工整的对句,优美的文字,但却不能表达思想内容。“唐宋八大家"反对六朝时空洞无物的骈文,提倡言之有物的散文,对后世的文坛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范仲淹虽然文学上有些成就,他的毕生精力以及主要建树都集中在政治上,他的散文《岳阳楼记》和他的词《渔家傲》等,都可称的上是千古佳作,但数量太少,若与“唐宋八大家"相比,显然有些距离。

综上所言,范仲淹没有纳入唐宋八大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个人愚见,望各位师友指正。

《岳阳楼记》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而作者范仲淹却没选入唐宋八大家中,为什么?

什么时代有什么标准,该入选的没如选,不该入选的入选了,就是一个标准的问题。入不入选都无所谓。

《岳阳楼记》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而作者范仲淹却没选入唐宋八大家中,为什么?

范仲淹因"文道关系"的处理不被编者认同而不成"唐宋八大家"。

写有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什么没有被选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范仲淹在对文章"文道关系"的处理并不符合编者的观点。

一、"唐宋八大家"的规范

关于"唐宋八大家"这个说法的起源的考证也是个很有趣的学术讨论的问题,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展述,这里只选取学界最流行的看法——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是形成起源。而沈德潜的《唐宋八大家古文》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说法。从此关于"唐宋八大家"的说法虽有不同的争论,但是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这一观点算得上约定俗成。

二、"唐宋八大家"的选取标准

而什么成为"唐宋八大家"的选取标准是要从"选文的目的"、"编者的文学立场"与"古文家的文学创作立场"三个方面来看。

古代尤其是明清以来的越来越多的文人会进行文选的编撰,根据编者的身份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提供学习范本;商业销售盈利。前者最有名的就是《唐诗三百首》最初是为教育自家族内子孙而编订;后者最负盛名可以算是《江湖集》。而《唐宋八大家文钞》算得上是前者,而茅坤编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为当时的文坛创作树立标准,因此选取八位典型的古文家的作品。

而茅坤作为"唐宋派"的代表人物是坚定拥护"文必唐宋"的观点,故而选取皆是出自唐宋的古文家是毋庸置疑的。而最难能可贵的是茅坤在选取代表的时候并非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而是带入了一个学者的眼光来进行考量。对我国古典文学文体发展史稍微有一些了解的就可以知道我国古典文学的散文发展先秦诸子算得上一个高峰,而真正的佳作是在韩愈"古文运动"之后再起的。而韩愈柳宗元作为"古文运动"两大核心人物,不但写下诸多的名篇更是各有自己的文论,令从者有迹可仿。而欧阳修王安石的入选也正是这个道理。

而且茅坤以及沈德潜都是最为纯正的儒家文化的拥护者(这里不做儒家文化的详细分支)因此他们对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的选择一方面是他们可以作为一个很优秀又有可以模仿路径的古文创作榜样,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们四人是纯正的儒生。

三、范仲淹的"文道关系"

在上面解释了对于韩柳欧王的选择原因,想必有些读者会对而"三苏"曾巩的选择产生怀疑,确实"三苏"和作为"临川派"重要代表人物的曾巩的创作思想并不是纯正的儒家思想,尤其苏轼是很典型的儒释道融合的产物,和韩愈算得上两个极端。这正是茅坤高明之处,他选择最重要的标准并非是对儒家思想的绝对拥护,而是"文道关系"的辩证。他虽然偏重对道的阐述,但是极其反对文过道的同时,也是不太赞同道过于文。"三苏"与曾巩的文章就是可以将文道关系把控到他欣赏的一个平衡点。

而打开范仲淹的文集,其散文大致可以分为赋、表状、奏疏、书、序、跋、论、记、碑、墓志、荐举、杂奏。其中政论散文占据大多数,虽然他的创作手法尽可能吸取古文派与昆体的长处,但是他更注重文学的政治教化的功用,这就导致他的散文创作常常是理过其词,像《岳阳楼记》这种文道兼备神采飞扬的篇目过少,而不被茅坤等后代编者所认可而不被编选为"唐宋八大家"之列。

在文章的最后还是想要对范文正公的散文创作给一个评价——虽然他的创作更偏向于对"道"的阐释,但是其创作思想的"质文互救"论、"风格论"以及"体势论"都是很有可取之处,也正是这些文论思想的存在,对范仲淹散文创作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

《岳阳楼记》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而作者范仲淹却没选入唐宋八大家中,为什么?

