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清王朝能够很轻松地解决满蒙问题,最主要是同蒙族贵族达成联姻,清朝皇室通常除了本族通婚外,就是娶蒙族豪门千金,并形成制度化。每一个皇帝在太子之时,都可能有了一个蒙古族女子。
满蒙联姻,蒙古贵族早就成了清朝皇亲国戚,这样自然地就成为满清政府的积极拥戴者,蒙古草原也成为了清朝的铁打的营盘。
清王朝本来自北方,和蒙族结成儿女之亲家,北方就没有再出现过边患。而真正的北患来自沙俄,侵占了大片大漠,亦即今天的中亚一部分和整个西伯利亚。
这些地区有的早在唐朝就列入华夏,包括诗仙李白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等。
蒙古人所生活的内外蒙古地区,古代先后有匈奴人、五胡人、突厥人和契丹人、金国人等,自古也是华夏文明区域,认同华夏文明,在清政府主政中原、维持华夏大一统文化后,蒙古人自然也是俯首称臣的。
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明朝乃汉人王朝,从心底看不起野蛮的蒙古人,在交往方面不是贸易禁运就是战争,基本是硬碰硬,由于游牧民族机动性强,明朝又没有能力和精力把蒙古人彻底搞定。
而清朝统治者的祖先是女真人,和蒙古人一样都是蛮夷,没有身份上的优越感和自卑感。两者联合起来反而把明朝搞定了。女真人对蒙古人通过联姻笼络了一些高层贵族,然后又大量分封盟旗,把蒙古各部都固定在自己的封地上,使之不能团结起来对付朝廷。还有就是大量在蒙地提倡喇嘛黄教,利用黄教控制广大蒙古人的思想,消弥其斗志,让其民寄希望于来世。还有一个原因就清朝皇帝是蒙古各部共尊的蒙古大汗,从法统上来说受大汗统治乃是天经地义的。
总地来说,清朝在统治国内各大民族方面是很成功的,秘诀是“易其政不易其俗”而采用的“一国多制”。
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诚谢邀请:
1.如题主所言:朱元璋收复沦陷的燕云各州及随后几次直捣元廷的战争,促使蒙古留下了分裂的痼疾;朱棣的五次远征让蒙古实力较大的鞑靼、瓦剌部落伤了元气。土木堡惨败主要是大明内部原因导致,并非军事力量抗衡的结果,大明这二位狠角色造成了蒙古不能长期地兴盛与集结一地,从而恢复不了蒙古内部统一团结的局面,为清朝灭蒙古奠定了基础!
2.到了清朝,葛尔丹为争夺草场,进行了长期的内部争斗,致使蒙古内部更加四分五裂:有一定实力的与之火拼,相互间削弱了彼此的实力,而大量的游牧状态的小族群,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投降了清朝,这在康熙朝表现的最为显著,清政府籍此掌握了蒙古内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对症下药,最后各个击破.
3.畜牧业,养殖业为蒙古经济的主要来源,而长期不断的草场争夺战乱,使各部落流离失所,严重破坏了适合畜牧业与养殖业生产的生态,使得经济难以繁荣,生产无法恢复与发展,没有财富作为武装力量的有力支持,导致蒙古的军力薄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这是因为清朝具有明朝不具备的内外优势。
从1368年明朝开始驱逐元朝,到1571年明朝和鞑靼俺答汗封贡互市,明朝和蒙古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拉锯战。虽然最后双方妥协,但是明朝始终没有彻底征服蒙古地区。
但是在清朝时期,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首先在1636年3月,漠南蒙古16部49个大小部落首领到沈阳请降,为皇太极奉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漠南蒙古彻底臣服后金。
1691年,康熙皇帝与喀尔喀蒙古也就是漠北蒙古首领们在多伦诺尔会盟,标志着外蒙古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多伦会盟也标志着2000多年来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侵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那么,为什么清朝立国几十年就搞定了蒙古,为明朝和蒙古进行了200多年也没有达到目的呢?
“静Yes”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朝对蒙古的政策杀伤巨大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清朝和另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有很多相似性,刚开始的时候被明朝追着打,后来把明朝追着打。
女真族以渔猎为生,在弓马骑射上和蒙古有很多相通之处。努尔哈赤刚建国时,明朝和蒙古各部关系还算融洽,封贡互市较好地维持了明蒙友好关系。此时努尔哈赤崛起,严重威胁到了明朝和蒙古的安全。为打开局面,努尔哈赤一方面对蒙古不断用兵,另一方面不断分化各蒙古部落,积极和蒙古几个部落和亲。这样,后金不断获得胜利,终于在1635年彻底击败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地处长城内外,和后金关系最近,因此对漠南蒙,后金的统治最为有效。具体就是将大量漠南蒙古精英纳入八旗编制,形成蒙八旗。由于清朝不断在蒙古人之中割韭菜,导致蒙古精英大量流失,最终实力越来越弱,完全没有和清朝叫板的资本。
除了以蒙古人充实八旗,清朝还在漠南和漠北蒙古实施盟旗制度,游牧民族最让中原王朝头疼,所以清朝不允许蒙古人逐水草而居,也就断绝了像成吉思汗那样聚集几十万大军的可能。清朝将牧区严格划分,每个部落不能越界,只能直属于清朝中央政府,即使发生灾害也只能坐地等待清朝救灾,如果不及时饿死了人,不要着急,抚恤金还是有一点的。
清朝皇帝之所以接受蒙古封号,是有深刻考虑的,这就是“帮助”蒙古发展佛教,在草原上大兴土木盖寺庙,并规定每个牧民家庭除了一人守灶,剩下子女全部出家为僧尼,当然了,出家人是可以不交税的。这种“计划生育”对蒙古人口的摧残是毁灭性的,到20世纪初,蒙古高原只剩下不到50万人。
没有了人口,也就更没有能力兴风作浪,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加了道保险,以长城为界将汉蒙完全分开,严格的隔离制度确保了蒙古生活更加恶劣。没有技术的传入,蒙古人只得在草原上安心牧羊。
由于政策执行到位,蒙古彻底被清朝玩残了。
2、沙俄自北方的威胁
15世纪末,莫斯科公国开始崛起,随即于1578年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脉东侵。沙俄东侵,西伯利亚成为其殖民地,沙俄和清朝成为邻国。
沙俄占据西伯利亚,对于清朝而言影响不大,毕竟苦寒之地不能耕种,但是沙俄却对蒙古各部尤其是喀尔喀形成巨大威胁。
事实上,占据了西伯利亚的沙俄人发现这里除了有毛皮之外真的很贫瘠,因此他们不断向南侵略,威胁喀尔喀部落以及东北地区。
以往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发生冲突,一旦游牧民族不敌,他们可以一溜烟跑回漠北,一直到中原王朝打不到的地方,养精蓄锐然后卷土重来。但是沙俄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因为夹在清朝和沙俄之间的蒙古已经无路可逃。
根据郭沫若等学者的考证,中国游牧民族的天然游牧北界大致在北纬58度左右,在贝加尔湖以北,深入西伯利亚境内。但是沙俄的到来夺去了蒙古游牧区的北部,蒙古各部游牧区域只得被压缩到贝加尔湖以南地区。
在俄国人还没有到来之前,根据郭沫若等学者的考证,中国游牧民族的天然游牧北界大致在北纬58度左右,在贝加尔湖以北,深入西伯利亚境内。但是沙俄的到来夺去了蒙古游牧区的北部,蒙古各部游牧区域只得南移至贝加尔湖附近。
1689年,清朝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了东北疆域,随即清朝开始腾出手来解决蒙古问题,和沙俄的争夺也从东北西移至贝加尔湖周边地区。
在这样的南北威胁中,喀尔喀王公经过权衡,最终选择倒向清朝,随即清朝将喀尔喀纳入版图,并展开了对沙俄以及沙俄支持的准噶尔部的反击。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不断挑衅清朝,康熙两次亲征,逼迫其兵败自杀,随即清朝步步进逼,终于在1757年,清朝大军彻底消灭准噶尔部,平定天山南北,新疆也回到中原王朝怀抱。
新疆故土新归是一个划时代时间,不仅标志着准噶尔的灭亡,更昭示着从此以后,游牧民族北逃西遁的退路彻底被封死,游牧民族在南下失败时,除了北逃,还可以逃到大漠以西,而此后,游牧民族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不仅如此,清朝和沙俄还在中亚地区展开争夺,彻底断绝了游牧民族西去西亚、欧洲的道路。
可以说,沙俄的不断侵略,客观上帮助清朝彻底解决了蒙古问题。
3、清朝的技术优势
清朝时期的蒙古,早已不是成吉思汗时代纵横天下无敌手的状态。明朝对蒙古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让蒙古各部落之间相互攻杀,达到无法统一威胁明朝的目的。在明朝的一手导演下,黄金家族走向没落,蒙古又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前的松散状态。