谢谢邀请,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解答:第一、范文正公的文学成就层面;第二、何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的标准是什么?知道这两个问题后,就知道答案了!

一、范仲淹的文学成就

范文正公最突出的是他的政治成就。进士及第后,范仲淹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新政受挫后,贬出京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时年六十四。当时欧阳修视范仲淹为自己政治道路上的偶像和好友。

文学上范仲淹成就也比较高,比如他去都没去过岳阳楼,就写出了经典名篇《岳阳楼记》、还有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灵乌赋》等等..诗词方面范仲淹有305首、词作5首,最著名的就是《渔家傲》当然还有《苏幕遮》“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和《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都是传世经典。

二、唐宋八大家由来

唐宋八大家这一称呼来自明朝。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所以唐宋八大家主要指的是文章,不是诗词方面。而且韩愈、柳宗元是同一时代的“古文运动”的领袖;北宋欧阳修呢,北宋初期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而三苏、曾巩、王安石皆出自欧阳修门下,所以唐宋八大家其实一脉相承,并不是文章好就能入选唐宋八大家。同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又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所以他们的名号皆从文章层次而言。

但这也不足以把范仲淹排除,那就分别来看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成就吧。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八大家之首,所谓古文运动,就是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魏晋南北朝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也就是好好说话,说实在话,不要为了文章的形式美忽略实实在在的内容。韩愈散文400多篇,当时唐朝文学有两大成就:一是杜甫的诗,二是韩愈的文章。可见韩愈在文章上的成就。

柳宗元,和韩愈是好朋友,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私交甚好,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柳宗元也是文章的成就大于他诗歌成就,他的文章很成系统,有议论文,如《封建论》、《断刑论》;寓言故事,如《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还有传记,如《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山水游记,如《永州八记》、《小石潭记》等等。

欧阳修:北宋文坛盟主,他反对北宋初期的太学体和西昆体(只讲究辞藻华丽、对仗、导致文章生涩难懂、赘余费时),倡导平易文风,要言而有物。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柳开等人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阳修却重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

欧阳修的文章成就极高,有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非非堂记》《党朋论》,此外欧阳修还是史学家,著有《新五代史》、《新唐书》等。

三苏的文章也是继承了韩柳文章风格,并传承欧阳修的文风,文章文道并重。当时王安石变法,苏轼上万言书,反对变法,官宦生涯中也有《范增论》、《赤壁赋》等佳作。

曾巩: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参与者,师从欧阳修,他的文章有《醒心亭记》、《游山记》等。但也有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

王安石:王安石的文章多论述政治层面,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比如他的《伤仲永》《登飞来峰》《上仁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材论》《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慈溪县学记》《扬州新园亭记》《上人书》《祭欧阳文忠公文》等等。

所以,后世以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作为范文,主要是他们在文章方面的革新和大量的作品贡献。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章的革新,唐朝韩愈、柳宗元之前的文章太拘泥于文辞的富丽堂皇和格式统一,导致内容干燥乏味,而欧阳修之前(唐五代和宋初期)的文章也是枯燥干涩而又难懂,他们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绝对不是写了几篇文章这么简单,是倡导了一种文学特色,改善了文学风气,使得文章更有可读性,更加具有独立性。

《岳阳楼记》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而作者范仲淹却没选入唐宋八大家中,为什么?

范仲淹未录入的原因可能是:朱祐编《八先生文集》和后来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集》时未编录而流传下来没有人加上去,或者他本人注重政治,经济,治国,战争上,虽然他才高八斗,学识渊博,也有很多名编如《岳阳楼记》等,但存世量不多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不管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的写作水平绝对是和八大家平起平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