然而虽然不复当年之勇,但是蒙古骑兵仍然是草原上一个可怕的存在,以骑射为生的本领让每一个蒙古人都是天生的战士,只要有个强大的核心,蒙古势必再次兴起。
但是最终蒙古各部还是被清朝收服了,因为清朝有蒙古不具备的技术优势,那就是火炮。
中国作为火药诞生的地方,长期以来火器发展领先世界,从明朝中期开始,这种优势逐渐被西方国家抵消,火炮技术开始落后。
1522年西草湾海战后,明朝开始大量仿制西方火炮,并很快追上西方水平。在明朝后期的明金战争中,明朝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投降后金,带去了火炮技术,后金从此有了火炮部队。
清朝前期火炮运用广泛,除了抵御沙俄,就是对付汉蒙反抗势力,实践证明,在中原王朝掌握了火炮技术后,游牧民族再也无法与中原王朝对战。1690年,漠西蒙古噶尔丹侵略喀尔喀蒙古,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在乌兰木通战役中,清军以大炮摧毁噶尔丹抵御的驼城,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火炮不仅能够大量杀伤敌军,对骑兵的马匹也能产生巨大的威慑。可以说,属于蒙古骑兵的时代已经在清朝宣告结束。
不得不说,清朝用几十年时间彻底解决蒙古问题,使中原人民不再受游牧民族侵扰之苦,这是一个伟大的功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明太祖朱元璋由南到北统一中国的口号便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他派大将军徐达、常遇春收复了汉人政权丧失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等北方之地,把蒙古人赶回了草原,并派兵十余次打击蒙古残余势力。为了防范蒙古人,朱元璋让自己的儿子”九王守边“,其中就有燕王朱棣。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权成为明成祖。朱棣对蒙古的政策依然是持续打击,先后五次北征,对蒙古人形成碾压之势。
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对蒙古实行既打击又笼络的政策。到明英宗时,蒙古瓦刺部崛起,联合各部进攻明朝。明英宗好大喜功,御驾亲征导致”土木堡之变“,成为明朝第一个当俘虏的皇帝。危急关头,明朝推出明英宗的弟弟明景帝上台,由兵部尚书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打退了瓦刺的进攻,用坚固的防守锁住了蒙古人。从那以后,蒙古陷入分裂,对明朝没有足够的威胁了。满清崛起时,对蒙古各部先是联合、联姻,后来是打击、分化,直至让蒙古人衰落。满清的做法是多管齐下,对蒙古人的控制非常成功。
倡导“满蒙一家”,蒙八旗帮打天下
满清的祖先是女真族,开始建立的国家叫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不断蚕食明朝的领土,与蒙古各部也开战,逐渐占据优势,蒙古科尔沁部最先归顺了后金。而后,后金倡导“满蒙一家”,与蒙古各部联盟、联姻。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的十几位妃子中,有七位来自蒙古,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太后,她生了顺治皇帝,也是康熙皇帝的奶奶。所以说,满清的血统与蒙古人是密不可分的。
皇太极时期,彻底征服了蒙古各部。皇太极有统一中国的野心,为此把女真改名满洲,把后金改为大清,自己登基成为皇帝。在清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单靠满族八旗兵是不够的,清朝把蒙古骑兵也纳入八旗中,号称“蒙八旗",为清朝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到晚清时,还有一位著名的蒙古大将曾格林沁亲王,可见蒙古兵在清军中的分量。
康熙三征噶尔丹,土尔扈特部东归
对不服从清朝统治的蒙古部落,清朝的策略是坚决打击,毫不留情。有部电视剧叫《康熙王朝》,里面就叙述了康熙皇帝征讨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故事。准噶尔部盘踞在西北,康熙皇帝为了笼络噶尔丹,把心爱的女儿蓝齐格格嫁给他。但噶尔丹与西藏达赖喇嘛结盟,又勾结沙俄,对清朝构成了威胁。于是,康熙御驾亲征三次,最后消灭了噶尔丹,巩固了西北边疆。电视剧里这段,与真实历史是基本吻合的。
有部电影叫《东归英雄传》,演的就是乾隆皇帝年间,在俄国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百余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面对沙俄用他们打仗,试图灭绝他们部族的危局,毅然决定冲破层层阻碍,东归故土。由此,土尔扈特部成为最后归顺清朝的蒙古部落。
实行盟旗制度,蒙古遍布喇嘛
现在我们知道的内蒙呼伦贝尔、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等地在清朝时都叫盟,有很多盟旗都是清朝时留下的。清朝为了分化蒙古人,在蒙古草原建立了盟旗制度,外藩蒙古划分盟和旗,内属蒙古直接设旗,并把一个蒙古部落划分为多个旗,让蒙古人画地为牢,形不成统一的力量。
在清朝,蒙古人的地位很高,可以受封、当将军,享受高官厚禄,让纸醉金迷中的王公贵族们丧失了斗志。但清朝还有更绝的一招,在蒙古引入藏传佛教,大建寺庙,大力倡导或强制蒙古人当喇嘛即和尚,并规定出家可以不当兵、不服徭役、不纳税。这样当喇嘛的蒙古人大增,并且喇嘛不能结婚,这样蒙古的人口就锐减了。难怪康熙皇帝说:”建一寺庙胜养十万兵“。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满清不同于熟悉农耕的汉族,他们是渔猎民族,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了解很深,所以治理起来能对症下药,得心应手。
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对付蒙古,明朝确实花了太多精力,太长的时间。前后三百年,明朝就一直和蒙古纠缠不休。为了蒙古,明朝又是重修早已废弃不用的万里长城,又是在北方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连续八次打击蒙古,朱棣连续五次打击蒙古。到明英宗的时候,蒙古南下,还差点把明朝搞成了第二个南宋。
但是在清朝的时候,蒙古与清朝的关系却处理得非常好。清朝基本上没有为了蒙古,在军事上耗费过太多力气的时候。而且,清朝基本上也没有和蒙古发生过什么战争(除了西北的噶尔丹,噶尔丹最终也被很快摆平)。
(雄起的努尔哈赤)
那么,清朝究竟想到什么办法,顺利地解决了蒙古问题呢?
这个办法就是“联姻”,或者也可以说叫做“和亲”。
从努尔哈赤开始,他为了稳定大后方,集中力量攻打明朝,就兴致勃勃地纳娶蒙古公主为妻。到了皇太极的时候,皇太极在纳娶蒙古女子问题上,花了最大的精力。他的嫔妃中,有半数是蒙古王公贵族女子。不仅如此,清朝皇室还把皇室公主远嫁蒙古王公贵族。后来还因此形成了制度,几乎所有的清朝公主,都要嫁到蒙古草原。
因为这种方式,蒙古和清朝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血缘关系,满蒙亲如一家,也得到彻底的完善和落实,清朝也因此轻松搞定了蒙古的问题。
那么,既然清朝可以采用“和亲”的方式,轻松搞定蒙古问题。明朝为什么却不这么做呢?虽然说清朝是后面出现的朝代,明朝学不来。但是,在明朝之前,其实已经出现过以“和亲”的方式处理北方少数民族问题的政策,明朝为什么不采用呢?
(皇太极画像)
我认为,明朝之所以不采用“和亲”的政策处理北方少数民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通过血亲维系起来的两国关系,常常会因为嫁到别国的公主出现变故,因此两国重新交恶。
二是明朝耻于这种“和亲”的行为。汉民族在历史上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人一等的地位,对“和亲”一事多有抵触。因此,明朝要采用强硬的手段对待蒙古。永乐皇帝朱棣甚至为此沾沾自喜地说,他大明王朝是历史上唯一“不和亲,不纳贡”的朝代。
正因为如此,明朝不利用“和亲”解决边关问题。
(满蒙联姻)
那么,清朝为什么就能够用“和亲”解决蒙古问题呢?
其一,清朝没有明朝的那种心态。清朝是少数民族,他们和蒙古是处在同一水平上的。甚至,蒙古在地位上,还是略高于清朝满族的。因为蒙古曾经统一过中国,这样,他们不仅仅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老大,而且还具有皇家的血统。因此,满族和蒙古人“和亲”,绝对没有下嫁的味道,反而是高攀。清朝满族的这种心态,就让他们没有把公主嫁到蒙古,看成是一种耻辱。
其二,清朝持续不断地“和亲”。明朝之前的汉人王朝的“和亲”,都是非常“吝啬”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采用“和亲”的方式。什么叫“万不得已”呢?一是实在打不赢北方少数民族。二是北方少数民族反复求娶。这样一来,汉人嫁到北方少数民族去的姻亲就不多。前面我们也说过,通过血亲维系起来的关系,一旦血亲淡了,关系就可能破裂。正因为嫁得少,关系破裂的情况就多。而清朝因此持续不断地嫁娶,所以满蒙的关系一直维系得很好。
总之,真正要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虽然不一定像清朝那样持续不断地“和亲”,但至少应该把他们和中原民族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这样出现的问题就会更少一些。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